Military Technology上對於殲十的比較表[link]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Supp  於 2004/06/20 21:49
Military Technology上對於殲十的比較表[link]

Military Technology上對於殲十的比較表[link]

NO:231_1
toga  於 2004/06/21 00:10
Re:Military Technology上對於殲十的比較表[link]

↑就在下所知,至少EF-2000部份的資料真是粗陋得很.

NO:231_2
toga  於 2004/06/21 00:36
Re:Military Technology上對於殲十的比較表[link]

EF-2000 Typhoon Tranch I


一、 機身尺寸:

翼展寬:10.95 m
展弦比:2.205
機全長:15.96 m
機身高:5.28 m
翼面積:50.0 m2
機空重:11,150 kg(單座型)/11,700 kg(雙座型)
全備重:23,500 kg
空戰重:14500kg
內載燃油:5,640L(單座型)/5,300L(雙座型)
最大外掛燃料:4000 L
外掛派龍數:13個(兩翼下4*2,機腹下*5)


二、基本飛行性能諸元:

# 高空最高時速...........Mach 2.0 @ 11,000 m
# 低空最高時速...........Mach 1.14
# 超音速巡航...............Mach 1.2 ~ 1.3
# 在標準空戰構型下(四中二短, 內載燃料籌載不詳, 不過應該不會低於50%), EF-2000於1,500公尺高度, 最大軍推下的時速可達0.9馬赫/時速1050公里, 此時的耗油速率為85kg/min

起飛跑道長度.............300~700 m
降落跑道長度.............500~700 m

實用升限:55.000呎至65,000呎

爬升能力(標準空戰構型下):
a. 海平面爬升率:>315公尺/秒
b. 開始滑行至離陸起飛所需時間:少於八秒
c. 自地面鬆煞車到爬升至9,146公尺處:86秒
d. 自地面鬆煞車到爬升至10,670公尺處, 時速1.5馬赫:少於兩分三十秒
e. 德國測試飛行員聲稱:攜帶四枚中程AAM與兩枚短程AAM時, 歐洲颱風戰機的的爬升能力約比只攜帶兩枚響尾蛇飛彈的F-16戰隼好上25%左右.

加速能力(標準空戰構型下):
a. 200節 --> Mach 1:<30秒
c. 0.9 --> 1.2M:40秒
d. 0.8 --> 1.4M:62秒
e. 德國測試飛行員聲稱:EF-2000光用最大軍推所獲致的加速性能, 已經與MIG-29開後燃器的加速性能相當


飛行包絡線:
海平面高度:速度範圍0.15馬赫至1.15馬赫(F/A-18C/D:0.15馬赫至1.10馬赫)
10,000英呎:速度範圍0.19馬赫至1.40馬赫(F/A-18C/D:0.17馬赫至1.23馬赫)
20,000英呎:速度範圍0.22馬赫至1.65馬赫(F/A-18C/D:0.20馬赫至1.40馬赫)
25,000英呎:速度範圍0.28馬赫至1.85馬赫
30,000英呎:速度範圍0.30馬赫至2.00馬赫(F/A-18C/D:0.30馬赫至1.62馬赫)
35,000英呎:速度範圍0.31馬赫至2.00馬赫(F/A-18C/D:0.38馬赫至1.76馬赫)
40,000英呎:速度範圍0.35馬赫至2.00馬赫(F/A-18C/D:0.45馬赫至1.70馬赫)
45,000英呎:速度範圍0.40馬赫至2.00馬赫
50,000英呎:速度範圍0.45馬赫至2.00馬赫(F/A-18C/D:0.60馬赫至1.60馬赫)
55,000英呎:速度範圍0.50馬赫至2.00馬赫(F/A-18C/D:0.75馬赫至1.45馬赫)
60,000英呎:速度範圍0.75馬赫至1.85馬赫
65,000英呎:速度範圍0.88馬赫至1.70馬赫

耐G限..................-3/+9G(正常操作限度),+15G(機體承受極限)

最大瞬間/持續迴旋角速率.........>每秒30度(一說每秒35度)/>每秒20度

機動性:
1. 在EJ-200推力被限制在正常上限92~93%的原型機年代裡,已達成超過1.1,可能達到1.3馬赫級的超音速巡航.
2. 其可在高度四萬五千呎的空氣稀薄高度進行1.6馬赫級,四至五G轉彎機動.
3. 在低空飛試測試時曾完成過600公尺級轉彎半徑之小轉彎:比F-15C在同樣狀況下的轉彎半徑小上約30%.
4. 曾在航展表演100節低速飛行,然後360度迴轉,最後以時速200節改出;試飛員稱當時的轉彎半徑略低於七百公尺,且聲言可以在時速三百節七g的狀況下維持同樣的轉彎半徑.據稱這樣的轉彎性能要比戰隼,黃蜂或疾風都強,且颱風還有更大的剩餘推力.

作戰半徑 (with appropriate weapons loads)
對地打擊:650公里(四中二短再加七千磅攻擊武裝,lo-lo-lo)
對地打擊:1390公里(基本空戰掛載 + 三枚LGB + 兩枚ARM + 雷射導引莢艙,hi-lo-hi)
空優作戰:750 nm (1389 km),10分鐘剩餘燃油
空優作戰:100 nm(185 km),3hrs CAP

飛送航程:
a. 3700 km,副油箱*2
b. 2600 km,單靠機內燃料


三、機載引擎:EJ200-03A渦輪扇發動機*2

最大軍用/後燃推力:6120 kg/9180 kg(平時)
最大軍用/後燃推力:7038 kg/9690 kg(戰時)

旁通比.........................0.4
壓縮比........................26:1
推重比...................8.9~9.2:1

燃油消耗速率
最大軍用推力下...............21~23 g/kN.sec
後燃推力下...................47~49 g/kN.sec

引擎全長.........................4 m
引擎內徑.........................0.74 m
引擎重量..................990 - 1035 kg


NO:231_3
toga  於 2004/06/21 00:46
Re:Military Technology上對於殲十的比較表[link]

補完版

EF-2000 Typhoon Tranch I

一、 機身尺寸:

翼展寬:10.95 m
展弦比:2.205
機全長:15.96 m
機身高:5.28 m
翼面積:50.0 m2
機空重:11,150 kg(單座型,一說10,995 kg)/11,700 kg(雙座型)
全備重:23,500 kg
空戰重:14500kg
內載燃油:5,640L(單座型)/5,300L(雙座型)
最大外掛燃料:4000 L
外掛派龍數:13個(兩翼下4*2,機腹下*5)


二、基本飛行性能諸元:

# 高空最高時速...........Mach 2.0 @ 11,000 m
# 低空最高時速...........Mach 1.14
# 超音速巡航...............Mach 1.2 ~ 1.3
# 在標準空戰構型下(四中二短, 內載燃料籌載不詳, 不過應該不會低於50%), EF-2000於1,500公尺高度, 最大軍推下的時速可達0.9馬赫/時速1050公里, 此時的耗油速率為85kg/min

起飛跑道長度.............300~700 m
降落跑道長度.............500~700 m

實用升限:55.000呎至65,000呎

爬升能力(標準空戰構型下):
a. 海平面爬升率:>315公尺/秒
b. 開始滑行至離陸起飛所需時間:少於八秒
c. 自地面鬆煞車到爬升至9,146公尺處:86秒
d. 自地面鬆煞車到爬升至10,670公尺處, 時速1.5馬赫:少於兩分三十秒
e. 德國測試飛行員聲稱:攜帶四枚中程AAM與兩枚短程AAM時, 歐洲颱風戰機的的爬升能力約比只攜帶兩枚響尾蛇飛彈的F-16戰隼好上25%左右.

加速能力(標準空戰構型下):
a. 200節 --> Mach 1:<30秒
c. 0.9 --> 1.2M:40秒
d. 0.8 --> 1.4M:62秒
e. 德國測試飛行員聲稱:EF-2000光用最大軍推所獲致的加速性能, 已經與MIG-29開後燃器的加速性能相當


飛行包絡線:
海平面高度:速度範圍0.15馬赫至1.15馬赫(F/A-18C/D:0.15馬赫至1.10馬赫)
10,000英呎:速度範圍0.19馬赫至1.40馬赫(F/A-18C/D:0.17馬赫至1.23馬赫)
20,000英呎:速度範圍0.22馬赫至1.65馬赫(F/A-18C/D:0.20馬赫至1.40馬赫)
25,000英呎:速度範圍0.28馬赫至1.85馬赫
30,000英呎:速度範圍0.30馬赫至2.00馬赫(F/A-18C/D:0.30馬赫至1.62馬赫)
35,000英呎:速度範圍0.31馬赫至2.00馬赫(F/A-18C/D:0.38馬赫至1.76馬赫)
40,000英呎:速度範圍0.35馬赫至2.00馬赫(F/A-18C/D:0.45馬赫至1.70馬赫)
45,000英呎:速度範圍0.40馬赫至2.00馬赫
50,000英呎:速度範圍0.45馬赫至2.00馬赫(F/A-18C/D:0.60馬赫至1.60馬赫)
55,000英呎:速度範圍0.50馬赫至2.00馬赫(F/A-18C/D:0.75馬赫至1.45馬赫)
60,000英呎:速度範圍0.75馬赫至1.85馬赫
65,000英呎:速度範圍0.88馬赫至1.70馬赫

耐G限..................-3/+9G(正常操作限度),+15G(機體承受極限)

最大瞬間/持續迴旋角速率.........>每秒30度(一說每秒35度)/>每秒20度

機動性:
1. 在EJ-200推力被限制在正常上限92~93%的原型機年代裡,已達成超過1.1,可能達到1.3馬赫級的超音速巡航.
2. 其可在高度四萬五千呎的空氣稀薄高度進行1.6馬赫級,四至五G轉彎機動.
3. 在低空飛試測試時曾完成過600公尺級轉彎半徑之小轉彎:比F-15C在同樣狀況下的轉彎半徑小上約30%.
4. 曾在航展表演100節低速飛行,然後360度迴轉,最後以時速200節改出;試飛員稱當時的轉彎半徑略低於七百公尺,且聲言可以在時速三百節七g的狀況下維持同樣的轉彎半徑.據稱這樣的轉彎性能要比戰隼,黃蜂或疾風都強,且颱風還有更大的剩餘推力.

作戰半徑 (with appropriate weapons loads)
對地打擊:650公里(四中二短再加七千磅攻擊武裝,lo-lo-lo)
對地打擊:1390公里(基本空戰掛載 + 三枚LGB + 兩枚ARM + 雷射導引莢艙,hi-lo-hi)
空優作戰:750 nm (1389 km),10分鐘剩餘燃油
空優作戰:100 nm(185 km),3hrs CAP

飛送航程:
a. 3700 km,副油箱*2
b. 2600 km,單靠機內燃料


三、機載引擎:EJ200-03A渦輪扇發動機*2

最大軍用/後燃推力:6120 kg/9180 kg(平時)
最大軍用/後燃推力:7038 kg/9690 kg(戰時)

旁通比.........................0.4
壓縮比........................26:1
推重比...................8.9~9.2:1

燃油消耗速率
最大軍用推力下...............21~23 g/kN.sec
後燃推力下...................47~49 g/kN.sec

引擎全長.........................4 m
引擎內徑.........................0.74 m
引擎重量..................990 - 1035 kg

# 目前EJ-200引擎的主要提升目標重點是擺在將引擎熱段壽命從現有1,600小時提昇至2,200小時 (引擎總體使用壽命則預定為六千小時), 並提高引擎On wing時間約25% 左右

# 目前EJ-200引擎正常操作下的最大軍推為13,500磅, 後燃推力為20,250磅, 但是在以減損壽命為代價之下, 最大軍推可以提高至15,525磅 (EADS集團颱風戰機1.5馬赫級超巡潛力說之由來??), 後燃推力則可略增至21,265磅; 透過小規模改良, 其在戰機mid-envelope操作時的推力提昇可能可高達20~22%.

# 進一步發展的EJ-2XX引擎系列, 其最大後燃推力可望提昇至23,155磅, 至於更長遠的未來則寄望透過引擎大改使推力進一步提昇至27,000磅級; 如果發展順利的話, 這些推力升級版本最快可望在2005至2010年之間進入實用化階段.


NO:231_4
Supp  於 2004/06/21 09:29
Re:Military Technology上對於殲十的比較表[link]

↑就在下所知,至少EF-2000部份的資料真是粗陋得很.

因為殲十的資料係推斷,所以只好把比較對手的資料弄成粗陋一點相比。


NO:231_5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06/21 12:08
Re:Military Technology上對於殲十的比較表[link]

主角殲十的性能諸元全屬粗略推斷,與之相較的配角EF-2000的性能諸元又大多不是錯誤過時,便是粗略不精確(別的不說,空戰推重比是在什麼狀況下相互比較的???那個短腿的空戰半徑又是怎麼回事???),放在時報周刊這等休閒雜誌也就罷了,Military Technology上放這種兒戲式比較,未免有失身份.

再者,從尺寸上來看,依照Military Technology的推估,殲十明顯比F-16C大上半號,可是重量居然比其還輕,內載燃料籌載更直可與疾風相比美,可是外掛彈量卻只有與JAS-39同一級數........Military Technology是如何神通廣大推估出這樣子的數據來著????


NO:231_6
Supp  於 2004/06/21 13:22
Re:Military Technology上對於殲十的比較表[link]

Military Technology上對於空戰時掛載條件如下:
內載油量全滿,機砲砲彈全滿,殲十與F-16C掛兩枚短程,兩枚中程,而EF2000掛四枚中程飛彈。而空戰狀況設定為在大多數任務時間內皆使用後燃器,除了回程以最佳乾推力耗油比。

殲十明顯比F-16C大上半號,可是重量居然比其還輕,內載燃料籌載更直可與疾風相比美
請見該文作者推估的翼面積大小,故內載燃料籌載推估如上,作者指陳殲十的幾何形狀可變進氣道能夠提供更高的進氣效率,於馬赫數1.5時可增進5%效率,馬赫數1.8時達到15%,馬赫數2時可達25~30%。當然有人會說老美F-16C的固定進氣道少了80~100公斤重的重量,不過這是種trade off。作者亦說明老共實作殲十時,必然以F-16後期型作為reference machine,其空戰性能是以其為基礎而設計。而我想老共也早就明白F-16以高音速衝殺投射AIM-120的戰術為何,而殲十以高音速衝殺投射PL-12/AA-12的場景也不難想像。

那個短腿的空戰半徑又是怎麼回事???Military Technology是如何神通廣大推估出這樣子的數據來著????
建議您寫信直接問Military Technology,或是該文作者Sergio Coniglio。至於MT這本歐洲軍事刊物像不像台灣的時報週刊,這可不是我說了算數。


NO:231_7
John  於 2004/06/24 21:19
Re:Military Technology上對於殲十的比較表[link]

>>再者,從尺寸上來看,依照Military Technology的推估,殲十明顯比F-16C大上半號,可是重量居然比其還輕,內載燃料籌載更直可與疾風相比美,可是外掛彈量卻只有與JAS-39同一級數.

以下為一個介紹J10的網址,似乎資料更為全面.

http://airkiller.myrice.com/pla/j10.htm

比如說J10的


机長: 14.57米
机高: 4.78米
翼展: 8.78米
比較接近實際.我認為J10將只是中國隱形殲擊機的一個過渡機型.基本型將裝AL31FN/多普勒雷達,05年開始投產的J10A型將裝備據說各方面都強過AL31FN的WS10A.同時各種中國軍用航空業不斷成熟的新技術將不斷地引進到J10中,如矢量噴管,主被動雷達等,甚至雙坐型,成為類似於成飛另一機型J7一樣的多係列產品.由于基於J10技術的真正可與EF2000一拚的雙發,裝備主動雷達陣列的隱形殲擊機極其可能於07-08年首飛,同時國產化J11相當成功,所以J10將不會象J6/J7一樣大量列裝.而將成為一種地位特殊的戰鬥機.但它的地位將是顯著的.以下為較早的JANES曾報導過的消息,不過首次在網路公開:

http://www.kanwa.com/mrdt/ (需要點擊22-6-2004的歷史回顧)

歷史回顧︰中國研討兩種重型隱形殲擊機方案

漢和情報評論多倫多2002年12月7日專電︰最新一期詹氏防衛周刊(JDW)亞洲特派員平可夫的報道聲稱中國已經正式啟動第四代雙發重型戰斗機研制計劃。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權威的消息來源對詹氏作了以上表示。消息來源聲稱這項研制計劃目前由沈陽飛機公司承擔。


平可夫獲悉,與第四代戰斗機開發計劃相關的發動機、武器研制已經進行了相當的時間。消息來源聲稱目前第四代戰斗機的研制在沈陽飛機公司內部存在不止一種方案,他們都準備進行風洞試驗。JDW一共獲得兩種設計方案的模型圖片。這一構想似乎受到美空軍A/F22的某些啟發。例如武器掛架采用封閉式。與F22設計所不同的是第四代戰斗機的機翼設計更接近傳統式。


航空工業第一集團的權威的消息來源對JDW表示,與這種可能命名為J13A的J-X第四代隱形戰斗機相關的子系統設計已經取得若干進展。主要是發動機。沈陽黎明發動機公司研制的WS10A發動機原來計劃供J10A使用,目前可能供第四代戰斗機的試飛使用。WS10A已經在SU27SK上完成了空中測試。目前還未公開亮相。供J-X和WS10A/J10A使用的矢量推進技術研究也進行了很長時間。電視圖象顯示江澤民主席視察了這一工程。這一矢量噴嘴可以實施大約正負15度的全方向矢量轉向,它是最新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重要的航空研發工程。消息來源聲稱國產的矢量推進技術還計劃在適當時間作為改良J10A之用,以便增強其短距起降能力,從而達到F35的機動性要求。


供第四代戰斗機使用的航電系統也在評估之中。包括繼續改良之中的國產Type1473多功能雷達。搜索距離達到150千米,可以同時跟蹤15個目標並且打擊其中的4-8個。中國還計劃使用主動相控陣雷達技術對其進行改良。另外一個選擇是可能被海軍型J10A接納的俄式Zhemchung多功能雷達。它可以控制X31A(北約代號AS17)空對艦中程導彈。此外中國還在進行主動、被動相控陣天線的研究。並且考慮使用俄式PERO被動相控陣雷達天線的可能性。中國還從俄羅斯進口了20套980毫米直徑的大型機載雷達天線。


消息來源並沒有強調第四代戰斗機何時試飛、服役,但是,由J10A、J8B的研制過程推算,第四代戰斗機可能于2010年前開始試飛。不過江澤民給予軍事工業界更多的投資並且積極購入了俄羅斯、烏克蘭的相應武器、技術。高級官員承諾給予第四代隱形殲擊機更多的資金。


權威的消息來源還告訴平可夫10架空軍J10A已經于今年8月裝備南京戰區空軍,首先作為訓練用途。雙座型的J10B將在明年正式投入生產,具備更強的對地、對海攻擊能力。(www.kanwa.com)


回論壇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6&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