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關於「台灣原住民」(續之二)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Luke-Skywalker 於 2004/12/19 11:28 | |
Re:關於「台灣原住民」(續之二) | |
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2411951.shtml 新社「合作路」 山青雙手打造 本報記者李青霖、陳秋雲 12/19 03:31 有些原鄉住民組織起來自力修路,徒手搬石頭、堆駁坎,拿鋤頭整地。各地山間最近多了形形色色的「民造道路」,台中縣新社鄉還有一段山路取名「合作路」,算是紀念政府的「德政」。 新竹縣尖石鄉田埔部落許多村民受不了封山斷路的生活艱苦,陸續撤往山下。村裡的泰雅青年田安乾、甘錦秀、劉新登、甘瑞乾等人不忍見村人如此煎熬,提議合力為部落開出生路。 田安乾說,每天清晨七、八點,鄰長李紅郎就號召十多名部落青年上山開路,「我們用最原始的方式」,有人帶鋤頭、有人攜鐮刀。遇到崩塌區,大家合力逐一搬開石頭;搬不動,就繞道闢路。午餐在工寮裡生火沖煮賑災泡麵,下午三、四點收工,一夥人做了一星期。 甘瑞乾說,大家硬是在海拔一千公尺的山間,開出一公里長的山路,可通往下田埔部落蔬果區。回到農園一看,甘瑞乾的青椒早過採收期,番茄爛成一堆;甘錦秀的天山雪蓮、劉新登的甜柿,也全被土石埋掉。 新社鄉民也自力修路。「等不到政府,我們只好自己修,」福興村三代務農的徐志平說,「山區農路就像人體小血管,是山村的經濟動脈;政府說不管就不管,難道要農民活不下去? 」 等了一個多月,徐志平決定找鄰近果農一起修路。陸永光年紀大,負責開搬運車載土;徐志平、吳照麗扛鋤頭,負責出力填實。坍塌的農路長僅十幾公尺,但整個路基流失,成了高約七公尺的「斷崖」。三個人苦思之後,搬出家中木板、竹管權充支架,再用土填實。一切克難,幾個人足足花了六天才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