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領航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文e  於 2003/06/09 11:04
書林領航

台灣的出版事業蓬勃發展,其實是有不少好書的.
希望網友多推薦些好書,來提振我們的心靈.

NO:19_1
文e  於 2003/06/09 11:05
Re:書林領航

台灣女性史的一面風景
——序介陳炎生《台灣的女兒》

◎李敏勇
一九八七年夏天,我應邀到美、加地區的海外台灣人社團聚會訪問旅行、演講,首站在加州地區的洛杉磯,那時候台灣的戒嚴仍未解除。我在從洛杉磯前往聖地牙哥的公路傍海濱,望向太平洋,想起流亡美國的波蘭詩人米洛舒(C.Milosz1911—)的詩〈禮物〉:
 如此幸福的一天。

 霧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園做活。

 蜂鳥停在忍冬花上。

 這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我想擁有。

 ……

 在我身上我沒感到痛苦。

 當挺起身來,我看見藍色的海與帆。

 那時候,東歐的民主化與自由化仍未實現。從這位在柏克萊加州大學講授斯拉夫文學的詩人作品裡,有一種像是期盼民主與自由的心聲。

 台灣的解除戒嚴,是那時際。在我從洛杉磯飛到波士頓的時候,才宣布的。這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從海外,從許多台灣人漂泊而去的海外,看到自己的國度從某種政治禁制中走出來,儘管長達四十年的禁制已扭曲了生活在這樣的國度人們的心靈。但走出禁制,畢竟意味著自我重建的可能之路。

 東歐,包括米洛舒的祖國——波蘭,也在那隨後不久的一兩年,讓詩人的禮物得以實現,這是二十世紀末的一波浪潮。

 我的那次行程,也到了加拿大。在亞伯他省的省城艾蒙頓,就住在長篇大河小說《浪淘沙》在完成關頭,壓力重重考驗的小說家東方白的寓所。在他的這部歷史小說裡,有一位象徵台灣人流離命運,而且是女性的,醫師蔡阿信。一位從台灣寓居加拿大的小說家東方白,在他企圖以小說呈顯的台灣歷史波瀾裡,以同樣從台灣寓居加拿大,並且在那兒走完人生的女醫的命運作為小說裡的重要象徵人物。

 台灣解嚴之前,文學和藝術裡已經蓄積了許多解放的聲音。解嚴之後,社會的翻醒更是意象鮮明。不只台灣內部在積極追尋失憶的歷史,漂泊在海外的台灣人,逐漸在突破統治權力的禁忌,突破黑名單的對海外異議份子迫台禁制令的氛圍裡,共同進行著歷史的再現與反思。

 不只像東方白以歷史小說清洗台灣的歷史,許多從社會的、文化的、歷史的、政治的層面進行的運動性思維或思維性運動,都蓬勃地展開。沉默於戒嚴統治歷史的台灣人,終於能為自己島嶼壓抑的歷史發聲。

 解嚴後,我也很常應邀到海外,在世界許多有台灣人移居足跡的國度,以詩與政治觀察和在異國他鄉的台灣人對話。他們許多已流落或定著在他鄉異國。在二○○二年,我的「一個台灣詩人的心靈之旅與時代見證」海外旅行演講、朗讀詩歌歷程:我又從美國,經歷了從洛杉磯、聖地牙哥並在其間的路傍海濱,再度望向太平洋,重新細想米洛舒的〈禮物〉。而且在繞行半圈美國後,進入加拿大。雖然未能再度赴東方白在艾蒙頓的邀約,但卻在溫哥華和許多在外台灣人相會。

 《台灣的女兒》這本書的作者陳炎生,就是我在溫哥華結識的一位朋友,他以母親陳文敏的台灣女性角色,電影導演角色為經,以台灣歷史,一個家族移墾奮鬥的歷史為緯,經由口述架構編織的傳記小說,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漂泊在海外的台灣人對台灣歷史再現與反思的一個例子。原來沉默的台灣人,終於能為自己島嶼壓抑的歷史發聲的一個事證。

 長期被殖民,長期在政治發展居於邊緣性位置的台灣,除了原住民曾經在這個島嶼奔跑,跨越黑水溝從海峽彼方來台的移民墾拓者在這個島嶼的生活事蹟也綿長了四百多年。而近代百年在日本殖民統治和中國政治權力控制的歷程中,更是烙印著台灣人,從原住民、早期移入者到戰後新住民衝突與和解,迷惘與尋覓的軌跡。

 陳炎生以陳文敏為主要角色敘述的《台灣的女兒》,是一個在台灣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家庭,一個具有歷史性的家族,移墾奮鬥的歷史。陳文敏的女性角色和台灣這塊土地的屬性交疊著共同的屬性,但第一位台語電影女導演的身分,又讓交疊的屬性呈現出特殊觀照,這樣的觀照放在歷史裡曾經有過的二二八事件,讓這個人(陳文敏)、這個家庭(陳氏家族)的歷史,社會與文化深度和廣度突顯出來。

 而這樣的故事的敘述,必須等到走出戒嚴統治的歷史,走進政黨輪替的民主改革過程,並且由從台灣漂泊出去——移民在另外的國度的家庭成員擔當,其實又顯示了台灣歷史情境的辛酸。

 我翻閱著陳炎生的書稿,強烈感受到他執筆擔當為他們家庭歷史發聲,為台灣、為女性、為一個電影導演的生活史發聲的強烈使命感。這樣的使命感使一個也許不是,也無意在小說家或傳記作家的角色發展,而僅僅要在素人作家的角色吐放心聲的陳炎生的作品《台灣的女兒》散放出一種素樸的深刻的力量,而顯現著一種歷史的真實。

 回到一個閱讀者探看了這本書稿的感受,讓我回想起十多年來,應邀在海外台灣人社團旅行演講,朗讀詩歌的心情。一種離開台灣,觀照台灣的漂泊台灣人「番薯嘸驚落土爛,只要枝葉代代湠」的見證。

 扎根在我們的島嶼,但能夠體會台灣人在自己的土地或在移居的國度仍執有共同體感覺的我,有一首詩〈我們的島〉,也許是可以印在這樣的人們心版上的聲音:

 我們是世代落居的

 這小小的島

 在海的湛藍裡

 讓晨曦擁抱

 也接受暮靄的慰撫

 風的吹拂

 有時很溫柔

 有時很暴戾

 有時很冷酷

 雨也一樣

 我們從來不忘

 歡欣時記取難捱的苦痛

 受凌遲黯慘時等待愛的黎明

 沒有亮麗的銅環點綴歷史的煙火

 但我們不是孤兒

 我們走著美麗之島的婀娜步履

 輕移身子的歌

 想著海洋我們的故鄉

 在《台灣的女兒》付梓出版,陳炎生為台灣第一位女導演的家族移墾奮鬥史所做的見證要和世人相會的時際,我在我們的島默讀著自己的詩,想著海洋我們的故鄉,想著一個島嶼國度的過去與未來。在現時與現地這個時點,我想像以後我們將如何描繪自己:台灣人和台灣家族,你的我的他的。我們是否已開啟新的願景,形塑出新的「台灣的女兒」和「台灣之子」的形跡?


回論壇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