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出版業..............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野蠻人 於 2003/07/03 00:41 | |
台灣的出版業.............. | |
台灣的出版業已經高居全球第二(以人口和國土面積來算) 僅次於英國 通常越是先進的國家的出版物越多 台灣每年出新書四萬多本 法國,義大利每年5萬多本新書 日本每年出6萬多本新書 美國每年出8萬多本新書 德國不清楚,大概每年新書數目介於日本和美國之間 英國最多,每年出12萬多本新書 但是過多的出書量,卻造成品質良秀不齊,出版業者做得多賺得少............ 各位能否提供一下你的看法? |
ILLwill 於 2003/07/03 14:34 | |
Re:台灣的出版業.............. | |
我想主要是出版的貨品之內容過於空泛,同質性過高導致 在臺灣,無論是什麼樣的商品,都會有一窩峰的現象,在出版業界似乎也有類似的問題 比如因為某電影如珍珠港的上映,出版界可能會拿一些早先出過的相關書籍重新再版,發行 然而一些寫法甚差,關聯性抑或考證性質極度低劣的出版品也會跟著潮流發行,但真正會買 書的人,難道會不經比較的就去選擇排版品質較差的書嗎? 同時,書商的評鑑水準也令人難以茍同,由於個人對於日本戰國相關歷史稍有涉獵,看到類似書籍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7/30 09:31 | |
Re:台灣的出版業.............. | |
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1475060.shtml 國家地理雜誌版權移轉 訂戶遭殃 記者賴至巧/報導 2003/07/30 國家地理雜誌發行權移轉,消費者權益卻遭損害。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昨進行協調,呼籲原發行的錦繡集團負責人出面,還消費者公道。新發行的秋雨文化公司雖無法律上的義務,也承諾盡量幫助讀者,將傷害降到最低。 由於該雜誌須透過國家地理學會的授權,秋雨文化和錦繡之間沒有承接關係,秋雨文化也無須概括承受錦繡的債務。秋雨文化總經理吳宗錦就表示,公司與原訂戶沒有任何契約關係,消費者應向錦繡集團追討。站在永續經營的立場,秋雨文化仍將在能力範圍內,維護該雜誌所有訂戶的權益。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9/18 20:59 | |
Re:台灣的出版業.............. | |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309/200309180236.html 明年台北國際書展 357家國內出版業者參與 (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十八日電)明年台北國際書展參展業者將創下新高,主辦單位城邦文化公司今天表示,第十二屆台北國際書展,國內參展業者攤位協調會已辦理完成,共計有三百五十七家國內出版業者,申請設立二千四百七十八個攤位,由於報名攤位多,除將在世貿一、二館展出,書展也將首度延伸到一館二樓舉行。 為能解決近年來書展攤位供不應求狀況,大會除規劃原有世貿一館與二館的一千五百九十三個攤位,並擴大增設世貿一館二樓展覽場,合計有一千七百六十七個攤位。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申請攤位數目多,因此明年書展首度在世貿一館二樓新設,規劃「心靈書區」及「綜合書區」展覽場,部分參展業者基於對於本區功能與集客效益不具信心,因而選擇退展。 主辦單位對這種情形表示遺憾並強調,大會已妥善規劃本樓層與各館展覽場的參觀動線,並設置「金鼎獎館」及「文學咖啡廣場」,提供免費咖啡、舉行文學講座與作家簽名活動,希望屆時創造人潮,凝聚人氣。在國際區部分,國外徵展作業持續進行中。德國、法國、捷克、韓國、日本等國,以及香港地區,已確定明年將組團來台參展,大會主席詹宏志與台北國際書展工作人員也將於十月前往德國參加法蘭克福書展,除拜訪各國出版協會與書商,並將敲定作者與插畫家來台行程,積極進行國外徵展工作。 |
200 於 2003/10/13 14:39 | |
Re:台灣的出版業.............. | |
出版業其實是背負了一大筆歷史的筆誤! 不管別人的文學素養有多少.天下文章一大抄! 最糗了!一大堆別人的閒話.隨筆一改就以為看不見 當事人的倒楣相-大潮流! |
暗光鳥 於 2003/10/14 14:33 | |
Re:台灣的出版業.............. | |
>台灣的出版業已經高居全球第二(以人口和國土面積來算) >僅次於英國 >通常越是先進的國家的出版物越多 >台灣每年出新書四萬多本 參考書大概佔其中三萬本 ;-) >法國,義大利每年5萬多本新書 |
畢大苯 於 2003/11/28 20:26 | |
Re:台灣的出版業.............. | |
台灣書太多,不知從何讀起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22 12:59 | |
Re:台灣的出版業.............. | |
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1803148.shtml 台灣史館 走進國際書展 記者袁世忠/台北報導 第12屆台北國際書展1月28日登場,今年主題特展邀請義大利各知名插畫家的作品來台展出,還有德國最美麗書獎的書籍。另為改善往年人潮擁擠情形,主辦單位今年特別縮減攤位,加寬通道,各家出版社的作者簽名會,也都在指定區域進行,維護其他愛書人的權利。 展出時間為1月28日至2月2日上午10時至下午8時,地點在台北世貿一、二館,全票80元,優待票50元,網址:http://www.tibe.org.tw/ 。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7/25 17:43 | |
Re:台灣的出版業.............. | |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artnews/0,3409,0+110513+0,00.html 「文星」殞落 蕭孟能病逝上海 2004.7.25 中國時報A14版 文化藝術 陳希林/台北─上海連線報導 「文星雜誌」及「文星書店」創辦人蕭孟能,於前(廿三)日中午十二時卅分病逝上海,享年八十五歲。 陪伴蕭孟能近三十年的情感伴侶王劍芬說,蕭孟能在廿七歲時曾經因肺部疾病動過手術,長年使用右肺。三個月前他因心、肺功能不佳急診住院,當時他已經很難言語,身體很虛弱,「終究沒有撐過來,」王劍芬非常感傷地說。 王劍芬說,蕭孟能去世時,尚有乾兒子、乾女兒在旁照顧。蕭孟能住在台北的一對兒女蕭廣仁、蕭近仁,也已趕赴上海奔喪,並決定本月卅一日下午二時四十分在上海龍華殯儀館大廳舉行追思禮拜。 蕭孟能出生於一九二○年。一九五二年卅二歲時與廿八歲的妻子朱婉堅在衡陽路十五號創設「文星書店」,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又創辦「文星雜誌」,在創刊號封面特別加註副標「生活的、文學的、藝術的」,同時揭示這個雜誌宗旨是「不按牌理出牌」。 「文星」先後由作家何凡、李敖、胡汝森等人負責編輯工作,對於西方文化與民主思潮的介紹、台灣文學創作者作品的發表不遺餘力,也在高壓統治的年代成為反映官方以外意見的重要園地。「文星」也因得罪當道備受壓力,於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出版第九十八期後被勒令停刊。 文星在書市的成績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一九六三年底「文星叢刊」問世,每月出書五種以上,且內容、印刷、封面維持一貫高品質,從史哲到法律、政治、社會、藝術、文學、音樂都包含。 不過雜誌的停刊,對於出版書籍以及店面的影響都很大,書店因此在一九六八年四月一日歇業。三月十七日的紐約時報並予特別報導,標題為「台北文化人失去了書店,治安人員的壓力迫使關門」;內文提到:「它的消逝,使年輕作家們、摸索中的畫家和攝影家們、現代舞的獻身者及數不清的大專學生,同時失去了一個精神上的寄託。」三月三十一日文星舉行關門大拍賣的最後一天,門內門外人山人海,遠流公司負責人王榮文昨天無限懷念地說,他深切記得當時擠在人堆中搶購圖書的景象。 結束文星後,蕭孟能轉行嘗試房地產等事業,但並不太成功。 作家季季在最近發表的「文星和明星」一文中提到,當年蕭孟能、朱婉堅、李敖三人可稱為文星鐵三角,後來「鐵三角卻官司相纏,鐵窗相見,蕭先生後來避走海外」。蕭朱婉堅已於去年五月在台北去世。但至截稿為止,記者尚無法與李敖取得聯繫。 蕭孟能一九八七年與王劍芬離台赴美,住在舊金山,並於二○○一年七月前往上海居住至今。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7/25 17:44 | |
Re:台灣的出版業.............. | |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artnews/0,3409,112004072500152+110513+20040725+news,00.html 文星 台灣出版及作家培育搖籃 2004.7.25 中國時報A14版 文化藝術 陳希林/特稿 以幾乎是傳奇性的眼光看準書市、作者,在戒嚴時代傳奇性地興起,蕭孟能不但為後來台灣文學的發展培養人才,也為今日的洪範、爾雅等文學出版社奠下基石。 出版新銳作品轟動一時 蕭孟能確實有敏銳的市場眼光。他的「文星叢刊」包含了年輕一輩如白先勇的《摘仙記》、王文興的《龍天樓》、余光中的《蓮的聯想》及《五陵少年》。剛辭去中研院文哲所所長的楊牧,也以早年的筆名葉珊在文星出了《燈船》。 那時的李敖,在文星出版「傳統下的獨白」而名噪一時,文星另外也向大眾介紹傅斯年、蔣廷黻、胡適、蔡元培、吳敬恆等大家的作品選集,轟動一時。 爾雅發行人隱地,當時曾受蕭孟能之邀為文星書店籌畫台灣新秀作家作品集。隱地找了曉風、張菱舲及劉靜娟等人的書,九冊同時推出。 曉風地毯的那一端狂賣 這一波出書造就出一位當紅作家曉風,《地毯的那一端》狂銷暢賣。余光中還為這一批作家寫了一個廣告文案,稱他們為「九個青青的名字」。因為出書成功,蕭孟能還請他們到「自由之家」慶祝一番。 蕭孟能具有編輯者不能欠缺的催、盯、逼、找能力。他催稿件、找作者都是親自登門拜訪,例如在隱地家中留張名片邀請見面,或在余光中處催稿時熱情洋溢地談論文化的遠景與理想。 所以,余光中管他叫「浪漫、樂觀的理想主義者」。蕭孟能喜歡請人到他家裡演講,同時加上三、五友人一〔轉載者謹案:當日報紙此下亦為闕文,應屬報社線上編輯疏失,非網頁脫漏。〕 打破戒嚴一言堂局面 除了「文星叢刊」之外,一九六五年文星又因為新推出「文星集刊」而創下台灣書市罕見奇蹟:預約人數太多使得印書成本降低,文星書店於是宣布憑收據退還預約價以及書價,結果人潮蜂擁而至,前來新買的比退錢的人更多。 回顧蕭孟能在台灣出版界的貢獻,不少人都同意他以「文星」雜誌匯集了一九六○年代民間文化界、知識份子的焦點。余光中更說,蕭孟能協助打破了一黨獨大的言論情況,對台灣現代化的貢獻不容忽視。 |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