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台灣電影與電視產業的發展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CW  於 2003/12/30 16:20
聊聊台灣電影與電視產業的發展

電影的分類大致上可區為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以台灣最近十年電影工業的發展,藝術電影算是大放異彩,商業電影則是奄奄一息。但是在國際間頻頻得獎的台灣藝術電影,卻是不太具票房的吸引力,以致常常有虧損的情形。也就在多數台灣電影工作者不善製作商業電影,藝術電影又吸引不到觀眾的情形下,台灣的電影發行部數是逐年下降,票房收入更是有好幾年連台灣電影市場的1%都不到。因此,當政府正積極地推廣文化創意產業的同時,政府應大力投資電影產業。而提到產業,指的就是具商業價值的部份,因此,政府應將輔導與投資的方向鎖定在商業電影的發展。

回顧過去台灣電影的發展,有幾個問題是值得去了解的:

(1) 由於過去的十年,就商業電影的部份,台灣並無培養出一群從製作、導演、編劇、行銷與對商業市場具敏感度的電影工作人員。政府與電影工作者應努力地向國外學習經驗,甚至聘請或與外國專業的製作人合作以提升台灣在這方面的經驗。

(2) 在電影輔導金的部份,政府應成立電影發展基金會,每年至少提撥十億,針對具市場潛力的電影提供大筆的資金投入。以工研院為例,每年的研究經費約為160億,如果以研發的角度看待政府的電影輔導金,每年10億的「研發補助」來扶植一個產業實在也不算多。

(3) 對於補助的對象,應以票房實力或潛力為一主要考量。而要拍出具備市場潛力的電影,往往需要大筆的資金投入,因此,電影補助(或投資)金額上限應該以2~3億為準,而不是兩、三千萬。以目前許多製作人與電影工作者非常看好的一部電影「塞德克巴萊」(導演、編劇為魏德勝)就預估需要3、4億的資金,但是卻在經費的籌措上有相當的困難。(註: 「塞德克巴萊」的故事即霧社事件,此劇本曾穫優良劇本獎,導演魏德勝已自付400萬拍出「塞德克巴萊」的短片,深受各界推崇。)

(4) 在評估與擬定台灣電影未來發展方向時,應多諮詢國內對商業電影有經驗的年輕導演或工作者、廣告界、或是國外商業電影的專家,而不是去諮詢藝術電影的導演。畢竟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在製作與經驗上有很大的不同。

(5) 清楚的定義所謂的國片,是不包括港片。在國家獎項或電影補助上,不應包括台、澎、金、馬以外的電影公司。

(6) 打擊盜版,並要求有限電視不得在一輪電影下片的6個月內播映該國片。否則將大大降低觀眾買票進電影院的動機。

文化的自主發展與國際行銷,是台灣追求獨力自主與展現柔性國力的一個重要基礎。由於通訊與資訊科技的進步,各種的視廳媒體是新一代接受知識、資訊、與文化的重要媒介。台灣各界應致力發展視廳產業,這不僅是讓台灣人了解或創造台灣文化,也是讓豐富的台灣文化去感動與影響其他國家。



NO:166_1
CW  於 2003/12/30 16:24
Re:聊聊台灣電影與電視產業的發展

一. 電視產業現況

以台灣目前的電視產業而言,大致可以區分為無線電視、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其中,無線電視在經營上面臨了重大困難,主要原因在無線電視的主要收入來源為廣告收入,但是在台灣目前近一百個頻道的競爭下,廣告商將30-35% 的廣告費用用於無線電視,65-70%用於有線電視。因此,無線電視台所能獲得的廣告收入,自然較以前只有三家電視台的時代大幅萎縮。由於法令上,系統商必須播放(must carry)無線電視台的節目,因此無線電視台無法向系統商收取播放費用,而有線電視台除廣告收入外,尚可以向系統商收取播放費用,因此財源收入上,較無線電視為佳,也較有競爭力。此類似的情形也同樣發生在美國,美國的許多無線電視台亦因面臨經營上的困難而紛紛易主。

不論是要在國際競爭,或是取得國內觀眾的支持與認同,「內容」是一項主要的關鍵。但是在電視產業先天的結構不健全,再加上媒體開放後的大量競爭,台灣自製的電視內容或戲劇,除少數外,很難穫得多數觀眾的認同,其中的主要原因,分別討論如下:

(1) 為了降低營運成本,多數電視台把戲劇與娛樂節目委外製作,或直接跟中國或香港買戲劇來播,電視台本身對節目的掌握與經驗的累積,較無一致性。接受委託製作的公司,由於委託節目時有時無,很多公司亦在節目完成後,自行解散,經驗亦無法傳承。

(2) 多數無線電視台由於政治或其它因素,領導團隊可能隨時面臨更動,因此電視台對自身的發展並無長期且完整的規劃。

(3) 多數電視台多為自主獨立的公司,而非附屬於任一企業集團,或有其他大企業給與資金的支持,因此在財務上相對薄弱,較難有大手筆的投入資金,製作優良的節目。在美國,許多娛樂集團,媒體,電信公司相互併購以期增加影響力與競爭力,即便在中國,各省份或區域的媒體亦相互整合,以媒體集團的方式,相互競爭。

(4)台灣的主要廣告商多為國外廠商的子公司,其所判斷收視率的標準,亦是根據美國所定之尼爾森系統來作為依據。但是,在媒體企業的規模上,美國與台灣的媒體有相當的不同,美國的媒體以大集團的方式存在於市場上,而台灣則以中小企業為主。因此,依美國市場所製定出的收視標準,較不符合台灣的收視習慣,如此制定的收視廣告行規,自然影響台灣節目製作的方向。

二. 國外媒體在台灣的發展

以台灣的有線電視業而言,國外的媒體集團 (如梅鐸) 已透過成立子公司或入股的方式,進入台灣有線電視業,並已大致掌握台灣整個的有線電視業。所以,台灣的有線電視業基本上算是外資的天下。

三. 台灣媒體的對外發展

由於台灣是一民主自由的國家,也是一多元文化的國家,所製作的戲劇與娛樂節目,基本上較東南亞或中國等國,要來得活潑和有創意,也較容易打入這些市場。但是,中國本身怕台灣的戲劇影響他們,佔有中國的市場,因而對台灣的電視業設下障礙。以台灣製作的「流星花園」(日本漫畫改編)為例,由於在中國市場有極高的收視率,對中國青少年有很深的影響,而遭到中國官方的禁播。也由於中國目前禁止台灣的電視業進入中國市場,因此,台灣電視業的國際化,仍然受到許多障礙。另,台灣許多節目的點子或製作,是抄襲日本或其它國家,這一類的節目自然很難往日本等國來行銷。

四. WTO 談判進程

目前,在視聽服務業方面,僅美、日、韓對我國提出市場開放要求,我國的承諾為開放「電影錄影帶製作及行銷服務」與「錄影帶放映服務」。而我國針對歐盟、日、韓等13個國家與地區提出市場開放錄影帶、電影片、廣播及電視節目的製作、行銷服務業(如我國對外的承諾)。而這些國家尚未提出其初始回應。

五. 未來發展建議

(1) 由於優質的節目或影片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政府可考慮以創投的方式,來資助優良的企畫與製作,以協助產業的發展與提升視聽內容的品質。

(2) 由於科技的進步與數位視聽產業的發展,媒體,電信,娛樂業往往得以跨足不同的領域。而為能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各企業應能相互合併,以形成夠規模的企業集團,以利競爭。並能制定法源,讓不同產業的企業能相互跨足對方的產業。

(3) 培養喜歡欣賞,習慣欣賞藝術、文化的公民。從國中、高中即培養學生如何選擇、欣賞視廳節目。並培養在視聽、藝術等各領域的人才,以提升我國視聽與數位內容的品質。

(4) 台灣的本土節目,一直維持一定的收視群,顯見視廳節目是有一定的在地化,而這一部份就非外國媒體所能深入影響的。然而,如何培養台灣的自製能力與製作人才,並結合台灣的本土的特色與文化,是台灣可以努力的方向。畢竟沒有文化支持的視廳業,是不會長久的。


回論壇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