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知道「最愛100小說大選」…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阿姜  於 2004/01/01 09:01
當我知道「最愛100小說大選」…

看到公共電視廣告中的那位頭戴毛帽、手指柪彎、嘴巴一直YOYOYO個不停唸著RAP的饒舌嘻哈男之後,我才知道,原來最近有個「最愛100小說大選」的活動。

公共電視是「最愛100小說大選」的主辦單位之一,其他之三的主辦單位,分別是誠品書局、聯經出版,和聯合報副刊。這項活動的指導單位雖是教育局,但掛名為「聯合主辦單位」頭銜的卻是台北市文化局,顧名思義應該是台北市文化局統籌以下的四個主辦單位。當然,這次活動少不了媒體的參與,TVBS、聯合新聞網,和中國廣播公司,都是列名的協辦單位。

雖然這次票選機制,並不像1999年時由文建會委託聯合副刊舉辦的「台灣文學經典名著」那樣的由寡頭式評審團來個鳥籠投票,而是開放給各個網友自行填寫,然後採用累計方式,完成100本小說書單。乍看之下,表面上似乎很公平,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因為,從這些名單,我們大概就能猜出,這個活動所選出的「最愛100小說」,應會出現哪些作家、書單。

什麼媒體,決定什麼世界;而什麼世界,就有什麼閱聽眾。這項可以說是具有公投意義指標的「最愛100小說大選」,由於主辦和協辦單位的定位和取向使然,無可避免的就會有某種傾向的侷限和窄化,透過超統思維的聯合報閥、國民黨的中廣系統、以及染紅港化的TVBS集團的放送或傳播,她們所影響的閱聽眾的圈選名單,應該不會脫離那幾張在媒體紅得發亮的超熟面孔,而一些僅能在邊陲、小眾曝光場所顯露其文思造詣的台灣作家,別說是最愛一百了,就連擺出來亮相一下,可能都因其不公平的媒體待遇,而鮮少受到讀者認識,最後則是消匿於茫然書海之中。

一年多前吧,我曾經寫過一篇題名有「媒閥」的貼文,裡頭我對媒閥的說法是:「主要是指媒體人和文化人之間的交相助(或交相賊?)所形成的一股龐大勢力,這股勢力壟斷甚至宰制所謂的文化詮釋權」。眼熟的朋友應能看出我是借用(嘿嘿嘿,其實是偷的啦)葛蘭西「文化霸權(hegemony)」的觀點改造加工而來的。

在那篇貼文,我很沉重的指出,本土小媒和鴨霸媒閥的差別,以及我對本土小媒必須積極拓展其他文化領域或結合文化資源的建言。一年多過去了,本土小媒仍是小媒,迄今並沒有看到任何顯明的改變,依舊在政治這渦糞坑打滾潑屎;相對的,媒閥仍是媒閥,依舊持續而不間斷的在文化戰場上,開疆闢土,前進征伐。

2002年當時是如此,2004年伊始的今日似乎也是如此,倘若本土小媒再繼續如此下去,台灣文化極有可能無法具有其自身的獨立性,而只是寄居於政治勢力底下的依附性罷了。想想,還真他媽的有夠悲情的了。


NO:167_1
阿姜  於 2004/01/10 10:58
陳建銘出書了.........有感。

原本想寫點有關小說的讀後心得,延續本欄主題,藉以消遣一下那群知名的媒閥共生體作家,也推薦一下不受到媒光燈青睞的台灣優質作家,但是得知一則刊自中時閥的新聞之後,就暫且打消這個念頭了。

這則新聞是,陳水扁的女婿趙健銘要出書了。

乍看之下,或許會有朋友認為,中時的這些「統媒妓者」,可能又要在此敏感的總統大選前際,借題發揮,潑屎噴尿,發咒幹譙,這位大頭方臉、眼神飄忽的「駙馬爺兒」了吧。如果您們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中時記者不僅沒有冷嘲熱諷,反倒是以四平八穩的筆調,免費又義務幫趙健銘打書。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趙建銘這一本名為《趙建銘的問診之兒童骨骼》的新書,正是由時報出版社付梓發行。

趙建銘把書寫好了,要交給哪個出版社,是他的個人自由,我們這些旁人沒有權利干涉,但是從他交的時報出版社這點來看,卻可以多少得知媒閥的若干面向。

撇開政治意識這層陰影,很中肯的來看,時報出版社經營得算是很不錯。

國人熟知的村上春樹,頗受到E世代喜愛的水平鯨魚之失戀雜誌,即將拍成戲劇引爆台、中兩岸熱潮的蛋白質女孩的作者王文華,學術大殿堂和普羅路邊攤兼具的NEXT叢書,這些都是來自時報出版社,他們所出版的讀者,幾乎囊括各個世代各個階層。

還記得去年八、九月之際,台灣各大書局的最醒目展示書架所陳列的是哪兩本書嗎?張大春《聆聽父親》,和楊絳《我們仨》。這兩本書,也列名於時報媒閥2003年開卷十大好書的名單。

這麼一個兼具廣大讀者群和超強行銷網的出版社,本來就對作者具有相當程度的吸引力,無論是要靠寫書,來掙錢,來爭名,來發揮影響力,相信時報出版社具有極為吸引的條件。

陳建銘他寫的新書,不選前衛、草根或晨星這幾家明顯帶有綠色獨性的出版社,而選擇了幾乎每天都對他的丈人爸(當然還包括了他自己、老婆,甚至是他那兩歲的小安安)冷嘲熱諷、側詰落譙的時報媒閥轄下的時報出版社,說他是忘恩負義、舔讎媚敵,未免都太過於無情苛責了,也都太用政治立場來看待了,若是純粹站在「影響力」的角度來看,誰叫我們自己的出版社這麼不爭氣,依然是如此的小鼻子小眼睛小格局小視界,當然,影響力就遜色許多許多了。


NO:167_2
阿姜  於 2004/02/08 11:45
報導轉貼:最愛100,仿效於英國「大閱讀」

大閱讀票選小說《魔戒三部曲》奪冠
【王岫/報導】

英國BBC去年最大、影響也最深遠的「大閱讀」(The Big Read)──全國民眾票選最喜愛的百本小說活動結果出爐,托爾金《魔戒三部曲》在前後三輪票選中,脫穎而出成為Top 1。

但誰是Top 1、Top 21、Top 100,並非BBC主要目標,「大閱讀」活動旨在燃起民眾對小說閱讀的熱情,藉此重新審思一生中哪本小說是你心目中最愛?哪本小說像是你的好友陪伴著你成長或幫助你度過艱難歲月,甚至改變你的一生?在網路發達,文字和文學逐漸疏離的時代,BBC辦理此項活動,有苦心,也有其收穫。Top 100選出後,相關書籍銷售量提升了,學校、圖書館等也配合辦理有關的閱讀活動;遠在台灣的聯合報系,結合企業團體,仿效「大閱讀」,亦展開「最愛一百小說大選」活動了。

為了展現成果,「大閱讀」特由DK編印《書中之書》(The Big Read:Book of books)出版。《書中之書》收錄「大閱讀」票選的一百本好書名單;Top 21的二十一本按書名字母順序先排列於前,其他七十九本按得票數排名列在其後。均有作者生平介紹和相片及入選書故事概要與寫作時代背景和環境;最吸引讀者的是附精美彩色書影和相關圖片。以《飄》(Gone with the Wind)來說,便有作者密契爾的故居照片、典型美國南方莊園圖片及改編的電影海報和劇照等。書內總共收六百多幅精彩圖照。

書中另有Big Read Trivia一章,列出有趣的數據資料,告訴你這一百本小說的一些分析統計,如百書作者中有四分之一當過老師、三位作者得過諾貝爾獎、兩本書得過布克獎、百本書中年代最早的是一八一三年出版的《傲慢與偏見》……。

書後亦列遺珠之憾書單(排名一○一─二○○),雨果《悲慘世界》、史坦貝克《伊甸園東》、梅爾維爾的《白鯨記》……等經典都在內。

【2004/02/08 聯合報】


NO:167_3
阿姜  於 2004/02/08 11:50
報導轉貼:關於文學獎得主的報導以及其他....

文學獎得主 今何在𤏩
【文/王蘭芬】

1970年中至1980年中,聯合報與時報文學獎剛剛創設的前幾年,台灣曾有一段輝煌的文學獎全盛期,當時的「四年級」作家如張大春、黃凡、朱天心、朱天文、李昂、蘇偉貞、吳念真、小野都因得了文學獎而迅速在文壇中找到定位,並順利出書且成為票房保證。但到了1980年中期以後,文學獎的影響力逐漸落沒,到現在文學獎越辦越多,得獎人數更是不在話下,但真正被讀者記得、或成為出書票房保證的卻越來越少,那些文學獎得主今天何在?

【曾經 文學獎光芒萬丈】

聯合報副刊主任陳義芝一路看著文學獎由興而衰,他認為文學獎的沒落與文學閱讀不再為大眾重視、副刊被正刊稀釋有關:「四年級的作家當年一得獎,立刻在文壇上有了定位,如今五、六年級的人也參加文學獎,卻得不到過去那樣的被矚目與重視。」

「在那時,五小(洪範、爾雅、九歌、純文學、大地)輝煌時代,」陳義芝說:「隨便一本文學書十幾刷是正常的,所謂暢銷書那是五十、六十刷的事,像我前幾天讀隱地的《心的掙扎》,那第六十幾刷,這樣的書如果換是在今天出,很可能連一刷都賣不完。隱地曾說,如果說以前有十個文學讀者,現在則只剩下一個。」

在這樣文學獎顯然沒落失勢的時代裡,五、六,甚至七年級的文學獎得主們都在做什麼?陳義芝說:「這批人中得首獎卻後來完全沒有留在文學界的人實在太多,連名字都記不起來了。」

【他們還走在文學路上】

五年級這一批文學獎得主人數眾多,一直仍為文學而努力的有吳明益、吳鈞堯、袁哲生、黃錦樹、郝譽翔、陳建志、鍾文音、鍾怡雯、陳大為、成英姝、駱以軍、王文華等。其中駱以軍在張大春、朱天心等大家的力捧下,儼然成為台灣純文學的接班人;曾與駱以軍同年贏得文學獎的王文華,則在寫了幾本純文學小說後,加強了文學的趣味部分,開闢出一片新的天空。

駱以軍是現今台灣文壇少見的專職寫作者,1989年獲全國學生文學獎後,《紅字團》、《我們自夜黯的酒館離開》、《妻夢狗》、《第三個舞者》、《月球姓氏》、《遣悲懷》、《遠方》皆得到文壇極大的重視。駱以軍對於前輩作家一直抱持著極景仰的態度,這也使他成為一個「類四年級」作家,一直十分的「後現代」。

王文華說:「當年得文學獎給我很大的鼓勵。」後來從美國回到台灣,以《蛋白質女孩》躍入暢銷作家行列,王文華卻認為:「我的寫作態度其實沒有改變,暢銷不是預期的,一切都是很自然地發生的。」而過去與現在最大的不同:「我想是幽默這件事,近期的作品,這部分加強了。」除了寫作,王文華也在電影公司工作,並主持廣播節目。

五年級的文學獎得主,很大部分的人是在出版相關行業中工作,另外一大部分則是進入學校教書。

【醞釀一股書寫力量】

袁哲生現為《男人幫》雜誌主編,他把在《男人幫》中寫專欄和自己的寫作鮮明地分成兩個很不同的區塊,前者鮮辣幽默、後者靜淡低迴。「從我那時候起,文學獎得主要出書就很難了。」袁哲生說:「寫作對我而言就像個很長的防空洞,越到後面人越少。」他仍繼續走下去,只是文學書現今的艱難市況,又常使他感到迷惑。近年他的《羅漢池》、《猴子》和《倪亞達》皆與插畫家陳弘耀合作,希望開拓出另一種文學風格。

吳鈞堯現為《幼獅文藝》主編,他認為文學獎會有一種「滾雪球」功能:「讓文壇認識你,然後接著會有一些名利到來,只是如果不繼續連著得幾次獎,就只有往下之勢了。」現今書市百花齊放,吳鈞堯承認純文學書市場不再:「只是文學是百年大計,現在寫作的人不是在跟同輩人比,而是跟整個現代文學裡的人比。」

文學獎失勢後,現今台灣文壇看來似乎純文學空間不大,但其中卻又暗藏一股新生活力,越來越多作家在得了文學獎之後努力發展出自己獨具、卻又能符合現代閱讀習性的風格來,經過一段醞釀期後,應該很快台灣會生出另一股新興的文學勢力來。

【2004/02/08 民生報】


回論壇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