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平原先生第一手資料研究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泥土 於 2004/12/08 09:45 | |
連平原先生第一手資料研究 | |
作為一個研究台灣史真相的民間歷史研究者, 由於對我台灣史學家雅堂先生的崇敬,對於連平原先生所提供第一手資料,我決定不避立委大選期間,雖然沒能真見到那「第一手資料」,處理此一問題有些冒險,我認為應是一項重要的史學工作。 我的研究,很遺憾,沒有能得到第一手的資料,不過只能以自己研究台灣史的知識,來研究坊間流傳的所謂來自「第一手資料」的說法,據我所見者,除了關於當年那篇「阿片意見書」的流言,論者已多外,至少,新見的流言,有四部份應該可提出我的判讀意見: 1、所謂「連戰有堂兄弟名連平原」事,經查,連橫先生之父確有長子,即連戰之伯父連成璧;但其膝下有女無子,依國人習俗稱呼,堂兄弟是父親兄弟之子,則連戰確實無堂兄弟。 至於,查看連成璧先生確有女,名連環,外傳「連平原」,其父為藍姓,其母名連環,如此屬實,則連平原先生確為其叔祖成璧公之外孫,如果此部分,外傳屬真,應是「表兄弟」,不是「堂兄弟」。 至於,有一說稱連平原先生之父藍姓,為招贅入連家者,故為「堂兄弟」,此說頗為曲折而疏遠,清末台灣南部藍姓為大戶,世稱日據中北辜姓、南藍姓皆地位顯赫,但處境堪憐之大皇民〈據藍敏女士自述,其父藍高川先生,為日本浪人氣死。藍女因而投身反戰,甚至為戴笠送電報機來台〉,以台灣社會言,一般男性重自身之姓氏尊嚴,肯受招贅者實寡;而大戶願意入贅者更少。倘有該婚姻,由此所從出者,冠連姓,當然也有可能;至於,若連環女士嫁做藍家婦,因成璧公家中缺男丁延續香火,因而轉出一男入於連姓,成為連家另一脈,亦有可能;故外傳「連平原」與連戰之「堂兄弟」關係,似非完全不可能,但是,確實疏遠。 2、關於外傳,連戰文宣,「連氏三代單傳」,被指責者頗多,似乎極關重要?此考索如下: 「連氏三代單傳」一語,外界之看重,選戰時似乎比對手提供之數據,小數點誤置更為重要,被指為有意隱瞞「伯祖至堂兄弟」一脈,以掩藏重要史實。 經查,在連戰表妹林文月所撰的「連橫傳」裡,其書正文前揭載的連橫自撰家世的譜系照片中,已經以連橫親筆譜系資料表示了「連氏三代單傳」之誤,已明白的揭露,連橫有兄為城璧公,因而,好事者稱,爲曾見文宣有「連戰三代單傳」而有指責「連戰刻意隱瞞連橫身世」之說,實在值得斟酌。 3、關於坊間傳,「連平原君」言,連戰曾祖父連得政先生,當清末抗日期間,在台南曾任「護台會」會長,台灣民主國下為「籌餉奉行」,連成璧先生任其「副從」〈秘書〉,連得政病卒後,連成璧接任事; 過往,這部份光榮的家族史事,連橫、連震東、連戰似乎都無人提及;通常所見關於連橫先人故事,我們只知連戰曾祖得政先生,平素輸財仗義,馳譽鄰里,乙未之年,原應必亦有節義之舉,不幸於1895年8月中旬,病逝於該家國動盪之秋。未知其中竟有那樣往事。好事者就以該說法強烈指責連橫一家──「勇敢揭露連戰欺世盜名的圖謀,值得全台國民的敬佩和感謝。」 作為台灣歷史真相的研究者,當然深感興趣。然而,史事貴真實,此由傳言的職位著手。 先看所謂「奉行」之職稱。 在中國歷史文化中,該兩字多作動詞,如「奉行不逾」,但作為職稱,很不常見;但是,在日本德川時代歷史中則是相當常見的大官,如「長崎奉行」、「奈良奉行」「神奈川奉行」「東西圢奉行」「遠國奉行」「三奉行」•••等等,在割台之前,日本文化尚未廣泛流入我們台灣,當年如此名稱是否可能?因而,「連平原先生」,所記憶是否有太高想像成分? 換言之,歷史研究者耳聞新史料,當然有興趣,但是與歷史常識有違背,實在不敢採用。 再看,乙未之際,1895年10月,日軍入台南城,而該年8月中,連得政先生已病逝,則連中原先生所稱,連得政任「籌餉奉行」,其父連城璧任「副從」之事,是否可能性不高?當然,連橫撰「台灣通史」,既使知道此事,在日據下,不敢張揚也是可能。故確亦有可能。 然而,就我們所知,台灣民主國成立於1895年5月25日的台北,6月4日,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離台內渡;6月13日,抗法名將劉永福入台南。台南仕紳另組台灣民主國議院,其中留名的官員中無連姓,官職與籌餉有關者,有籌防局統領許南英,兼任籌防局局長的糧台陳子鏞,獨未見連平原先生之名,也未見與所提之「籌餉奉行」相類的職稱! 至於,如果真的連得政先生在其時擔任過「護台會」會長,「籌餉奉行」相類的職稱,以傳統重年齒言,連得政不知幾時臥病,病中仍受任兩職,病卒後,到劉永福之日還有兩月,連城璧先生續任該職的可能似乎不大。〈況且,依史實所知,當時籌餉,由於有強迫性,曾引發相當事端,並不輕易順利,病中如何推動?〉 4、關於連戰之富裕家世: 連戰之令堂,趙蘭坤女士,中風臥病經年,已久不能言語。 據說,當年在其社會圈中以理財著稱;趙女士,燕京大學教育學門畢業,國府經濟學家趙蘭坪之妹,瀋陽趙姓世家之女,持家理財之術或來自於彼?或如1992年9月他在香港時報受訪時所說,「記得我隨母親遷徙流離時,父親非伯的軍官待遇不足以維持家計,母親就連作教員,飼養各種家畜不畏勞苦,也不在意自北平燕京大學的學歷,•••每天起早睡晚養一批批家畜換取貨幣與資源不但改善我們一家的生活更成為返台發展的基金。剛到台北時母親又以她過人的眼光把連家僅存的兩小塊薄田賣了,加上辛苦賺取儲蓄買地造產投身營建與金融•••就這樣點點積聚創造出我家的經濟奇蹟。」真是由於生活磨練與習慣所致?或兩者兼而有之? 連戰之自述中究竟有多少捏造,泥土沒有資料,同時,趙女士之理財能力雖可能不錯,但是,並不能保證連震東父子的操守,不過,雖有若干傳聞,但是,在法治的國家,除非有如陳扁總統之兩顆子彈事件,眾所週知,心不能平者,一切都應以法庭裁決論斷。因而,這方面泥土難於論斷。 至於,連家的地產,據訪談戰後早期有國際觀而事業有成之長者,談及當時剩餘資金之流向,由於時局動盪,社會不安,取得土地所有權,並不是處理剩餘資金的理想方式;因而,在那個時代,多置地產又可能別有另一種意義了。 以上,是本於史識,在未見真正所謂「第一手資料」,只見傳聞資料的一個歷史研究者提出的看法。由於該資料被連平原先生公布後,坊間論者,包括立委林濁水、教授李筱峰,反應雖多,似全未有與我所見出相近者,因而,謹此披貼,以公於研究同好。 最後,本文主要僅為對坊間流傳的連平原先生所散發的資料而發言,但本人並未親見該資料,十分遺憾,倘有仁人君子,不論林濁水、李筱峰、阮銘或其他小姐、先生,竟能將該「第一手資料」賜下,以滿足泥土對歷史研究之狂熱,萬分感謝。 倘若該資料確屬歷史原件,亦盼與連平原先生相識者告以「歷史原件乃社會共同遺產之說法,希原件擁有者能儘速將之公諸於世」,相信必也可以充分達成連平原先生的偉大願望。 泥土敬白 |
蘭陽醒獅團 於 2004/12/08 19:20 | |
Re:連平原先生第一手資料研究 | |
謝謝提供。 我喜歡歷史,尤其是冷門人物的歷史。 未來三年,希望可以得知馬英九的真相,他像個謎。 |
心聲 於 2004/12/08 21:01 | |
Re:連平原先生第一手資料研究 | |
又似是而非!! 有空看看「台灣高峰會」,連平原先生現身在媒體,親自說出及拿出「第一手資料」 泥土要替連戰的不明金錢來源開脫,也不能這樣搞。 先弄清家世,再管國事吧,連戰!李筱峰專欄 |
眼鏡姊 於 2004/12/08 21:06 | |
Re:連平原先生第一手資料研究 | |
離題刪除。 本篇內容經論壇管理編修於2004/12/09/11:23 |
多摩川左岸 於 2004/12/08 21:32 | |
Re:連平原先生第一手資料研究 | |
嘖嘖~ 好厲害~ 不虧是泥土 |
李淳風桑 於 2004/12/08 21:40 | |
Re:連平原先生第一手資料研究 | |
內容刪除,請注意用字。 本篇內容經論壇管理編修於2004/12/09/11:22 |
美人 於 2004/12/09 10:14 | |
Re:連平原先生第一手資料研究 | |
知道連平原先生以前,聽到關於連家的流言有 1.『連家姑婆窮困潦倒,無米可食,向連家乞求援助,而不受理會』 2.『連戰母親酷愛打麻將,整天在牌桌上,連方瑀整天操勞不停,雙手做家事都變粗了』 3.『連戰有一姊妹,因為殘障所以關在家中,不使其露面』 等等........................... 在菜市場間,三姑六婆式的傳言本人向來嗤之以鼻,現在看來,確實有點可信度了。 有關日產無償取得一事,在當時是確實有的事,接收大員們一人得道,全家雞犬升天。只要有門道,有關係者付出5兩黃金打點,就可取得百坪之日本宿舍,但是不義之財easy-come,easy-go,我所知的接收大員有些第二代已經在領貧戶救濟金了(包括連家在中山北路市長巷和士林的近鄰的接收家族),真所謂天道有還富不過三代。 但是要靠天道太遙遠,寄望我們的政府拿出魄力,還產於全民,才是正辦。 |
南人 於 2004/12/09 20:24 | |
Re:連平原先生第一手資料研究 | |
國民政府接管臺灣時,對於日產的處置,正常的是由縣市政府、鄉鎮公所組成處理委員會,甚至鄉下村里也有處理委員會的組織,原則上,日產不是可以無償(包括強佔)取得,合於處理委員會認可分配到土地或房舍者,須付土地或房舍價款,但不是一次付清,而是可以以廿年之時間付清。 事實日產在都市的土地、工廠、房舍,一般均劃入市、國有,鄉間農地才有公地放領,鄉間農地的放領以日據曾被日本政府徵收過土地為減成發還,另則由土地週邊居民申請分配,因係申請分配,尚須付價款,因此不是每個人均有興趣。 譬如,我的老家,日據時代,因為整治河川,產生千多甲的可耕地,於是日本政府全部做為日本移民村土地,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土地公地放領,當年一窮二百的臺灣社會,日人「菸樓住家」敢去申請分配的,就要看經濟狀況,因為「菸樓住家」申請分配要先付三至五千元,三、五千元在當時可不是一筆小數目,一個公務員在舊臺幣改新臺幣後,薪水一個月才二、三十元。 連家一來臺灣,說是窮公務員,敢將節檢所得購買昂貴的土地、房舍,算是投資,這是我翻滾公務生涯四十年,第一次聽到,因為,風雨飄渺的年代,臺灣會變成如何,是不確定數,「撈錢」買金塊有之,會投資買房地產,連家大概是「異類」。 |
泥土 於 2004/12/10 10:07 | |
Re:連平原先生第一手資料研究 | |
南人先生: 先生所提資料極為謝謝。 泥土敬白 另,筆者在聯合網棧有專屬網棧名為「真正的台灣史研究」,其中有拙文篇,倘您有空,歡迎光臨指教。 |
泥土 於 2004/12/10 10:18 | |
Re:連平原先生第一手資料研究 | |
究竟戰後台灣史的展開,其經濟與社會面如何? 當年史實如何?口耳相傳,以胡亂佔空屋的情形言,其真相如何? 一、日據下管制嚴密,不動產必有登記,日本人離開,不動產帶不走,並不是先佔先贏,因為,沒有所有權狀是沒有用的。 二、戰後佔用不動產問題,始於國府先遣人員未來之際。首先,是台灣人自行接受日產。 三、日人當然知道戰敗投降,其財產可能如何。 三、以外省人言,要有徵用土地的官方地位,一般以徵用日本官方土地為對象。半山也一樣。 四、不動產這樣「私相授受」是不合法的。 但有錢與有勢的聰明人卻趕緊加入爭奪。這些造成了極大的社會糾紛。 後來國府來台後,訂下戰後某時刻,其前成立的買賣契約才有效──否則個人賤買,把日人在台灣的剝削脂膏,由親日皇民接收,實在太不公平。但是,私相授受的本領很大,很有力量。 所以,台南台灣民眾黨領袖,戰後被選入省參議會的韓石泉先生就在回憶錄中談到: 四、因而,史實據研究其結果如下: 「在國民政府軍隊抵達之前,許多日本人所擁有的土地及工廠便以極低廉的價格賣給台灣人,根據一條新法律,凡是在1945年8月15日之前所訂立的日台人契約承認有效。……有許多台灣資本家便與日本人勾結偽造契約,契約的簽訂日期填成8月15日之前,……據估計,當時有高達三百億的日人不動產,經由這方式而移轉出去,而當時台灣省所沒收的敵產也不過一百二十億而已。……」〈「戰後初期台灣各階級之經濟活動」,王宏仁著,台灣風物,第47卷1期,頁23;〉 五、以上就是史實。 當然一定有些外省人貪到了?有沒有死在二二八中?我不知道。 誠懇地,請各方面與各種教科書不要散布錯誤的說詞。 泥土痛白 |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