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外省族群可不可以算是「認同台灣」,我有不同的看法。我相信這樣的看法應
該是相當程度說明了外省對群之所以淪落為「盆栽族」的關鍵。簡單一句話: 這些「盆栽族」只認同台灣的「硬體」(土地、建設),不認同台灣的「軟體」(文化、人民)。
這樣的 「選擇性」的病態認同,在我看來是不能稱做認同的。底下是我去年與網友
對談時發表的文章 (稍做修改讓它「對事不對人」)。
====「盆栽族」的特徵 ====
「盆栽族」的特徵是:
A. 他們愛台灣。至少,他們自己不斷說服自己、說服別人他們是愛台灣的。他們對
「自己愛台灣」也堅信不移;
B. 但是,有時候,像面對 「社會改造」 這種必須要求外省既得利益階層吐出他們不
當掠奪的利益時,卻又選擇與台灣人對立,認為台灣人必須保障外省既得利益者在社會
改造之後能繼續享有特權,這樣 「盆栽族」 才會同意進行社會改造。他們完全無視
「他們堅持要保有的,正是社會的亂源,也正是社會改造要清除的首要目標」,「要求
繼續保有特權」等於「完全抵制改造」,這種明顯的矛盾,在他們的推論裡竟然完全
合理。
====「盆栽族」的問題 ====
為什麼這群人,有時像是支持台灣人,有時又與台灣人對立 ? 這樣的人是不是可以
算是「認同台灣」??
與網友的對談,似乎給「盆栽族到底算不算認同台灣」,或「怎麼樣才算是認同台灣」
提供了一些線索:
我認為,「認同台灣」必須認同兩個要件: 土地 (硬體) 與人民 (軟體)。
要認同土地,因為那是我們還有我們後代生存的地方,因此不容被侵犯、被污染。
要認同人民,因為與週遭人的相處是構成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人生的要件。
要同時認同硬體的土地,與軟體的人民,才能叫認同台灣。
「盆栽族」的問題在於,他們只認同土地,不認同人民。
他們認同土地,因此關心建設,重視環保,也不願這片土地被共產黨所統治。
他們不認同人民,因此台灣人的苦難與他們無關,台灣人受外省人以少數暴力欺壓的社會
不公義,也遠比不上「保證外省族群的利益」來得重要。而 「台灣歷史」,是過去的事,
只跟台灣人有關,跟土地無關,也跟外省人無關,因此是 「你家的事」,不是我的事。
凡是與土地有關的,就是盆栽族所關心的; 而人民是與土地無關的,他們就不會在意,
即使為任何理由犧牲了,也不關他們的事。
自己的家人受傷害,跟幾條街外的一個人受傷害,一個正常的人類理應會有不同的感受;
同一個社團的人受傷害,跟不同社團的人受傷害,一個正常的人類也應會有不同的感受;
同樣的道理,同一族群、同一國家的人受傷害,對一個正常的人類而言,應該會比「看
不同族群、不同國家的人受傷害」感受更深。
盆栽族對台灣人很明顯沒有這種「遠疏近親」的人性的基本反應。台灣人不但沒有因為
地緣的關係,因為 「同在一條船上」的「生死相關」而讓盆栽族覺得親近,反而, 「跟
台灣人不見得相關的悲劇」似乎在他們的心中比台灣人的悲劇更值得他們同情 (見網友的
貼文 NO:524_109 「基本上 228,南京大屠殺,廣島原子彈 ,.... 我對這些的感受
都差不多。事實上,白色恐怖,猶太人集中營,黑奴 或 一些非洲地區虐待婦女的故事,
更另我血脈噴張。」)。
生活在身邊的台灣人,反而沒像遙遠的不相關的老外更值得同情,盆栽族對這種「違反遠
疏近親基本人性」的心態,坦白到這種程度,我到現在還覺得難以置信。彷彿台灣人本來
就不值得疼惜,因此有這種 「老外比台灣人更值得同情」 的態度是理所當然的。
====「盆栽族」所建構的未來 ====
了解了這種 「只認土地,不認人民」的「病態認同」之後,盆栽族對未來會做什麼樣
的舖陳,是很容易推斷的,那就是在硬體上建設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而在軟體上開創
(或應該說: 繼續保有) 一個 「以少數外省為優先」的社會。
至於「台灣人是不是受到公平的對待」,對不起,不在考慮範圍之內。但是他們不會這
樣告訴你。他們會用一套說詞,來掩飾心中真正的打算: 即使在考慮範圍之內,也要等
「少數外省為主的社會」成為不可搖撼的鐵律之後,再由這些繼續握有「與人口結構不
相稱的特權者」來決定要怎樣把公平「施捨」給台灣人。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們絕對可以提出保證: 只要讓我們繼續享有特權,我們保證可以
讓你們得到平反。他們可以提出很多似是而非的詭辯,讓台灣人相信這種邏輯上的前後
矛盾是合理而且可行的。
「盆栽族」對未來確實是有理想,而且絕對不會希望台灣建設落後,絕對是「希望良好
的生活環境」的。這會是他們拿來說服自己「我是愛台灣的」,或是被批評不愛台的時
候拿來反駁的理由。他們會這樣做,畢竟這跟他們的利益與生活享受息息相關。
但是,他們的未來也絕對是 「以少數外省人」 為主的,佔多數的台灣人在「開創未來」
的道路上只可以有兩個選擇: 不是「遵從少數外省人所訂定的遊戲規則往前走」,就是
「不要往前走」。在盆栽族對台灣前景的規劃上,佔多數人口的台灣人只有 「乖乖聽話」
的份,要不然你就是「利用人多欺壓少數族群」。
在某些外省網友的文章裡,處處可以看到這種「台灣人可以選擇跟隨外省人進步,或選擇
不進步」的姿態。
可以說,在盆栽族的認知裡,台灣人必須把自己的權利放一邊,「朝外省人的理想靠過去」
才是正確的選擇,也是盆栽族對台灣未來規劃的底線。他們會用很多類似「人道主義」、
「慈悲心腸」、「博愛」、「尊重少數」等溫情言論,試圖將「服從少數」合理化,來說
服你「唯有違反多數決、違反民主精神」才是未來台灣唯一的道路。
==== 為什麼會有「盆栽族」的心態 ====
在與某些外省網友對談的過程中,我一直很好奇 「盆栽族」 的意識形態到底從何而來。
一開始,我的觀察是「利益至上」的心態所致。「追究歷史責任,扳回社會不公」的舉動,
影響到盆栽族的利益,因此必須強烈反對。
我才會問網友扳回社會公義是不是會讓她失去什麼,要不然何必如此強烈反對。當然,即使
有,盆栽族是不會坦承的,一定要把它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包裝得很好,否則怎能說服別人。
這種包裝的工夫,做到某種程度可能連自己都信以為真,因此自己也不認為是 「利益至上」
的表現。
後來,繼續追問的結果,卻發覺可能不是如此單純。尤其是此篇前面引用的網友的 NO:
524_109 那段話。
為什麼一個人會只願去認同土地,而不敢、不願去認同生活在身邊,事實上跟她一起經歷著
相同的社會環境的多數族群 ? 為什麼盆栽族會認為,遙遠不相干的異國人士,反而比台灣
人更值得同情 ?
是什麼心態、什麼情結,讓盆栽族的人不願跟台灣人有情感上的認同 ?
顯然,有個什麼心結卡在那裡,讓盆栽族的人覺得 「情感上認同台灣人」 不是對他們有害,
就是會有什麼損失。
分析到這裡,再証諸於網友對於「確保少數特權為先」的堅持,我只能想得到一個答案:
跟台灣人有情感上的認同,會失去「漢民族至上」的優越感。講白一點,就是「種族歧視」。
盆栽族認為台灣人比較爛,因此:
-- 只願認同土地,而不願去認同台灣人;
-- 台灣人的悲情,比不相關的老外的悲情更不值得他們同情;
-- 台灣人在規劃未來的時候,必須聽從「比較優秀」的少數外省族群的規劃;
-- …
除了這種「認為台灣人比較爛」的心態外,我想不出任何其他會讓盆栽族 「只認同土地不
認同人民」的理由。
==== 結語 ====
「認同台灣」必須同時認同土地與人民,這是我的看法。以這個標準來看,「盆栽族」稱不上
是認同台灣的一群人。他們雖然說起來、聽起來、看起來都像是關心台灣這塊地,但是台灣人
的情感、歷史、文化等不但與他們都無關,甚且還受他們的鄙視; 他們的優越感會讓想盡辦法
維持外省族群在台灣「以少數人口控制大部份資源」的特權。他們是 「以『愛台灣這塊土地』
為藉口來掩飾他們對台灣人的歧視」的一群人。了解到他們「只認同土地不認同人民」的本質
之後,他們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可以不攻自破,荒謬的矛盾也變得有跡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