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圖書分類法VS中國圖書分類法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KUO JEN HAO 於 2004/10/27 10:57 | |
台灣圖書分類法VS中國圖書分類法 | |
圖書分類 應採一中一台 〔記者劉曉欣、張瑞楨╱彰化報導〕國立彰化高中圖書館主任呂興忠昨天在全國高中圖書館工作會議中提案,要求新編一部「台灣圖書分類法」,以取代現行不合時宜的「中國圖書分類法」,呈現台灣主體完整性,才不會讓「國史館」淪為「中國各省方志館」。 呂興忠表示,目前國內所有圖書館採用的圖書分類編目,都是以台大教授賴永祥所編的「中國圖書分類法」為標準,這套分類法是沿用民國十八年南京大學圖書館出版的「中國圖書分類法」為基礎,但經過時代變遷,早已不合實際,也違反現實,有重編的必要性。 呂興忠指出,在「中國圖書分類法」的框架下,有關台灣的任何著作與研究論述,都會被放入中國底下,成為中國的一個省份與區域,所有的台灣文學史與台灣文學評論的著作都被編入「中國文學史總論」底下的「中國文學史」,完全喪失台灣本身具有的主體特性,也違反台灣主體教育的方針。 呂興忠舉例說,今年國家文藝獎文學類得主葉石濤所寫「台灣文學史綱」,就是被編入「中國文學史」,如果葉石濤得知自己大作成為中國文學史一部分,不知作何感想? 連代表國家的國史館所出版的「二十世紀台灣歷史與人物」,都被歸類為中國各省方志類底下的地方歷史人物,如此一來,「國史館」都被矮化為「中國各省方志館」,書籍所介紹的台灣麻瘋救濟之父戴仁壽、音樂家江文也等國際知名人物,則通通被矮化成為「中國各省的地方歷史人物」。 呂興忠說,這樣不符合實情的圖書編目隨處可見,令人覺得荒謬可笑。這種因循舊規的分類法已不符合台灣現況,更違反教育部正在推動的「台灣主體教育」,他認為改變的工程雖然浩大,但做法並不難,只要在有關中國的各類書籍編目之外,將有關台灣的著作單獨編目即可。 彰化縣立二林高中圖書館主任陳利弘也支持上述看法,他認為,這是台灣正名運動,台灣圖書分類法不應該再以大中國思想為出發點,才這符合實際國情,況且教育部長杜正勝也將把歷史課程分為台灣史、中國史與世界史之際,台灣圖書館更應該有自己一套圖書分類法。 主辦這場全國高中圖書館工作會議的教育部中部辦公室科長林東征表示,由於圖書分類法修訂辦法為國家圖書館負責,教育部中辦將把此項建議案送交國家圖書館研議。
宋建成說,台灣各圖書館的圖書分類法,幾乎都採用賴永祥所編的「中國圖書分類法」,這個分類法已因現代學科分化速度迅速而不合時宜,所幸該館已取得上述分類法的版權,可以給予改良或改編,他也建議彰化高中圖書館主任呂興忠向教育部提出新編「台灣圖書分類法」的構想。 宋建成指出,新編或改良一套圖書分類法並不難,但有兩項課題需要克服,首先是新的分類法是否能普及而廣受各圖書館採用,其次則是圖書重新分類的成本過於高昂。 他建議採用成本最低的方式來改良現行的圖書分類法,其一是舊的圖書不再重新分類,新的圖書則採用新編的分類法,兩者之間再用電腦程式連結起來;其二是繼續沿用「中國圖書分類法」,但在書架上針對台灣的著作特別標示出來,其中,他認為第二種的成本最低。 宋建成強調,國內各圖書館都已採開放式書架,圖書分類的編碼僅具有在書架上的「位置」意義,很少人會根據分類編碼找書,都是直接到書架上找書,不改變現有分類方法,直接在書架中標示「台灣歷史人物」、「台灣人文藝術」等,即可不用耗費龐大成本,又能改善台灣歷史人物淪為「中國各省地方歷史人物」等荒謬現象,更能方便讀者取閱,這是最可行的解決之道。 |
飛鷹 於 2005/01/15 19:17 | |
Re:台灣圖書分類法VS中國圖書分類法 | |
【媒抗相關討論】嚴重欠缺台灣主體性的圖書分類法 http://www.socialforce.org/phpBB/viewtopic.php?t=10806 |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