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食器容器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插嘴一下  於 2004/06/07 03:27
台灣食器容器

漆器大師賴高山老師、賴作明老師的蓬萊漆器

不知道賴老師自己覺得台灣漆器是由何而來 不過這個記者寫得很支就是了.

=======================================================
http://www.sinorama.com.tw/ch/show_issue.php3?id=200359205078c.txt&page;=1
如膠似「漆」薪火傳──
漆藝家賴作明
文•攝影/郭麗娟

漆藝,是「土生土長」的中華文明,淵遠流長七千年,卻在近代機械文明中式微。在台灣,滿腔熱情的漆藝工作者賴作明,全心投入漆文化的推廣,不僅成功地改良製作出失傳已久的「漆陶」,還自費成立「台灣漆文化博物館」,開啟台灣特有工藝文化新紀元。

台灣的漆藝發展始於日據時代,一九一六年日本人山中公在台中設立「台中工藝專科學校」,當時在殖民地文化和經濟考量下,教導學生製作以台灣特有原住民服飾圖騰、香蕉、山豬為紋飾的漆器,作為來台旅遊者的紀念品。戰後,漆器一度沒落到只剩幾位老藝師默默在奉獻心力,而賴作明可以說是台灣近代漆器工藝發展過程中,相當出色的一位。

漆藝啟蒙

賴作明,一九四八年生於台中,從出生到現在,沒有一刻離開過漆,年少時跟隨父親賴高山學習木雕彩漆及堆漆、雕漆技法,省立淡水工商專科學校畢業後,一九八二年受聘到台中縣烏日鄉明道中學教授漆器課程,這可算是中華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有中學將漆器工藝排入教學課程內。

一九八四年,在父親好友、本身也是漆藝家的日本「金澤美術工藝大學」教務長小松芳光極力推薦下,三十六歲的賴作明毅然拋妻別子,以自費留學生的身分,獨自到日本學習在台灣幾已失傳的傳統古漆器製作,在「金澤美術工藝大學」工藝設計系專攻漆器製作研究一年,接受嚴格的學院教導,並深入貫通明朝黃大成在《髹飾錄》上記載的中國七千年的所有漆藝技巧。

賴作明表示:「一個國家文化水準的高低,端看歷史累積是不夠的,還要看國民對自己文化接受的程度而定。」漆工技術在漢、唐之際才傳入日本,如今卻在日本發揚光大,以日本「漆都」輪島市為例,輪島市三萬多人口中,有兩萬七千餘人從事與漆相關的工作,反觀台灣,賴作明說,「一味引進外來文化,排斥中華文化,完全不瞭解沒有立足傳統的文化是空洞無根的。」

學成回台的賴作明,內心充滿讓漆文化再度重生的理想與熱情,他積極籌劃與舉辦「漆器綜合展序篇」、「漆陶展」、「漆畫展」、「漆藝展」等活動,並大力推動漆文化。

復興漆藝文化

漆藝在中華文化中的發展淵遠流長,大約在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層中,就發現人類使用過的木胎朱漆碗;近數十年來,考古工作者經常發現兩三千年前的墓葬出土物中,木質等文物已朽,而漆器完整如新,全賴表面有漆保護。若追溯到《髹飾錄》,上面有:「舜作漆器,禹畫其俎。」在韓非子《十過篇》中也有這麼一段記載:夏禹王宮中使用繪有紅花的黑漆碗,國中諸侯看了認為太奢侈。

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正是青銅器日益衰微之際,漆器首次以炫耀的姿態出現在歷史舞台上。最遲到戰國時期,就出現「漆園」組織,當時是公侯或貴族的「公營」事業,設有官吏以利管轄。漆園既已設吏,顯見是官營事業,這項傳統一直維持到漢代。漢、唐之際,漆工技術東傳韓國、日本,直到十七世紀,西傳至歐洲,但在發祥地的華人社會,卻逐漸失去對漆器的鍾愛。

賴作明滿懷復興漆文化的使命感,讓他夜以繼日埋首工作室,每日鑽研漆的各種技法,忘了出外謀生,忘了一家大小要靠他養活。一九八五年從日本回國後的六年時間,賴作明一家就這樣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困窘生活,直到與一位事業有成的同學重逢,每年購買他的作品後才獲得改善。在這樣艱苦的物質生活中,賴作明仍然堅持每天睡眠四小時、工作十餘小時的敬業態度,踽踽獨行於這條孤單、寂寞的藝術之路。

被漆咬到發狂

在經濟富裕、文化藝術也逐漸受到重視的現在,為何願意投入漆藝的人那麼少呢?

賴作明解釋,漆器的原料是由漆樹割下的漆汁,由於生漆性毒,當皮膚觸及漆、甚或吸入漆氣,身體會與漆酸產生化學反應,依體質不同,輕者會手臂腫痛、奇癢無比,嚴重者全身浮腫、長滿「漆瘡」,若再抓破傷口,造成感染,會腫得像「麵龜」一樣。

「這是從事漆器工作者必經的過程,幾乎一定要被漆『咬』過,才能進入漆藝的世界,」賴作明形容那種「癢」真是痛苦難當,讓人幾乎要發狂。

正因為漆連氣味都會「咬」人,早年還有一種說法:由於喪家入殮用的「大厝」(棺材),葬儀社大多會在外面上一層生漆,如果漆未乾,路人被「咬」到,就迷信說是被死者或入殮時辰煞到,可見生漆傷人的程度。

學習漆藝,需先歷經一番讓人聞之生畏的身心洗禮,難怪連賴作明都有過幾次改行的念頭。

有一年除夕夜時,賴作明仍埋首於工作,不慎被漆咬到,漆瘡發作,全身紅腫、奇癢無比,雖是寒冬也不得不泡在水裡減輕疼痛,在一家團圓的大日子裡,內心的感慨真是點滴在心頭。

辛苦的藝術

除了生漆咬人,漆器製作的複雜,也讓年輕人視為畏途。有一次,賴作明在作「脫胎」(作品內部是土模,需加水到作品內讓土模融化後再將水倒出,為使土模完全清出,需重覆數次),由於作品很大,注滿水後,重達六十公斤,一個人重覆地將水舉起再倒出,相當耗費體力,就在舉起作品倒出水時,重心不穩摔倒。賴作明為了保護作品,頭卻撞到工作檯,整整昏倒了兩個小時。由於他大多選在深夜工作,甦醒後為了不驚醒家人,自己慢慢爬坐起來,心裡喃喃自問:究竟為誰辛苦?為誰忙?

製作漆器者苦於生漆的難應付,但漆器製品受人喜愛,也就在這漆上頭。賴作明表示,生漆本來是具有毒性的液體,一旦乾固後,便不被任何化學藥水所溶解,漆本身也不再散發出毒氣,安全上沒有問題,又具有防潮、耐熱、絕緣、不畏酸鹼浸蝕的特性,埋藏土中歷久不腐,甚少藝術品能及。

漆本是流體,須塗抹在其他固體物質上才能展現漆藝之美,所謂的固體物質稱為「胎體」,材料上分為木胎、竹胎(籃胎)、布胎(亦稱脫胎、夾苧、乾漆)、銅胎與紙胎。製作時,首先將黏稠流質的生漆以樟腦油作為溶劑調勻,塗於胎體表面,待乾燥後用水沙紙沾水磨平,再上漆,待乾後再磨平,如此反覆十餘次,再進行描繪、雕漆、填漆、鑲嵌等不同加飾技法。陰乾後,再以手指沾少許沙拉油在胎體上抹勻,然後沾鹿角粉,用手指把原先抹在胎體上的油推乾淨,稱為「推光」,旨在呈現漆的光澤與亮度,使作品表面如嬰膚般光滑細緻,輕輕觸摸,有「春水洗凝脂」的質感。

漆液的乾燥過程非常特殊,與一般因水份蒸發而乾燥者不同,它必須吸入大量的氧氣,與之起化學作用,才漸漸變為固體。古人為促使漆液快速乾燥,發明了「蔭堂」,這是一間密不通風的房屋,室內溫度最好保持在攝氏二十至三十度,濕度七十五至八十度。將上過漆的器物放置蔭堂中,須經常在室中潑灑清水,利用空氣中水份蒸發時,自然散發出的氧氣,與漆液中所含氮氣結合,漆液便自然逐漸乾固。至今,創作者仍沿用此法蔭乾漆器。

創工藝新紀元

在鑽研漆藝技法的過程中,賴作明一次無心的調製,讓他成功地改良製作出失傳已久的「漆陶」,使漆和陶合而為一,再創「漆陶」藝術新領域。

「漆陶」出現在周朝,這種陶胎漆器因製作難度甚高,並未流傳下來,賴作明在日本求學期間,就根據《髹飾錄》一直苦思、鑽研漆陶的製作,多年努力,卻始終無法讓漆黏附在陶上。

一九八六年,有一回賴作明在做木胎打底時,為避免浪費,將前日用剩的黏膠稀釋液倒入生漆中混合使用,當時存放在玻璃碗內,半年後,漫不經心的洗碗時卻意外發現,這無心的配方已讓漆黏在玻璃上,完全不會剝離,即使用刀刃也無法損傷,賴作明靈光一閃──如果玻璃都能黏上漆,那麼陶就更不用說了。從此,台灣誕生了傲世的「漆陶」,他也成為台灣漆陶製作的第一人,並將變塗、彩繪、鑲嵌、貼付等千百種變化無窮的技法運用在漆陶上,開啟了台灣特有工藝文化新紀元。

當時除賴作明,只有日本兩、三位老師傅還會這種技法。一九八九年賴作明受邀在歷史博物館國家藝廊展出漆陶與漆畫。一心推廣漆藝的他並未藏私,目前國內二十幾位知名陶藝家如李幸龍、李俊蘭、史嘉祥等,都曾追隨他學習漆陶。

賴作明語重心長地表示:「大英字典將漆器稱為『JAPAN』,瓷器稱為『CHINA』,希望有一天漆陶能被稱為『TAIWANWARE』,成為代表台灣國格的器物。」

台灣漆文化博物館

然而漆器的不被瞭解與欣賞、被漆咬到的痛苦,再加上至少三十餘道手續的繁複製作流程,都讓漆藝的傳承停滯不前。

秉持「傳承是最佳的推動」理念,賴作明與同為漆藝家的父親賴高山,於十七年前開始在自宅開班授課,傾囊相授,並且提供場地、材料、工具,讓有心學習的工藝家、教師、民眾,從觀摩到親手製作,慢慢了解漆藝,十幾年來成績斐然。

為讓一般民眾更親近、更瞭解漆藝,賴作明父子多年來一直奔走於政府各部門,希望說服政府官員覓地設立「漆器博物館」,卻遲遲沒有結果。於是賴作明決定以自費方式提供一個固定場所,以實物和圖片解說的方式,讓民眾對種漆樹、採割提煉,以及製作漆藝的過程有所了解,以達到推廣的目標。

二○○○年元旦,由賴作明父子自費成立的「台灣漆文化博物館」正式開館,並免費供民眾參觀,他們對台灣傳統漆藝的貢獻與執著,著實讓人感動。為表彰他在文化推廣上的付出,二○○一年文建會頒發「文馨獎」予以表揚。但一問起博物館的經費來源,賴作明略顯無奈地表示,博物館的經費完全依靠他賣漆器作品來維持,但這兩年經濟不景氣,收藏漆器的人少了,收入相對減少,但他仍咬緊牙根,一定要讓博物館繼續發揮推廣漆藝的功能。

相較於鄰近的日本、韓國、大陸,均將漆藝教學納入正規大學教育中,甚至設有漆藝研究所,台灣的教育體系在慢了鄰近國家四十幾年後,一九九八年,大葉大學成立的造型藝術系設有漆藝科;二○○二年,台南藝術學院應用藝術研究所聘請賴作明教授漆金課程;同年,台中文化中心文化資產課「文英館」聘請賴作明指導漆陶與漆畫課程。雖然教育體系與政府部門在推廣漆藝的腳步慢了些,但總算在傳承路上邁開了步伐。

製作漆器手續繁瑣,必需要有異於常人的耐心和體力,再加上細心與不求功名的定力,才能堅持下去。只有更多像賴作明一樣滿腔熱情的漆藝工作者,投入漆文化的推廣,台灣漆藝文化也才能走得更長遠。

p.78

賴作明一生與漆藝如膠似「漆」,終生不悔。

p.80

賴作明的漆器作品,和他的人一樣,散發出淳厚的味道。多年功夫積累,皇天不負苦心人,賴作明終於重建失傳已久的「漆陶」製法,右圖為他的漆陶作品《變塗》。

p.82

致力於推廣漆文化的賴作明,帶領大學生參觀製漆工廠(上),也教導小朋友「玩漆」(右)。


NO:226_1
插嘴一下  於 2004/06/07 03:40
Re:台灣食器容器

http://epaper.kyit.edu.tw/shownews.asp?newsid=2527&group;=poem
典藏文物系列-漆器展

【記者劉俊杰】

  漆器-台灣早期庶民生活中普遍使用之器物,但與陶、瓷器一樣,隨著塑膠與金屬製品的量產而日趨式微。在日本治台前,台灣並不生長漆樹,也不產生漆,比較精緻的漆器,多從福建舶來。1895後日本治台之後,移民或往來台灣的日本人增多。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漆器,在日本當局有計劃的於台灣培植漆工事業,除了引種漆樹與漆場外,並為漆器製作及推廣立工藝傳習所,補助私人公司開發漆器產品。
  1916年日本漆藝家山中公先生,於台中開設「山中工藝美術漆器製作所」,生產漆器賣給在台灣的日本人使用或來台灣遊覽日本人購買,甚至銷往日本。工廠內除日本師傅、沖繩師傅名,亦聘請多位福州師傅,生產產品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大多是各種尺寸的圓盤、方盤、花瓶、煙盒、硯盒及家具等種類多樣。除生產日本國內各地區的特色漆器外,山中公特別設計以台灣原住民生活或中部各名勝如日月潭,以及台灣蝴蝶、花卉、水果等圖樣裝飾在器物上,應用雕刻、鑲嵌,彩磨顯等技法,表現富有台灣風味的日式漆器,這類漆器稱為「蓬萊塗」漆器。由於器物充滿台灣風味且極具實用與紀念性,被當作重要的產業與觀光宣傳產品。1945年台灣光復後,山中漆器製作所及其辦理的工藝傳習所因日本人撤離而終止;然其所培訓的漆工人才,對台灣的漆器產業發展卻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台灣漆器技術的傳承、產品的風格特色上,此時期的工藝技術可謂台灣漆器工藝的奠基時期,高雄市歷史博物館所收藏此時期的漆器文物計179項245件,種類豐富且極具代表性,目前已完成研特整理展出,歡迎大家踴躍參觀這別具時代風格的文物。
展覽期間: 自民國2003年8月5日∼民國2003年9月14日止
展覽時間: 09:00∼17:00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台灣天然漆文物館
http://www.puli.com.tw/ln-html/index.htm


龍南文物館 天然漆獨步台灣
http://www.newtaiwan.com.tw/news.asp?Serial=01200405161620&Class;=%E6%96%87%E5%8C%96%E8%A6%96%E7%AA%97
天然漆最早是在日治時期由日本公司從越南引進漆樹苗在魚池、仁愛等鄉種植,數量不大。到了一九五九年日本與中國發生紛爭,進而演變成斷絕貿易關係,日本無法從中國進口天然漆,轉向台灣尋求貨源,使天然漆的價格由每公斤六十元暴漲到八百元,漆農的收入非常可觀,造成許多農民紛紛搶種漆樹。

由於生漆搶手,漆農為圖利潤而忽略品質,沒多久買主失去信心,造成生漆的滯銷,農民也遭受不小的損失。一九六三年間,漆農徐阿龍認為要恢復買主的信心,只有從改良生漆的品質著手,於是積極投入改良的工作,經過二年的努力,終於使得日本買主再次肯定埔里生產的生漆的優良品質,日本人並指定,要銷往日本的生漆,都要經由徐阿龍檢驗合格才行。埔里的生漆產業至少又恢復生機。

後來檳榔走紅,種植檳榔的收入遠勝於漆樹,漆農紛紛改種檳榔,生漆產業也就沒落了。位於埔里鎮北平街的龍南天然漆文物館,是目前台灣僅存的天然漆器事業。

======================================================================
something random come up in the search:
俗諺:「材乾、米白、餅香、查某水」,豐原的文化源遠流長,相當具有特色與內涵。盛極一時的「台灣漆器故鄉」、「糕餅之鄉」並非浪得虛名;葫蘆墩米,聲名遠播,甚至成為日本天皇的御用米,是台灣最早的御飯糰。
======================================================================
http://www.ey.gov.tw/web92/Wc3400e94a6f24.htm

漆彩新視界—漆器工藝展

  在中國悠久歷史的文明演進過程中,漆器工藝的發達甚早,從現有出土的楚文化,就發現湖南、湖北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大批的漆器工藝出現。漆器可以施加於竹、木、籐……各種胎地上,兼有美觀及保護作用,因此各種工具、食用器皿、提盒、桐奩….無處不用。因此漆器實為我國的一種特有文化。我國漢唐時代,漆器的應用及工藝發展至最高峰,發展至明清則是剔紅及彩雕,變成文玩來欣賞,極盡雕琢之能事。

  漢民族使用漆以塗物保護從華麗裝飾到個人創作,已有萬年的發展史,到底走出什麼樣的風格,從此次行政院漆藝展可見出一些端倪。台灣推動二十年的漆藝,已轉化出新思惟的當代漆文化,目前漆器作品之創作風格呈現多元發展,如造型雕塑的自由發揮,並運用現代美術的諸多元素來進行創作,其表現更貼近現代人的感覺,且不失漆藝的本質,為漆器工藝從傳統到現代的一項創新。天然漆具有不氧化剝落可保千年不壞的特性,是藝術創作創作的優良材質,本次展出作品有漆藝界大師王清霜老師、賴高山老師、賴作明老師、王賢民老師、王賢志老師、黃麗淑老師、台灣漆藝協會及台中縣漆藝協會會員共八十三件的優秀創作,其作品工序技法從蒔繪、描金、螺鈿、蛋殼貼付、犀皮、變塗…等等呈現台灣漆器特有之美。

  有鑒於國人在漆藝創作的努力與成績,以「漆彩新視界—漆器工藝展」為主題,集結國內優秀作品,展示屬於漆器工藝特有的溫潤典雅與漆彩世界。

展覽時間:93/3/22~93/6/24

pictires:
http://www.ey.gov.tw/web92/Wcc5d9f27777c1.htm


NO:226_2
插嘴一下  於 2004/06/07 03:45
Re:台灣食器容器

工藝所經典窯燒計畫 地方美食色香味俱全
http://news.yam.com/cna/city/news/200406/200406010158.html
中央社
2004-6-01 14:32
(中央社記者劉良蓉南投縣一日電)中國菜馳名世界,為了替中華美食加分,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推動經典窯燒計畫,由知名陶藝家設計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餐具,讓地方美食真正達到色香味俱全。

陶藝創作近來蓬勃發展,不少特色餐廳也紛紛利用陶瓷餐具來為美食加味,台灣工藝研究所因此在今年首度舉辦「經典窯燒計畫」,由各地知名陶藝家以地方文化特色為設計主題,工藝所邀專家組成專案小組予以輔導,開發出特色餐具供餐飲業者使用。

今年經遴選、推薦製作陶瓷餐具的包括台北縣市拿陶瓷公司、台北縣半月陶坊、台中縣趙家窯、台中市漆藝協會、南投縣添興窯、南投縣水里蛇窯、雲林縣老土藝術陶坊、台南縣白河陶坊、高雄縣寶來陶坊、高雄縣楊文霓工作室、屏東縣恆春窯、屏東縣福至陶坊等。

其中南投縣最古老蛇窯之一的添興窯,在今年三月即受邀為一位在美國夏威夷開設中國餐館的華僑訂製專用陶瓷餐具,這位華僑還特別要求一套二千多件的餐具每件都要打上「Made In Taiwan」的標示,才能更突顯中華美食的特色,加上添興窯的老招牌,讓美食與傳統藝術在國際同步發揚光大。

這次再受邀製作陶藝特色餐具,添興窯主人林清河說,預計一系列近百件的具中,除了繼續南投陶的特色,堅持以手工製作為主,有別於市場上印模與機器大量生產,讓本土陶藝以精緻、創意取勝,不論是在國內或競爭更激烈的國際市場都能建立長遠的利基。工藝所表示,這項由國內官方首次推動的陶藝特色餐具,預計第一批的餐具在八月底就可以開發完成,九月開始配合地方美食,陸續在各地舉辦品嚐餐會,邀請各界一睹美食與藝術完美的組合,工藝所也希望藉由這項計畫,讓在地的美食、與地方特色一起為觀光加分。


NO:226_3
插嘴一下  於 2004/06/07 03:48
Re:台灣食器容器

窯燒計畫 地方美食加分
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2052591.shtml
記者曹銘宗/台北報導
2004/06/01
黑鮪生魚片,花、茶、梅子入菜,這些台灣地方特色的風味餐,應該搭配什麼樣的碗盤,才能為美味加分?全台十二家陶瓷工作室及廠商將承擔此一歷史任務。

由文建會撥款補助、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主辦的「經典窯燒計畫」,希望開發全台各地方文化特色陶瓷餐具風潮,並將成果推廣給當地餐廳使用,讓地方美食和地方陶瓷相得益彰,提升國人飲食水準,促進陶瓷產業發展。

這項計畫邀請陶瓷公會及產官學專家學者組成專案小組,審核、輔導各地陶瓷工作室或廠商的申請案。申請者必須提出陶藝家負責造型設計,陶瓷廠商負責模型、工作模製作、產品打樣製作,以及當地餐廳配合使用。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昨公布「經典窯燒計畫」入選名單,分別是台北縣市拿陶瓷公司、臺北縣半月陶坊、台中縣趙家窯、台中市漆藝協會、南投縣添興窯、南投縣水里蛇窯、雲林縣老土藝術陶坊、台南縣白河陶坊、高雄縣寶來陶坊、高雄縣楊文霓工作室、屏東縣恆春窯、屏東縣福至陶坊。

這項計畫預定今年八月底完成餐具產品開發,九月、十月間將配合地方餐廳的特色與菜肴,在餐廳舉行二至五天的品嘗會。


NO:226_4
插嘴一下  於 2004/06/07 04:10
Re:台灣食器容器

台灣當代精緻陶瓷餐具展
http://news.yam.com/cna/city/news/200312/200312190134.html
原容篇 五藝術家聯展 台灣當代精緻陶瓷餐具展,為文建會的文化創意產業旗艦計畫,含石靜慧等五人設計的「原容篇」,以及書法家董陽孜等人設計的「天圓地方篇」。 目前正在陶博館展出的「原容篇」,含石靜慧、袁旃、陳士侯

台灣當代精緻陶瓷餐具展首部曲開幕(上)
http://www.ceramics.tpc.gov.tw/mweb/MwebFrontNewsShow.cfm?&Activity;_id=NS00000375
台灣當代精緻陶瓷餐具展首部曲(下)
http://210.241.84.193/mweb/MwebFrontNewsShow.cfm?&Activity;_id=NS00000376

展覽都過期了................. :(


NO:226_5
插嘴一下  於 2004/06/07 04:18
Re:台灣食器容器

台灣當代精緻陶瓷餐具反應良好 熱賣中 93/01/15
http://210.241.84.193/mweb/MwebFrontNewsShow.cfm?&Activity;_id=NS00000379
目前正在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展出的「台灣當代精緻陶瓷餐具展」自展出之後,引起不少民眾的興趣,紛紛打電話詢問或是親自前往陶博館觀看欣賞,今天並且有遠從新竹前來的民眾訂下第一套完整的六人組。陶博館表示,希望民眾可以多多支持台灣設計研發的這套精緻餐具,讓餐具精緻化、生活精緻化,讓「美感」與「文化創意」成為生活之所需,帶動產業的整體產能、建立產品品牌。
今天前來帶走這套餐具的戴先生表示,從報章雜誌報導中看到這則新聞,覺得這套餐具很不錯,精緻好用又便宜,最近有朋友新居落成,因此決定買下一套蓬萍草系列六人組餐具,以慶賀好友新居落成。全套餐具中式、西式兼備,又是名師設計,具有台灣濃厚意味,精緻又便宜當然毫不猶豫的買下當賀禮。
陶博館表示,「台灣當代精緻陶瓷餐具展」是屬於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旗艦計劃,在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全力推動、台北縣縣長蘇貞昌全力支援下,以環境營造、資源整合的角色,逐步建構本土陶瓷文化,促進國內陶瓷產業的發展。在此策略下先推動陶瓷商品與生活文化結合,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再結合創新材質與台灣特色的設計,提高商品附加價值,並期待透過整合行銷及品牌形象的建立,逐步拓展海外市場。
已於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於陶博館陽光特展室精采展出精緻陶瓷餐具【原容篇】的五組不同紋樣設計的餐具組,所展出的各餐具套組細緻風雅、親切可人,令人愛不釋手。五組紋樣分別是:石靜慧建築師所設計的蓬萍草系列、藝術家陳士侯老師所繪的金玉滿堂系列、藝術家陳莉莉所繪的蝴蝶系列、藝術家袁旃所繪的野蔬草蟲系列、以及柯鴻圖所繪的台灣自然之美系列。
這套餐具目前經過設計研發之後目前已進入行銷階段,共分為六人家庭版、四人家庭版、二人情人版,以及酒器禮盒、西式茶杯禮盒、乾料瓶禮盒、筷匙枕禮盒,甚至可以單件購買,價格合理實在,成套購買還有禮盒包裝,一律採通訊訂購的方式,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可以到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的陽光特展室參觀,或是電洽:02-86772727
九十三年二月即將上展的是設計師陳俊良所設計的【天圓地方篇】亦即將粉裝上場,敬請期待。

買得到就是了.............. :)


NO:226_6
插嘴一下  於 2004/06/07 04:34
Re:台灣食器容器

This is so cute!!
介紹台灣早期陶器如碗、盤、碟、湯匙等。
http://members.tripod.com/qaqazwsx/

陶藝連線
http://www.ccv.org.tw/ccv/p6_r.htm

陳勝明的老甕故事
http://www.jfps.tpc.edu.tw/~hoa5/people/p031007.htm
=====================================================================================
其實我是都不懂的............我只是單單的覺得這方面的工藝 需要大家注意推廣
台灣文化資產才會累積更加吸引人的深度...


回論壇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