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起來 走出去 人類大躍進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Luke-Skywalker 於 2003/11/16 22:20 | |
站起來 走出去 人類大躍進 | |
這則報導很有趣,前陣子Discovery也播過關人類如何進化的影片,可以參考看看喔! 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1680458.shtml http://fe40.udn.com/yamnews/MEDIA/1680458-677952.jpg 人類的祖先大約在六百萬到八百萬年前站起來,這項突破不但造成腦容量增加,也造成骨骼及兩性關係的重大改變;許多雄性哺乳類動物都在交配後一走了之,男人卻不行,原來是直立造成人類骨盆腔變形,生產困難,成為唯一會難產的哺乳類動物,因此男人必須守在旁邊照顧。 由國科會與聯合報、公共電視、科學人雜誌、中廣公司合辦、中央大學理學院科學教育中心承辦的「二○○三展望演講秋季系列」,第八場也是最後一場,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王道還主講「人類演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酖酖從自然史到文明史」,再度吸引爆滿聽眾。 王道還表示,從人類學家的時間和空間大尺度來看,人類始祖約在六百萬到八百萬年前出現,人類學家很早就相信人類和黑猩猩有密切關係,但一直到廿世紀七○年代,才有學者用分子遺傳學證明此事;從最早的東非猿人到現代人,人類腦顱不斷膨脹,面孔卻一直縮小,但牙齒數量沒減少,結果造成容納牙齒的空間減少,所以許多現代人長不出智齒或是長不好。 ●體態轉為直立 人類生產困難 王道還說,人類的直立體態是整個猿類家族中最大特色,直立以後,骨盆變成支撐體重的重要結構,因此形狀、結構都發生重大變化,造成生產困難的可怕後果;因為骨盆腔下口變成橢圓形,但胎兒頭部前後距離大,身體左右距離大,所以出生時必須「轉」出來,等頭部通過以後,要轉九十度,肩膀才能出來,就容易出問題,結果「男人從此走不掉」。 王道還表示,黑猩猩的一種「巴諾布猿」創造了性除了繁衍後代以外的另一項功能,就是維繫社會關係,因為同性、異性、老幼全都可以進行性行為,作為社會潤滑劑;而且當一頭雄性對一頭雌性施暴,所有其他雌性會一起衝出來保護。他指出,中文用「敦倫」很有意義,因為性可以「促進人倫」,只不過巴諾布猿是開放性,人類是封閉性。 ●人腦膨脹數倍 工藝進步有限 大腦功能強當然是人類最大特徵,王道還說,人類大腦重量是等重黑猩猩的三到四倍;但其實人類大腦演進與製作工具的技術,似乎沒有對應關係,因為人類兩百五十萬年前開始製作石器,一百萬年後大腦膨脹一倍,石器卻沒顯著進步,再過一百萬年又膨脹一倍,製作技術進步仍有限。 人類學家已找到三萬年前人類洞穴壁畫,然而,王道還強調,千萬不要認為這只是抒發美感,因為這些洞穴都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方,要做好充分準備才能前往,不然很容易出人命;目前人類學家還在辯論這些壁畫用途,但主流共識是「可能和巫術有關」。 ●人類發展語言 才有文明產生 人類還發展出一項重要特徵,就是語言,靠語言建立社會契約,然後才能發展文明;王道還分析,人類大腦表面,幾乎每個地方都直接間接和語言發生關係,人類大腦甚至可說是「以語言為基礎的認知機器」。 王道還表示,絕大多數人類社會,都維持在小格局、小規模的情況下,很容易因為細小衝突產生分裂,所以文明不容易發生,幾百萬年來只有幾個社會發展出文明。 王道還說,有學者研究荷蘭動物園的黑猩猩,發現被關在籠子裡的黑猩猩會拉幫結派,搞政治,火拼謀殺;靠近智利的復活節島上出名的巨大人頭雕像,其實不代表文明工藝成就,而是社會解組象徵,因為島上人類無法長期和樂相處,互相鬥爭,結果出現瘋狂的怪力亂神,才會不計代價建造那些石像。 ●社會衝突難消 只好全球遷徙 人類在一百七十五萬年前,首度出現在非洲以外的喬治亞共和國(在土耳其附近),後來又遷徙到世界各地,成為唯一遍布全球的物種;在陸上遷徙不稀奇,還從澳洲往東深入太平洋上每座間隔往往上千公里的孤絕小島。 王道還表示,南太平洋幾乎所有適合人類居住的島嶼,都有人住,這個事實顯示人類有一種衝動,要往外走,走出去不是對未知蠻荒異域有特殊好奇,而是在處理社會關係的過程中,不容易發展出消減社會衝突的有效方式;但現在地球已住滿人類,若我們又對自己社會不滿意,「不知要往那裡走」。 對於未來,王道還認為,隨著科技進步,人類平均壽命已從廿世紀初的四十歲延長一倍,也創造出許多新奇現象;這些新奇現象不是利用更多更精密的生物科學所能解決,需要的還是社會共識,「社會共識比任何科學更能決定我們的命運與前途」。 |
Luke-Skywalker 於 2003/11/16 22:25 | |
Re:站起來 走出去 人類大躍進 | |
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1680463.shtml 王道還 跨領域 打開新視界 本報記者李名揚 2003/11/16 http://fe40.udn.com/yamnews/MEDIA/1680463-678163.jpg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王道還當年考進台大植病系昆蟲組(現改為昆蟲系)後,讀了一年轉到考古系(現改為人類學系),後來到美國哈佛大學念生物人類學,算是跨領域的專家;他認為,學術跨領域可以為研究打開一道新視界。 王道還接觸過很多跨領域的大師,他說當一個人太專注於自己的領域,往往會見樹不見林,這時若有不同領域的專長,往往可以換個角度思考,發現新的體驗;他很不贊成在同一領域讀學士、碩士、博士,建議學子進研究所後,應嘗試一些不同的領域,多接觸一些面向。 為了要學生物人類學,王道還曾和醫學院學生修人體方面的課程,令他印象深刻,大二暑假還跟醫學院神經精神科教授到醫院看診、巡病房,看到病人痛苦的樣子,才知道人世間和自己所想像的有那麼多不同。 王道還主張讀大學應先選校,最好選綜合性大學,像他自己雖然讀的是考古,卻有機會和醫學院學生一起上課,是很難得的經驗;他曾經有一門醫學院的課被當掉,但看醫學院同學努力讀書的情形,就不會嫉妒為什麼這些人考得上醫學院了。 除了做研究外,王道還的另一個身分是科普文章、書籍的翻譯者,他已經翻譯了好幾本科普書,現在還擔任國科會科學發展月刊的常務編委和科學人雜誌的編譯委員;他說從事科普文章的翻譯工作,不但不影響自己的研究,還會有正面幫助,希望國內能有更多學術工作者投入,一同提升國內科普水準。 |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