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獨立永遠是「現在進行式」!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海兒  於 2003/08/04 10:07
國家的獨立永遠是「現在進行式」!

「中華民國」在國際上是虛的,如果以數學的邏輯來理解的話,那它應該是「0」或是負數,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台灣用「中華民國」在國際上卻始終爭取不到其他國家的承認!

是以,以目前台灣的情況看只有儘可能的去增加正數,在護照上加註「台灣」二字是一個方式,因為過去的「中華民國」是0或負數,因此增加了台灣這個正數之後,台灣才能擺脫過去沒有人認得或是被忽略的情況!

或許有人擔心如此做會有被「特區化」的危機而變成在國際上向人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我認為這根本是多慮了,因為同樣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馬其頓共和國脫離了南斯拉夫聯邦而獨立後,因為馬其頓一名與希臘的一個地方名相似而遭到希臘的抗議,於是馬其頓就在他們的國號上加註了「前南斯拉夫聯邦」幾個字而成為「前南斯拉夫聯邦之馬其頓共和國」,希臘也就沒有再抗議了,試問:馬其頓這麼做有使他特區化而影響到它的獨立性嗎?

同樣的情況,即使台灣沒有去更改護照上的名稱,中國一樣可以在國際上以他的優勢政治地位來對台灣進行政治謀殺,最為我們所熟悉的如:在WHO上將台灣列為中國的一省,以及在聯合國大會上表決通過台灣是中國的一省等等。試問:台灣的護照加註「台灣」是在這些事實方生之後,它的影響力有那些人所想像中的那麼大嗎?

結果竟然有人說:不改還好,越改越糟糕,會讓國際上認為台灣已經接受了「一個中國政策,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樣的說法,然後再以此來推動說要在明年3/20不投票以示對阿扁的不滿云云。

我真的是不知道這些人究竟是腦筋構造太過簡單,以至於天真到以為台灣獨立只需要動動嘴皮子說:「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台灣是個獨立的國家!」就能讓台灣獨立的成?

別忘了,國家是以武力為後盾的組織體,在目前的國際社會中,不是你單方面宣佈獨立就可以獨立的成,而必須要有以武力為後盾來確保你的獨立性,因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五十幾年前先後宣佈了獨立後,以色列現在是個獨立國家可以參與聯合國而巴勒斯坦卻不是,原因就在於以色列有能力向世界展現他們有足夠的武力維持獨立的狀況,但巴勒斯坦卻沒有辦法!

國家的獨立永遠是「現在進行式」,是一個國家的武力、經濟力以及國民意志力與外敵長期對抗下的結果,這其中只要有一個力量出現衰退的話,國家的獨立性就一點一滴的流失--比方說,一個國家經濟力如果對抗不了外國的經濟力,就成為經濟上的被殖民地,這在許多債台高築的第三世界國家身上可以見到。

如果是一個國家的武力對抗不了外國的武力,那麼就是落得被人武力佔領及支配的命運,這可以從最近的伊拉克身上可以看到!

最糟糕的是國民意志力對抗不了外國的國民意志力的支配,而成為被同化、被徹底征服的客體!因為不管是經濟力還是武力的對抗失敗,一個國家的國民意志力只要還存在的話,都還有驅逐外國勢力,恢復獨立性的機會,但是一但一個國家的國民意志力消失了,自甘於成為他國的臣民,這個國家也就徹底滅亡而不復可再生了!

因此,如果今天大家只為了在阿扁執政下還掛著一個「中華民國」的國號就對他不諒解,並全盤否定他的一切所作所為,包括連護照上加註台灣也可以一筆抹煞說那是將台灣特區化還不如不要改,我就實在無法理解這些人的想法了。因為,既然國家的獨立根據上面所述永遠是「現在進行式」,那可以表現台灣主體性的任何一絲一毫的機會怎麼會反而是對台灣有害的?又怎麼會昨非而今是的讓明明是負數或是0的「中華民國」會優於增加台灣這個正數後的「台灣.中華民國」這個名稱?

反之,如果以為光是單單要求阿扁宣佈台灣獨立、完全取消「中華民國」的名稱,就可以確保台灣的獨立的話,根據上述所舉的幾個例子來看也未免太過於天真了!

是以,與其今天大家為了名稱的小問題打轉傷腦筋甚至於窩裡鬥,還不如務實的去做好加強台灣在武力、經濟力、國民意志力三項確保台灣獨立的本錢,而其最具體也最主要的當前工作,就是先徹底瓦解中國在台灣的政治買辦--國、親兩黨的勢力,先將干擾台灣國民意志力凝聚的中國意識殘渣清洗掉,然後才能專心一致的去加強武力與經濟力這兩個有形的力量,台灣獨立的事實才能永遠存續下去,最後得到國際的普遍承認與尊重!


NO:413_1
lkk  於 2003/08/04 13:17
Re:國家的獨立永遠是「現在進行式」!

把中華民國拿掉重新制憲【台灣為主體】才真正獨立˙不然一切都是免談浪費口水˙˙

NO:413_2
海兒  於 2003/08/04 13:41
Re:國家的獨立永遠是「現在進行式」!

其實也不一定啦,如果台灣的實力夠強的話,也是能夠硬把「中華民國」變成台灣的國號,硬是橫柴入灶在世界上搞出「兩個中國」來!

國際上根本沒有什麼太了不起的一定原則,只要有本事的話、能夠抵抗的了其他國家的壓力生存下去,別人久了就非承認你不可!


NO:413_3
海兒  於 2003/08/04 15:16
Re:國家的獨立永遠是「現在進行式」!

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2&type;=show_post&post;=397國家的獨立永遠是「現在進行式」!

NO:413_4
海兒  於 2003/08/04 15:18
Re:國家的獨立永遠是「現在進行式」!

sorry,上個回應弄錯了,請刪!

NO:413_5
海兒  於 2003/08/05 09:36
Re:國家的獨立永遠是「現在進行式」!

轉貼

《張錫模專欄》
韓戰體制崩壞與台灣變局


--------------------------------------------------------------------------------

/2003.07.31


--------------------------------------------------------------------------------

 7月27日,朝鮮半島停火協定五十周年紀念。這並非只是一個單純的紀念日,而是東亞「韓戰體制」總崩壞的象徵,而且要求著台灣人民重新評估自己的世界史地位。

韓戰體制支配東亞

 1950年6月爆發的韓戰,以及1953年7月27日簽字的朝鮮半島停火協定(停火協定而非和平協定,意味著朝鮮半島在法律上仍處於戰爭狀態),設定著日後支配整個東亞五十年之久的「韓戰體制」。

 決定東亞半世紀歷史的1953年韓戰體制,由下列五大支柱所構成。

 支柱一:以美中對決為中心的兩大陣營對峙(美國•日本•南韓•台灣陣營對蘇聯•中國•北韓陣營)。

 支柱二:上述的地緣政治分斷線確立著朝鮮半島南北韓兩國長期分立體制,以及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隔著台灣海峽長期對峙。

 支柱三:上述支柱一與支柱二確立著東亞•西太平洋區域地緣政治分斷線支配地緣經濟的體制,地緣政治分斷線與地緣經濟分斷線完全重疊,在東亞大陸的陣營走向否定私有財產制的社會主義經濟路線,在東亞海洋的陣營走向保護與促進私有財產國的資本主義經濟路線。

 支柱四:為了確保地緣政治•經濟分斷線的安定性,美日等國支撐在台灣與南韓的專制政權與日本的自由民主黨一黨獨大體制。此一基調支配著三國內政達四十年之久。

 支柱五:在支柱三與支性四的條件下,為了支撐台灣與南韓等國的政治生存與日本的經濟復興和政治(外交)立場的安定,在美援、美日合作與地主國政府與人民配合等多重因素的結合下,促成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以及東亞四小龍的經濟崛起。簡言之,這是以美國為總後盾,協助東亞諸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支柱。

 這五大支柱彼此關聯,條理清晰,層次分明,任何一條支柱的晃動,都會對其他的支柱帶來程度各異的連動效果。戰後台灣兩度的國家生存危機,就是在這些晃動過程中產生。

 最先晃動的第三條支柱,其晃動的力學原理是地緣經濟分斷線開始晃動並企圖搖撼地緣政治分斷線。首先,美國對台灣與南韓專制政權的政治、經濟與軍事等全方位支援,至1950年代末期已因美國經濟力的相對衰退而出現困難,從而在甘迺迪政權時代導入協助(而非援助)這些專制國家經濟自立的新政策,從而促使台灣與南韓改變經濟戰略,更正面地面向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此一動向,連同在「韓戰特需」之後經濟高速成長的日本,使東亞經濟力量在1960年代以降的崛起。

 在此一過程中,資本積累加速的日本,要求著更多的海外投資地、原料供應與商品販售市場,並因此指向東亞大陸。為了避免日本的經濟動向衝破東亞地緣政治分斷線,美國協助日本資金前進海洋部的東南亞,於是日本在東南亞的經濟影響力急增。但是,日資前進東亞大陸的驅力只是被延緩而未消失,要求衝破既定地緣經濟分斷線的動力仍存。

 其後,通過中蘇共大分裂與越戰效應,美國與中國在1970年上半期交好。在1972年的「尼克森震撼」中,誤解美國動向的日本田中角榮當局,率先與中國建交,夢想著地緣經濟衝力現在可以自由地衝破地緣政治分斷線,並因此導致「美國的制裁」──洛克希德醜聞案引爆與田中政權的崩潰,日中接近的動能暫時被壓制。

 但是,美國自己與中國在1979年正式建交,卻引起台灣的生存危機,其基本歷程是實現對美建交的鄧小平政權,在台灣完全處於國際孤立的情況下,進一步對台灣打出「一國兩制」戰略,直至蔣經國總統以「三不」加內政的「台灣化•民主化」戰略回應,輔以美國國會的「台灣關係法」,才克服此一危機。

 台灣的外交孤立、蔣經國總統的台灣化戰略,連同台灣快速經濟發展所帶動的社會力變遷,促成1980年代台灣社會波瀾壯闊的社會運動與政治反對運動風潮,這些背景使台灣在蔣經國晚年與李登輝總統時代實現台灣的民主化(南韓民主化也約略在同一時段挺進,而日本自民黨體制的鬆動也在加速之中)。

韓戰體制加速崩解

 美中建交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本身產生重大的影響。在對美和解的政治前提下,鄧小平推動著「改革開放」的經濟戰略,從而帶動著中國本身要求衝破原先受到地緣政治界定的地緣經濟分斷線,此一衝破的動向在1980年代下半期加速,至1990年代已進入不可逆轉的階段,儘管其間曾有1989年64屠殺的插曲 六四屠殺後不出三年,台灣、香港、南韓以及稍後的日本等國的資本加速前進中國,進一步彰顯著經濟動能要求衝破地緣經濟分斷線的歷史動力。

 更重要的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的建國大義,不可避免地逸脫共產主義的論理,連帶地在論理上自我否定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十餘億人民專制支配的黨國體制。於是,黨國當局改以民族主義取代,謀求在民族主義大纛下合理化其維持黨國專制支配的地位。

 正因如此,新版中國民族主義的目標,是帝國繼承或重建清帝國,亦即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清帝國在鴉片戰爭之前所擁有的東亞霸權地位──「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官方版歷史論述將鴉片戰爭視為中國「現代」史轉折點的這種見解,並非偶然,因為這種見解側重當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清帝國的繼承性,忽視、模糊乃至否定1912年與1949年兩場革命的體制變革與人民解放意義,因而在本質上肯定著以國家為名而遂行專制支配的論理。在此一論理下,「統一台灣」被列入戰略議程(「統一台灣」並不在毛澤東統治時代的戰略議程之中)──對美建交、「改革開放」、對台灣打出「一國兩制」新攻勢同時出現,也非偶然。這種動向,意味著中國本身要求著打破韓戰體制在台灣海峽(從而是整個西太平洋)的地緣政治分斷線。

 簡言之,經濟動能漸次衝破地緣經濟分斷線、美中和解,以及台灣與南韓等國的民主化等三大新的方程式,連同社會主義黨國專制國家的經濟體制危機(中國在1979年導入「改革開放」,越南在1986年實施「刷新」,而北韓則自1980年代下半期開始加速開發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企圖以政治外交手段來克服體制危機),至1980年代已激烈地晃動韓戰體制的五大支柱。

 這些發展至1990年代完全成熟化。第一、六四屠殺之後美中關係的短期冷卻,並未維持多久,美中走向韓戰體制初期的對決情勢已無可能,這表示韓戰體制支柱一的徹底崩壞,儘管崩壞後的美中關係究竟應該如何,華府與北京都沒有長期的戰略性答案。

 第二、地緣經濟的動能不僅衝破著韓戰體制的地緣經濟分斷線,而且在1990年代要求著以地緣經濟取代地緣政治。儘管這種取代的要求明顯地帶有幻想成份,幻想著經濟交流就能帶來和平與繁榮,幻想著經濟利益的低層次價值取代著人類要求自由與民主的高層次價值,但這層幻想在1990年卻相當有力量。此一發展,連同中國在江澤民政權下要求衝破西太平洋地緣政治分斷線的加速度發展,意味著韓戰體制支柱三已遭嚴重腐蝕──但新的戰略安排,即地緣經濟合作與地緣政治板塊的設定應該如何,卻沒有戰略性的答案。

 第三、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以及1993年日本自民黨喪失政權,標誌著韓戰體制支柱四的崩解。

 第四、美國對台灣與南韓取消最惠國待遇,1980年代下半葉至1990年代美國對日本經濟威脅的敵意,以及1997、8年東亞經濟危機,標誌著美國作為東亞經濟發展總後盾的發展模式已經徹底終結,韓戰體制支柱五一去不返。

 簡言之,至1990年代末期即二十世紀的尾聲,支配東亞史長達半世紀的韓戰體制五大支柱已去其四,僅餘支柱二的朝鮮半島政治分斷,以及台灣與中國的兩國對立體制。

劃時代的戰略新局

 進入二十一世紀,韓戰體制總崩解的趨勢加速發展。911事件,美國政府推動的「全球反恐戰爭」,以及在反恐延長線下將北韓納入「邪惡軸心」,意味著北韓體制崩壞已被華府列入戰略議程。這個新因素,連同北韓先前積累的體制危機,使平壤當局刻意擇定韓戰停火五十周年的2003年來全面升高北韓核武危機,企圖藉此迫使美國同意與北韓揚棄1953年的停火協定,改訂兩國互不侵犯條約或和平條約。

 此一舉動,戰略意義上是企圖對美以武迫和來實現告別韓戰體制,但保留朝鮮半島地緣政治分斷的新體制。不過,美國並不接受北韓的構想與要求,反而加速華府推倒北韓黨國支配體制的動向,從而使韓戰的震源地 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板塊移動,正式被排入可預見的未來史。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力的持續擴張、日本的體制癱瘓與戰略漂流、美國對東亞「後韓戰體制」的戰略闕如、台灣經濟持續向中國傾斜,以及台灣社會面對中國暴力威脅的病態和平主義(傾向願意向暴力威脅讓步來換取和平),使中國在可預見的未來,擁有著「統一」台灣而徹底改變西太平洋地緣政治分斷線的戰略機會。

 如此,朝鮮半島與台灣海峽日益演進中的變局,正在快速地腐蝕韓戰體制在東亞的最後一根支柱:朝鮮半島與台灣海峽的地緣政治分斷線。在這層意義上,目前上演中的北韓核武危機與台灣內部政治變化,正是壓垮韓戰體制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就提起兩大戰略問題,且前者決定後者。第一,未來幾年內,北韓的變局或台灣的變局,將為韓戰體制的總崩解帶來最後衝擊的效果,但究竟是北韓變局在先,還是台灣變局在先?第二,韓戰體制總崩解之後,東亞的戰略格局會如何,應有的戰略規劃又是什麼?

 現階段,列國對第二個問題現在沒有答案──美國對北韓體制崩解後的東北亞戰略格局之構想,已在摸索但尚無終定的戰略構圖,而中國雖加速其腐蝕台灣意志的政治外交經濟軍事與心理攻勢,但對兼併台灣後的東亞戰略構圖也欠缺足夠的思考(畢竟,中國要求兼併台灣的動機是內政考慮而非對外的戰略考慮)。至於其他國家,包括台灣,礙於國力的限制與長期的內部志向,根本沒掌握整個大環境的戰略全局,遑論參與新版大局的設計與製作。

 這一切,都意味著東亞正處於戰略漂流狀態──戰略漂流意味著戰略局勢已出現根本性的變動,但戰略主體的行為者,或是在認知上尚未意識到大局的變動,或是欠缺回應乃至主導大局變動的意志與能力,從而喪失作為歷史主人翁的主觀能動性,只能讓自己在劇烈演進的變局中被客觀局勢拖著走。然而,就像船隻一樣,漂流的狀態不可能無限期延續,漂流的船隻要嘛僥倖得以平安靠岸,要嘛最終走向沈沒。

 在地緣政治意義上的北韓變局或台灣變局,將對東亞的戰略漂流狀態劃下終止符,因為兩種變局的任何一個,都將從根本上改變著列強的互動。就像1894年日清戰爭(甲午戰爭)由朝鮮半島問題引爆卻影響台灣命運(從清帝國殖民地淪為日本殖民地),以及1950年韓戰拯救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並非因為朝鮮半島對台灣有直接影響力,而是因為朝鮮半島的變局徹底改變列強的相互關係,從而改變列強在台灣海峽上的互動一樣,如果北韓先變,將牽動著美、中、日、俄等列強的整體相互關係,從而牽動著列強在台灣海峽上的互動,以及他們對台灣的看法;同理,若是台灣先北韓而生地緣政治巨變,也將改變美日中等強權的相互關係,從而改變這些國家對朝鮮半島的政策。

 因此,在最終分析上,北韓或台灣,將是帶動後韓戰體制在東亞成立的第一個地緣政治板塊──地殼變動的震央。再者,無論是台灣還是北韓,只要成為地殼變動的震央,就必須支付作為震央的代價,一如韓戰作為二次戰後東亞地緣政治版圖震央所支付的高昂代價一樣。

誰是地殼變動震央

 那麼,究竟是台灣還是北韓先出現地殼變動?本質上,北韓的問題是能力過於虛弱,而台灣的問題不在能力,而在意願(意志力)。虛弱的能力使北韓難以阻擋不可逆轉的大勢,地殼變動是必然的歸趨,問題只在或遲或早。

 相對地,台灣的地位較為開放,並無必然歸趨,因為台灣有能力維持地緣政治板塊安定,但是否有如此的意願卻頗為可疑。換言之,北韓這塊地緣政治板塊必然出現地殼變動,而台灣則充滿可能性。

 然而,儘管北韓必然發生地殼變動,卻不表示北韓的變動先於台灣。究竟誰先誰後,端視台灣2004年總統大選的結局而定──如果親中國的連戰國民黨取得政權,那麼台灣將可能較北韓更快發生地殼變動,更可能先於北韓而成為東亞地殼變動的震央。

 因此,台灣究竟是選擇成為地殼變動的震央並支付其高昂代價,還是避開成為震央所必須支付的高昂代價,忍受戰略前景暫時渾沌不明的短期壓力(說暫時是因為邁向後韓戰體制的戰略大局很明確,只是具體細節尚不清楚),耐心地強化本身的體質以便讓自己有能力在新變局到來時掌握機會,端視台灣在2004年3月20日的集體決斷。

 在這層意義上,台灣人民在明年三月的世界史地位,就如同伊拉克人民在今年三月的地位一樣(參見「伊拉克戰爭三部曲之三」)。在台灣四百年歷史之中,如此的場景非常罕見 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台灣人民將在東亞走向後韓戰體制的試煉過程中,被賦予定義未來東亞史走向的權力。

http://www.southnews.com.tw



NO:413_6
海兒  於 2003/08/05 09:56
Re:國家的獨立永遠是「現在進行式」!

轉貼

台、中一邊一國對老美最有利 /揭陽


--------------------------------------------------------------------------------

 四百年來,台灣一直飽受「國際地位未定」之苦,細究原因,除了國際戰略歷史的變化使然之外,過去一直受外來政權宰制的台灣未夠資格成為「一流國家」,美國不願納編威權台灣,也是重要原因。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美國重要戰略設計者喬治肯楠(George F. Kennan)依據「邊緣地帶」論提出「圍堵政策」(Containment Policy),主張美國應聯合海洋民主國家在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構築圍堵大陸共產勢力外侵的戰線,自此海洋民主資本主義勢力與歐亞大陸共產極權勢力沿著「邊緣地帶」對峙的戰略形勢,成為支配二次大戰後世界局勢發展的主軸。

 直至今日,從「邊緣地帶」論衍生的海陸爭霸仍是美國全球戰略佈局的依據,以英國西歐及日本為主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美日新安保條約,就是美國牽制歐亞大陸局勢發展的地緣憑藉。此外,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提出的「文明衝突論」,則是企圖從種族、宗教與文化層次再強化美國與西歐各國,甚至是美國與俄羅斯在文明與地緣政治上的統一戰線,藉以分化歐亞大陸上的陸權勢力。

美國在東亞的海洋圍堵線

 冷戰以來,海洋與陸地勢力互爭霸權的攻防幾乎就是亞太局勢的軸心;後冷戰時代後,亞太戰略態勢基本仍延續海洋與大陸勢力爭霸的格局,這種海陸爭霸的現象,不僅見於海陸兩強的戰略部署與攻防中,也可見於亞太地區主要的潛在軍事衝突問題上,朝鮮半島、台灣海峽與南中國海等地均是。

 十九世紀馬漢提出「海權論」後,西進太平洋就成為美國建構全球霸權的重要目標。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分從亞洲陸地與陸地邊緣的海島鏈兩條戰略動線介入東亞戰事,企圖全面控制東亞局勢的發展;陸地上,美國希望扶持中國成為戰後東亞的強權,以牽制戰時即不斷擴大勢力的蘇俄共產主義,並在戰後取得主導中國龐大市場的地位;海上,美國透過跳島反攻的戰略方式,逐步掌握串聯亞洲陸地邊緣國家的籌碼,在亞洲陸地周圍建立可進可退的海洋戰略線,此即為「列島戰略」(Insular Strategy)的前身;然而,美國的戰略構想卻因中共取得中國政權而遭破壞,迫使美國在韓戰爆發後將「杜魯門主義」擴大適用於東亞地區,聯合日本、南韓、台灣與東南亞海島國家串成「海洋圍堵線」,圍堵亞洲陸地的共產主義勢力向海洋國家擴張。

 1960年代中期後,美國的「海洋圍堵戰略線」因蘇聯的擴大建軍政策及積極介入東南亞戰事而鬆動,美國在尼克森(Richard Nixon)總統上任後,即藉撤出越南與聯合中共以制蘇聯的兩大政策,因應對美國漸趨不利的亞太戰略形勢。尼克森在1969年7月宣佈「關島主義」,表明美國將自亞太撤軍及亞太國家應強化自身的防衛責任;另方面,尼克森則利用中共與蘇聯在1960年代末期邊界衝突的機會拉攏中共,達成其聯合中共牽制蘇聯的戰略目標,使亞太地區的海洋防衛線,特別是台灣的戰略地位,隨著美國拉攏中共而下降;相對地,中共的戰略地位則隨之上升,埋下台灣外交往後處於困境的結構性因素,美國也終於達成其自二次大戰時就希望「擁抱」中國的戰略企圖。

 1981年到82年間,雷根政府國務卿舒茲(G. Schultz)採用溫柏格的戰略主張,亞太的「海洋戰略線」再度成為美國推動亞太戰略的主軸,長程軍力部署、海外前進基地與雙邊安全協定也再次成為美國強化亞太軍事部署的重點。

 冷戰結束不僅使中共牽制蘇聯的戰略價值幾近消失,而後更因「六四事件」和對社會主義體制的堅持及蘇聯的解體,使其成為冷戰後取代蘇聯成為美國在亞太政軍利益首要的競逐者。

對中國既圍堵又交往

 歷經多年的論辯,不論是主張對中共採取「交往」或「圍堵」,抑或是所謂的「藍軍」「紅軍」之爭,美國對中共的戰略已逐漸發展出以海洋戰略線為基石,對中共既「圍堵」又「交往」的「第三條路線」(the third way)──「圍交」(congagement)策略。美國國防部在2000年提出的兩份重要報告:《整合性願景2020》及《亞洲2025》中,更建議美國政府為因應中共的崛起,應將全球戰略重心從「歐洲中心主義」轉變為「亞洲中心主義」,而且必須慎謀應付中共軍事大國化的對策。

 台灣位於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一方面可折衝海權國家與陸權國家利益,又能掌控亞太區域南、北交通航線樞紐,使台灣的戰略歸屬,將直接影響中共能否全盤掌控亞太的航線與戰略形勢;甚至,還可能因亞太地區日漸盛行的「中國威脅論」再度陷入冷戰時代被以美國為首之海洋國家圍堵的不利形勢。

 依亞太地區經濟整合與軍備發展的程度看來,台灣海峽爆發戰爭的影響將是整體而全面的,幾乎沒有任何亞太國家得以倖免,特別是對區域經貿與交通依賴甚深的美、日兩大海洋國家,澳、紐、加、東協與南韓等國也將受到相當的影響。

 面對中共可能以武力強行統一台灣的激烈做法,勢必破壞亞太地區海、陸權國家間微妙的權力平衡關係,甚而引發區域內更大規模的軍事衝突,重創兩岸與亞太區域政經的發展;因此,如何避免台灣海峽爆發軍事衝突,已經成為後冷戰時代亞太安全的重要課題之一。

 在此歷史邏輯下,將台灣納入美國編制其實對美國的全球戰略佈局有重要影響和助益;換言之,若台灣「一邊一國」的國際地位確定,其實對美國最為有利,何以美國自一九四五年開羅宣言開始、歷經1951年舊金山和約、1952中日和約、一直到1979年台灣關係法,都不願讓台灣的國際地位正名?一言以蔽之,台灣自己不爭氣。

 當年美國經援戰略中的「馬歇爾計劃」,受援助的國家有台灣、南韓、東南亞各國。美國當時的戰略考量是:一個自由、和平、繁榮的民主陣營,符合美國的利益。但在美援台灣時,卻發現在外來政權控制下,台灣根本就是個獨裁國家,自無法說服國會將台灣納為美國編制下的一員。雖然如此,美國仍在《台灣關係法》中明文規定將在維護美國利益前提下,對台灣行使管轄權,也使台美中之間形成三邊主權管轄與競合的新三角關係。


NO:413_7
鬼兒  於 2003/08/05 11:29
Re:國家的獨立永遠是「現在進行式」!

單就美國軍武收入而言:
台灣被中國併吞後,美國就無法大量賣武器給台灣
美國的武器出售收入,台灣佔的比率不輕

至於中國若想以此以美國談判交換台灣,轉向美國購武,中國的俄國老爹也會不爽

美國就軍武收入而言,還是不會恩准中國來併吞台灣的


NO:413_8
海兒  於 2003/08/05 12:03
Re:國家的獨立永遠是「現在進行式」!

目前對於台灣而言,首要之務在於如何提升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

也就是說,如何去表現出台灣有意願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意志?


NO:413_9
鬼兒  於 2003/08/05 12:56
Re:國家的獨立永遠是「現在進行式」!

>>首要之務在於如何提升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

經濟

>>如何去表現出台灣有意願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意志?

這就是最難的,台灣內部有一堆心向中國的人
要取得內部共識,唯有公投



NO:413_10
海兒  於 2003/08/05 13:48
Re:國家的獨立永遠是「現在進行式」!

目前台灣的經濟要再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大概只有力求和美、日建立自由貿易區了吧?

新加坡最近才和美國剛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當可藉此擺脫在九O年代對中國經濟依存過度,隨後又被中國吸金的慘況。台灣目前也有相同的情形,要扭轉這樣的局面只有往這個方向轉變。

而公投的確是促成台灣國家意識的很好觸媒,因為當人民擁有直接民權之後,就可以擺脫政客們從中代理,造成人民依賴、盲從政客的習慣,真正成為關心公共事務的國家主人!


NO:413_11
TEN  於 2003/08/05 14:02
Re:國家的獨立永遠是「現在進行式」!

轉貼自台日 2003/08/04
台灣加油公投邁向新國家

NO:413_12
海兒  於 2003/08/05 14:15
Re:國家的獨立永遠是「現在進行式」!

好文,拉脫維亞的確是一個可敬的國家!

台灣人的獨立熱情必須被煽起,建國的立量才能源源不絕的持續下去!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2&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