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學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阿邦 於 2003/11/27 11:30 | |
玉山學 | |
玉山,是我台灣國的最高峰. 而玉山學,也即將成為我台灣國的顯學. 身為台灣國人,平生若不能一登玉山,心中是否有愧?
二十位文化工作者,除了領隊路寒袖及廖文豪外,其餘都是第一次體驗「玉山學」。可惜,小說家李昂上得了台灣最高的山屋︱排雲山莊,卻因出現高山症狀而放棄攻頂主峰。此行年齡最大的音樂家馬水龍,乍見玉山雄偉的氣勢,不禁感嘆過去一再被雜務纏身,延誤了親炙這座台灣聖山的時機。要表現玉山的主旋律,他覺得最好運用銅管厚重的音色。
□ |
阿邦轉貼 於 2003/11/27 11:33 | |
Re:玉山學 | |
書 名:玉山詩集 策 劃:文化總會中部辦公室 編 者:路寒袖 出版社:晨星 出版年:2002年 推荐人:王世勛(文化總會副秘書長) 整 理:邱奕嵩 你多久沒讀詩了?多久沒爬山了? 《玉山詩集》是由文化總會邀集二十名詩人,上到玉山塔塔加的鹿林山莊進行三天兩夜的體驗,加上從史料中挑選出二十首描寫玉山的詩作,新舊共四十篇,再搭配數十幀玉山攝影作品而成的詩集。 不論新人舊人、不論年輕年長,他們透過極富感情而又親歷實境的感受,歌詠玉山,彷彿站在台灣的稜線上,以謙卑的態度,全新的心情,仰望這個代表台灣精神的山峰。 不知從何時開始,玉山成了代表台灣的首要象徵,政治人物也以登玉山來作為本土化的標幟,顯然「玉山學」已成了當下政治人物必修的熱門學分,但姑且撇開政治的「動機論」不談,身為台灣人,應知玉山事,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如果你對這座象徵台灣的山峰還覺得陌生,不妨從這本詩集開始,一方面再次貼近台灣的土地,體悟真正的玉山精神;一方面也藉詩人的優美文采,進入文學台灣的國度,領略一名創作者與土地相契合的那一份真誠與感動。 而這種感動,也會令你在心中久久迥盪不已。 這份感動,不只是來自美景的表相,而是來自土地的呼吸聲、山間的心跳聲以及大自然的樂章。在讀詩的時候,會有令人置身山間跟著台灣最自然的節拍前進的感覺。 這種奇妙的感覺,應是來自文學的魔力,也是來自玉山的牽引。 於是,每讀一首詩篇,就有再登一段玉山的喜悅,這種喜悅,不是征服,而是和平共處,因為我們太久沒有學習以謙卑的態度,來和大地萬物相處了。在轉換心境之後,人與大自然,或者人與山嶺之間,是該重新形塑新的秩序了。 如果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那麼讀這本詩集,也可以發現玉山的美,何只是她的高度而已,就如同一首詩的美,也不是那些華麗的詞藻,而是這些本土詩人對自然與土地的那一份真誠之情、熱切之愛,在他們文字中,不只看到了對玉山的讚嘆與感動,也感受到對台灣的摯愛與牽掛。 還沒有機會登玉山,去領悟台灣之美;但有幸提前讀到這本詩集,以另一種形式徜徉在文字與大自然間,彷彿已提前拋卻世俗煩憂,進入無爭的天地,恬靜中自有一份平和與自在。 如果你登過玉山,建議你看看這本詩集,可以比較詩人眼中的玉山和你看到的有什麼不同;如果你還沒有登過玉山,也建議讀讀這些詩,作為你修習「玉山學」暖身吧! 另一方面,文化總會與其他文化單位,也會再接再厲,希望能在有朝一日,也能夠看到類似歌詠台灣之美的《玉山詩集》問世,例如《淡水河詩集》、《東海岸詩集》…… |
阿邦轉貼 於 2003/11/27 11:34 | |
Re:玉山學 | |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dec/30/life/article-1.htm
回想玉山之旅,卻先看到遊覽車裡的情景。林文義、陳義芝、向陽、劉克襄坐在我前面。攻頂時,有人在後頭大喊,走慢一點,有人得高山症了。那是林文義。他踩踏的路如梯滑動,吃了百服寧才好些,回台北途中,卻看不出疲累,論談政治。他們跟昏沉燈光形成一股神祕,我沒法解釋這神祕,像注視遙遠風景,像玉山那麼遠的風景。 玉山之旅由文建會跟文化總會主辦,路寒袖召集,我九月受邀,十月參加行前說明會。那天,文建會主委陳郁秀主持,提到盧修一。他曾到三重自強路市場拉票,我趨前握手,他臉色紅潤,髮白,卻更顯道骨。我忘記他已經死了。陳郁秀提到與亡夫爬玉山的事,她沒爬上去,她一定會找機會爬上去。劉克襄提到多次跟作家爬玉山的事,暈、吐、倒了。受邀作家開始緊張了,還要上山嗎?上得去嗎?
隊伍,盛裝起來,似長征,奮發情緒迴盪。嚮導卻怕情緒太快揮發,走得緩慢,常常休息。我可以快速超越,卻耐著性子尾隨,他領隊、郝譽翔在後,跟著是我、是其他人。隊伍亦步亦趨,我盯著前面的人的步伐、後頭的人看著我的。想起玉山,便看見這些步伐,這一步步,變成登爬玉山的節奏,不躁進、不馬虎。林韻梅後來緊跟嚮導走,她說位置一改,疲累感馬上輕了,謝謝我把位置讓給他。幾個年輕小伙子想超過嚮導,但被制止。當嚮導站在隊伍最前面,回望四十餘人的行列時,他或許會想到隊伍內容複雜,有老有小、有統有獨,他必須純淨這些內容,把這些差異,化成一步、一步步、再一步。 陣容確實複雜,有沈花末、蕭蕭、羅任玲等作家十餘位,林淑芬是台北縣議員,劉立群曾任連江縣縣長,有文建會黃武忠、陳銘城,霍斯陸曼•伐伐是原住民。嚮導說,原住民常藉歌唱,宣洩負重壓力,請伐伐表演。伐伐婉拒,卻在途中唱了些,歌聲嘹亮。我想起參訪某原住民部落,同行的人說部落喪失味道了,他們的居住形態、觀光軟硬體,都表現「漢人思考」。這是另一種文化侵略,美化了,本質還是一樣。我無暇細思,或可說,我沒有能力細思,我生、長金門,一個邊緣區域,我以為金門處境堪憐,後來以為處處堪憐,處處都在邊緣。在中心的,只是少數幾個,在極少數裡,又可區分中心跟邊緣,細細畫分,就沒有人在真正的「中心」了。 如今,不分區域地,我們匯聚成一行隊伍。上山,遇見許多人下山來;下山,也有人正要上去。我們不用交換名片,不需判斷位階跟政治傾向,只扛著背包,朝玉山而走。電台記者隨行,問作家們爬玉山感想。我自問為何爬山,卻找不到理由。我想起金門最高峰太武山,它只三百多公尺,山勢卻峻,軍事統治時,每年只農曆初九得以上山。禁區化的太武山慢慢神聖了,它不為人知的肚腹裡,據說有數不清的地道跟可容納萬人的空間。幼獅公司總編輯孫小英民國六十幾年去過金門,她在擎天廳看過電影,餐後水果吃的是香蕉,摸黑如廁時,手電筒忽然照亮漆黑甬道,才知有士兵站崗。戰火輝映,三十年前的往事鮮明栩栩。五十幾年來,太武山沒瘦、沒矮,它吐出了很多花崗岩,藏進的祕密也更多。玉山呢?它沒藏著什麼祕密吧?還是,它就是祕密。 我知悉的玉山傳聞都是山難,劉克襄已登玉山六次,經過某棧道時說,欄杆在意外後架設,有人翻落山谷。王家祥寫過一個鬼故事,地點在排雲山莊,一老人天天爬山,他覺得奇怪,管理員說,那是山難冤魂,他在受刑,還得爬幾百次才功德圓滿。 到排雲只下午四點,山莊簡陋,卻名氣遠播。不知王家祥筆下的老人今天會不會出現?主峰距離排雲山莊二點五公里,似近,其實還得走兩三個小時,繫在腰間的計步器統計出,來回一趟得走四千三百五十步。東年、林文義遲疑著要不要上去,東年說,來了就好,何必上去?我上不上山?來了,當然上去。凌晨三點出發,月光皎潔,峰壑裡的岩石映著月光,似積雪層層,夜間攻頂,隊伍走得更慢,又是一步跟著一步,一步步爬高、爬遠。 東年、林文義說不來,卻都來了。主峰上,大群山巒堆疊雪白雲海之上,群山畫著圓弧,層層湧向主峰,如樂,立地拔起,環山破雲。朝陽含在大幅雲海裡,光遲瀉,標高三千九百五十二公尺的立碑一片青冷。我走了一萬五千六百步,站上台灣最高點,甚至比它還高了半個人身。立碑森硬、孤寂,我隔著手套拍觸,以肉身,揣想它的恆永,卻沒法讓想像更進一步。我是無法跟隨陳列《永遠的山》裡的步調,去看青山背雀跟綠啄木,去看最接近蠻荒的蠻荒。真正的玉山不只是這塊立碑,跟上頭的標高。 下山,嚮導不再控管步調,隊形更比上山參差。陳義芝單兵急行,應驗了他說的,就算穿八百多元一雙的登山鞋,還是能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因為覺得不容易再來,回程故意走慢,常找蔭涼處歇著。風颳過針葉,咻咻響,明明近,卻像從山谷或某種神祕裡吹來。若是假沙李,便拍拉拍拉地,聲音就在樹葉間,似可攀摘。芒草則枝梗搖曳,摩擦出聲,嘎吱嘎吱響,聽起來不爽不淨。風聲有它的線索,人也是,這一切,都被玉山包容了,它不阻來風,不阻來人,它只在那裡,不迎不拒,不在中心也非邊緣。 遊覽車裡,載著一群不同的人,陳義芝、林文義、劉克襄、向陽等作家坐在前面,談政治、文學與人物。燈光暗,我還是看見他們的頭上有玉山的風景。主峰上,晨曦映照,所有人似被應許了,光耀面,一律橙黃,飽滿、興奮。我沒罹患一直很擔心的高山症,想得較多的是太武山的渺小、我的渺小,以及這渺渺人間。登山客接續湧上,主峰山頭落著許多人的足跡跟菸蒂,一場雨後,這些,都會被沖刷,山頭淨空,彷如無人來過。我在遊覽車上看著人與山,覺得這一切,都已經十分遙遠了。 |
阿邦轉貼 於 2003/11/27 11:36 | |
Re:玉山學 | |
http://www.oceantaiwan.com/foot/mag/006/006001.htm
-------------------------------------------------------------------------------- 一位忘年之交的歷史學家“戴寶村”,每當因台灣諸多現象感到心浮氣躁時就去爬玉山。他曾私下戲言說:「沒上過玉山的人,不算台灣人。」這句話是年過半百才開始歸化台灣的我,之所以有勇氣爬玉山的原動力。感謝《新觀念》極力推動、精心規劃的“玉山運動”,使我有緣能償宿願;更感謝上主佑我、助我、使我親近玉山主峰之行能夠完成。 回憶整個攀登過程,肉身疲憊及內心矛盾實在找不到適合的字句足以描述;一生經歷,特別是最近一年多來在建國的路上,與朋友談論台灣前途時,常用「無力感」形容當時的感受。經過這次登峰之行,我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實質的無力感。記不起有多少次,微微顫抖且酸痛難抬的雙腿、登上一個狹窄而不穩的岩階時,仰望前途,頓覺信心大減,此時背包的重量似乎又加重很多;心中油然而生懊悔之念的同時,又有不甘就此屈服之感。事實上,這是一條不能中止、回頭更難的路。有此認知後,短時間內,既不瞻前、也不顧後,唯有去除雜念、調順呼吸,堅持原先的意志,低頭看清眼前的岩階,一步一步的向前行走。全程過半後,每逢陡峭路段時,領隊們常大聲給隊員加油,並以「前面轉個彎就到了」鼓勵大家。雖然這個彎後,仍有許多彎要轉,但在艱苦的時候,人們還是會樂於聽到明知是笑話的話語。 途中,同伴常互相以不同方式表現出真誠關懷之情。曾有年輕的朋友要替我背背包,在登上陡峭難行的小段時,有人會自然伸出援助的手。我都以搖頭回應,並以幾近無聲的說:「讓我自己來。」、「我自己試試看。」人在艱辛或苦難中,外來的關懷十分溫馨且是激發潛能的要素。但自己的重擔應該是自己背,自己該走的每一步路,在沒倒下之前,最好是自己手腳並用的爬,比較容易保持平衡。 相對於近年來,自己隨著台灣建國潮流,踏上建國之路,這次攀登玉山之行,有許多十分貼切的體驗,使我的身心成長了不少。 走過的步道,每逢細小碎石的路段,多屬穩固安全;在巨石間架設的棧道,或以較大石塊堆砌的岩階路段,走起來則要特別小心且費力。蓋因棧道的木條或因間隔寬窄不一,或因日久腐朽,而堆砌岩街的石塊本身較易滑動等因素。由此,讓我體會到「正常的國家、社會理應是由凡夫俗子建構而成的;端賴偉人和菁英建構者,其本身並不是很穩固,即不能持久,故這種結構容易斷裂或坍塌。」 走在艱苦難行的步道上,想起當初開路的原住民朋友。在千百年前,是以何等的智慧和能力,能順應高山發展的形勢,循自然脈絡築成現行之路;這項代代傳承的工程參與者,以及如今擔負修補坍塌路段和平日搬運粗重物品者,幾乎都是原住民朋友;而現在管理、經營和享用的,絕大多數都是近數百年移入的「漢人」。這次的體驗,使我對各族、各部落的原住民更加尊重、欽佩。面對原屬玉山子民的文化,我們應該「謙卑、學習」。 在玉山高層多是玉山圓柏,隨便一棵不起眼的小樹,都比我們爺爺的爺爺的 …… 還要年長很多!幾千幾百年以來,他們默然存在、竭力成長。他們的根,盡可能的尋循岩縫向兩側斜向延伸,藉以吸取稀少的水份;同時,也因這種斜向盤旋、粗細不等的根,巧妙的穩固著因玉山成長而剝裂的岩片和碎石。除了圓柏外,許多狹窄細小的空間裡,長有一些不知名、易被忽視的草本植物,他們各依不同的環境生長,開了一些顏色單調的小花。如果你肯親近任何一株小花、小草,看看他生存的條件和形體的建構,聞聞他特有的香味或氣息,你應該會讚嘆他;讚歎玉山及自然生命力的美妙,因而給予應有的尊敬。所以對上述的岩石、圓柏、花草,我不按文法規則的「它們」而改以「他們」相稱。 每一圓柏和他廣伸根部及範圍內的岩片、碎石,以及若干雖細小而堅韌的花草,生命互不相屬,生存都須相賴,因而結合成命運共同的關係。在一片山坡上,許多圓柏及其命運與共的結合體,共同建構成一個社區。整個玉山,是由許多不同性質、特色,但可視為社區的各個部份建構而成的。玉山是有生命的且是活的,人可以向她學習到很多生活的常識和思考的方法,是書上沒有教過的。例如:談到阿里山、玉山,最先想到的是千年神木。事實上,很多不起眼的圓柏或別的樹木,都是千年以上的壽星。「人類視為象徵的神木,枯了!倒了!阿里山、玉山依然健在且不停的成長。」 中國人登泰山而小天下,新台灣人登玉山而小人類,可能是因兩山的高度不同吧! 登玉山,慶成年,這次有十二位 18 ∼ 20 歲的青少年朋友,在主峰舉行“成年禮”,並獲得證書。希望我這位剛滿 10 歲的新台灣人,能早日「再登玉山,為台灣慶成年」。 |
阿邦轉貼 於 2003/11/27 11:37 | |
Re:玉山學 | |
http://www.oceantaiwan.com/foot/mag/006/006017.htm 這一天我登上“玉山之頂” -------------------------------------------------------------------------------- 當大家緩緩的步下主峰時,我刻意走在隊伍的最後,再次感受「風口」強勁的風力,斷崖側的欄杆長期受風襲,早就不是那麼的牢固了。前面那個剛舉行過成年禮的妹妹,興奮的招呼我快快向前,原來她在山壁上發現「高山酢醬草」,如此白淨、小巧,花瓣底部還有一絲絲藍紫色的條紋,大風一吹,朵朵飛舞;在 3950 公尺的這裡,生長著屬於高山的美麗天使。 經過陡峭的碎石坡,每一腳步都要十分的小心謹慎,提防那大大小小隨時會滑動的碎石頭,除了保護自己,更是避免碎石滑落而打到下面行進的同伴。 回首來時路,有點不可置信,未曾爬過山的我,竟然能登上頂,感受到如此美麗、廣闊的景致,同伴間的熱情。傍晚沒有燈時,大家黑鴉鴉地擠在「排雲山莊」內一起吃飯;就寢時二、三人蓋一條被,五、六人睡三個人的位置;起床時,東摸西摸穿錯鞋,大家笑稱真是個難民營,不過比起前一天到這裡只能坐著睡覺的朋友,我們真是幸運極了。在只有冰水不便盥洗的情形下,嚼口香糖當作刷牙。準備登頂時,滿天星斗煞是壯觀,仙后座、仙女座、武仙座、射手座、山羊座、水瓶座 …… 在領隊老師的講解下,她們的故事躍入眼前;走在陡峭的山路,就彷彿一步一步走入仙境。 回到「排雲大飯店」昨天的小窩,大家肩並肩打盹休息的地方。昨晚擠得幾無路可行的帳棚早已不見蹤跡,可能此時這些朋友也在感受玉山主峰的壯闊。吃早餐時,外號「垃圾鳥」的酒紅朱雀,吱吱喳喳在樹叢間、空地上,撿拾食物,陪著我們一道享受豐盛的一餐,熱鬧非凡。 再次背著行囊,依依不捨告別這裡。 沒有趕路的壓力下,仔細觀察,總能發現許多新鮮事。遠處一大群烏鴉「丫、丫」叫,盤旋著。蒼勁的「白木林」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似乎再現一股魅力,愛好攝影的朋友是不會錯過這樣的美景。一路上,這裡的植物也是一大主角,玉山抱莖藾蕭、尼泊爾藾蕭、玉山佛甲草、台灣野薄荷、玉山石竹 …… ,喀喳、喀喳不斷地被收入鏡頭中。而要拍到最佳的角度,就必須和她們相當親近,或站、或坐、或蹲、或跪,仔細聞聞看,一股幽香輕輕傳來,真所謂「跪地聞花香」。 遊纜車中的同伴都在熟睡著,車子搖搖擺擺的將我們帶回塵囂中,我的腦子在搖搖擺擺下,依舊沈浸在玉山的好山好水中。 經過玉山的洗滌,帶給心靈更加清新,鍛鍊自己更加有毅力,也在此結交許多朋友。 玉山不遠,她在台灣,她在嘉義,她在我們的心裡,我們可以親近她,投入她的懷抱,就像我們的母親。台灣的孩子們,歡迎隨時到這裡,擁抱台灣人的媽媽 ── 玉山。 |
阿邦轉貼 於 2003/11/27 11:38 | |
Re:玉山學 | |
http://www.ylib.com/class/talkout/TalkShowHis.asp?object=req&no;=64 主題:山之文學--坐看雲起時 作者:玄靈 自從出了塔塔加鞍部,我們一支欲征玉山的五人隊伍,延崎嶇的碎石小徑循著陡坡面曲折上升,一直朝排雲走去。 風稍大了,夾著凌晨近六時的森林寒氣,從難以辨識的方向綿綿襲滲而來,裹在厚重衣服的身軀,卻因吃力攀爬而是熱的。四周也仍是相當寧靜,只有偶爾從那寂寂黑色中響起的隊員之傳呼應答,或是石片在暗中某處唰唰滑落滾動的聲音。我一邊聽那聲音在我身旁飄浮懸蕩,一邊聽著自已的急促心跳和踩在碎石上的跫音,一步步地繼續往那微露曙光的高處摸索,彷彿是史前地球上的一個跋涉者。或許是生手的一份天真和好奇吧!我興奮地在山林間攀爬行走,張開腳掌的翅膀,若比翼之鴻,飛,飛向森林深處 ; 無奈何 ! 體力力不從心,總是落人後,卻也因慢得福,在山野行程中許多特別令人欣喜的剎那,都為我一一捕捉。山光天藍,萬里晴空,森林的氣味,風的聲音,或是沁涼的空氣在汗熱的皮膚上的感覺,閉上眼,享受著這份沁涼,也享受著世外的清新,一路放歌的張望,生命裡的新視野則一直相伴著,永在心頭。 旅程中,也許是當我小心得走過某個危崖碎石坡之後,也許在某個疲憊不堪蹣跚踱步的渡橋上,每一片刻的喘息,每一口清水,都覺得是上天的恩賜,或是終於可以休息的顧盼間,這些景緻就這樣不期而遇地在我的眼前呈現了。四周飛速襲捲幻化的風和雲,深深的或溫柔的或駭異的撞擊在看似慵懶無聊又悠揚自足冷杉頂梢 ; 然後,可能是二葉松林傳來的幾聲鳥鳴,尖尖的在心頭劃過 ; 待我抬起頭來,有時候,是從河谷緩緩上升的水氣漸漸變成山嵐,卻被張嘴打哈欠的山巒樹林又吹了回去 ; 有時霧來了,霧濃了,霧,徐徐消散了,卻是一棵二月裡的冷白枯木,獨領在峻偉的巒崗,仍映著明澄的天空。路,愈往上愈坎坷,呈之字形一再轉折,沿鬆脆的頁岩層壁,一直向上而行,到達位於玉山山脈主脊上所謂風口的大凹隙時,轉瞬間,峻偉的群山出現在我一下子舒放的眼底裡 ; 大碎石坡、深谷、北峰以及錯落起伏的山河,我看到了我從未見識過的高山風雲激烈壯闊的展覽。我要坐看雲起,那意氣風發的豪情,就如擁有一座山和一顆閃爍的星座,我向高處攀登,目光凝視著遠方,任眼前的風景片片凋落而如一季褪色的春,在那崎嶇不平的道路上,步履艱辛,多少次,從峻峭的高處崖壁差點失足 ; 而落石,一如在荒漠的曠野,野狼的咆嘯,令人毛髮聳動,但也不曾停止我的腳步。常常,我緊咬著寂寞,咬著驕傲與自尊,縱然一旦把寂寞咬碎,必須吞下一緊緊的苦水,但我仍不放棄,我要從生命的深處仰望全世界。在這裡,不必看那些私慾薰心的嘴臉,不必聽那些是非不分的噪音,也不必忍受各種毒素的污染。這裡是寧靜的山林。看,雲無心以出岫,一朵雲飄來了,周遭變得好清涼、好神奇,有如閃耀在冬陽下的紅樹林,而另一朵雲又悄悄飄走了、、、、 。在白雲歇腳的深處有山泉的琴韻,為殷殷探問的訪者,不停的彈奏著。 當我登頂,佇立於玉山的頂峰,世界在我足下。我覺得,人,不一定都是英雄,但是當我們站在這巍然的璧石上,也會昂然發現我們的四週,簇擁著數千數萬的綠色雄兵 ; 然而,雲,是溫柔的,我從來不知道,我從來不知道它是如此溫柔。現在我知道了,我知道自己將永遠不會忘記,忘記雲的溫柔和令我又一次次的驚喜。大地,每一粒種子都孕含著生命,每一根枝椏都仰望穹蒼,每一座山都曾經落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崇拜、期待與夢想。我,佇立於玉山的頂峰,坐看雲起時,感覺那涼風起自天末,一種對天地的戀慕情懷,一種對台灣故鄉的驕傲感,自我內心深處汨汨流出 ; 倚石而坐,閉目品味這種恩寵,一股深沉的喜悅感,像無聲的雲影,從心中潺潺流過,今生將永留心頭,無法忘懷。而這次我來玉山,山光天藍,萬里晴空,陽光的曝露卻也顯得寒冷的可貴。也許,對於大自然世界裡的種種奇美,我們所看不見的,卻永遠比我們所能見的多 ; 但至少,讓我對自己作個承諾吧,承諾日後即使無法經常身往,我的心也仍將時時回到台灣這個壯麗傲人的高山世界裡,繼續去欣賞、體驗,去喜歡,去愛。 脈脈夕陽度崗嶺,天色漸昏,林木漸冷,排雲已倦,夜晚的到來總是屬於詩的。我很熟悉這古典的意境。靈感,便會如一顆星的爆發,在腦併放、不住飛舞,以至漸漸凝聚形成一粒粒閃爍的晶狀字句,有時會恍如不斷的流星雨,匆匆劃亮天角,也驚動了世間,然後回歸於永恆無邊的靜寞、、、、。於是,我寫了一首詩,內容是這樣的: 殘陽溫煦的投影 望夜空揮袖,我發覺,詩,是像我這種呆子作的,而只有上天才能造一抹晶夜,我便開懷地笑了!風依然輕輕吹拂著窗內的燭火,大氣冰涼,濃濃的寒意隨星光的亮度而漸漸微醺 ; 就像一幅畫,可以用明眸之光,貼在牆上,貼在窗口上,或者,輕輕地,貼在我最隱密的心上,夜藍的憂鬱,冬天的光臨,便那般稚氣地綻出千面歡笑的童顏。就這樣,懷著純潔的喜稅,推開我的小小的窄門,走入冬天的畫中 ,伴著如一片雪花以扁舟的姿態飄流而去,瀟瀟灑灑的高歌顧盼,我發覺自已是最詩意的登山旅人。 |
阿邦轉貼 於 2003/11/27 11:39 | |
Re:玉山學 | |
http://home.kimo.com.tw/amamda58/newpen/9.htm 玉山之美 玉山之美,是巨大而崇高的,在登山者的心中,玉山是最崇高的最可敬的一座山,每個山友入玉山時都帶著一顆敬佩的心,在登山者間有句名言:【身為台灣人沒有登上玉山,枉費你是台灣人】所以山友都以登上玉山為其一生最重要的目標。 今年暑假終於如願的登上玉山,我們參加了玉山登頂活動,從塔塔加進入登山口,一路的碎石坡,阻礙我們前進的速度,由於碎石是很容易滑落,高山響導要求大家緩慢前進,過程驚險萬分,深怕一步的不穩,會掉落千公尺下的深谷,當然是粉身碎骨,屍骨不存,誰都沒有辦法將你找回的。因此每個人聚精會神,一步一步跟著高山響導前進,雖然美境在目,但那樣驚險的狀況下,誰會想到身旁的美景! 慢慢地對玉山有了基礎認識,緊張的情緒也稍稍放下,那時我已能將頭往前看、往深谷瞧,而映入眼簾的是蓊鬱森林,樹木直聳高大,清翠林相滿谷,岩層石壁天成,其峰兀立雄偉壯觀;從兩山間或從岩壁中直奔而下瀑布,有的氣勢磅礡,有的秀麗雅致,其力量之大,能將山切割成一條長長的巨龍,非常壯觀俊美,渾然天成的景象,多得令人目不暇給。而扁柏、台灣杉、鐵杉滿山遍谷的林木蔚為奇觀。 走累了休息,巧遇下山的山友,問還多久到排雲山莊〈夜宿之地〉,山友說:「快了、快了黃昏就到」天啊!還沒吃午餐呢!越往山頂爬,溫度也越來越低,林相也跟著不同,由亞熱帶、溫帶以至寒帶,林相次第變化,野生動物優遊自在滋長。台灣彌猴更是囂張,竟伸手向山友拿食物,猴王帶著猴子猴孫,大搖大擺到處閒逛,這兒是牠們逍遙自在的天堂,大自然是牠們的家園。 玉山的林相中,最令人激賞的是鐵杉,它受冷列的強風長年催殘折斷了樹幹,又因向陽性,讓它堅強的向上而長,一株株鐵杉的姿態,像勇者強硬的在惡劣環境中,不屈不饒的茁壯,傲骨的精神令人讚嘆!每一株都是造物者的偉大傑作,國畫中松、柏、杉、巨石就在你的眼前,讓你可觸摸可感受,所看到的是真實的、是存有生命的,滿山滿谷一幅幅影像深映腦海中,無論再辛苦的路、再危險的岩壁都值得,此時終能體悟----為什麼仁者會樂山了。 從清晨登山口出發至黃昏到達排雲山莊,總共花了約8小時,算是體力狀況不錯,有同伴花了12小時呢!所以,平時做好登山健身活動及背重訓練,是非常重要的。到達高山的五星級飯店時,大夥已經精疲力盡,用了全身的體力、耐力、毅力、生命力、吸奶力-----可謂力力皆辛苦。 這時來頓熱騰騰的晚飯不知該有多好,因為現在溫度為攝氏2度的低溫〈暑假〉,又冷又餓的時候,假如有碗熱騰騰的食物,那會令人感激不盡痛哭流涕。真的!真棒!山青們幫我們準備好熱騰騰的晚飯,不是蓋的80人份的熱食物,是你從來沒有感受過的食物,每道菜一上桌2—3分鐘吃得精光見底,手較慢的只能配菜汁,這一噸飯是我這一輩子吃過最精采、最快速、最有趣的大鍋飯,正如所謂的《驚甲無》真的驚甲無-----好可愛的一群年輕人。 晚飯後天暗下來了〈玉山無電力供應〉,夜裡的山莊是如此的寧靜,安靜到能聽見內心的呼喊,啊!是自己心跳的聲音,我摸著自己的心,告訴自己我是如此的幸運,能生活在塊美麗的土地上,踩在自己的土地感受祂所帶給你的平靜安祥,在這一刻我將與玉山共枕眠,哇!我們都好偉大! 排雲山莊夜裡天寒地凍,屋簷下有對愛好星星的頭伴兒,相依石板上,望著滿天垂手可得的星星,頭兒說:「那麼近、那麼亮,顆顆有如珍珠鑽石般的璀璨,我好想栽一顆送給你,代表我這顆永恆的心;但星星不能栽,就用玉山的碎石來比作天上的星星送給你,請你將它永久保存。」 、「那一天我先走,看著它、是它的帶引讓我們有無比的勇氣登上玉山。」伴兒竟不知不覺眼淚奪眶,不知是被滿天的星星所感動,還是被滿地的碎石所感動! 漆黑無比的山莊,不到7點鐘大聲小聲的打呼聲,畫破了寂靜的夜晚,奏起高山的安眠曲,此起彼落韻律整齊,使得我不得請出我的錦禳妙方,吃下一顆安睡藥,15分後再大的安眠曲也吵不醒我了。 零晨2點響起起床號,在一片漆黑中,唯有頭上的頭燈罩射下,整裝啟程往玉山登頂出發,跟緊前面山友的腳步,一步一步往的主峰前進,經過兩個半小時,終於登上此行的目的地,玉山3952公尺高山頂,為了迎接這一道署光,我們歷經崖壁碎石坡,吊著鋼練用螃蟹式的腳步,跨在不到一尺寬的碎石山徑,不管下面是否是萬丈深淵,或冷冽強風迎面吹襲,拉起衣領勇往向前,我們就是要登頂啊!4:50分終於看到台灣第一道署光,它光芒萬丈金碧輝煌,從雲霧中慢慢爬升,瞬眼間他來到主峰的上方,頓時心胸豁朗開朗,山巒層疊視野開闊,而我就坐在台灣屋脊之上,完成一生夢想心願。這時山友們興奮的發出一陣陣的驚呼---------------------------高喊著---玉山-----玉山----我愛你-------------------------------台灣------台灣-----我愛你---------------------更有人---啊!啊!啊!-------------- -----------------------------------------------啊個不停!---------------------------------- 日出東方,喚起萬物,玉山醒了,新的一天也將開始──內心的悸動令我久久不能言語,只能說,玉山您太偉大了!我敬佩您!玉山是如此的美,美的令人感動,您的靈氣、您的雋永,我要將他變成美麗的畫卷,永久深藏在我心深處。 土豆 彩滿 2002.07.20 |
阿邦轉貼 於 2003/11/27 11:43 | |
Re:玉山學 | |
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562/article060.html 盧修一的真情告白 文/李清如 --------------------------------------------------------------------------------
兩年多前我肺癌開刀,還在加護病房時,醫生就跟我太太講,
沒有這種政治生涯的規劃。
|
阿邦轉貼 於 2003/11/27 11:44 | |
Re:玉山學 | |
http://lamkek.oceantaiwan.com/exp01.htm 玉山運動
台灣國家登山協會 客廳裡應以其家人的玉山登頂照片為豪。 比富士山 ( 3776公尺 ) 更高、被日本人尊稱為新高 ※ 期待能有玉山主題網站的出現,以系統性地介
|
阿邦轉貼 於 2003/11/27 11:45 | |
Re:玉山學 | |
http://web.tlsps.tp.edu.tw/taiwan/chiayi/alishan/yushan/html/ys_sport_1a.htm 認識玉山 台灣都喝「玉山」水長大 玉山位居本島中心地帶,地處南投縣信義鄉、高雄縣桃源鄉、嘉義縣阿里山鄉交界,剛好座落在玉山國家公園的西北園區。玉山標高3,952公尺,是台灣百岳之首,從海水平面不到40公里的橫距幾乎直矗4,000公尺,比日本富士山3,776公尺,還要高出176公尺,是東北亞第一高峰。 北回歸線橫跨台灣五大山系位居心臟地帶的玉山山脈,與縱貫台灣南北的中央山脈交會,阻擋了來自東北、西南季風氣流,匯聚了充沛降雨量,使玉山國家公園成為台灣最重要的集水區,滋潤了台灣的高山世界,呈現出常年嶂林疊翠的景色,而與其他同緯度地區盡是荒漠世界,簡直是人間化境。園區內群峰競秀,包括登山界赫赫有名的「玉山十一群峰」和秀姑巒山、馬博拉斯山、達芬尖山、新康山、關山等三十座超過3,000公尺百岳名山含領百岳之軍的玉山主峰。有氣勢磅礡雄偉壯麗者、有奇峰俊秀自成風者,佳景天成美不勝收。 玉山涵蓋本島中南東部各大水系源頭,與下游民生息息相關。台灣三大水系濁水溪、高屏溪及秀姑巒溪,其上游水源依序來自玉山山塊的陳有蘭溪、荖濃溪、米亞桑溪,它們的發源地便是八通關鞍部和秀姑巒山南側坡谷。換句話說,玉山是寶島水系最主要的發源地,主導台灣中南東部水源命脈,幾千年來養活島民,至少2/3以上台灣人直接受惠。 如果崇嶺是大自然父親、峻谷是大地母親,那麼擎天拔起、密佈溪流的玉山,就是養活台灣人的父母親。因此可以說「我們都是喝玉山水長大。」同時玉山是寶島的精神標竿,正是啟迪青少年心靈萌芽和成長的「精神寫照」;也是年輕人心靈滋養和生息的「澄淨穹蒼大自然教室」。生為台灣人,我們都應該上山去看「她」。 |
阿邦轉貼 於 2003/11/27 11:47 | |
Re:玉山學 | |
阿邦轉貼 於 2003/11/27 11:47 | |
Re:玉山學 | |
玉山運動網頁: http://web.tlsps.tp.edu.tw/taiwan/chiayi/alishan/yushan/html/ys_sport_1.htm |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