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網路笑話探討中國式的孝道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感慨大師  於 2003/07/16 14:14
一則網路笑話探討中國式的孝道

據說,一個名叫王祥的人,曾經為了至母親的重病,而跑到冰湖上脫個精光,融冰捉魚。
這就是所謂二十四孝或三十六孝裡面的臥冰求鯉。
如果你唸過國一公民(83年版),一定不會忘記談孝道那一章的倒數第三頁把哭竹和這種事並列為「愚孝」。當然啦,包括我在內的大部分人都對公民這一科十分不屑,若能報生母養育之恩,使母親康復,哭出直腸或冰出凍瘡也算值得,何愚之有?之所謂「朝救母,夕可死已」但已經養成科學的頭腦的我們在精密思量後,終於解出了國立編譯館教授們對臥冰求鯉所謂的「愚」。
首先我們非常注重事實,一個會落到如此下場的人家一定不富有,絕對是家窮苦的平常百姓,母子兩人相依,勞動力恐怕還無法達到溫飽,此人必是個瘦小的孩子。再來了解關係以後,你應該不難想像當時溫度之低:畢竟人可以隨隨便便拿著籃子跑到湖中央,湖上結的冰一定要夠厚才行,而這樣一來當時氣溫絕對低於零下十度。
那我們就保守猜測,當時冰只有十五公分厚,而氣溫是攝氏零下十度。一個被別人看做白痴ㄉ小夥子跑到了湖中央,脫了上衣趴在凍死人的冰塊上。我們再假設他為了不要凍死自己,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直接與冰接觸,所以只讓自己的胸脯貼在湖面上(當然,我辦不到這個動作),而剛剛提到他並不很壯碩,所以只融出了一個直徑三十公分的圓。再來就是要精密正確了,關於這點,仁鴻雋先生非常的注重,甚至教你告訴人家時間的時候還要報上秒數(有誰的錶是真正準的呢?)。融掉的冰底面積是半徑十五公分的圓(應該不會是圓才對啦,不過挺接近了,何況算不規則面積要用積分法,實在很麻煩),高也是十五公分,全部體積就是10603立方公分,乘上0.92g/cm3的比重,就是9755克;冰的,比熱是0.55cal/g°C,讓它升高攝氏十度到達熔點就要用53651卡的熱量;再說冰的融化熱是80cal/g,要讓它從冰融成水又要780372卡。這兩個溫度加在一起,即834023卡的熱量,約為834大卡。
接著,健康教育課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胸部大約佔了全身表面積的百分之九。這個數據原本是用來算燙傷面積的,不過在此也同樣好用。這個人在冰冷的空氣中暴露著,除了那貼著冰的百分之九,其它百分之九十一的皮膚也同時在散發熱量。因為空氣實在比體溫低太多,所以照理說全身熱量散失速率應該差不多;把他呼吸所需能源忽略、保持那個只用胸部貼地姿勢的奇怪姿勢所需能源也忽略、思考以及其他內臟活動所需能源全部都忽略…他還是會在融掉那塊冰的同時,散發掉834/9*91大卡的熱量於空氣中,所以整個過程下來,他這個人損失了足足9267大卡的熱量,足足是一人每天所需的三到四倍。
為了力求透徹,我們知道阿祥因為母親在寒冬中生病,家裡沒錢糧食也不多,而且古時候的人又沒去學堂唸健康教育,所以飲食絕對不可能照課本上所說的豐富均衡,9267大卡搞不好比他們母子兩人四五天下來所能吃到的還要多;何況之後手都凍僵,捉魚的手續一定事倍功半,不知道又要另外消耗多少能源才能達到。若為了此舉而一口氣吃光兩人半個月的糧食,真的還不如去買條魚回家算了。如此一來他不但沒有經濟概念,而且沒有環保概念,真是愚。
更力求透徹一點,一卡等於4.187焦耳,所以9267大卡就差不多是38800929焦耳,如此能源可把五十公斤重之物一口氣舉到七十九公里的高空,或讓五噸重的汽車開到448 公里的時速……有這樣變態的力量,隨便就可以把整個湖的冰打成碎片了,幹麼還要讓自己凍個半死呢?果然是愚孝。


NO:73_1
感慨大師  於 2003/07/16 14:17
Re:一則網路笑話探討中國式的孝道

各位認為真正的【孝道】是什麼?
你們認為西方人有所謂的【孝道】嘛?

NO:73_2
 於 2003/07/16 18:40
Re:一則網路笑話探討中國式的孝道

讚!!另人大開眼界!!

用來作另類詮釋蠻不錯地,但不好當真吧∼∼盡信書不如無書,二十四孝
裡太誇張的不用太在意,像是吃糞之類的,若想研究中國的孝道,論語應
該就可以了吧∼∼

像聖經也是一樣,是本教誨書而非歷史書;若一直在這上面鑽牛角尖的話
,就失去學習的意義了,不知大家同不同意??

補充:王祥可是大人物呢!二十四孝裡多晋人,據說跟司馬氏的政治背景
有關∼∼


NO:73_3
Chhan-hoaN-lai  於 2003/07/16 21:13
Re:一則網路笑話探討中國式的孝道

傳統上中國人面對困難-e 時陣tiaNtiaN kati behiau 想辦法克服,long kantaN 期待因為kati遵循倫理道德吞忍打壓剝削-e 表現 etang 感動上天,得著上天-e恩惠幫助。親像融冰捉魚這類因為行為感動上天choaN得著原本m敢想-e結果,m是因為經過詳細思考目標建立實際行動-e過程chiah 得著成功-e 故事 ti 中國chiaN che,影響中國人養成被動-e習慣,siang 明顯-e tiohsi 期求英明-e君王hechiahsi領導人-e出現,che etang ui 乾隆大帝chit類古裝皇帝戲劇-e時行看出。

傳統上中國人面對困難的時候往往自己不會想辦法克服,都只是期待因為自己遵循倫理道德吞忍打壓剝削的表現可以感動上天,得著上天的恩惠幫助。親像融冰捉魚這類因為行為感動上天結果得到原本不敢想的結果,不是因為經過詳細思考目標建立實際行動的過程才得到成功的故事在中國很多,影響中國人養成被動的習慣,最明顯的就是期求英明的君王或是領導人的出現,這可以由乾隆大帝這類古裝皇帝戲劇的流行看出。


NO:73_4
 於 2003/07/16 23:08
Re:一則網路笑話探討中國式的孝道

想當然爾。

NO:73_5
過客  於 2003/07/19 02:36
Re:一則網路笑話探討中國式的孝道

我覺得中國式的孝道, 比較偏向於愚孝, 也就是所謂的孝-「順」.

也就是說: 不管對不對, 好像不應「頂嘴」,不應反駁, 即使是錯的觀念, 也要犧牲自己, 照著作, 這樣才孝-「順」.

西方的孝道, 似乎就不是孝「順」了, 而是常彼此溝通, 從小, 家庭就以民主的溝通方式讓小孩學習獨立與思考.

而中國式的孝道則似乎相反; 這應該是主要由於中國式的家長對子女的管教, 比較偏向於權威式的命令,限制,與教訓, 而非相互溝通,進行理解.


NO:73_6
過客  於 2003/07/19 02:55
Re:一則網路笑話探討中國式的孝道

孝, 應該是發自於心; 而能夠發出於心, 必然來自良性互動的相處經歷.

合理來說, 相處得好, 才會發自於心的親近; 相處得不好, 恐怕是嫌惡都來不及了, 惶論發自於心的「孝」.

有人說, 華文化中的「孝道」是華文化中相當特別而優良的部份, 不過, 我卻認為, 它很可能同時是華文化中很不好的愚思---即[孝--「順」](如此一來, 變成權威式家庭相處模式, 家長因此容易形成欠缺對其子女的尊重與尊嚴的維護, 也欠缺溝通的機會).

其實所謂孝, 並非只有華文化中才有這種特質, 其實各國皆實際存在, 美國,日本,澳洲,法國,英國......,處處都可以發現愛父母的人, 只是他們給彼此的空間比較寬敞而已. (無論是父母對子女, 或是子女對父母)


NO:73_7
感慨大師  於 2003/07/20 20:05
Re:一則網路笑話探討中國式的孝道

孝道與現代社會

香港大學 羅秉祥教授


一、孝行5種

  傳統中國的倫理道德對香港的影響已不太大。孝道,比較例外,仍對香港的中國人具有道德說服力量。

  我們常把”孝”字掛在嘴邊,可是究竟何之謂孝?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在先秦至兩漢時期,有5類行為可以稱為孝行:

奉養父母。如《孝經》在第一章所說:”夫孝,始於事親”;在第六章也指出”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敬重與順服。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太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換言之,對父母只是奉養而不尊敬,是把他們等同於籠中畫眉,門前小犬,或盆中盆栽而已。所以孟子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萬章上》);《禮記•祭義》也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傳宗接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離婁上》)這句話是家傳戶曉的了。
光宗耀祖。”立身、行道、揚名聲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第一章)。所謂”揚名聲,顯父母”,便是這個意思。
哀悼與祭祖。正如《孝經》所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第十章);”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第十八章)。
  在上述5種孝行中,奉養父母和敬重順服(第一和第二)是對父母本身而做的,孝的對象就是自已的父母。在傳宗接代和光宗耀祖中(第三及第四),孝的對象已不止是自已的父母,而是自已宗族的歷代祖先。這是中國孝的倫理特色之一。基督宗教及西方哲學也有談論子女對父母的教行,但絕少把孝的對象延伸到歷代祖先那麼遠久。

  上述最末一種孝行(哀悼與祭祖)是中國孝的倫理另一特色。西方人極少強調父母死後要在喪葬及哀悼方面大肆鋪張;反觀中國人,直到現在,還有很多孝的詞語是和父母的喪葬哀悼有關的,如孝服、孝子、孝衣、穿孝、帶孝、吊孝、掛孝、執孝、守孝、重孝、脫孝、謝孝、披麻帶孝等。因此,”孝”這個字,已儼然成為對父母喪葬及哀悼的代名詞,這是西方文化所完全沒有的。

二、泛孝主義

  強調孝道,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可是過猶不及;太強調孝道,流於泛孝主義,也會產生不少流弊;正如中國古代社會一樣。

  第一節討論過孝的5種表現,那是孝的狹義。廣義的孝行,其對象已不止是父母祖宗,而可以是任何人。只要是德行,便是孝行。例如《禮記•祭義》:”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同樣地,《孝經》在討論孝行時,也按照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及庶人的不同階級,而作不同的規定。簡言之,只要一個人能盡忠職守,遵守一切道德禮教,便是孝子;否則,便是不孝。把孝等同於道德,是泛孝主義的第一個表現。

  泛孝主義的第二個表現,是把孝等同於討父母歡心。孟子:”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戳,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離婁下》)換言之,雖然你的行為對象不是父母,但不管在公德或私德當中,只要會令父母難過悲傷的事都是不孝。要盡孝道,便要竭力討父母歡心,要愛他們多於愛其他人(包括自已)。

  為了要宣揚這種泛孝思想,在《二十四孝》這本書中(編於元朝)便有這樣一個故事��郭巨夫婦一向家貧,其母與他們共居,三餐勉強可以餬口。可是郭巨妻卻產下男嬰;要餵飽四個人,資源不夠分配。郭巨恐怕影響奉養母親,便想把男嬰挖個地洞活埋了事。可是因為他孝感動天,結果於挖洞時挖出一桶金子,於是全家的生計便得解決。為了愛自已的父母而可以不愛自已的兒女,是泛孝主義的流弊之一。

  泛孝主義的另一流弊,是可以為了順從父母而不愛惜自已,如清初魏禧所說:”父母即欲以非禮殺子,子不當怨;蓋我本無身,因父母而後有,殺之,不過與未生一樣!”父母至高無上,他們一天在生,我便一天沒有獨立存在價值。正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也。

  泛孝還有一流弊,是徇情枉法,為了愛父母而犧牲其他人利益。所謂”父為子隱,子為父隱”(《論語•子路》),父親順手牽羊,子女不可揭發,而要盡心掩飾。

三、孝順與愚孝

  過猶不及,中國古代把孝道推廣成為泛孝,父母至尊無上。為了父母可以犧牲自己(父母殺了我等於沒有生我),可以犧牲我自已的兒女(郭巨欲活埋其子以養母),可以犧牲其他人(父母犯法卻要徇情枉法)。父母尤如神明,是天下間最重要的人。

  可是父母只是凡人,他們的意願好惡未必正確;以父母的好惡為最高道德標準,會帶來不少問題。孝之演變為愚孝,便是其一。

  在先秦及兩漢初期,正如前文所說,孝行有5種,而順從只是其一。可是隨著時間的進展,順從父母有慢慢演變成為孝的最主要特徵的趨勢;孝而必順,不順從便是不孝。

  在早期儒家思想中,父子雙方都承受道德義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雙方分別有不同的道德規範,”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大學》)。《禮記•禮運》也說:”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父子雙方既然對對方都有義務,兒女便不用單方面對父母無條件聽從。《孝經》第十五篇更指出:“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於父……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父母若有過錯,子女直言勸阻;一味聽從父母命令,算不了真正的孝子。

  可是到了漢代,三綱思想興起,情形便大為改變。所謂“三網”,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在這君臣、父子、夫妻的3種關係中,一反先儒的教導,臣、子、妻要無條件順從君、父、夫;本來是雙向的倫理關係,卻變成單向。為什麼會有這個大轉變呢?原因之一是當時瀰漫思想界的陰陽、四時、五行的特性。陰陽兩性的分別是陽尊陰卑,陽貴陰賤,陽主陰從。君、父、夫皆屬陽,而臣、子、妻皆屬陰;所以臣、子、妻都要無條件服件君、父、夫。忠、孝、貞這3種單向的德行便突顯出來;再者,孝的主要特徵便成順從、聽話。

  到了宋明,這種孝而必順的思想更有進一步的發展,所謂“天下無不是底父母“,“父要子亡,子不能不亡“ 等鼓吹愚孝的話便散播天下。

  強調孝道是正確的,可是以順從來界定孝,鼓吹愚孝,是要不得的。

孝順與專制政治
  “孝順”兩個字已成為一個常用的中文詞語,而且好像還代表了中華民族

  一個重要的美德。可是,嚴格來說,“孝順”一詞其實是代表了中國古代的封建思想,是父權文化和專制政治的產品。

  在先秦及漢初的儒家思想中,“孝”並不一定表示要“順”,《孝經》 第

  十五篇甚至清楚指出,只知盲目順從父命,而不對父親錯誤的行為加以勸阻,不能算是真正的孝子。

  把孝界定為順,不單把孝的倫理引入歧途,而且還為專制政治提供肥沃的文化土壞。所以孝道之被歌頌發揚,是與忠和貞同時,是三綱思想的產品。這絕對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統治者要提倡孝與貞,並不是因為他們道德情操特別高尚,而是因為他們別有用心,要移孝作忠,及移貞作忠,加強政府的中央集權統治和對人民的控制。

  孝的主要表現既然是順從,是聽話,是唯命是從,而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又是君“父”與臣子,是“父母”官與子民,於是人民也順理成章地要以孝事君,對皇帝絕對服從,對官吏唯唯諾諾。總而言之,國也是一個家,所以不管是在家庭中或是在國家中,無條件服從在上位者便是最高美德。

  為了加強這種愚孝與愚忠的思想,宋明的統治階級便編造出一些騙人的神話,不單“天下無不是底父母”﹙父母永遠是對的,所以要完全服從父母 ﹚,而且“天下無不是底君”﹙皇帝永遠是對的,所以要完全服從皇帝﹚。 於是乎,“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也成為不可違抗的天理。《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在另一著述《迂書》中便這樣說:“父之命,子不敢違;君之言,臣不敢違。父曰前,子不敢不前,父曰止,子不敢不止;臣之於君亦然。”

  強調孝道,但把孝行縯窄在順從,以“孝順”來解釋“孝”,便造成中國人歷來權威性格。權威性格的特徵是向上級就俯首貼耳,唯命是從;向下級則獨斷專行,為所欲為。這種權威性格的形成,便為中國的專制統治,提供一個肥沃的文化土壤,把專制政體這棵毒草養活了二千餘年。

  現代中國社會應該繼續宣揚孝道,但大可以放棄“孝順”這個藏有不良文化因素的詞語。再者,要“父母慈、子女孝”並提,責任是雙方面的,不應由子女獨擔。

西方的愚忠愚孝
我們現在已清楚明白,何以“孝順”這個觀念為中國的專制政治提供肥沃的文化土壤。其實這種倫理為政治服務的現象,在西方也曾短暫出現。

  16至 17世紀上葉是西方文化的體系,教會權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舊有的政治秩序已崩潰,但新的政治秩序並未建立起來,於是在政治思想方面便出現許多新理論,為西方政治秩序尋出路。

  在這些芸芸眾學說中,有一派人如法國的波丹( Bo-din) ,英國的霍布斯(Hobbes) 和菲爾默(Filmer) 等,認為應該要賦予統治者絕權力,國家人民應該對君王無條件服從。家庭不僅是社會上一個組織,更是國家的育兒所;家長教養子女,目的是為國家培訓好市民。因此家庭秩序要反映出國家的秩序;在國家中人民既要服從一國之主。君權和父權都是天賦的,是絕對的,不可受限制;這是自然秩序,是天理。因此,正如中國古代一樣,這些人之所以會提出子女對父親絕對服從(愚孝) 的倫理,是為了專制政治( 愚忠) 而服。

  英國哲學家洛克是西方自由主義的開山祖師,在他的名著《政府二論》的下篇中,他提倡人權、社會契約、政府三權分立,及政府權限等新思想。而在該書的上篇中,他不單對菲爾默的君權神授論作出詳盡的批評,並也批判了他的父權神授論;既批判愚忠,也批判愚孝。

  洛克認為人皆上帝所造,生而在自由方面平等,沒有一個人生下來便可駕馭支配別人或要服從及聽命於別人。兒女是上帝所賜,是屬於上帝的;因此父母對兒女沒有擁有權,而只是扮演一個保姆或管家的角色,為上帝撫養孩子成人。父母對子女的管治權只是相對應於他們的教養責任;如果父母疏於職守,不盡家長責任,他們也會喪失對兒女的管治權力(見《政府二論》下篇,第六章,〈論父權〉)。

  要重建中國人孝的倫理,不妨謙虛地參考一下西方的優點。1.視父母為上蒼委任的保姆,對子女沒有擁有權,因此也沒有絕對管治權;子女對父母的孝也就不一定要表現於順從。2.西方人深受亞里士多德《尼可馬克倫理學》第8卷所影響,視父母與成長後子女的關係為一種友誼,是一種互惠、互敬、互愛的平等關係。我們也可以考慮放棄“孝順”一詞,而改用“孝愛”。

問題討論:

在新文化運動時期,不少中國的知識分子對傳統的忠孝觀抨擊甚烈,吳虞便是一明顯例子(胡適讚揚他是隻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在(說孝)一文中(1919),他聲言傳統的忠孝觀“把中國弄成一個,製造順民的大工廠”。因此,他提出了一個新的父母子女義務觀:“我的意思,以為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觀念,卻當有互相扶助的責任。同為人類,同做人事,沒有什麼恩,也沒有什麼德。要承認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見《吳虞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頁173、177。)相隔70餘年後,你是否贊成吳虞的“新”提議呢?
同樣於1919年,胡適寫了一首(我的兒子)的白話詩(後收入他的《嘗試集》): 我實在不要兒子,兒子自己來了。
“無後主義”的招牌,於今掛不起來了。

譬如樹上開花,花發偶然結果。

那果便是你,那樹便是我。

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於你。

但是你既然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

那是我對於人道的義務,並不是待你的恩誼。

將來你長大時,莫忘了我怎麼教訓兒子:

我要你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

你同意這個“新文化運動”的觀點嗎?

你認為子女是否有義務去供養父母?父母又是否有權利向子女索取供養費?你贊成“養兒防老,積穀防飢”的論點嗎?
<請將您的心得與我們分享>


NO:73_8
 於 2003/07/21 00:20
Re:一則網路笑話探討中國式的孝道

嗯∼∼比較有可看性了∼∼

我個人認為父母養育兒女,不要心存「養兒防老」;兒女奉養父母,是對人性
良善的堅持。因為我不是站在法律面,所以不敢講贊不贊成,只能抱持一種態
度而以∼∼

個人相當欣賞胡適,是位保有儒風的新時代知識份子。他這首詩頂有名地,基
本上脫胎自三國的孔融。

不好意思再提出一點問題,若是談談各個民族的「忠孝之間」呢?這是看空軍
一號有感而發,因為中國人的情感世界其實蠻複雜地∼∼


NO:73_9
無心  於 2003/07/21 18:02
Re:一則網路笑話探討中國式的孝道

小杖則受 大杖則走
這表示孝順的『順』字是有限度的
中國文化幾千年要找什麼樣的立論都可以找的到
問題是你要相信什麼

NO:73_10
ILLwill  於 2003/07/22 00:50
Re:一則網路笑話探討中國式的孝道

>>>要重建中國人孝的倫理,不妨謙虛地參考一下西方的優點。1.視父母為上蒼委任的保姆,對子女沒有擁有權,因此也沒有絕對管治權;子女對父母的孝也就不一定要表現於順從。2.西方人深受亞里士多德《尼可馬克倫理學》第8卷所影響,視父母與成長後子女的關係為一種友誼,是一種互惠、互敬、互愛的平等關係。我們也可以考慮放棄“孝順”一詞,而改用“孝愛”。

嚴格說來,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中國文化本身就不帶有真正的形而上哲學與宗教概念,中國人可以說是確確實實的無神論者,宗教對於中國而言,不管是佛教也好,道教也罷,通通都有強烈的實用主義參雜於其中.換句話說中國文化中沒有真正的信仰,只有迷信與皇帝這兩種核心罷了

中國文化裡,從來不會重視什麼「愛」的,臺灣往後要使用新詞的話,就要在整體觀念上都必須更新


NO:73_11
 於 2003/07/24 00:21
Re:一則網路笑話探討中國式的孝道

唉∼∼還是「想當然爾」的思考方式。

NO:73_12
ILLwill  於 2003/07/24 00:36
Re:一則網路笑話探討中國式的孝道

其實講實在話,在一個高度壓制個人主義存在的儒教文化中,講「愛」(love)是顯得突兀的,由於
沒有自我,社會極度的壓抑,中國人或漢文化影響下的國家總是恥於做出情感的表達,卻也在此類壓抑下對於情感會感受到其尊貴價值所在

但坦白說,整個漢文化是拙於表達感情表達愛的文化,孝道無法與愛完全通義,反而更像儒教的教條主義,這也就是為何當中國發生飢荒之時,子女自願出賣身體給父母籌錢,亦或讓自己身為糧食給父母食用會被視為「美談」或「美德」的原因了,漢文化不但是在哲學思想上處於落後停滯,在表達感情上也是個落後的存在,這在整個東亞國家均然


回論壇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