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海國右衛門  於 2004/06/11 14:57
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近來由於國防部提出特別軍購預算, 引發關心我國赫阻武力的構建的討論, 特將手邊現有有關 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希望有助了解我國攻勢軍備的發展現況
(以見諸媒體的報導為準, 歡迎網友先進多多補充)

1999/12/09[中央社.臺北訊] : 國軍導彈研發腳步不停

.....
根 據 相 關 資 料 顯 示 我 軍 方 早 已 掌 握 發 展 中 、 短 程 導 彈 的 關 鍵 技 術 , 並 且 成 功 地 發 展 空 射 型 雄 二 E 型 空 對 地 和 攻 艦 飛 彈 , 這 些 飛 彈 都 具 有 巡 弋 飛 彈 的 功 能 , 可 有 效 遏 阻 中 共 攻 擊 , 並 且 具 有 攻 擊 能 力 , 相 關 官 員 更 指 出 , 「 攻 擊 是 最 積 極 有 效 的 防 禦 」 , 在 中 共 的 飛 彈 威 脅 下 , 發 展 攻 擊 性 武 器 , 對 防 禦 反 而 是 「 低 成 本 高 效 益 」 的 策 略 。

  中 科 院 歷 史 文 獻 說 明 了 國 軍 研 發 中 短 程 導 彈 的 歷 史 ; 依 據 中 山 科 學 研 究 院 所 發 行 的 三 十 周 年 院 慶 特 刊 內 容 , 臺 灣 在 民 國 六 十 至 七 十 年 代 期 間 , 確 實 進 行 射 程 可 達 三 百 公 里 至 一 千 公 里 的 「 中 、 短 程 地 對 地 彈 道 飛 彈 」 研 究 計 畫 , 並 且 已 經 試 射 八 次 成 功 , 最 後 是 在 民 國 七 十 一 年 受 到 美 國 壓 力 才 緊 急 叫 停 。

......

2001年6月10日 [大紀元6月10日訊] : 台灣秘密製作中程飛彈

國安會諮詢委員林佳龍5月20日在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的研討會上,面對俄羅斯外交部中國科科長有關台灣秘密研製中程地對地飛彈的質疑,林佳龍回應『台灣目前已經有能力製造,但是否已量產不得而知。』。
.....

2001年6月26日【聯合報】(引述台海軍情??)

台灣戰斧 化名「雄二E」秘密研發

隨近年國防預算機密部分陸續曝光,「台灣戰斧」巡航飛彈的相關研發計畫漸為外界知悉。所幸軍方以魚目混珠方式,沿用舊有武器系統名稱,以「雄風二E型」飛彈掩護研發大型攻陸巡航飛彈,相當成功。外界迄今不知,所謂「雄昇計畫」(雄風性能提升之意)的「雄二E」飛彈,並非外界聯想是「雄風二型」攻船巡航飛彈的改良型、攻陸型,而是遠較龐大的「戰斧飛彈」。

據了解,「雄二E」的構造和尺寸,皆以美製戰斧巡航飛彈為藍本,戰斧飛彈長6.25公尺、直徑51.81公分,發射重量1,440公斤,發射後主翼全部伸展的翼展2.67公尺,典型的彈頭重量為1,000磅,攜載傳統彈頭(非核彈頭)的射程自1,249公里至873公里不等。


2002年9月5日 華夏經緯網 臺軍秘密研製巡航導彈瞄準大陸

近日,香港《商報》、《星島日報》和台灣一些媒體援引來自台灣軍方的消息指出,台灣空軍最近利用電腦模擬方式,秘密演練了對祖國大陸正在建設的長江三峽大壩進行“遠程攻擊”的“戰法”,而其攻擊武器就包括臺軍正在秘密研製的“新型巡航導彈”。
“台灣戰斧”——雄風二E浮出水面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台中科院在導彈研製方面,側重於兩型導彈:一是以“天弓”2型導彈為基礎研發反導彈系統,一是以“雄風”2型導彈為基礎研發超音速反艦導彈。

“雄風”2導彈是一彈多型、一彈多用的典型,有空地、艦艦、岸艦三種類型。2000年,臺軍一口氣推出“雄評”、“雄升”的“雙雄計劃”。即一是秘密研製“台灣戰斧”——“雄風二E型”對陸攻擊巡航導彈,此外還有其“孿生兄弟”,即由飛機挂載,自空中發射的“雄風二D”型,皆列在“雄升”計劃下。臺軍已編列預算委託漢翔公司(原航發中心)以IDF“經國”號戰機為藍本,研製“聯合反制平臺”,加大飛機航程,未來可望作為“雄二D”導彈的發射載機。

代號“雄升計劃”的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研製計劃,於2000年正式立項,預計到2005年分六個年度完成。但在2000年正式立項以前,已經進行了許多分系統的先期研發工作。台灣“中科院”希望運用過去基礎計劃及先期研發成果,儘量以現有設備及能力來提升“雄二E/D”武器系統的性能,以提高精度、殺傷率及減少完成任務所需彈藥數,並增加射程和覆蓋區域。“雄風”2E,採用火箭/衝壓發動機,具有超音速飛行能力,射程可達370多千米。該導彈飛行中段為慣性制導,末段為主動雷達加被動紅外制導,並將採用GPS接收機。但是,其系統工程目前也只執行了20%。

“雄三”導彈射程可達大陸

同時根據台灣《自由時報》報道,臺軍方還在發展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以阻截大陸的海上攻擊,目前已到研發的最後階段。臺軍聲稱,正在研發的“雄風三號”導彈 , 射程三百公里, 足以覆蓋中國大陸南部及東部海岸, 在射程和速度方面,也超越大陸配備在現代級驅逐艦上的俄制“日炙”導彈。測試多次之後, 就會在兩年內大量生產。

代號“雄評計劃”的“雄風-3”超音速反艦導彈,是台灣中山科學院研製的第三代反艦導彈,如試射成功,它將是台灣擁有的第一種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雄3”導彈的研製成功,被臺軍看作是繼“天弓2型”導彈、“雄風2型”導彈之後,在自製武器發展上的又一項“重大突破”。

“雄風-III”採用垂直髮射技術,與以往臺海軍所裝備的“雄風-1”和“雄風-2”最明顯的不同在於,前兩者均為亞音速,而“雄風3型”導彈採用衝壓式發動機,速度號稱兩倍音速,是“雄2”導彈的兩倍。台灣2001年度“國防”機密預算,其中就包括為“雄風-3型”導彈試射而進行的專項撥款。

“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導彈,因採用衝壓式發動機,故而可達成遠距離投射和快速飛行的目標。據中科院人員透露,“雄三”導彈的速度可達兩倍音速,是使用一般噴氣發動機的“雄二”反艦導彈的兩倍以上,與俄制“現代”級驅逐艦上的SS-N-2導彈相當,但射程將遠超出SS-N-2,而且未來如在導引技術上取得突破,有發展成攻擊陸上目標的巡航導彈的能力。

“雄三”導彈為了擴大射程,增加了彈長與彈徑,故其體積龐大,因此它不會全面取代台灣主力戰艦上的“雄二”反艦導彈,而會配屬於台灣本島、澎湖、東引等地的岸射陣地中,未來也有可能配置在“成功”級導彈護衛艦和“基德”級導彈驅逐艦等大型艦艇上,但原先船上的“雄二”與“魚叉”導彈應也會保留,並與“雄三”分別擔負中短程與長程的攻擊任務,其角色類似美國海軍的“魚叉”反艦導彈與“戰斧”巡航導彈。針對“雄三”導彈的功能,臺軍方聲稱,其高速飛行與遠距離投射能力,足以威脅大陸浙江、福建、廣東東部的水上活動,也可以攻擊這一帶港口內的船隻與設施。

台灣發展導彈將加劇兩岸軍事對抗

臺“國防部”為加快這兩型具有強大“嚇阻力”的導彈發展進程,在其新年度“國防”預算中,分別編列了新台幣200多億和80億經費,供研發的中山科學研究院使用。

臺軍銳意發展巡航導彈,主要原因恐怕是落實陳水扁“境外決戰”思想的體現。隨著臺軍將“防衛固守,有效嚇阻”軍事戰略調整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研製與試射巡航導彈,都是臺軍發展攻擊性武器和“攻勢防禦”戰略的體現。

如果“雄三”反艦導彈真有三百公里的射程,並進而發展成巡航導彈,這無疑將對大陸構成一定的軍事威脅,其意義已大於反艦。
.....

2003-10-22 09:45: [新華網]
 據台灣媒體報道,台灣“國防部”10月9日向台灣“立法院”遞交了《五年兵力整建及施政計劃報告書》。該報告書詳細列舉了台灣“國防部”2004年至2008年間的防務工作重點,其中以很大的篇幅向臺當局彙報說,臺軍要專注於巡航導彈等關鍵武器的研製。以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為主的研究機構,積極研製、發展能打到大陸的巡航導彈,以應對大陸的“導彈威脅”。該報告一齣臺,台灣《聯合報》等各大媒體紛紛予以報道。它們都認為,這進一步證實了臺軍高層不久前透露的“台灣已成功試射巡航導彈”的消息。台灣媒體還認為,“雄風2E”型巡航導彈便是近年來臺當局不惜代價投資、研製的“關鍵武器”。

  “雄風2E”很像美國的“戰斧”式巡航導彈

  今年8月19日,臺軍內部人士向英文版《台北時報》透露,“雄風2E”型巡航導彈是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研製的第一種巡航導彈,“目前研發工作正處於關鍵階段”。《台北時報》還透露,“雄風2E”已進行了試射。它圍繞一個周長為20公里的島嶼飛行了50圈,由此推算,其射程已達到了1000公里。這個結果讓臺當局、臺軍高層及中山科學研究院備受鼓舞,臺軍的一名要員當即口出狂言:“有了1000公里的射程,‘雄風2E’就能夠打擊大陸沿海甚至內地的大部分重要軍事設施。”

  “雄風2E”讓臺當局如此得意忘形,它究竟是怎樣一種巡航導彈呢?據《臺海軍情》電子期刊報道,該型導彈雖以“雄風2E”為名,但與臺軍“雄風2”型導彈並無多大關係,並非外界所說的那樣,是“雄風2”型導彈的改進型。

  實際上,它是一種遠射程、亞音速、攻擊陸地目標的巡航導彈,“長相”、性能等同美國的“戰斧”式巡航導彈極其相似。“雄風2E”彈長6.25米,直徑約0.5米,可攜載500公斤重的彈頭,射程為873—1249公里。據透露,台灣軍方已對這種巡航導彈進行過多次導引和飛行控制系統測試,“效果不錯”。臺軍官員還吹噓說,“雄風2E”還具有一彈多目標、沿途投擲彈頭的能力。

2003-12-23/聯合報/A11版/綜合
...
國科會太空計畫室第三枚探空火箭預訂今晚自中科院屏東九鵬基地發射升空。據了解,這是一趟「一魚二吃」的任務,除科學實驗外,中科院「天弓計畫室」也將藉此驗證火箭脫節技術,及觀察火箭彈道和彈道偏移狀況,以作為研發中程彈道飛彈之用。

探空火箭是一種兩節式固體燃料火箭,為天弓飛彈加上一節固體火箭加力器組成,全長七點七公尺,重量為一千六百八十公斤。火箭射高可達三百公里,射程二百公里,酬載為一百三十公斤。目前中科院正以探空火箭為基礎,秘密研發射程一千公里的中程地對地彈道飛彈。

...


2001年6月26日[大紀元訊]
台灣軍方秘密研發戰略攻陸巡弋飛彈代號「雄風2E」 台海軍情電子期刊指係美戰斧飛彈翻版


2003年10月9日自由時報[記者許紹軒╱台北報導〕:

陸軍防空飛彈指揮部明年將擴編、提升位階為飛彈司令部,為國防部中央單位,國防部長湯曜明昨天證實確有此事;他同時明確表示,如果中共的犯意已經非常明顯,國防部不會坐以待斃,不一定要等對方先動手,「不排除先對大陸軍事目標進行攻擊」。

  相關官員指出,台灣發展先制飛彈戰力歷時已久,從這次業務報告的「源頭反制」作戰目標可看出,飛彈部隊擴編,象徵台灣長距離打擊戰力已經到達成熟程度。
......


2004年2月1日 DEFENCE INTERNATIONAL: 台灣中程陸攻飛彈路線之爭──衝壓飛彈V.S.彈道飛彈


NO:212_1
CosmoHorizon  於 2004/06/11 18:38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雄風-III”採用垂直髮射技術
-------------------------------------
雄三垂直發射? (抱歉了開版大,有點離題,但看到你貼的新聞忍不住要問一下)

NO:212_2
army_m4  於 2004/06/11 19:08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雄風2E 台海軍情電子期刊指係美戰斧飛彈翻版
can you give us more details?

NO:212_3
海國右衛門  於 2004/06/11 21:33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補充說明:

本欄只是提供一個相關報導的匯總, 並提供原文出處連結(LINKs), 用意在於把媒體已經公開報導的相關訊息集中在一起, 方便大家了解台灣中程陸攻飛彈的發展, 不代表是小弟的發現或意見. 若有深入了解的興趣, 可要有勞各位先進自己動手動腳找資料了.


>>>>雄風2E 台海軍情電子期刊指係美戰斧飛彈翻版
can you give us more details?

NO, 理由如上.


NO:212_24
霹靂酷樂貓  於 2004/06/25 15:50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雄風-III”採用垂直髮射技術
-------------------------------------
雄三垂直發射? (抱歉了開版大,有點離題,但看到你貼的新聞忍不住要問一下)
========================================
我看以前自由時報臺灣安保協會成員陳國雄就有提到
可採垂直發射

NO:212_25
霹靂酷樂貓  於 2004/06/25 16:05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國安會諮詢委員林佳龍5月20日在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的研討會上,面對俄羅斯外交部中國科科長有關台灣秘密研製中程地對地飛彈的質疑,林佳龍回應『台灣目前已經有能力製造,但是否已量產不得而知。』。
.....

===================================
這個消息應該是中共釋放的
意思是說美國協助臺灣開發中程導彈
或許中共是希望獲得更多軍事利益和加強中俄同盟關係


NO:212_26
霹靂酷樂貓  於 2004/06/25 16:08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雄風”2E,採用火箭/衝壓發動機,具有超音速飛行能力,射程可達370多千米。
=========================================
這段資料應該是錯的
因為我們的面打擊超音速飛彈是雄風3型

NO:212_27
霹靂酷樂貓  於 2004/06/25 16:22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雄三”導彈為了擴大射程,增加了彈長與彈徑,故其體積龐大,因此它不會全面取代台灣主力戰艦上的“雄二”反艦導彈,而會配屬於台灣本島、澎湖、東引等地的岸射陣地中,未來也有可能配置在“成功”級導彈護衛艦
===================================
如果是真的
我有點失望
因為我希望“雄三”是三軍通用武器
而且成功也沒有足夠空間同時裝雄三和雄二
隻前也有報導說將換掉8聯裝雄二改裝6聯裝雄三

NO:212_28
霹靂酷樂貓  於 2004/06/25 16:29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如果“雄三”反艦導彈真有三百公里的射程,並進而發展成巡航導彈,這無疑將對大陸構成一定的軍事威脅,其意義已大於反艦。
.....
================================================
高空與貼海射程不同

NO:212_29
great100  於 2004/06/25 16:53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並將採用GPS接收機
美國會同意開放軍用級別的GPS嗎?

NO:212_30
霹靂酷樂貓  於 2004/06/25 16:55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並將採用GPS接收機
美國會同意開放軍用級別的GPS嗎?
=====================================
商用碼誤差100公尺
更何況我們還有終端尋標器

NO:212_31
ROF  於 2004/06/25 18:31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如果是真的
我有點失望
因為我希望“雄三”是三軍通用武器
而且成功也沒有足夠空間同時裝雄三和雄二
隻前也有報導說將換掉8聯裝雄二改裝6聯裝雄三

成功的好處MK-13可以發射魚叉,原有雄二的位置正好留給雄三


NO:212_32
貓貓  於 2004/06/25 19:02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GPS的誤差,即使是民用標準也只是10公尺左右了!

NO:212_33
海國右衛門  於 2004/06/26 16:50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先前提到的 台灣中程陸攻飛彈路線之爭──衝壓飛彈V.S.彈道飛彈 這篇文章對我軍中程陸攻飛彈發展的分析似乎比較深入, 請大家多給點關愛的眼神, 並請軍武先進提供專業看法同大家分享^^



NO:212_34
秋瑩拭水  於 2004/06/26 21:47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台灣目前以探空火箭為基礎研發中程彈道飛彈是沒錯 , 但究竟研發成功與否 , 目前尚未獲得證實 . 況且彈道飛彈的導引精度如何 , 破壞力(彈頭威力)如何 , 也都是重要的思考方向 .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 , 台灣目前沒有核武 沒有化學彈頭 缺乏生化彈頭 , 如果辛苦自製的BM只能帶著高爆彈頭飛向敵軍 , 那大費周章把它搞出來的效益何在 ? 如果是雲爆彈頭 , 台灣必須讓自製BM在終端下墜時減速 , 好讓油氣與空氣充分混合 , 但目前我國是否擁有這項技術 , 依然不得而知 .

另外一大難題就是飛彈導引 . 這時自製BM的慣性導引系統 GPS 甚至雷達導引系統就佔了很重要的角色 . 現今我國有沒有精確的目標區雷達影像 ? GPS民碼的精確度是否足敷使用(或者說 , 戰時老每是否會開放GPS民碼給我們使用) ? 慣性導引系統的良窳如何 ? 如今我們的彈頭威力(可能)本來就不大 , 如果又不準(比如CEP高達200m) , 那對老共能產生的威脅 , 似乎並不如我們想像的有效 .


NO:212_35
海國右衛門  於 2004/06/26 23:18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 , 台灣目前沒有核武 沒有化學彈頭 缺乏生化彈頭 ....

嗯, 說得也是.

不過,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 , 以色列好像也沒有核武, 很多國家也說沒有化學彈頭, 更多國家從來不承認有生化彈頭, 台灣目前到底是完全沒有這些東西? 或有一兩樣? 誰敢保證說得準?

將來探空火箭發展有成, 恐怕也是五年十年後的事, 有沒有核生化彈頭? 到時候更不能保證說得準了.


NO:212_36
Supp  於 2004/06/26 23:53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只希望不要被無知的政治人物拿來當成V武器使用,一切要回歸戰術面考量陸攻飛彈的量產與否,譬如說跨海攻擊軍事目標,而非如報載的上海市區目標,甚至是無法撼其分毫的三峽大壩。

NO:212_37
濱線  於 2004/06/27 03:51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台灣中程陸攻飛彈路線之爭──衝壓飛彈V.S.彈道飛彈

這篇有些問題﹐其提到
>>>“,「天弓計畫室」的探空火箭是一種兩節式固體燃料火箭,為天弓飛彈加上一
節固體火箭加力器組成,全長7.7公尺,重量1,680公斤。火箭射高可達300公里,射
程200公里,酬載為130公斤。只要增加射程、酬載和配備導引系統,便成為射程遠
達1,000公里的中程地對地彈道飛彈”

以一個只有400mm彈徑的天弓飛彈﹐根本無法提供足夠的空間達到1,000公里的中程
地對地彈道飛彈﹐只能用探空火箭的技術開發大口徑的中程地對地彈道飛彈﹐彈徑
1000mm以上是合理推測

至於中程陸攻衝壓飛彈﹐或許飛個1,000公里不是問題﹐但終端導引絕對是問題﹐中
國地對地彈道飛彈攻台面臨的精確導引問題﹐台灣也有
就算能用GPS導引至目標區﹐這種高達3馬赫的終端雖然壓縮敵人反應時間﹐但相同
演伸出的氣動控制問題﹐CEP很不樂觀﹐用來打小目標如彈道飛彈發射車﹐可能還不
夠﹐若降速至2馬赫﹐甚至1.5馬赫﹐CEP可以增進﹐但壓縮敵人反應時間的效果就打
折﹐被S300PMU1攔下的機率也增加

個人淺見﹐1,000公里的作次音速地貌飛行的HF2E還算是比較實用的裝備﹐至於地對
地彈道飛彈﹐200~300公里是台灣比較能在CEP增進的彈種﹐這以後有空再聊


NO:212_38
霹靂酷樂貓  於 2004/06/27 16:03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如果採用像潘興2型的雷達地形比對
是否可行呢

NO:212_39
逐波之月  於 2004/06/27 17:31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採用像潘興2型的雷達地形比對
即使技術上可行
價格上也負擔不起
當然,
如果配備核子彈頭的話
軍方大概會考慮看看


NO:212_40
秋瑩拭水  於 2004/06/27 22:06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其實...小弟覺得台灣開發中程陸攻飛彈的目標 , 就是期望其具備嚇阻對岸的效果 .
台灣有自己的陸攻飛彈當然很爽 .
但是 , 要怎樣的武器才能嚇阻對岸 , 使之不敢輕舉妄動 ? 如果無法達成嚇阻的目的 , 那他的功效就只剩下報復 . 這本身之間牽涉的問題 , 蠻值得各位前輩理性討論的 .

NO:212_41
海國右衛門  於 2004/06/27 22:24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RE 秋瑩拭水
>>>要怎樣的武器才能嚇阻對岸 , 使之不敢輕舉妄動 ? 如果無法達成嚇阻的目的 , 那他的功效就只剩下報復 . 這本身之間牽涉的問題 , 蠻值得各位前輩理性討論的 .

小弟以為終極赫阻只有一個: 學習以色列的做法.====> 隨時有至少三條具有潛射核巡航導彈的先進潛艦游走在海洋某處, 打爛台灣陸地也沒有用. 這樣兩邊都不敢輕啟戰端.
2000年以色列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潛射核巡航導彈的國家


NO:212_42
濱線  於 2004/06/27 23:35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其實...小弟覺得台灣開發中程陸攻飛彈的目標 , 就是期望其具備嚇阻對岸的效
果 .
台灣有自己的陸攻飛彈當然很爽 .
但是 , 要怎樣的武器才能嚇阻對岸 , 使之不敢輕舉妄動 ? 如果無法達成嚇阻的目
的 , 那他的功效就只剩下報復 . 這本身之間牽涉的問題 , 蠻值得各位前輩理性討
論的 .

這是重點
要在戰術﹐戰略層次有效嚇阻對岸﹐精確導引就是關鍵
沒有精確導引﹐就只能靠NBC彈頭﹐而只有狹窄的終極報復的戰略層次﹐若對方採取
局部性﹐或是全面性傳統武器打法﹐可謂無用武之地

個人認為1,000公里的作次音速地貌飛行的HF2E還算是比較實用的裝備的原因在於精
確導引的取得比較容易﹐可採用TERCOM﹐GPS+光學地圖導引如DSMAC﹐TERCOM不若GPS準
確﹐但以目前的DSP技術﹐只要取得對方地理資料﹐開發不是問題﹐但以目前的資源﹐
大概能取得深入內陸300公里就很偷笑了﹐所以實際上能掌握的構想是以攻擊沿海的
軍事目標為主﹐由其是機場

至於為何要1,000公里的射程﹐除了考慮迂迴的路徑外﹐還有個很大的助力是﹐當有
些國家有興確除掉PLA的攻勢力量﹐但對直接派兵有些猶豫﹐這是1,000公里的HF2E就
是一張不錯的牌﹐我們可以對對方說﹐你們不用直接派兵﹐只要給我們需要的“資
訊”就可﹐反正中國很難抓到證據

200~300公里的地對地彈道飛彈﹐先天的射程短﹐所以累積誤差低﹐探空火箭的技術﹐
已具先進彈道飛彈的能力﹐CEP為射程的1/1000﹐也就是200~300m﹐當然是不夠﹐有
GPS會更好﹐沒GPS可以考慮用長白導引到彈道最高點﹐100~50m的CEP是可以期待的﹐
不過﹐距離越遠﹐效果會越差


NO:212_43
Luke-Skywalker  於 2004/09/26 09:38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2261830.shtml
觀察站》買武器花大錢 排擠飛彈研發

本報記者盧德允
2004/09/26

行政院長游錫堃昨天突發驚人之語,提出用飛彈回敬中共,用打上海回報中共打台北。並強調,過去沒有軍事研發,讓我們沒有反制能力,才要受制於人。這種說法與事實有頗大差距。

拿打得到大陸的飛彈來嚇阻中共不要動武,早在蔣中正和蔣經國主政時代就已付諸實際行動,成立了中山科學研究院,研發核子彈和中程彈道飛彈。因為美國人反對且全力阻止,這個努力沒有成功,但這個能力未曾中斷。

問題出在,前總統李登輝任內開始,建軍備戰改以大幅向外採購作為主軸,其中美製武器為大宗,中科院自力研發武器裝備的能量,被刻意漠視。預算排擠和經費劇減後,中科院成了棄婦,逐步凋零,研發能量隨著人才大批流失而迅速萎縮。

公開的秘密是,今天中科院的確在研發可以打到大陸重要軍事目標的精確打擊武器,最重要的二項是曾經命名「逖靖」,但現已隱藏到其他計畫裡的中程彈道飛彈,和現以「雄風二E」為名,實為台版「戰斧飛彈」的攻陸巡航飛彈。

只不過,在美方持續多方關切和中科院少得可憐的武器研發經費兩相掣肘下,中程飛彈和巡航飛彈的研發進度都不理想。當下如果要派上急用,大概可以拿出「個位數」的實驗室階層成品,打到大陸去嚇嚇人,但精確、可靠和數量等方面,都有不足。

這麼多錢都拿去向美國買武器,而且是靠賣地和舉債籌來的款,正應了一句台灣俗話「生吃都不夠了,還想拿去曬乾」。


NO:212_44
Luke-Skywalker  於 2004/09/26 10:28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4092600008,00.html
2004.09.26 中國時報
研製中程飛彈 游揆弦外之音?
呂昭隆


游揆不是第一個說飛彈「打上海」的人。一九九六年台海飛彈危機後,前國民黨投管會主委劉泰英也曾說過「兩彈論」,說我們飛彈也可打到香港、上海。當時有些軍人並未視為笑話,而且欲言又止。只是,劉泰英當年雖然很紅,畢竟不是政府官員。游揆是行政院長,代表政府,意義大不相同。

事實上,最近幾年,有關發展反制、攻擊武器話題,政府先後的公開談話,予人十足的想像空間。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八日,當時擔任副總統的連戰,也公開提出國防戰略調整,建立遠程地對地飛彈的主張。只是,連戰沒說要打到那裡。連戰當時是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同時具有副總統身分,觸及「建立遠程地對地飛彈」,是政府觸及此一話題最高層級者,已突破軍中最不可說的禁忌。

另一方面,陳水扁當年是民進黨總統候選人,他在國防政策白皮書也主張「先制防禦、縱深打擊」,認為有必要研發中、短程地對地飛彈,說得更白。四年前,台灣兩大政黨均認同「攻擊是最佳防禦」理念。

至於軍事首長有關中程飛彈的談話,唐飛於國防部長任內,曾在立法院總質詢場合,請立委「體諒國防部否認發展中程飛彈談話的用心」;他還說,國際間管制射程六百公里以上飛彈的技術和硬體設備,假如國防部對外宣布發展中程飛彈,一定受到抵制。言下之意,如果做而不說,甚且極力在公開場合否認,或有機會躲過抵制,發展成功。

同樣的,前國防部長蔣仲苓,當年在立院答詢有關軍方是否秘密研製中程飛彈、地對地飛彈時,曾語帶玄機地指出,軍方現在做的是「基礎研究」。至於軍方是否有研製中程飛彈的能力,蔣仲苓說「有這個能力,但目前沒有研製計畫」;這是一九九六年的談話。

從連戰到陳水扁,從唐飛到游錫堃;從發展中程、遠程地對地飛彈的願景,到打上海;一個接著一個,輪廓愈描愈真實。

軍方究竟有沒有發展中程飛彈的計畫?答案是有的!九六年台海危機,中共試射飛彈恫嚇台灣後,由李前總統指示,前參謀總長羅本立上將做出決策。為此,李前總統曾特別視察中科院,聽過軍方簡報。但是,台灣研製中程飛彈的計畫,是否已從紙上作業階段,基礎研究階段,進入到實質動手階段,外界難以得知。

不過,游揆一席飛彈「打上海」的談話,自有弦外之音,道出軍方研發地對地飛彈或反制武器政策,已非箭在弦上一語可以形容。

台灣是不是該研製中程飛彈?由於中程飛彈屬攻擊性武器,就國人立場言,勢必出現見仁見智的觀點。支持者認為,面對中共威脅,台灣應建立「報復」能力,可以使中共於用兵前,評估其必需承擔的代價和後果;反對者認為,台灣發展攻擊性的飛彈,將更刺激中共,反而引領台灣走進更危險的處境,且形成兩岸軍備競逐,台海軍事對峙與嚴峻態勢,永無終日。

至於軍方,私下是支持多於反對,但也會強調,中程飛彈是用於「第二擊」,而且不發展核武。嚴格說來,遠程或中程飛彈與第二擊用語,依冷戰時代的詮釋,就是核武;台灣不發展核武是既定國策,軍方內部也反對,軍方支持的是戰術性攻擊力量,所謂「戰術性」,就是排除核武。

游揆一席飛彈打上海的談話,暗示台灣有意研製中程飛彈。還好,他說打中國「五十枚」,而非「一枚」,如果是一枚,就是發展核武器。不過,國際社會恐怕仍不會放心,因為民進黨政府與中國「敵對性」太強,張憲義事件是否會在台重演,未來必是美國對台情報工作的重點。


NO:212_45
CosmoHorizon  於 2004/09/26 12:37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不知道這欄接不接受討論,如果不行的話麻煩請網管移文,謝謝
以美國的態度,他會准許臺灣開發攻擊性武器嗎? 一定不會,所以要嗎是美國決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刻意忽略(甚至於....)或著是以美國手上有的情報顯示跟本沒有這回事,或離實用化還有很大的距離
如果美國幫助發展攻擊性武器,臺(國..)軍將有更大的嚇阻力,但對他們來說風險也高,因為那代表我們有發動第一擊的能力

NO:212_46
CosmoHorizon  於 2004/09/26 13:03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抱歉,以為是新的一欄

霹靂酷樂貓兄,雄3要搭配那種VLS? 好像有點給他大的說(MK41裝不下)


NO:212_47
逐波之月  於 2004/09/26 14:22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反制中國 台灣有能力

記者羅添斌╱特稿

行政院長游錫堃昨天提出兩岸軍力「恐怖平衡說」,事實上,軍方研發的「戰術彈道飛彈計畫」從未停止,國際間對於台灣是否已經擁有、部署射程超過三百公里的戰術彈道飛彈也持續關注。

從種種發展判斷,台灣確已具備這項能力,也擁有射程足以達到中國境內的飛彈,但對於是否已部署,擁有多少數量,軍方則不願多做說明。

從兩蔣時期至陳水扁執政,軍方對於「有效將兵力投射到中國境內」的研發計畫,從未停止腳步,軍方內部甚至還保有「對中共兵力集結區投擲『有效武力』後,影響區域示意圖」等資料。

由於此項計畫極富政治、軍事、區域安全的敏感性,因此,每隔一段時期,就將相關計畫冠上不同名稱,以避免外界甚至是國際勢力的打探。

以我國現役、對外公佈的各型飛彈而言,射程超過一百五十公里以上的飛彈,就包括有可部署在軍艦、岸置陣地的「雄風二型」飛彈,以及陸基的「天弓二型」飛彈,以上兩種均屬國造飛彈,另美國售予台灣的魚叉飛彈,射程也在一百五十公里以上,如果發射地點在台灣海峽,以其射程,即可深入中國內陸。

此外,中科院發展中的「雄風二A」型飛彈,由於設計標的是可以達成「攻擊陸上目標」,被國際間視為巡弋飛彈的一種,並估計台灣發展此型飛彈的射程,應可達到二百公里以上。

讓台灣飛彈戰力升級的關鍵,在於中科院發展成熟的「衝壓引擎」計畫,這項計畫簡稱「擎天計畫」,中科院內部並設有「擎天計畫管制室」,以此引擎搭載更新一代的天弓飛彈或新式雄風飛彈,便可使射程突破二百公里的限制,而這正是台灣能夠將戰力及於中國境內的關鍵所在。

軍方曾將衝壓引擎與天弓二型、雄風二型飛彈裝配在同一彈體內,同時秘密進行試射,相關人士說,「我方獲致了令人滿意的結果」。

前者就是「戰術彈道飛彈」,射程可達三百公里,後者已進入代號「雄二E」飛彈的戰術測試階段,而所謂的「雄二E」,指的就是「超音速巡弋飛彈」,射程可達二百五十公里至三百公里。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sep/today/today-fo8.htm


NO:212_48
霹靂酷樂貓  於 2004/09/26 23:16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抱歉,以為是新的一欄
霹靂酷樂貓兄,雄3要搭配那種VLS? 好像有點給他大的說(MK41裝不下)
========================
所以我很悲觀
噸位最大的記得艦都有配魚叉了
該不會最後只有陸射型
不過我還是對雄3構型有所期待(現在連進氣道有幾個都不曉得)

NO:212_49
霹靂酷樂貓  於 2004/09/26 23:18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我想請教一下
美國智庫曾說臺灣從中東引進2套前蘇聯核彈裝在中程彈道飛彈上(可能是天馬)
不知哪位前輩能解說或有資料

NO:212_50
CosmoHorizon  於 2004/09/27 20:37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好像有..找一下手邊的資料看看....
之前看到的時候,第一個問題是從那一個中東國家(Israel, Pakistan? 不管是誰跟台灣好像都扯不上邊阿....)
第二個是美國不知道有沒有把他馬上沒收

NO:212_51
海國右衛門  於 2004/09/27 22:34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美國智庫曾說臺灣從中東引進2套前蘇聯核彈裝在中程彈道飛彈上(可能是天馬)
不知哪位前輩能解說或有資料

資料沒有, 傳聞倒是有的. 有個印象好像是說從南非得到兩顆彈頭(白人政府時代). 還有一說是說從以色列(當年南非, 以色列, 台灣 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國際孤立, 有如難兄難弟, 相濡以沫的確不是不可能). 以上當然看看就好, 肯定無可考.


NO:212_52
SK2  於 2004/09/27 23:06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以上當然看看就好, 肯定無可考

umm.......there was a case that a South Afrcian Airway 747 going from South Africa to Taiwan (or the other way round?) crashed into the Indian Ocean. The families of the dead has sued Boeing for manufacturing faulty, but the court ruled that a highly flammable solid substance burnt in the cargo compartment and destroyed the plane. According to some reports, the highly flammable solid substance is a rocket, or a missile indeed

I saw it from some news years ago.......^^


NO:212_53
海國右衛門  於 2004/09/28 14:01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AWESOME ! Thanks ^^ ↑

NO:212_54
noname  於 2004/10/08 03:53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2282752.shtml

我研發反制武器 關鍵零組件遭某國查扣

記者盧德允/台北報導


據了解,國軍自力研發中程彈道飛彈和「台灣戰斧」巡航飛彈時,曾經秘密循商業管道從某國進口關鍵零組件,但遭該國政府發覺而被查扣。

有關人士透露,關於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需用的導航、控制零組件,和特殊材料、產製技術,係國際上「防止飛彈擴散」的管制品,需要經過嚴密審查,才能出口。我們從正式管道買不到,也不方便公開買,當然要運用不同的方法才有可能獲得。

據指出,這些關鍵技術和組件,我們研發能量不足或不穩定,實驗室少量做可以,量產辦不到,或者自行研發產製的成本太高,耗時太長,所以需要從國外獲得成品。

據了解,產製射程六百至一千公里的中程飛彈,必須有製造直徑一至二公尺固體燃料火箭的能量,牽涉高強度鋼材、處理技術和工具機,或是大型FRP容器繞製技術,還有成分純正的固體燃料以及攪拌澆鑄技術,這些都屬戰略管制品。中科院還想過利用「綑綁」方法,將數具直徑較小的固體火箭組合在一起,替代大直徑火箭。

導控方面,有關人士說,廣泛利用的全球定位系統GPS衛星訊號,粗分商用和軍用兩種等級,軍用者當然才能精確打擊軍事目標,但也受到美國管制。還有精確的陀螺儀慣性導航系統、省油可靠的小型噴射引擎、能夠全天候看到且辨識房子大小目標的熱影像終端導引裝置,都是我們想要獲得的關鍵零組件。

【記者盧德允/台北報導】國防部昨天向立法院國防委員會報告中科院研發報復性嚇阻武器,採祕密會議進行。據了解,中科院研發多種可以「打到上海」的「反制武器」,如中程彈道飛彈和戰斧級巡航飛彈,但因材料和導控關鍵組件無法取得,進度並不理想。

行政院長游錫堃日前提出「恐怖平衡」,要以飛彈回敬中共飛彈,如果中共打台北,我們就打上海。此說引起廣泛討論,國軍是否擁有可以打到上海的飛彈,引起關注。立法院國防委員會昨天邀請國防部就中科院研發能量作專題報告。

【2004/10/08 聯合報】 @ http://udn.com


NO:212_55
toga  於 2004/10/08 09:31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這倒是回覆了國內「為何不以”價廉物美”,”成千上萬”的攻勢巡航飛彈武力取代現有的6108軍購案????」之質疑

NO:212_56
老K  於 2004/10/08 10:13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這倒是回覆了國內「為何不以”價廉物美”,”成千上萬”的攻勢巡航飛彈武力取代現有的6108軍購案????」之質疑


有困難還是要做吧!這畢竟是我國最有效的反制武力之一。

我們想要避免被比我們大上許多的中國併吞,在各個層面的困難度本來就很大,這一點困難都沒辦法克服、甚至連辦法都懶得想的話,早早投降當順民算了。

與其在論壇花手力打了一堆字來質疑中科院的能力,不如集合這邊的專業腦袋,幫中科院與國防自主想條出路(當然也要顧到現實,在外購與自製間求得最佳的搭配);我覺得這比每人捐個1、2萬實在多了,說不定就因為你們的專業意見獲得重視,馬上幫國家省了數億、數十億的經費,貢獻也更為了不起。

個人覺得發展優先度應高於彈道飛彈,基礎技術我們掌握的也比較多。我估的自製量產後的巡弋飛彈造價1枚還是要150萬美元(因為無法獲得或完全信賴軍規的美國GPS,需倚賴早期的巡弋飛彈技術,加末端新式IIR),沒那麼價廉。如果真的有決心製造成千上萬枚飛彈,那些關鍵組件技術就值得自己去突破、開發製造;一開始砸進去的錢當然很多(6108億的1/5吧!順利的話甚至1/10吧),但技術永遠會是自己的,也為未來更難的技術發展墊下根基;先求有(例如不準的先拿來打商港,嚇跑外資與外輪)、再求好求準。沒有決心面對一個困難的開始,自然也就不會有令人欣慰的成果。


NO:212_57
flak  於 2004/10/08 10:17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與其在論壇花手力打了一堆字來質疑中科院的能力,不如集合這邊的專業腦袋,幫中科院與國防自主想條出路(當然也要顧到現實,在外購與自製間求得最佳的搭配);
嘿嘿...怎麼知道沒有呢?....:P

NO:212_58
老K  於 2004/10/08 10:25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FLAK老大:

上次某個周五您的演講(空權)本來我是要去聽的,我還跟主辦單位要求了許久,結果跟另一個行程強碰,實在非常可惜。


NO:212_68
Luke-Skywalker  於 2004/11/18 20:44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http://www.appledaily.com.tw/template/twapple/art_main.cfm?loc=TP&showdate;=20041003&sec;_id=5&art;_id=1278016
雄二E型飛彈年底試射

【朱明╱台北報導】中山科學研究院研發雄二E型巡弋飛彈在去年兩次試射失敗後,中科院研發小組已找出是因渦輪引擎部分系統不穩定,造成試射失敗;目前中科院針對渦輪引擎成立專案小組修正內部系統,希望在年底的試射能夠成功,如期在明年完成巡弋飛彈的研發工作,二○○六年正式進入量產階段。


引擎問題已解決
消息人士透露,經過渦輪引擎專案小組日以繼夜的全面趕工之下,引擎的油氣輸送器以及部分零件問題都已經解決。但受到國防經費縮減所產生的排擠效應,中科院對於明年巡弋飛彈進行最後整合測試的研發經費,也從原本計劃預估需求二十七億元,減少到二十五億餘元,讓研發工作更加吃緊。
國防部官員表示,中科院的「雄昇計劃」是從兩千年開始進行研發巡弋飛彈,但是在去年兩次因渦輪引擎系統不穩定,影響其他系統運作所造成的試射失敗,讓中科院重新就所有系統進行驗證,讓該型飛彈的品質更穩定。


預計兩年後量產
內部人士指出,如果在今年年底的試射順利,明年最後的研發整合與飛彈後勤系統的建立工作完成後,中科院研發巡弋飛彈的大體工作可算是告一段落。
雖然二○○六年開始由海軍編列預算部署巡弋飛彈,但是「台灣版的戰斧巡弋飛彈」的關鍵技術來自美方,每枚造價超過一億元;若預算許可,每年可以生產超過六枚的巡弋飛彈的速度,來更換海軍「雄二」陸射型飛彈。


NO:212_69
RCI  於 2004/11/18 23:11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欹?這不是一則上個月的舊聞嗎?蘋果日報好像越混越回去了?和以下這則似乎雷同處頗多?
http://big5.huaxia.com/xw/tw/00248086.html

台灣將在年底試射雄二E型巡航導彈
10/04/2004/09:47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10月4日訊:據台灣媒體報道,台中科院研發雄二E型巡航導彈在去年2次試射失敗後,中科院研發小組已找出失敗原因;目前中科院針對渦輪引擎成立項目小組,希望在年底的試射能夠成功,如期在明年完成研發,2006年正式進入量產階段。

據消息人士透露,經過渦輪引擎項目小組的修改,部分問題已經解決。但受到“國防”經費縮減,中科院對於明年進行最後整合測試的研發經費,也從原本計劃預估27億元,減到25億餘元。

台灣“國防部”官員表示,中科院的“雄升計劃”是從2000年開始進行研發巡航導彈,但在去年2次因渦輪引擎系統不穩定,影響其它系統運作所造成的試射失敗,讓中科院重新就所有系統進行驗證。內部人士指,如在今年年底的試射順利,明年最後的研發整合與導彈後勤系統的建立工作完成後,中科院研發巡航導彈的大體工作可算是告一段落。據悉,這種導彈射程可達900公里。

雖然2006年開始由臺海軍編列預算部署巡航導彈,但是“台灣版的戰斧巡航導彈”的關鍵技術來自美方,每枚造價超過1億元;若預算許可,每年可以生產超過6枚的巡航導彈的速度,來更換海軍“雄二”陸射型導彈。


NO:212_70
RCI  於 2004/11/18 23:17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據悉,這種導彈射程可達900公里。...

能打這麼遠嗎?小弟持保留態度!


NO:212_71
RCI  於 2004/11/18 23:26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抱歉,看來似乎是華夏1004引用蘋果1003的報導,是小弟一時失察!

但是900公里射程.....


NO:212_72
小老闆  於 2004/11/18 23:31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http://www.appledaily.com.tw/template/twapple/art_main.cfm?loc=TP&showdate;=20041003&sec;_id=5&art;_id=1278016

看看網址中20041003的數字是代表10月3日的新聞

能射900公里也蠻令人質疑
250~500公里似乎比較有可能
反正正確射程應該不會公佈
頂多說能射多少公里以上
其他的就大家猜一猜


NO:212_73
RCI  於 2004/11/18 23:51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據說是從前有一位小滬尾網主開的欄
簡介雄風二型反艦飛彈

裡面有許多雄二E的文章,小弟來得晚,未能恭逢其盛....
滿令人嚮往的


NO:212_74
Luke-Skywalker  於 2004/11/19 00:04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欹?這不是一則上個月的舊聞嗎?蘋果日報好像越混越回去了?

這是這幾天在網上找Delta火箭資料時,無意間翻到過去沒注意到的一則新聞。


NO:212_75
霹靂酷樂貓  於 2004/11/21 11:38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250~500公里似乎比較有可能
----------------------
之前看到CobraChen在番薯藤軍事版與另一人的爭論
現在有兩種講法
1.類似魚叉改成SLAM的做法
2.一種全新的臺灣戰斧(台海軍情梅復興)
雄2E是採用渦噴還是微渦扇?如果是像戰斧的F107
那麼900公里射程的確有可能
雄2的渦噴我們用了那麼久,不太可能現在才有問題
所以我認為的確是採用新引擎的臺灣戰斧

NO:212_76
海國右衛門  於 2004/11/21 13:03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那麼900公里射程的確有可能
雄2的渦噴我們用了那麼久,不太可能現在才有問題
所以我認為的確是採用新引擎的臺灣戰斧

印象中有媒體報導說台灣測試新飛彈可繞行台灣本島20圈(待考). 再加上傳說中的雄二E構型明顯大多了, 完全不像雄二, 推論雄二E應該是全新品種飛彈, 而且射程比雄二大很多(沿用用舊系列代號掩人耳目? ). 再加上有引擎問題待解決, 可以導出雄二E確實是採用新引擎, 至於是不是臺灣版戰斧巡弋飛彈?, 涉及導引歸向等和戰斧的淵源及相似程度, 還有待確認.

如果測試引擎航程可以繞行台灣本島20圈, 那飛彈射程900公里應該是保守的估算.


NO:212_77
海國右衛門  於 2004/11/21 13:08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更正:上文測試引擎航程可以繞行台灣本島20圈.....不正確引用. 應更正為:

《台北時報》還透露,“雄風2E”已進行了試射。它圍繞一個周長為20公里的島嶼飛行了50圈,


NO:212_78
No.1 M. E.  於 2004/11/21 16:18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這裡早就有展示了一大顆的傳說,臺灣版不明巡弋飛彈

NO:212_79
星塵  於 2004/11/21 16:56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 那只是一般常見的雄二, 沒什麼特別的吧?

NO:212_80
znnt  於 2004/11/21 18:53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無恥的中共分析台灣天弓防空導彈效能


 照射雷達和半主動體制

  防空導彈系統從整體角度衡量是否先進,最主要看的就是採用的雷達體制和制導體制。由於技術引進上受到美國的限制,天弓系統的母型是海軍艦載型的宙斯盾戰鬥系統,其導彈為半主動制導的標準SM-2,因此天弓I型的雷達、導彈也分別沿用了相控陣體制和半主動制導體制。這樣的體制到底是不是像台灣媒體所說的那麼先進呢,我們從它的作戰過程入手分析就知道了。

  天弓I型系統以連為獨立作戰單元,1個連配有1輛戰術指揮中心/長白(CSIST/GE ADAR-1)相控陣雷達車、2輛照射雷達車、至少4輛天弓I型發射車、1輛電源車和1輛導彈運輸車。作戰時首先由長白相控陣雷達搜索發現目標並將目標信息傳給指揮控制中心,由指揮控制中心進行敵我識別、威脅判斷和目標分配。並選定發射架,將發射前需要的數據和程序送給導彈。當導彈發射後,首先由長白雷達對其進行截獲,使導彈和相控陣雷達之間建立起聯系,通俗的話說,就是讓雷達和導彈知道彼此的位置,形成閉環控制回路。當導彈進入末端後,由長白相控陣雷達交班給與改型霍克相類似的CS/MPG-25型連續波照射雷達照射目標、制導導彈。該雷達是在美制改型霍克系統的大功率照射雷達AN/MPQ-46HPI的基礎上研制的,但功率比改型霍克的大60%,且抗幹擾能力和敵我識別(IFF)設備得到了改進。

  當天弓I型導彈上的半主動雷達導引頭開機後,通過頭部天線接收經目標反射的照射雷達信號,導彈尾部基準天線則直接接收通過照射天線旁瓣向導彈發射的照射波。在彈上對這兩個信號進行相幹檢波後,所形成的信號中即包含有與導彈與目標接近速度成正比的多普勒頻移,通過頻率范圍很窄的窄帶頻率跟蹤器精確提取出這一頻譜後,彈上電路就可以截獲、跟蹤目標多普勒頻率,並從中提取出控制導彈飛行軌跡的制導信息。制導信息在自動駕駛儀中變換放大後,可產生操縱液壓舵機的信號控制舵面偏轉,使導彈按預定的彈道飛向目標,直到最後導彈和目標距離很近,進入殺傷區後,照射雷達將按照程序發射指令,讓導彈打開引信(為了防止在飛行過程中受外來幹擾的影響導致提前誤炸,引信要等到距離目標很近時才打開),然後天弓I型導彈進入最後的交戰程序,引信截獲到目標後,按照程序選擇起爆時機和方式。這就是天弓I型半主動制導體制工作的主要過程。

  說到這裡,不得不再提一下天弓I型的導引頭,在雷錫恩公司幫助下,天弓I型的導引頭對目標速度跟蹤時採用了多普勒跟蹤,能從嚴重的地物雜波幹擾中分離出運動目標,因此具有較好的低空性能。導引頭採用倒置接收機,提高了抗幹擾能力,噪聲幹擾對照射雷達天線照射目標影響不大。同時也提高了對多普勒頻率的分辨能力。

  由上可見,天弓I型導彈和美俄同類以相控陣雷達為核心的遠程防空導彈系統最大的差別就是其獨特的導引方式。這樣的半主動配置使長白雷達指揮作戰時負擔比愛國者和S-300要低,對空情的掌握能力更強。但這種制導體制也有自己的弱點:需要額外的照射雷達,雖然照射雷達只在最後階段對目標照射5-10秒,相比搜索/警戒雷達從發現到擊毀目標整個期間都在向其輻射電磁波來說要短的多,但它制導導彈跟蹤目標的波束是持續不間斷的,足以為現代戰鬥機的雷達告警器和定向儀提供充分的反應時間。而戰鬥機的綜合電子戰系統從接到告警器報警到電子偵察接收機進行目標定位,再到調用數據庫分析做出處理結果,總共不會超過1秒鐘,剩下的時間就是發射反輻射導彈了。從美軍反輻射導彈運用的戰例看,在空地對抗中,照射雷達被反輻射攻擊的概率最高,也是對方壓制防空網的重點和突破口。以第一次海灣戰爭為例,伊拉克防空網的各類警戒雷達被反輻射導彈摧毀的損失率為17%,剩下大部分都是炸彈造成的傷害,而且都是在防空網瓦解或所配屬的防空導彈單位中照射/制導雷達被摧毀後才遭轟炸損失的。而各類照射/制導雷達被反輻射導彈擊毀的損失率達到63%,可見照射雷達是最“招惹”反輻射導彈的。天弓I型的CS/MPG-25照射雷達源自霍克系統,雖然霍克系統經過三次現代化改進,但畢竟其基礎設計是20世紀50年代的。因此照射雷達的峰值功率肯定很高,而且天弓在此基礎上又將功率加大近一半,則功率就更高了,也更容易被對方電子偵察、鎖定,成為很明顯的輻射目標而遭到集中摧毀。雖然照射雷達被攻擊後長白雷達仍可存活,但沒有照射雷達,天弓I型導彈就無法制導,光剩下長白雷達也無用,這時對方飛機用炸彈也可以摧毀它。因此,天弓I型的這種半主動制導體制在現代空地對抗中已經落後。

  導彈

  在天弓I型系統研制之初,台灣並未獲得美國援助,此前缺乏高性能導彈技術儲備的台灣來說,要開發一種全新的導彈外形有些勉為其難,必然需要一個參照物。因此最早的天弓I型導彈便選中了台灣最容易得到的型號進行模仿:台軍已經裝備的美制霍克。從天弓I基本型的模型可以看出,其彈翼幾乎就是霍克的升降副翼式的縮小形。當美國雷錫恩公司同意提供愛國者的諸多技術後,天弓I型導彈的外形和尺寸迅速改弦更張,其全功能戰備彈露面時,已經變得與美國愛國者導彈驚人的相似,以後的天弓系列基本也沿用了這種配置:圓柱形彈體、圓錐形頭部,位於彈體尾部的4片梯形全動式控制翼呈“X”形配置。雖然在技術上這樣的跨度對於台灣來說有些大,但其母型愛國者數百次的風洞和實彈實踐已經証明這種新穎的設計是可靠的,因此向來唯美國馬首是瞻的台灣自然咬牙也要上了。不過,在天弓I型導彈的外形上還是和愛國者有區別的,其頭部雷達罩的梯度明顯比愛國者小,因此雷達罩顯得更細長,尖拱形整流罩由18毫米厚的澆鑄石英玻璃制成,尖端為鑽合金材料。具有良好的氣動外形,也作為導引頭的微波窗口和熱防護裝置。對於此材料的研制成功,台灣“中科院”甚是得意,認為已經進入“世界頂級行列”。可美國愛國者導彈的石英玻璃頭罩厚度為16.5毫米,比天弓薄上了整整1.5毫米──不要小看這似乎十分細微的差異,它所說明的是台灣工業水平和世界一流之間的差距:材料強度達不到要求,所以才增加厚度,減小梯度。另外天弓I型和愛國者還有一處差別,它的彈體兩側裝有突出的整流罩,這種布局在雄風反艦導彈和天劍-2空空導彈上也可以看到,但天弓I型上的尺寸明顯比愛國者上的大,其原因是除了在罩中布設有連接中部控制段與尾翼控制系統的線路外,還有台灣自行設計的數據鏈接收天線,用以取代愛國者上裝在尾部的兩具TVM天線。

  天弓導彈的制導系統包括導引頭、遙控發射/接收機系統和自動駕駛儀。制導艙為鋁合金殼體,外纏15度斜繞的酚醛棉布條並塗一層改性橡膠以加強強度和提高隔熱性能。導引頭工作在J波段,由平面陣天線、常平架系統和控制導引頭運動與處理信號的電子組合等組成。尾部控制艙為環形空間,內裝液壓舵機系統,通過自動駕駛儀接收指令,操縱舵面對導彈進行控制和穩定飛行。天弓I型導彈採用破片殺傷式戰鬥部,質量為90公斤。為了提高殺傷效能,導彈採用近炸和觸發引信。這比愛國者上單一的無線電近炸引信的可靠性和冗余程度要高。單個破片質量3克,大於愛國者的2克。戰鬥部艙為鋁合金精密鑄造,除內裝有戰鬥部外,還有慣性傳感裝置、遙控發射機/接收機裝置、安全保險和電子裝置、引信和天線等。

  天弓I型的動力裝置由發動機、外部隔熱罩和上述兩條向尾翼傳送控制信號的外部導管組成。發動機殼體是導彈結構的一部分,外部有隔熱防護罩,和愛國者一樣,天弓I型的固體火箭發動機也採用了先進的HTPB氫氧基聚丁烯混合推進劑系列。推進系統質量約490公斤。推力約134.8千牛,工作時間12秒。按照台灣方面自稱“天弓I型射程100公裡”的說法,其彈體尺寸、質量與愛國者都基本無差別,那麼要達到射程更遠,則只有在推進劑上下功夫了。據稱天弓I型上比愛國者上性能更高的推進劑是台灣自行開發的,但是考慮到台灣化學工業的水平,再從美國方面透露的蛛絲馬跡看,其中有不少美國參與、協助的因素。由於這些不確定因素,對於天弓I型導彈的射程也有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兩種:最大射程60公裡,有效射程40公裡;最大射程100公裡,有效射程80公裡。從多方面因素分析看,筆者認為取前者可能性大些。因為如前所述天弓I型的照射雷達是在霍克基系統的礎上改進並加大60%的功率,霍克導彈的最大射程為40公裡,有效射程30公裡。其照射雷達的作用距離在100公裡左右,按照雷達方程,功率增加60%,作用距離只增加1.6的4次方根,也就是說,天弓照射雷達的最大作用距離也只有115公裡左右,再考慮其採用先進元件、優化設計等因素,至多達到130公裡。這樣的雷達作用距離要為射程達到100公裡的導彈提供照射,有點勉為其難。別的不說,單單對方戰鬥機的電子對抗設備如果採用蘇式大功率阻塞、壓制路線的話,就很容易幹擾掉採用半主動制導體制的天弓I型導彈。綜合考慮,其最大射程在60公裡比較符合台灣工業實際。

  總體來看,由於得到美國的充分技術支持,天弓I型導彈和愛國者相比差距不大,但在關鍵技術上還是缺乏一點火候,這也是美國人狡猾之處──賣技術,但不給關鍵技術,這樣始終能夠控制你。

  發射筒

  天弓I型導彈的發射筒為一密封加固的方形鋁箱,內裝隔熱層,兼作運輸和貯存導彈用。它由蒙皮、框架、導軌、支架、導向板、前後端蓋、箱內保溫材料、環境微調裝置、固定導彈的自鎖裝置等組成。箱內下端有一條“工”字形導軌,這和愛國者的“U”字形導軌略有不同。導軌表面粘有石墨層,用以減小導彈發射時的摩擦。由於選用的鋁材較愛國者的發射筒薄,因此早期的天弓發射筒外表面有8條垂直加強肋和2條水平加強肋,後期改進工藝、材料後改為4條垂直和2條水平的。在發射筒外部左側,有測試導彈和發射前對導彈進行目標初始諸元裝定的電纜,而愛國者的這些電纜則在筒尾部。導彈發射筒本身並非高技術產品,但其對加工工藝的要求很高。台灣在研制天弓I型時本想自行開發發射筒以節省引進技術所需的大量經費,但在多處工藝上遇到了困難,最後還是不得不私下請來為愛國者研制發射筒的馬丁公司技術人員“傳經送道”,才解決了薄鋁合金殼體的焊接、防變形等問題。

  ◎ 天弓系統的核心──長白雷達

  雖然台灣的民用電子工業在亞洲處於領先地位,但他們的雷達技術並沒因此被惠及。可台灣的天弓導彈系統又偏偏是世界上第三套配備相控陣雷達的陸基遠程防空導彈系統。這和美國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這使得台灣在1980年代因為軍售限制難以獲得高性能戰機時,從地面防空火力上得到了一定補償。

  天弓系統的核心是長白相控陣雷達和與之同處一車的戰術指揮中心。由於是艦載雷達陸上化,因此該系統的設計和另兩種一開始就為了地面防空專門設計的相控陣雷達來說差異不小。為了使之實用化,台灣方面頗費了些周折。

  在長白雷達設計之初,“中科院”也曾計劃使長白雷達具備高機動能力,1987年10月11日的僑泰演習中,長白雷達首次露面便讓眾人吃驚不已。它的布局為一台越野底盤車上裝載一個方艙,方艙上方再設置一個四面都布置有相控陣天線的艙體。它的好處是不需轉動天線即可構成360度探測范圍。但這樣整車高度實在太大,達到6米以上,如此的高度在面對台灣島內的橋樑、涵洞時恐怕困難重重。而且由於相控陣天線裝在車頂,導致重心嚴重升高,也不便於越野,甚至轉彎時的速度都不能太快,否則將傾覆。所以,這種怪異的布局很快被放棄了。

  在1989年9月25日天弓系統移交台灣陸軍的典禮上,長白雷達的決定版現身。這次是採用的半掛拖車方案。相控陣天線作為整體鑲嵌在長12米、寬3米、高4米的拖車車廂中間側壁上,為避免地面雜波幹擾,陣面與垂直面略有夾角。天線主陣面為矩形,尺寸為4.5X3.0平方米,相當於把一塊宙斯盾SPY-1相控陣天線貼在了車上,另有一塊尺寸為2.8×0.8平方米的敵我識別天線位於拖車左前部。在天線陣面正後的車箱內為發射/接收機等雷達設備,車兩端為指揮控制中心和信號處理設備。控制中心由計算機、通信設備和顯示器組成。作為天弓系統的指揮控制中心與相控陣雷達、照射雷達、發射架等連接,操縱人員在此可完成威脅判斷、攔截計算、發射架選擇及戰果評估。

  由於要伴隨陸軍機械化部隊作戰,愛國者和S-300都採用較高的工作頻率,以減小天線尺寸,同時也犧牲了一定性能,雷達的最大跟蹤距離都在150公裡以內。而長白雷達設計時放棄了機動性,使用工作在S波段的大型天線,也沒有採用前二者為了突出機動而採用的在天線陣面和發射機/接收機之間以空間直接饋電傳送信號的方式,而沿用宙斯盾的思路使用了傳統的波導管傳遞信號,使信號衰減更小,加上對電腦及天線配件的重量限制較小,使信號處理和目標管理能力大為提高。這一系列措施使其對高度20000米的目標跟蹤距離高達450公裡,對目標的探測能力高於愛國者和S-300的相控陣雷達。

  長白雷達採用了美國提供的固態收發單元、電子掃描技術(但美國不允許台灣制造這些元件,只讓其負責裝配)。整個天線陣面由6000個移項器收發單元構成,可覆蓋方位120度、高低70度的范圍,由於沒有機械轉動裝置,掃描時沒有機械慣性,波束可在瞬間改變在空間的位置,有利於同時跟蹤多個目標。此外,長白雷達還具有頻率捷變能力,可在受到幹擾時自動轉換工作頻率點。在C3I系統支援下,長白雷達並入了台灣於1994年開始興建的“強網”系統,可擔負防空作戰,也能在警戒雷達受損情況下轉為監視或空中管制任務(美國E-2和E-3預警機上的雷達也為S波段)。

  為進一步確保長白雷達的安全,“中科院”按照愛國者的抗反輻射誘餌研制了長白雷達的誘餌天線。專門誘導反輻射導彈。隨著技術發展“中科院”又研制了機動誘餌車,其發射波形和雷達配合,在雷達與誘餌之間形成一個信號中心,虛擬出一個“雷達”來,使測角精確度低、分辨率不足的被動導引頭控制反輻射導彈命中兩輛誘餌車與雷達之間的空地。這樣,誘餌車就不會被反輻射導彈消耗光。

  但是,隨著現代制導技術的進步,長白雷達的誘餌戰術也在受到挑戰。如俄羅斯X-31P等空地導彈已經裝備了多模導引頭,可自動進行數據融合,識別目標(見本刊2003年第13期《突防──蘇俄反輻射導彈家族》)。另外,還可以靠X-31與紅外/INS制導的X-59配合,或GPS+紅外、紅外+毫米波等多種制導模式來破解長白的誘餌陣。因此,固定陣地的長白雷達在密集、多方式的反輻射攻擊面前,下場還是大不妙的。

  ◎ 天弓II的變革

  天弓II型是繼天弓I型發展起來的,由於有了天弓I型的經驗,天弓II型發展順利,1989年研制出樣機,很快於1990年定型並於1992年開始生產,1994年交付部隊。

  相比天弓I型,II型作了不少改進。最初問世的型號為直接在天弓I型彈體上增加1級固體助推器,採用85度準垂直發射。但由於發射時的彈體滾轉和第一級火箭脫落等問題一直難以解決,後來天弓II改為單級火箭形式。新的天弓II將天弓I型彈體加長18厘米,彈徑加粗。彈內電子元件改用美國提供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縮小體積,增加燃料裝藥量以增大殺傷空域和攔截速度、射程,據稱最大射高比天弓I型增加2000米,射程達到200公裡。本來天弓II準備使用大推力沖壓發動機,但由於研制進度跟不上,最後將此計劃推延到天弓III型上了。

  天弓II型另一項重大改進是取消了照射雷達,以拋棄在現代空襲兵器及飽和攻擊戰術飛速發展下已過時的半主動制導體制。天弓II型導彈採用指令修正的慣性制導和主動雷達尋的復合制導方式。導彈垂直起飛到某一高度後,初制導系統控制導彈朝向目標方位按程序轉彎。當導彈轉向目標平面後,由慣性測量裝置和彈道計算機組成的慣性制導系統測量出導彈的實際姿態、速度和位置,將數據交給指令修正系統與地面雷達進行交聯,長白雷達通過計算機確定導彈的實時位置,得出導彈的偏移量,校正因風和其它幹擾引起的橫向偏差,使主動雷達導引頭在最佳位置開機,減少導引頭捕獲目標的掃描時間,以防止被對方雷達告警器過早截獲。導引頭捕獲目標後,長白雷達就此“撒手”,對目標的跟蹤由彈上的主動雷達導引頭完成。據推測主動雷達導引頭工作在2厘米波段,採用微波單片集成電路以減小體積、重量。

  另外,還有消息稱“中科院”專門為天弓I/II兩型研制了通用紅外導引頭,以提高抗幹擾能力,具備復合攻擊能力,同時也可提高抗擊多目標能力。但目前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為射程100公裡以上的防空導彈研制出配套的紅外目標指示設備,更無哪種導彈的紅外導引頭作用距離可達100公裡。因此這種消息的可行性值得懷疑。至於有傳聞說天弓I/II採用了主動雷達加紅外雙模導引頭,則更難令人相信。至少從目前公布的照片來看,沒有發現帶有紅外側窗導引頭的天弓導彈。
天弓II導彈已在1998年7月和9月進行了兩次實彈打靶,2001年少量投產。根據美國和台灣1992年6月達成的一項為期五年的合作協議,美國雷錫恩公司將提供制導系統和技術,由台灣生產動力裝置、控制系統及戰鬥部等以改進天弓II型,這項協議經費共1.2億美元。原計劃1993年底開始研制,後因經費問題而停頓。之後台灣又同美國達成採購7套改進的防空系統火力單元(包括導彈及發射架)、雷達、作戰控站和支援設備協議。以便使天弓II型到2000年具有反戰術彈道導彈能力。

  ◎ 天弓III的展望

  天弓III型是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在天弓II型基礎上發展的,主要發展其攔截戰術彈道導彈的能力,預計2005年投產。1998年,天弓III型在屏東九鵬基地完成了3次試射,ATBM實彈在長白雷達導引下,以4馬赫速度攔截先行發射的由天弓II型改裝的導彈靶,並以破片殺傷方式摧毀靶標。隨後“中科院”於1999年11月16日公布,天弓III反導型於同年9月以直接撞擊方式命中靶彈,這是“中科院”1996年開始的“低層反戰術彈道導彈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計劃取得的重大突破。

  在天弓II型基礎上,天弓III型導彈改用了沖壓式火箭發動機,射程達到300公裡。但如前所述,受地球曲度限制,超過100公裡的射程對反飛機意義不大。而若天弓III型的沖壓發動機無法使導彈的速度超過4馬赫,則難以攔截高超音速的彈道導彈,而對於一般導彈而言,也鮮有飛這麼高、這麼快的,因此便是性萇系睦朔選6粑薹ㄊ迪秩劑瞎燙寤蛟諍笄諼洗嬖諳嗟鋇睦選R虼耍屑O蟊礱魈旃II型的沖壓發動機可能是個幌子,真正的目的是借防空型的天弓導彈研制一種戰術地對地導彈。

  目前,美國海軍的“協同作戰能力”(CEC)計劃使用空中的預警機發現、確定目標,通過數據鏈可使宙斯盾巡洋艦在完全看不到目標的情況以主動導引的標準SM-III防空導彈下攻擊地平線以下的目標。台灣對此很感興趣,正在對可行性進行討論,但要付諸實踐,恐怕還是要等到2010年美國的CEC計劃實現以後才能得到相關的技術轉讓。

  ◎ 淺析天弓的反導效力

  作為戰區導彈防御系統(TMD)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天弓系統對台灣建立反彈道導彈系統具有重要意義,台灣當局企圖通過參與TMD、採購愛國者PAC-3和發展宙斯盾的台灣版──天弓II系統及相關預警系統,配合已從美國購買的愛國者PAC-2型導彈和台灣正在研制的天弓III型導彈構建反導防御體系。但實際上,TMD還面臨著許多問題。它的技術尚不成熟,10次高空攔截只有2次成功,對導彈的初始段、飛行段、再入段的攔截還有許多難題沒有解決,有的甚至連基本的方法和公式都沒有找到。再者戰區導彈防御系統目前的攔截試驗都是在特定條件下進行的,離實戰還有較大距離,雖然愛國者PAC-3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攔截了多枚戰術導彈,但那只是彈頭和彈體不分離的早期型號,對射程遠、速度大、末端彈頭-體分離且伴隨幹擾和機動的新型戰術彈道導彈,TMD要形成戰鬥力尚需時日。此外,台灣海峽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象條件也會影響反導系統的發揮。而且前面提過,天弓II型系統的雷達和導彈制導方式都比美俄同型導彈更適合反導,其母型美國海軍的宙斯盾雷達也多次展現了反導潛力。且S波段的探測距離遠比C波段的愛國者MPQ-53雷達來得遠,可以更早探測到彈道導彈,也就能延長導彈攔截的距離。但3型中唯獨天弓導彈不具備反彈道導彈能力,這裡面不免發人深思。其實反導的關鍵在軟件上,可美國卻偏偏不提供這些軟件和算法。只要台灣能夠得到有關的軟件,知道如何增強導彈預測交匯點的能力以確保斜前方交匯,天弓的反導能力就能得到相當提升。否則,必須從多次的試驗中積累經驗,自行推算出一整套的方法,這樣費時費力還費錢。難怪美國要拉台灣加入TMD為它分擔一些研制、試驗費用,但最後卻只答應把成品(愛國者PAC-3)賣給台灣,傳家之寶,何以示人?所以,台灣要想建立自己不受制約的反導體系,困難重重。

  ◎ 軍事實力競爭是綜合實力競賽

  台灣本島的幾座天弓導彈陣地,掩護了大部份西部人口密集地區。台灣軍方認為:天弓導彈可保持24小時戰備,可同時迎戰上百個目標,如解放軍空軍想在地面摧毀台灣機群,則勢必被大量的天弓導彈消耗飛機和飛行員,台灣空軍則憑借天弓導彈保存實力並獲得時間遂行“戰略持久”的疏散行動或“戰術速決”的集結兵力,以待機反擊。一言以概之,天弓導彈是“台獨”分子們自保的重要法寶。但請不要忘記,防御一方始終處於被動地位,進攻方完全可以用多種方式對其進行欺騙,然後在意向不到的時間、方向上發起攻擊。伊拉克的核反應堆防備可謂嚴密吧,照樣也被以色列空軍摧毀。或者在必要的時候,對這幾個威脅我作戰順利展開的天龍陣地用上一些比反輻射導彈、炸彈威力更大的武器,天弓導彈縱有再大的本事,也只能化為一堆廢墟。

  軍事實力的競爭是綜合實力的競賽,近年來,祖國大陸國民經濟實力不斷增加,人均生產力持續提高,國際政治實力和軍事實力持續增強,台灣縱以重金取得一些先進武器,但和大陸飛速發展的實力相比,它的軍事、工業實力只有癒來癒居下風。美國蘭德公司的報告《恐怖的海峽》中也承認,到2005年,大陸和台灣雙方軍事實力將持平,而到2010年,大陸將全面超過台灣!連他們的美國主子都這麼認為,那麼台灣陳水扁當局夢想以武力拒統,和大陸進行硬碰硬的武力競爭,這豈非痴人說夢?

  天弓導彈發展大事記

  天弓導彈的發展由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負責策劃實施,最早可以上溯到20世紀70年代初,在進行多項試驗性的研究後,於1982年正式開始。

  1982年3月“中山科學研究院”第二研究所正式啟動“天弓”計劃。

  1984年4月天弓I型紅外導引型開始研制。

  1985年3月22日天弓I型導彈飛行實驗彈(無戰鬥部和導引頭)試射成功。

  1985年7月19日天弓I型導彈測試彈(無戰鬥部)命中靶機。

  1986年3月26日天弓I型導彈全功能戰備彈(具備完全作戰能力)試射成功。同年9月,《遠見》雜志實地採訪“中科院”,並公布了一張加裝火箭推進器的早期型天弓II導彈的飛行照片。

  1986年4月17日採用紅外導引頭的天弓I導彈成功攔截超音速飛行的霍克導彈。

  1986年7月18日中山科學院証實天弓I型導彈的電子組件精密程度遠遠落後於愛國者導彈。

  1986年10月9日在台北鬆山機場外貿展覽館首次舉辦的“國防科技與兵工生產展”會場上,“中科院”展出了天弓I型導彈的四聯裝發射車、操控台、導彈的部分實體和連續波照射雷達。

  1987年10月11日台灣當局領導人蔣經國視察湖口“僑泰”演習,天弓導彈的相控陣雷達車首度出現。

  1988年8月17日台灣“國防部”宣布長白多功能相控陣雷達研制成功。

  1989年9月29日“中科院”將天弓導彈系統移交給陸軍,成立實驗連,天弓導彈系統全部諸元首次公開。

  1991年11月19日部署天弓導彈的天龍陣地首次在“第一屆台北國際航太科技展”上公開。

  1992年1月14日美國媒體透露,美國同意向台灣出售愛國者導彈零組件。

  1992年10月28日台灣“國防部”宣布天弓天弓I/II型導彈系統開始生產。

  1993年上半年天弓導彈完成作戰測試,發射7枚,命中5枚。

  1993年9月30日第一個天弓導彈連在台北縣三藝區部署成軍。

  1994年底第二套在高雄縣大岡山擔負戰備。

  1996年第三套在高雄縣林園擔負戰備。

  2000年3月天弓II型導彈進駐東引東小島,與先前在此的天弓I型形成混合配屬。

  “經過導彈制導”技術──TVM制導

  TVM(通過導彈對目標跟蹤)技術是在20世紀70至80年代,微電子技術還不夠發達,各類數字器件計算能力還不夠高,體積還不夠小的情況下,為了解決制導精度和提高抗幹擾能力而採取的一種半主動制導體制的特殊變形。它的特點是:

  當導彈發射並被引導入雷達控制波束後,導彈上的單脈沖體制半主動導引頭開始接收目標反射的雷達信號,此時導引頭不處理接收到的信號,而通過下行傳輸線發送給制導雷達。制導雷達將它自己收到的目標回波和彈上轉發來的目標信號經比較處理後,得出精確的目標方向,由計算機形成控制指令,再通過上行線傳輸給導彈,控制導彈飛向目標,並殺傷目標。這種方式將原來半主動制導體制設置在導彈上的計算系統轉移到地面的制導雷達上,節省了彈上空間,減小了導彈體積。而又將指令制導體制的目標角度測量元件搬上導彈,大大提高了制導精度。TVM制導方式最大的優點是在幹擾條件下可進行被動跟蹤,不測量目標距離也能通過導彈、地面雷達和目標組成的三角形解算出目標距離、方向。其次,導引頭接收的目標回波信號通過下行線發送給地面TVM天線接收,在作戰控制站的計算機進行精密處理,與主雷達提供的數據進行比較,可測定敵方電子戰活動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末制導的抗幹擾能力。

  隨著電子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微波器件的固態化、小型化工藝日趨成熟,主動制導體制在技術上、工藝上和經濟性上都取得了飛躍性的成果,TVM技術本身存在的系統單元數目多、結構復雜、易受幹擾、制導雷達引導攻擊目標數量受上/下傳數據鏈數量限制等缺點漸漸暴露。因此,新一代防空導彈都放棄了TVM體制,轉而採用主動制導。可以預計,TVM技術將像可變後掠翼技術一樣,步入博物館。(文/王小源)

  天弓系列導彈數據

  型 號天弓I天弓II(早期型)天弓II(決定型)天弓III

  410毫米410毫米(彈體級)400毫米(彈體級)/

  570毫米(助推級)420毫米(助推級)

  5.3米9.l米5.678米6米以上

  60公裡(100公裡)80公裡200公裡200∼300公裡

  23公裡25公裡25公裡30公裡以上

  30米30米100米100米

  發射質量870公斤1100公斤1135公斤1500公斤

  最大速度3.5馬赫4.5馬赫4.3馬赫5馬赫

  對付目標各類中低空高速機動飛機中、高空高速機動飛機中、高空高速機動飛機中、高空高速機動飛機戰術彈道導彈戰術彈道導彈發射方式機動式四聯裝全密封85度近垂直固定井式發射固定式垂直發射/機動式四聯裝固定式垂直發射/機動式四聯裝箱式傾斜發射全密封箱式傾斜發射(同天弓I)全密封箱式傾斜發射(同天弓I)

  制導體制中段指令+半主動雷達尋的中段指令+半主動雷達尋的中段指令+末端主動雷達尋的中段指令+末端主動雷達尋的(或被動紅外尋的)(或紅外成像末端制導)+紅外成像末端制導(數據融合)

  戰鬥部90公斤破片殺傷式戰鬥部100公斤破片殺傷式戰鬥部100公斤破片殺傷式戰鬥部破片殺傷式戰鬥部引信近炸和觸發引信近炸和觸發引信近炸和觸發引信近炸和觸發引信動力裝置1台固體火箭發動機1台固體火箭發動機1台助推器1台固體火箭發動機固體火箭發動機+沖壓火箭發


台灣天弓防空導彈四聯裝發射架


  動機

  天弓自制與美國對台推銷TMD背後的故事

  電子工業是當今軍工產業的重要支柱。在美國政府長期投資扶持下,美國的電子工業一貫走在世界前列,在6、70年代研制多型相控陣雷達的需求牽引下,美國的固態微波技術和微電子技術又成為了全球翹楚,而且獨執西方世界電子工業標準制訂權力的牛耳。欲進入微電子和固態技術領域的國家,無不需要通過美國的層層刁難。所以我國的台灣地區以及美國在亞洲的傳統盟友日本、韓國才會不惜經濟上“大出血”、政治上冒大不韙試探加入TMD,除開政治原因,從技術上說,就是為了分享在軍、民用電子產業中均佔有重要地位的固態微波、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進而發展自己的高端電子產業。

  由於固態微波等高精尖技術的敏感性,美國對此一直採取技術封鎖,台灣無法通過正常的貿易渠道獲得該技術的核心部分,唯有通過與美聯合構築TMD系統,加入美國人的“反導俱樂部”,既從政治上、軍事上撈取挾洋自重的資料,也能在技術上、經濟上通過引進、許可証生產,再加上私下聘請前研究人員等明的暗的手段,逐步搞到固態微波、高速處理芯片等技術,提升自己的雷達研制水平。台灣的最終目標是能自行制造先進相控陣雷達系統的核心元器件,進而掌握這種可以反饋為民用,並可以左右未來民用微波、通信、電子工業的技術。最終,以此提高自身民用產品的競爭力,使軍工產業的“死投入”在國民經濟領域變成“活水”,為提高台灣在此領域的國際競爭力、替“台獨”當局聚資斂財出力。這樣的打算可謂一本萬利,就是不知道美國是否會傻到白將自己花了上百億美元得到的成果輕鬆送人這種程度了。美國為什麼放手讓台灣搞天弓,難道光賣愛國者不行嗎,美國是怎樣通過對台灣的導彈技術援助達到控制、左右台灣高科技產業乃至政治、軍事、經濟走向的?我們不妨從台灣自己研制天弓各型導彈過程來分析站在“中科院”背後的美國人的真實用意。實際上,雷錫恩公司的科研人員廣泛參與了天弓I/II型的研制,現在的天弓III型也有美國人的“指點”和“咨詢”。從天弓系統的研制、對台軍售愛國者PAC-2系列導彈到鼓噪台灣加入TMD系統這系列過程中美國的種種舉措,我們可以分析出他們打的算盤:

  首先,通過拉台灣入伙,可以轉嫁風險。在政治上,台灣加入TMD系統是美國加快對台武裝的一大步。在軍事上,台灣防空反導能力確實可以加強,增強其“武裝拒統”的底氣。而在經濟上,則可以讓台灣當回冤大頭,替美國負擔一部分高昂的科研費用、分擔風險,一舉多得。有消息稱,愛國者PAC-3的主動導引頭的研制工作可能由台灣分擔了部分研制費用,並可部分分享其技術成果。這種做法真是一石數鳥:大幅度提高台灣防空能力又不落公開武裝台灣的口實;既減輕了研制費用的壓力,也可以把研制風險轉嫁給台灣;還能把台灣綁在自己身邊,讓台灣欲罷不得,前期已經投入不斐資金,相當於在美國政府那裡交了不予退還的“押金”,只有乞求美國出售愛國者PAC-3;對台灣的尖端武器研制水平也是種控制手段,一旦台灣自行研制的天弓-III取得突破進展,便可以拋出一些愛國者PAC-3的技術,或者直接出售裝備,打壓台灣本土科技研發力量,並通過軍售從政治上對台灣進行控制,撈取經濟、政治雙重利益,將台灣玩弄於股掌之間。

  要了解台灣以天弓為代表的導彈工業的尷尬處境,2002年中生產天弓II型導彈的工人們因為美方“關鍵部件停產”而不得不也跟著放假一事就是最好的例子,為什麼美國雷錫恩公司感冒,台灣“自行研制”的天弓會跟著發燒呢?因為台灣實際上只是自己設計了天弓,但不能完全靠自己造出來,所以只好“來料加工”。說到底,這一切還都是美國人的商業頭腦在起作用。山姆大叔表面上大大咧咧,不甚計較,其實暗地裡非常精明。這缺的“關鍵部件”就是固態微波器件,至於“美國停產”一說更是台灣當局的擋箭牌,擋擋公眾輿論的詬病而已。其實背後掩蓋的是美國乘台灣之危的惡行:先形成壟斷,再產生依賴,最後抬高價格──用“元件老舊,我已停產,現轉產新型器件”之說來欺負台灣。你還要買嗎?要買就得為“維持生產線”出一筆銀子,否則我們就不專門為你生產這種器件了。想要“有效嚇阻”、武力拒統的“台獨”當局能怎麼辦?只有一條:繼續掏冤枉錢。

  回顧台灣天弓導彈的研制,可以看到,當初美國“慷慨”給台灣一點點誘人的技術,讓他們自己設計出天弓來,並“自行制造”,似乎皆大歡喜。但利潤最高、技術含量最高的鐵氧體移相器、固態微波器件、發射機行波管等關鍵部件卻仍在美國完成,缺了這些技術台灣也不可能自己造出什麼好東西來。最後,等看台灣的天弓已經形成規模,就算要剎車停產也欲罷不能了(牽涉到現有裝備的零備件保障、換裝其他系統的沉沒成本等諸多問題),美國再告訴台灣“以前給你的東西落後了,我們的愛國者PAC-3上已經換新的了,你也換吧?”,將台灣死死套牢。就美國挖空心思對台灣進行軍工、軍事體系的控制這一點上,用“狼子野心何其毒也”形容不過分吧?(文/王小源) □ 本刊特約撰述 韓東紅 張澤傳 廖新華

  破解長白雷達參數

  通過一些零散的資料分析一種新型兵器的基本參數和技戰術性能,是許多軍事愛好者常愛做的事,同時也是各國情報機關和軍工部門不可或缺的任務。對於在現代戰爭中起到越來越大作用的雷達來說,要對其進行分析則更為復雜。由於電磁保密的重要性,各國對雷達參數都十分保密。在採用電子偵察獲取敵方雷達數據之前,對新出現的雷達性能分析,最主要的就是靠由各種渠道獲得的照片,根據經驗進行類推。下面我們以本文介紹的天弓系統的長白雷達為例,說明如何由外觀和經驗入手分析雷達波長。

  雷達的性能與波長、工作頻率、工作體制、導彈的制導方式乃至整個系統的體制等息息相關。從波長、頻率上看,作為防空導彈的相控陣雷達,需要同時具備搜索目標、跟蹤目標和照射目標的多重功能,其工作頻段是一個很窄的范圍,因為首先要考慮跟蹤精度問題,又要兼顧搜索目標的快速性,還要考慮信號衰減、地(海)面境面反射等諸多問題,因此在這種種限制下,世界上絕大部分照射/制導雷達的工作頻段都落在了從1厘米到5厘米這個狹小的范圍內。波長越短,測量精度可以越高,但是相應的受地形起伏、噪聲雜波等自然界影響越大。所以,在精度和抗幹擾以及整個系統綜合性能之間選擇一個平衡點,取適當的波長是每個雷達總體設計師的要則。美國宙斯盾系統選擇10厘米波段為工作頻率,就是因為作為艦載雷達,首先要考慮消除對反低空目標影響較大的海面鏡面反射雜波,然後再解決測量精度的問題。而天弓系統的總體框架和設計思路取自宙斯盾,那麼對長白雷達的分析自然就可以比照宙斯盾了──採用10厘米波段的可能性也比較大,然後再以此為基礎進行分析,這也算是個經驗公式。

  如果從雷達工作體制和導彈的制導體制上看,實際上宙斯盾-標準和愛國者兩種防空導彈系統的設計原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分析天弓時,也應該注意個中差別。宙斯盾的相控陣雷達首先是一部目標搜索雷達,因此選用了10厘米波段,在制導精度上打了折扣。因此其制導體制是由相控陣雷達負責搜索發現目標,截獲、引導導彈進入末端制導後交班給專門的照射雷達,然後半主動的標準導彈在照射雷達控制下進行攻擊,此時相控陣雷達不再管導彈。而愛國者的相控陣雷達則首先是一部制導雷達,優先考慮制導精度,故其波長選用5厘米波段,可全程引導導彈進行TVM制導。而天弓I型的制導體制和宙斯盾完全一樣,在相控陣雷達之外又配屬了照射雷達。天弓II由於導彈的進步,採用了主動導引頭,因此取消了照射雷達。也就是說,對於末端精度問題可以忽略不計。這樣的話,對於長白雷達採用10厘米波段推測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加。當大體的范圍決定了之後,我們就可以用專業知識來精確推算長白雷達的波長等性能了。

  無論雷達採用什麼體制,是相控陣的也好,是普通天線的也好,有一點是一樣的:對目標跟蹤時對角度分辨率的要求遠高於搜索狀態。而大部分雷達的工作波長是單一的,在設計之初便已固定無法更改,無論設計師在後期採用什麼辦法提高雷達性能,都無法脫離這個基礎。因此,按照雷達方程,在波長不變的情況下,只有增大雷達有效孔徑、縮小雷達波束寬度才能提高角度分辨率。

  在跟蹤截獲目標時,雷達對方位和高低角精度的要求是一致的,早期跟蹤、照射雷達天線都是圓形或近似圓形的。由於相控陣雷達的波束是靠眾多的移項器所迭加而成的,因此在水平和高低上都必須有足夠數量的陣元才能形成波束、滿足跟蹤精度。通過分析照片上的天線陣概略尺寸,就可以推出單個移相器的尺寸,進而得出天線陣面內移相器的總數。然後即可估計出雷達的工作頻率(由於涉及到許多專業知識和數學計算,在此不作詳細推算)。當年美國的愛國者和蘇聯的S-300系列分別問世後,雙方的情報部門都是根據媒體公開或私下流傳出的照片,用這種方法分析出最初的有關S-300和愛國者的頻率的。長白雷達的也如是。

  在推測出波長之後,還有諸如工作體制、制導體制等進一步的詳細性能,這些參數的分析則需要更專業的知識,在此不再詳述。

  導彈術語解釋

  殺傷區 防空導彈戰鬥部能夠殺傷目標的有效威力區,按測試方式可分在地面靜止時測得的靜態殺傷區和在飛行中實測的動態殺傷區。一般現代採用非觸發引信的防空導彈的動態殺傷區為圍繞彈體中軸旋轉的一個圓錐或圓柱面。而靜態殺傷區為一個球體或半球體。

  倒置接收機 正置接收機和倒置接收機的說法是按照雷達接收機對目標信號處理時對頻段選擇方式的一種分類方式,前者在處理目標回波信號時,最前面級接收的頻帶寬,越往後面級處理時頻帶越窄。而倒置接收機則在接收、選取信號的最前面級上固定一個很窄的頻段寬度,只有滿足這一范圍的信號才能夠進入接收機,這樣有利於選取特定的信號,減少幹擾。現代導彈的雷達導引頭多半採用倒置接收機,如AIM-7、AIM-120、R-77等都是採用的倒置接收機。

  脫靶量 導彈需要抵近目標的最近距離。這個值一般由導彈戰鬥部的殺傷半徑決定。

  指令制導 依靠地面雷達求測目標諸元後形成控制指令傳輸給空中導彈,控制其飛行狀態的制導方式。

  瞄準式幹擾 幹擾機在獲取了雷達工作頻率的比較精確的范圍之後,進行的集中能量於其工作頻段內的幹擾方式。

  燒穿距離 由於雷達回波信號功率大於幹擾信號功率而致使幹擾機發射的幹擾失效的最大距離。

  過載 雷達接收機接收到的信號量超過了其可以處理的流量達到飽和,而無法正常工作,也稱“燒穿”。


裝備天弓防空導彈的天龍固定式發射陣地


  天龍陣地

  由於台灣地區縱深狹小,長白雷達又越野能力低下,支援系統復雜,動起身來驚動不小,難以進行機動部署,只好採取固定陣地部署,台軍稱為“天龍陣地”,天弓導彈也因此成為世界上唯一採用發射井發射的防空導彈。根據1994年“第一屆台北國際航太科技展”現場展示的模型,天龍陣地採取地下式部署方式,採用垂直發射箱型系統,將天弓I/II型導彈混合部署在內,數個這樣的垂直箱型發射系統,就可容納一個導彈連全部導彈。台軍已至少部署一個下轄6個導彈連的天弓導彈營,即6個天龍陣地。其中有一個天龍陣地設在金門外島東引島,以增加“防空縱深”。另在東部佳山基地也可能有一個天龍陣地以防備來自太平洋上的進攻。

 

  對抗天弓導彈制導系統的可能措施

  天弓地空導彈武器系統採用相控陣制導雷達,提高了整個武器系統的抗幹擾能力,對其採用一般的幹擾手段效果較差,但也並非無懈可擊,辦法是有的。對於連續波半主動制導的天弓Ⅰ導彈,可首先採用間斷開關的速度偷引幹擾其導引頭,然後乘機直取其照射雷達,以多模導引頭的反輻射導彈配合其他制導方式的空地導彈突擊,再以無人駕駛反輻射飛機摧毀相控陣制導雷達,可有效對付天弓I型系統。

  而對主動導引的天弓II型導引頭可先用多架飛機掛載間斷開關瞄準式(或回答式)噪聲幹擾方法,形成多輻射源復合幹擾,壓制其相控陣雷達。再配合前向投射的箔條,在導彈與目標間形成箔條雲,幹擾導彈的導引頭和引信。隨後進行反輻射攻擊。台灣軍方對天弓II型導彈的宣傳都強調其大射程,但實際上考慮到地球曲度影響,防空導彈射程超過100公裡以上便難以打擊低空戰機。因此攻擊機可採用“視距外攻擊戰術”,在距離天弓陣地數十公裡外躍升到地平線以上,鎖定位置後發射遠程空對地導彈,再躲回地平線以下,即便長白雷達低空偵測能力再好,也只能攔截空對地導彈。就算發現稍縱即逝的戰機,發射了導彈之後,當天弓II型導彈能飛到戰機位置,也早已失去目標蹤跡──天弓II型主動導引頭只有20公裡的探測距離,等它飛到目標先前出現區域時,對手早已脫離了。

  此外,從系統對抗的角度看,天弓系統在作戰時一般先靠強網系統為其指示目標,確定目標諸元後再開機捕捉,因此也可採用幹擾強網雷達和預警機的辦法,使其反應時間變長,或迫使長白雷達提前開機,暴露自己,便於反輻射攻擊。

天弓I/II部署情況
導彈型號 天弓I 天弓II
陣地位置 高雄縣大岡山 /
高雄縣林園 /
馬公 /
台北縣三藝區 /
/ 台中
東引東小島 東引島東小島



PS: without linking to original source, just for reference

by Webmanager

本篇內容經論壇管理編修於2004/11/22/01:02


NO:212_81
No.1 M. E.  於 2004/11/21 23:20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 那只是一般常見的雄二, 沒什麼特別的吧?

  雄二!哦•••怎麼不會把網頁上下移動多看一些呢?


NO:212_82
Luke-Skywalker  於 2004/11/21 23:28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CSIST的這個網頁資料如下:

ISO-9001證書
空對空飛彈系統
反艦飛彈系統
防空飛彈系統
精密機電製造
精密測量
系統組裝測試
雷霆2000多管火箭

怎麼看都只是早期塗裝的HF-2,沒什麼特別之處。


NO:212_83
No.1 M. E.  於 2004/11/22 01:07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雄二誕生到現在看了20幾年了,實體目睹與公布的圖片雖有相似,仔細比較還沒看過「系統組裝測試」這一顆的模樣,再比對我拍攝的─掛在AT3冀下的雄二空射型,尾端加力段除外,側看外型明顯有不同處、而在折疊冀面作法上折疊位置也不同,感覺上彈體也有明顯的較龐大。

NO:212_84
AIR FORCE  於 2004/11/22 08:34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無恥的中共分析台灣天弓防空導彈效能
.......................................
這篇有80%是出自1994年2月出版的尖端科技的文章~

NO:212_85
霹靂酷樂貓  於 2004/11/22 17:12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http://enews2.nctu.edu.tw/news5.php?news_id=716

目前台灣也以美國的戰斧巡弋飛彈為藍本,打算開發台灣自己的「台灣戰斧」巡弋飛彈,根據聯合報報導,「台灣戰斧」的研發代號為了避免節外生枝,乃沿用舊有雄風二E型飛彈升級計劃之名掩護研發,所謂「雄昇計畫」的雄風二E飛彈,並不是原本雄風飛彈的改良型,而是較為龐大、射程較遠的戰斧巡弋飛彈。據了解,我國自立研發的台灣戰斧飛彈射程預計最遠可達1249公里,換言之,射程將包括大陸各軍區、解放軍各機場以及解放軍海軍的所有艦隊及港口,將可對大陸軍方產生一定的嚇阻作用。


NO:212_86
霹靂酷樂貓  於 2004/11/22 17:39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http://www.future-china.org.tw:1980/han/2/1/1/www.future-china.org.tw/fcn-tw/200106/2001062701.htm

飛機掛載雄風2D型飛彈 列入雄升計畫
【聯合報】2001/6/27

中科院人士透露,國軍秘密研發的「臺灣戰斧」──「雄風二E型」攻陸巡航飛彈還有孿生兄弟,是由飛機掛載,自空中發射的「雄風二D型」,皆列在「雄升計畫」項下。
據指出,由於美國不歡迎我方研發「攻擊性武器」,認為有可能讓台海形勢擺脫美國的掌握,所以所有具有戰略嚇阻功能的「防禦性嚇阻武器系統」皆由中科院自力研發。國防部鑒於此點,知道美方不可能讓「雄二D」空射巡航飛彈與F─16戰機系統集成,所以國防部編列預算,委託漢翔公司(原航發中心)以IDF經國號戰機為藍本,研發「聯合反制載台」,加大航程,未來可望作為「雄二D」的發射載具。

軍系人士指出,代號「雄升計畫」的攻陸巡航飛彈研發案,於民國89年正式建案,預計於94年分六個年度完成;但在89年正式建案以前,已經進行許多分系統的先期研發作業。中科院希望運用過去奠基計畫及先期研發成果,儘量以現有設備及能力來提升雄二E/D武器系統性能,以提升精度、殺傷率及減少達成任務所需彈數,並增加射程擴展包括區域。

有關人士透露,由於「雄升計畫」已有相當基礎和成效,所以即將進入初期生產階段,采一面研發一面生產方式,生產計畫已預備送達參謀本部審查。

對於聯合報披露軍方秘密研發「雄二E」巡航飛彈,中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大偉少將昨天出席國防部記者會說明,「雄升計畫」是中科院針對雄風二型攻船飛彈進行改良,增加精准度和截殺力;「雄二E型」飛彈並非媒體報導的攻陸飛彈或是「臺灣戰斧飛彈」、「巡航飛彈」。至於媒體報導雄二E型飛彈有效射程概略圖以及彈型想像圖,宋大偉表示,這是記者和軍事學者根據學識素養和搜集資料所做的假設,中科院對此不作評述。


NO:212_87
gop  於 2004/11/22 18:15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防空導彈射程超過100公裡以上便難以打擊低空戰機>
真是笑話,如果是一般的環境還可以利用地面雜訊遮掩雷達訊號,但是別忘了台灣不但四面環海,而且高山特別多,只要把雷達部署在高地然後利用光纖和資料鏈將目標資料傳遞給防空單位,就算你在200公里外貼海平面飛行,台灣軍方照樣偵測的一清二楚,在不然就是利用預警機透過Link16一樣能夠捉到百公里外的超低空目標

反觀中國福建廣東沿海根本就沒有什麼高地讓雷達能夠輕易的偵測到低空目標


NO:212_88
gop  於 2004/11/22 18:19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另外對付反輻射飛彈除了搭配使用誘餌外,雷達罩也可給雷達提供一定的防護力

NO:212_89
星塵  於 2004/11/24 04:42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其實次音速的對地對海飛彈要拉長射程就是靠那幾招

火箭換成渦噴or渦扇 ex飛魚Block 2 →Block 3
換效率較高的燃油 ex魚叉Block 1B →Block 1C
加大彈體or縮小彈頭來增加燃油 ex魚叉Block 1C →Block 1D
改良發動機
再來就是換裝折疊式高展弦比長彈翼 ex SLAM → SLAM-ER

而射程大於300KM 真正稱的上中長程巡弋飛彈的清一色都有長彈翼
如果雄二E真的也屬於這一類
那就該有新的彈翼
所以我會認為中科院系統組裝測試的那張圖不是雄二E
除非雄二E 就只是原來雄二<300KM的增程型


NO:212_90
FAF  於 2004/11/24 20:39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真是笑話,如果是一般的環境還可以利用地面雜訊遮掩雷達訊號,但是別忘了台灣不但四面環海,而且高>山特別多,只要把雷達部署在高地然後利用光纖和資料鏈將目標資料傳遞給防空單位,就算你在200公里>外貼海平面飛行,台灣軍方照樣偵測的一清二楚,在不然就是利用預警機透過Link16一樣能夠捉到百公
>里外的超低空目標
問題是照明,就算是主動導引也要有夠精確的位置能讓飛彈進入追蹤,還有我們的資料鏈目前恐怕難以負擔這些聯戰需求
>另外對付反輻射飛彈除了搭配使用誘餌外,雷達罩也可給雷達提供一定的防護力
雷達罩必須是對電磁波透明的材料,例如玻璃纖維或強化塑膠........這些東西防護力都好不到哪去。
除非您說的是長白雷達緊急時可以推入隧道中,隧道門口有強化水泥鋼門.........

NO:212_91
RCI  於 2004/11/24 23:14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在尖端論壇由天行者大所開的這個欄http://59.120.34.23/cgi-bin/topic.cgi?forum=5&topic;=433&show;=0,其中有一位匿稱「子文」者聲稱11月11-15日的TVBS週刊報導雄二E於10月試射成功射程可達1000公里云云...

請問是否確有這則報導?其內容是否確如子文所言?是否哪位大大可以澄清一下?謝謝!


NO:212_92
無奈路人  於 2004/11/25 21:19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這些導引武器的進步
大概意味著 水面艦艇即將走入歷史吧
至少在台海
任何無匿蹤能力的水面艦
充其量都只是靶子而已

NO:212_93
霹靂酷樂貓  於 2004/11/25 22:04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請問是否確有這則報導?其內容是否確如子文所言?是否哪位大大可以澄清一下?謝謝!
=====================
封面標題的確有
不過我也沒看到內容

NO:212_94
Slopgk  於 2004/11/27 13:54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請問渦輪噴射引擎,可以配固態燃料來產生動力把?不一定非得使用液態燃料?
記得沒錯,戰斧是這樣的

希望大大解惑一下 感恩喔


NO:212_98
伊雲  於 2004/11/28 12:33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請問渦輪噴射引擎,可以配固態燃料來產生動力把?不一定非得使用液態燃料?
記得沒錯,戰斧是這樣的

並不是................

NO:212_99
CosmoHorizon  於 2004/11/28 13:39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固態燃料一般是給火箭引擎的吧...?

NO:212_100
霹靂酷樂貓  於 2004/11/28 14:37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我記得這類的巡弋飛彈都是液態燃料
請知道的前輩仔細說明
感謝.....

NO:212_102
海國右衛門  於 2004/12/15 15:34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剛才電視新聞說: 我國探空四號火箭發射成功 (台灣自製地地短中程導彈在望? ^^)........哪位有更詳盡的消息阿?

NO:212_103
Luke-Skywalker  於 2004/12/15 15:36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相關報導在NO:484_43和NO:484_44

NO:212_104
Luke-Skywalker  於 2004/12/28 09:46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自由時報 2004年12月28日

我遙攻武器 萬劍彈曝光

〔記者許紹軒╱台北報導〕國軍機密研發多年,代號為「萬劍計畫」的「機場遙攻武器」昨天首度曝光!根據漢翔公司揭露的照片顯示,「萬劍彈」內含子母彈,可以破壞敵人機場跑道,屬於進攻意味十足的攻擊性武器,達到「萬劍齊發、無堅不摧」的要求。

「萬劍彈」外型與美軍現役的AGM-154聯合遙攻武器(JSOW)接近,知情人士指出,由此可知這項新武器獲得技術協助的來源。

立法院國防委員會昨天邀請國防部與漢翔公司討論軍機維修或釋商政策,在漢翔公司提供的資料中,難得出現經國號戰機掛載「天劍二A型」反輻射飛彈,以及「萬劍」遙攻武器的照片。

據指出,「萬劍計畫」是中科院近年來持續研發的新式武器,軍方內部稱為「機場遙攻武器」,改變過去戰機掛載子母彈攻擊機場必須飛越目標的傳統戰術,擁有動力的「萬劍」子母彈,可在機場遠方投彈,隨即由飛彈自行飛往目標發動攻擊。

飛彈一次能撒放數百枚的「次彈械」,根據不同需求設定引爆方式,有的設定成一落地就引爆,可在最短時間內破壞機場跑道,或是設定時間間隔,引爆次彈械,短則十秒,長則三十秒,能讓敵方機場人員無法在最快的時間內修護跑道,達到延遲敵軍反制效果。

據指出,「萬劍彈」裝置小型渦輪引擎,能以有限燃料飛行一段距離,同時飛彈導引部位結合微電腦與陀螺儀,能對攻擊目標的座標等要素進行修正;一般咸信,「萬劍彈」應具視距外攻擊能力。

據了解,一旦IDF戰機融合「萬劍」遙攻系統,戰時如果以超低空飛入中國境內進行攻擊,將可避免暴露在機場周遭綿密防空火網中,在遠距離外發射「萬劍彈」即可返航,降低我方空中戰損。

至於AGM-154遙攻武器的性能,根據美國科學家聯盟網站(FAS)的訊息顯示,根據不同的目標選擇,可以配備約一百四十五枚的子母彈(次彈械),用來打擊固定或機動的目標,其中包含反裝甲的能力,殺傷面積大;導引的方式區分成GPS全球衛星定位導引與INS慣性導引兩種。在射程方面,AGM-154在無動力且低高度狀態下投放,射程約二十四公里,在高高度投放,射程約六十四公里;另外若有動力發射,AGM-154射程約二百公里。


NO:212_105
Luke-Skywalker  於 2005/01/07 11:07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5010700008,00.html
2005.01.07  中國時報
短程巡弋 雄三可威脅中共沿岸
呂昭隆/台北報導


據可靠消息透露,雄風三型飛彈實彈試射成功,前兩次的時間,一次是去年九月,一次是去年十一月,九月係測試飛彈射控航電,十一月是全系統測試,但不含彈頭,即打的是所謂的「啞彈」、「遙測彈」。據了解,雄三飛彈首度測試時,為了天候與「躲避」國際監控,還曾延後一日發射。

據了解,雄三飛彈於九月首度實彈測試成功,原訂的試射時間,由於天氣晴朗,萬里無雲,極易遭國際衛星與中共的監測船掌握,為此,試射特別順延一天,因為該日高空雲層極厚,一則衛星不易拍得清楚,二則可以干擾國際船艦的光電系統,避免監控。


據了解,國防部長李傑約是在去年十一月,於雄三飛彈進行全系統測試時,南下全程觀看。

據了解,雄三飛彈的一系列試射,是進行所謂的「作戰測評」,即通稱的OT&E;試射時,飛彈是朝太平洋海域發射,由於雄三射程保守估計約三百公里,因此,試射時設有飛彈飛行的轉折點(WAYPOINT),飛彈設定為慣性導航,無須衛星導引,只要輸入作標,飛彈達轉折點即自行「轉折」。

據透露,雄三飛彈因為體積較大,只能岸置,無法比照現役的雄二飛彈,部署於軍艦上,唯未來紀德艦服役,則可部署,但相關射控等技術問題,還有待克服。

由於雄三飛彈屬長程超音速飛彈,也是短程巡弋飛彈,對中共沿岸水面目標威脅大,預料,日後量產可望部署於外島,與台灣本島東岸。


NO:212_106
苗疆殺人蛙  於 2005/01/08 08:20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雄三是試射成功了!!
問題是目前海軍似乎沒有適合的單位部署吧!!

300公里的射程也超出岸基雷達搜索距離,非得有P-3C或E-2T協助,其中牽涉的資料交換與指揮問題,不管對海軍或空軍恐怕都是一大考驗!!!

目前海軍又沒錢,恐怕雄三到服役還有好一段路好走....


NO:212_107
海國右衛門  於 2005/01/08 12:53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300公里的射程也超出岸基雷達搜索距離,非得有P-3C或E-2T協助,其中牽涉的資料交換與指揮問題,不管對海軍或空軍恐怕都是一大考驗!!!

目前海軍又沒錢,恐怕雄三到服役還有好一段路好走....


A: 好歹有了總是好事. 怎麼部署摸著石頭過河大家看著辦就是.


NO:212_108
Luke-Skywalker  於 2005/01/08 18:41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http://news.yam.com/tdn/politics/200501/20050108837148.html
東引雄二飛彈竟對準台灣海峽李傑去年巡視發現當場下令調整到中國沿岸水域
台灣日報 2005-01-08 03:01

(記者洪哲政∮台北報導)據軍方消息人士透露,國防部長李傑去年下旬巡視位於馬祖防區內的東引島時,親見戰情館上標示出該島駐防雄風2型攻艦飛彈的射向,乃對準台灣海峽,而非瞄準中國東海艦隊出沒的舟山群島海域與母港三都澳。李傑當場下令馬防部與飛彈司令部立即修正,將東引的雄2飛彈射向標定,調整到中國沿岸水域。

馬祖防區臨近中國舟山群島,群島內包夾的三都澳水域,就是威脅台灣最鉅的東海艦隊母港所在,艦隊還包括配備日炙超音速反艦飛彈、編號136的現代級艦。

將領透露,依國軍在馬祖防區內的東引島部署雄風2型攻船飛彈戰術規劃,就是希望以其最大150公里的射程,崁制海域要點,任何從三都澳出海的軍艦,都將曝露在我制海飛彈射程內。

將領說,東引島設有戰情館,國軍高階將領或國內重要政府首長、外賓蒞島參訪,多會前往此地了解該島戰術環境,聽取防區司令官的簡報說明。出身海軍的李傑當時是上任後首度前往巡視,便讓駐防當地的陸軍指揮官經歷一場震憾教育。

隨行的將領轉述,李傑注意到,戰情館內有關雄二飛彈的戰情掛表顯示,部署在島上的中程制海飛彈射向的標定處,竟然指向陣地北方的台灣海峽,而非指向西北方的中國三都澳出海口,與沙埕、霞浦沿海等東海艦隊活動頻繁海域,隨即予以質疑。

將領說,李傑質疑的戰情掛表內容雖然老舊,但仍反應部分軍種看待兩岸戰情的思維。將領說,依據防區想法,盱衡兩岸關係情勢,中國軍艦若未航向台灣海峽,而僅在沿岸活動,毋需在公開資料將其納入飛彈射向範圍。

將領轉述,李傑認為,部署雄風2型飛彈在東引島,就是希望在戰備狀況提升時,我軍能以制海飛彈,針對自三都澳出海準備航向台海的中國艦隊施予突襲,讓準備越過台海的軍艦猝不及防,甫出海便遭封鎖。

但防區卻將飛彈射向北調整到台灣海峽,要待敵艦在海峽中心地帶有集結或越線意圖才予攻擊,不符國軍戰術規劃。李傑當場便下令防區司令官,立即更改戰情資料,也指示飛彈司令部,實施符合戰術要求的標定。


NO:212_109
CosmoHorizon  於 2005/01/08 19:49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說到雄三,我們的衝壓發動器到底是那來的? 國內好像沒有做衝壓發動器的技術阿.....?

NO:212_110
RCI  於 2005/01/09 03:15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小弟認為不能說國內沒有這種技術,而是做出來的引擎能不能用的問題!

那篇中時(雄三試射成功)的報導,小弟研究了半天,發現其中的故事與TVBS週刊11月09-15的一篇(巡弋飛彈試射成功的)報導有許多相似之處

1.兩篇都說向韓光渭院士求救,二者都提到韓院士年齡,前者說韓院士已近90高齡,後者說近74...
2.兩篇都說韓院士推薦了一個關鍵人物,同樣都說是請回鍋的前計畫主持人,TVBS連名帶姓報導其人,後者則只提到是個「總督導」之類的神秘人物
兩篇報導都有「詳知內情」之人物在「透露」訊息,前者宣稱消息提供者是個受邀目睹試射的零件供應商,後者則(據可靠消息透露,...據了解,...據了解,..據了解,...據透露,....)密而不宣訓息來源者

這兩則報導的故事大綱雷同,其最大的差異點在於主角本身
前者是射程可達1000公里的巡弋飛彈,後者變成300公里的超音速攻艦飛彈

RCI的綜合研判
1.自從主持雄風計畫的韓院士10年前退休後,中科院近幾年在雄風飛彈的研發上可能遭到難以突破的瓶頸
2.國防部擬請韓院士復出惟卻未獲得首肯惟其同意游說另一位亦曾主持過雄風計畫之人物回任
3.2-3個月後,終於有了突破

問題:究竟試射成功的是
(1)TVBS報導的1000公里射程的巡弋飛彈,還是
(2)中時所報導,射程300公里的超音速攻艦飛彈?

可能答案如下
A. (1)
B. (2)
C. 以上皆是


小弟認為最可能的答案是

D.以上皆非!


NO:212_111
CosmoHorizon  於 2005/01/09 13:17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就擎天計劃來說,在上面的衝壓發動器是可以用的,這也就代表要嗎
A. 國產衝壓發動器神功大成
B. 某外商同意提供我們現成的衝壓發動器

B 還是比較有可能的答案.....

說真的,給我一個題目我也可以用「據透露」,「據了解」給你搞一篇新聞....真是的.....


NO:212_112
toga  於 2005/01/09 13:52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衝壓發動機科技並非全然高不可攀,像英國海軍的海鏢防空飛彈所用的沖壓推進科技是早在1960年代便開發完成,以台灣的國防工藝能力似乎沒道理到現在還不能自製這等層次的飛彈用衝壓推進科技.

真正的高難度是如何將其與助推火箭動力緊密結合並縮小微型化,並且減少進氣道的數量需求,當今世上已知的最高飛彈衝壓推進工藝境界均來自歐洲:歐洲多國開發的流星中長程空對空飛彈,重量估計在185公斤以下;法國開發的ANF反艦飛彈,重量估計在800公斤以下,可和飛魚飛彈使用同樣的反艦飛彈發射箱.

然而前者是集合歐美多國之力,斥資16億美金(超過新台幣五百億)進行為期七年的研發,至少得等到2010年以後才能確定成不成,而後者則因為開發與採購成本過高而於2001年遭放棄.

至於我國的雄三,先前相關報導已屢次提及:其大小重量高到並非我國現役三四千噸級中型船艦所能承擔的地步.因此本人相信,其所使用的衝壓推進工藝應該還是屬於較為老式笨重的層次境界,不過這也倒不失為一個切合台灣目前國力與需要的實際作為.

此外雄三的衝壓推進發動機應該還是自製無疑,老美廠商沒有已知現貨可以供應,老法老俄方面則不可能甘冒中國的大不暐對台供應這等攻擊性武器部件(否則台灣的SSK案也不會那麼苦了)


NO:212_113
CosmoHorizon  於 2005/01/09 21:06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同意,就希望雄三前途順利....

一邊生產一邊改進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雄三,光六跟雲豹其實都可以以這種模式生產...


NO:212_114
unnamed  於 2005/01/09 22:30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雄三到服役還有好一段路好走

那就多研發 改進 試射吧

希望能至少改進到HF2 的大小
射程一樣暫時沒關係

還有那個載具可能改成SAM 嗎???
變 TK3 (用TK2 小改的導引就可以了)


NO:212_115
RCI  於 2005/01/10 01:29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先不談別的爭議點,就算雄三是真的在九月及十一月試射成功好了!

如果配擎天、射程可達300公里以上(真的嗎?)的超音速雄三試射成功是在炎熱的七、八月,且試射次數足以把可靠度驗證出來,爾後(如toga大所言)的縮裝減重才叫做見到曙光!

加上今後十五年國軍各項軍事投資預算的排擠效應,恐怕連後續研發的經費都不知有沒有哩?

「多研發 改進 試射...」話說得一點都沒錯啊!曼尼在哪兒呢?

服役之路?豈止長得很而已!


NO:212_116
boss1966  於 2005/01/10 16:21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有沒有經費
換個角度看
有成績出來要爭取研發經費會比較容易

大家在這裡討論時
在上星期雄三或雄二E可能又試射過了


NO:212_117
toga  於 2005/01/10 18:02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幾點評論:

1. 有關於雄風二E是戰斧級巡航飛彈的說法,個人相信是以訛傳訛的假消息,能使次音速巡航飛彈射程達到千公里級的小型渦扇引擎是極高層次的精密工藝科技,過去多年來一直是美帝的獨家專利,直到最近幾年才有俄國加入,而中國方面則聽說是透過情報體系獲得樣品,並且以逆向工程科技努力多年之後,才於近期之內有所成果;其他國家即使國防科技先進如法國,都還要等到2010年以後才可望能將自製射程千公里級的次音速巡航飛彈(SCALP-NAVAL)正式量產實用化.

台灣雄二飛彈的動力系統都還是透過法國廠商技轉授權生產而來,近幾年來也未聞台灣國防研發部門在此等小型長腿渦扇引擎精密工藝科技做過多少具體大量投資或深入努力,除非老美暗助提供動力系統,否則在下實難相信一項連目前法國佬都還得多加投資並努力開發多年的精密科技,在台灣手上反而能一步登天,無中生有.


2. 至於射程兩三百公里級的衝壓推進超音速反艦巡航飛彈,只要是不那麼重視微型輕量化的話,對台灣國防工藝科技而言反而較可能是可在近期之內實用投產的武器系統,自製國防有時得懂得量力而為,有多少經費作多少事,而非一昧追求最新最高竿的科技,最後反而導致系統成本過高而無法投產的悲涼下場,法國就在超音速反艦飛彈的開發上嚐過如此苦果,其從1980年代中後期開始研發預定接替飛魚飛彈的新一代超音速反艦飛彈,目標是將與當時俄國佬日炙式超音速反艦飛彈相當的速度與約略兩倍的有效射程(250公里級)性能,放在一枚只有其重量大小只有其1/3左右的彈體內,而這枚彈體還能於終端飛行時做出高達15G級的飛行機動,突防能力只能用天下無雙來形容

然而過度追求高性能的代價就是這枚飛彈的成本造價亦無比驚人,之後法國佬找德國佬來共同合作,計畫設計又兩度變更(ANS --> ANNG --> ANF),以調低性能標準為代價來換取成本降低(有效射程從250公里級降低至150~200公里級,終端掠海飛行機動從15G降低至10G),結果還是難以負擔,最後只好在2001年宣布計畫取消.

所以個人認為只要目前的雄三能於後續試射中保持其可靠度與穩定性,便已可已進入投產成軍階段,至於追求縮體輕量則是往後從長計議的事,好高騖遠地硬要強求的話,老法的前車之鑑猶在眼前:努力10餘年,結果一事無成.


NO:212_118
toga  於 2005/01/10 18:05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一波三折的飛魚後繼者,法國新世代反艦飛彈計畫:
1. ANS超音速反艦飛彈計畫:
八0年代末期,法國與德國協議共同研發下一代反艦飛彈,以分別作為兩國現役飛魚與魚叉反艦飛彈的後繼者,研發計畫的名稱為ANS,是一款配備新型液態衝壓發動機的超音速反艦飛彈,其性能指標要求奇高:最高時速2.5馬赫,最大有效射程250km級,終端掠海蛇行機動能力高達15G,但彈體重量確僅有850公斤上下(簡而言之,把比日炙飛彈更加嚴苛許多的性能要求塞在大小重量只有其1/4不到的彈體裡。);在發展當時,ANS計畫有艦射型、空射型以及直昇機發射型(大幅輕量化型,有效射程約30公里級)等衍生行提案出現,法國海軍認為,若將疾風艦載型與空射型ANS相搭配的話,將足以徹底改寫未來的海戰型態(對於絕大多數沒有向老美海軍那般強大的艦載航空/預警/長程區域防空戰力的海軍而言,來自兩百公里外疾風戰機上發射,2.5馬赫級,終端攻擊時還能做15G蛇行閃躲機動的超音速掠海反艦飛彈飽和攻擊,確實是和天譴無異。);然而由於其技術性能指標要求是如此之高,導致本計畫的研發成本耗費驚人,最後使得老德感到難以承擔而抽手,史上最強的超音速掠海反艦彈計畫也因此在九0年代初期無疾而終。


2. ANNG/ANF計畫:
ANS計畫因老德退出而取消之後,法國宇航集團並未因此氣餒,反而再接再厲的提出廉價版的超音速反艦飛彈計畫:ANNG(稍後更名為ANF);本計畫將現役飛魚飛彈的彈體與彈頭和為ANS計畫所研發的衝壓推進科技與電子系統相結合,以犧牲部分性能為代價,從而開發出一款成本造價合理的新一代超音速反艦彈;根據計畫要求,ANNG/ANF的基本性能要求為:最高時速2.2~2.6馬赫,最大有效射程180至200km級,終端掠海蛇行機動能力10G,可自現有飛魚飛彈發射管發射。雖然飛彈整體性能較ANS有所調降,ANF卻仍是當代所有同類系統中的頂尖者,老美海軍當年為了因應未來可能面對到的超音速掠海反艦彈威脅,曾評估過國內外所有能供艦隊平日練習防禦的超音速掠海靶彈,結果發現沒有一種靶彈足以模擬ANF的整體性能與所能造成的威脅程度。本計畫原先預定自2006年起進入成軍服役階段,然而老法國防部卻在2000年評估後認為:冷戰結束,蘇聯帝國瓦解之後,在可預見的未來裡,法國海軍並沒有面臨到什麼非得要ANF這種所費不眥的超級武器親自出馬方能克制的威脅,因此延宕凍結了本計畫至至少2010年以後再行展開;如今隨著飛魚三型計畫的正式定案,幾乎已可正式確定宣告本計畫含恨以歿了。

3. NSM匿蹤次音速反艦飛彈計畫:
本計畫是由法國與挪威共同合作開發,目的是作為挪威乃至整個北歐國家海軍共同的新世代長程反艦飛彈,最大有效射程超過150公里級;本計畫雖然是次音速反艦彈構型,但是全新的彈體設計極為著重雷達與紅外線匿蹤設計,且終端掠海攻擊時距離海平面的高度據稱只有一至三公尺左右(截至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種現役或研發中的艦載近迫/點防禦膽敢宣稱有能力攔截此一高度的掠海飛彈。),因此仍保有極佳的突防性能,可說是次音速反艦飛彈未來發展的典範。

4. MM40 Block III增程型飛魚次音速反艦/陸攻雙用彈:
由於全新反艦彈的研發計畫一再因經濟因素被擱置取消,而年近不惑的飛魚又日益逼近非汰換不可的年限,因此老法只好把腦筋動到大幅改良現役飛魚次音速反艦彈上,其結果就是本月23日正式批准的MM40 Block III增程型飛魚反艦陸攻雙用彈計畫。

在計畫中,增程型飛魚將以新型的渦噴發動機+火箭助推器取代現有的火箭發動機,最大有效射程也因此從現有的75km大幅增進至180km以上;改良型的彈體設計不但將飛彈的雷達截面積與紅外線信號特徵盡可能降至最低程度,同時也提供了更佳的加速性與機動性,從而顯著提升突防的成功率;新型的任務規劃軟體與導航模組,使得飛魚三的彈道飛行選擇更加複雜多變,令飛魚三能從多方向,多高度上對敵艦施以難以完全抵禦的飽和攻擊;而新式的J波段主動雷達尋標器與GPS全球定位系統,則不但賦予飛魚三型極佳的抗電子干擾能力,且能選擇鎖定海上或沿岸港口特定目標,予以精準打擊。

飛魚三的後勤維修支援,儲放與發射,將能完全沿用現有飛魚的相關系統,因此任何目前使用飛魚飛彈的國家海軍,在換裝飛魚三時幾乎不會遭遇到任何顯著困難;不過在講求和舊有系統兼容的同時,飛魚三也將考慮到和未來系統(如垂直發射)之兼容搭配。

根據目前計畫進度,飛魚三將於2004年進行首次試射,並於2006年正式進入量產成軍階段,陸續接替取代現有的飛魚家族成員。


NO:212_119
RCI  於 2005/01/10 22:15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有沒有經費
換個角度看
有成績出來要爭取研發經費會比較容易
大家在這裡討論時
在上星期雄三或雄二E可能又試射過了

小弟之前留言「以上皆非」用意並不在否定中科院(按:小弟一貫的立場是支持國產貨),反而認為中科院應該在最近半年內可能有些重大突破,只是小弟認為重大突破的應該不是媒體所報導的那種故事框架下的東東。(按:以韓光渭院士的學術背景與實務功力所帶出來的團隊,小弟認為中科院在飛彈的DSP、導引與飛控方面的技術及工藝成熟度應該不會讓國人失望,比較令人擔心的應該是引擎推力的部份,TOGA大對雄二E/雄三飛彈引擎的分析已經夠務實了,只是小弟對引擎的看法更為保守些而已...)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曼尼方面.....小弟認為中科院若能如媒體報導一般已作出一些成績,的確值得嘉許,也是一件令人高興之事,....惟有限的國防經費已經被我們偉大的立法院砍得體無完膚...而中科院位階如今是淪落到國防部下面的三級單位,大家都當過兵應該熟知軍中那種上級對下級的文化....一個三級單位能分到什麼殘羹剩菜?......,做得好的話其下場頂多計畫經費被少砍些...想多爭取經費?....請原諒小弟,...小弟看法是比較悲觀啦...畢竟所給的餅就只有這麼大啊....!


NO:212_120
苗疆殺人蛙  於 2005/01/11 02:42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我倒想從部署方面來討論!!
就當它是單純反艦飛彈吧!!
理當由海軍購置沒錯,而海軍目前岸基反艦飛彈有雄一與雄二,最近因為陽字號陸續除役,想必艦上雄一依照傳統會撥交給海軍岸基反艦飛彈單位!!

岸基反艦飛彈單位本身有配備雷達搜索車,但是它無法偵測海平面以下的目標,岸基海平面搜索雷達也一樣,海軍目前有能力搜索到離岸邊300km外目標的只有艦艇與S-2T還有直昇機了;

首先艦艇出海搭載直昇機是不錯的組合,問題是這樣艦艇就被限制在離岸300km範圍內了,再者艦艇本身有雄二或魚叉,發現目標的話自己對付的話時效應該更好;或許光六艇蠻適合擔任雄三耳目的,只是低矮的船身其海平面搜索距離差了點,擔任耳目應該蠻危險的!!

S-2T是一大搜索利器,問題是老舊的機體妥善率不說,它應該沒有資料鏈可提供中途彈道修正,而且跟大成似乎也無法配合!!
也有人說E-2T不是很理想嗎??問題是E-2T跟海軍的戰系無法傳遞資訊(記得連空軍的強網都不能了,海軍的大成就不用說了),更不用說E-2T隸屬於空軍,空軍自己都不夠使用了,支援海軍索敵不知道在任務優先排第幾順位!!!

所以我在上面才會說雄三離服役還會有好一段路要走,因為現在海軍的裝備只會辜負了它300km的射程,或許等到P-3C服役後雄三方能在台海大顯身手,然而在這之前P-3C與岸基基地間資料傳遞問題還得先解決才行;近來盛傳P-3C可能由12架減為8架以換取軍購過關,會不會影響雄三服役或服役後的整體戰力,應該是值得注意的!!!


NO:212_121
toga  於 2005/01/29 00:59
Re:台灣中程陸攻飛彈報導整理彙總

http://www.kojii.net/jdw/jdw050119.html

Supersonic anti-ship missile tests successful

台湾は、超音速対艦ミサイル・雄風 3 型 (Hsiung Feng 3 : HF-3) の試射を成功??に実施した。昨年 11 月から 12 月にかけて行われた試験で、ミッドコース区間における飛行経路修正機能がテストされたもので、場所は台湾南東海岸、屏東省にある久鵬 (Jiupeng) ミサイル試験場。この話が初めて地元メディアで報じられ、立法院 (Legislative Yuan) 関係者も認めたもの。

雄風 3 型の射程は 150-200km ほどで、中国東海岸を射程内に収めることができる。中国と台湾を隔てている台湾海峡の幅は、もっとも広い部分で 220km、もっとも狭い部分で 130km。すでに陸・海・空から発射可能な対艦ミサイルとして現用中の雄風 2 型は、射程 120km、速力はマッハ 0.85 となっている。

CSIST (Chung S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が雄風 3 型の開発を始めたのは 10 年前のことだが、推進システムの開発に問題が生じて、スケジュールは 2 年遅れている。現在、CSIST では雄風 3 型に加えて、対地攻撃型の雄風 2E 型も開発しているところ。このいずれも、台湾に対して反撃能力を実現するもので、雄風 3 型は 120 発、雄風 2E 型は 400 発を、今後 5 年間で調達する計画になっているという未確認情報もある。

台湾軍の関係者によると、台湾は中国の海軍基地がある、汕頭、廈門、三都、Xiazhen を、両ミサイルのターゲットにしているとの由。また、台湾では空対空ミサイル・天剣をベースにした対レーダー・ミサイルも開発中。これは中国の指揮統制施設に対して使用するためのもの。

中国は台湾に向けて、東風 11 や東風 15 といった戦術弾道ミサイルを 600発も配備しており、さらに陳水扁総統との対話も拒絶している。


回論壇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6&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