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CW  於 2003/07/21 08:17
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幾個粗淺的想法. 希望網友指教討論.

-------------------------------

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由於台灣特殊的外交處境與中國的軍事威脅,當台灣企圖突破外交封鎖或面臨重大危機時,往往孤立無援。 而經濟的發展與實力,被認為是台灣在國際舞台上比較能取得一席之地,展現實力的一項成就與優勢。 然而,隨著台灣產業與經濟的成長,勞工成本的提升,致使台灣廠商開始將勞力密集的產業或製造過程移至其它開發中國家,以降低生產成本。 在產業外移的過程中,台灣產業可能的空洞化,失業率的上升,技術與資金的外移等議題都引發許多討論與關心。 而其中,有關高科技產業外移,特別是移往中國,可能導至台灣核心競爭力的下降,因而傷害國家安全之議題引起最大的爭議與討論。 本文嘗試從幾個面向來討論並提供有關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的幾個基本原則,以便台灣在擘劃未來的產業與經濟發展時, 有一清晰的主軸與方向,並能將兩者整合而使之互補與增強。 本文提出幾個方向,包括一. 產業鏈與核心技術﹔二. 軍事採購與國防工業﹔三. 觀光與國際組織,來探討在未來台灣的產業發展時應如何同時兼顧國家安全。

一. 產業鏈與核心技術

欲將產業發展連結國家安全的核心概念即是,當台灣遭到封鎖或攻擊,台灣的廠商無法對外出貨時,國際市場是否會因台灣的缺席,短期無法在其他國家建立替代的供應鏈,因而造成國際市場價格的顯著變動,並對國際的產業與金融造成一定的衝擊。 而國際大國(美日歐)基於本身的利益,為降低此一衝擊因,而出面介入台海衝突,或會避免此衝突的發生,即在事前採取必要的措施。 1991年的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即是國際社會基於自身的利益而介入區域衝突的例子,由於科威特是國際重要的石油供應國,美國與國際社會自然無法容忍伊拉克企圖壟斷原油供應的軍事行動。 此外,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台灣的影響力不是台灣能對國際社會貢獻多大的心力,而是當台灣遭到打壓與威脅時,台灣有多大的報復能力,或是台灣不顧一切時,可以在國際上掀起多大的波瀾? 也就是賽局理論中punish(懲罰) 的能力或工具。 當然, 從軍事的角度,最快的方法就是製造幾個核子彈和大量的生化武器。 這也是為什麼第三世界國家總是汲汲營營地想建造上述武器,以提高國際影響力。 以北韓為例,如果不是北韓擁有彈道飛彈和發展核子武器,以其疲弱的經濟,很難引起美,日與國際的注意。 不過,本文的重心在從經濟的角度去鞏固國家安全,所以在此不談軍武的發展。

因此,基於上述原則,台灣應選擇至少三到五個戰略型產業(諸如生物科技或航太工業),逐步的切入該產業(不論是代工或從低階做起),掌握重要的製程(或國際供給鏈),核心技術(或關鍵零組件) ,或設計能力,並自我評估一旦台灣此一產業鏈斷掉時,可以造成國際市場多大的衝擊,並據此修正產業政策和廠商的下一步發展。 在1980年代中,美日半導體產業競爭激烈,美國半導體的世界佔有率逐步下滑且低於日本,由於半導體牽涉高科技產業發展與軍事科技的運用,美國政府視半導體產業為一戰略型產業,因此集合14家領導廠商於1987年成立一聯合研發機構,Sematech,由國防部每年出資一億美金以贊助Sematech的研發。 由此即可看出,即便是世界科技領先的美國,對於能否掌握重要的核心技術與關鍵零組件依然小心翼翼。 然而,台灣目前是否有在國際舉足輕重的產業? 以資訊業為例,台灣自1995年起,成為僅次於美日的第三大電腦製造國,台灣的多項資訊產品名列世界前茅,當921大地震時,美國的投資人因擔心台灣資訊產品出貨的能力受到影響,而使美國的NASDAQ 高科技類股指數大幅下滑了百分之三點八,而代表一般產業的 S&P500; 也滑落了二點三。因此,美國股市的波動也就代表台灣資訊產業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 但是,截至目前為止,台灣也就只有資訊產業在國際上有影響力。 因此台灣應再往如生物科技,航空製造業,精密機械(特別是引擎) ,甚至軍事工業來發展。 而談到生物科技,就目前中國封殺台灣加入WHO的情形,假使台灣真能先發明SARS的解藥,政府(或民間)就應善加利用此一解藥,和中國或國際社會談判台灣加入WHO 的議題,不然就拒絕出售予中國。 台灣千萬不可當爛好人,解藥隨便給,那只會讓中國更肆無忌憚的打壓台灣人。

此外,台灣目前的資金和人才全部往資訊產業集中。 由於要發展其他的產業,教育政策和人才培育計劃就得修正。 雖然政府應是服務企業,但也不該是有求必應,由於資訊科技人才依然短缺,企業一直要求政府再多培養這領域的人力,但是人才背景的單一,不僅對其它產業發展不利,對資訊業長期而言也不見得有好處。 畢竟,人才的多元化才是突破瓶頸的良方。 況且,資訊產已發展到相當的程度,政府應適度的調整政策,將資源與人力分配給其它新興產業,而非錦上添花。 因此,諸如R&D; subsidy (研發補助) ,R&D; tax credit (研發與投資抵免) ,國家型研究機構(如工研院,國科會)的研究方向,都應作適度的調整,以幫助新興產業茁壯並掌握重要的國際供給鏈。 如此不僅幫助產業升級促進台灣經濟進一步成長,也有助國家安全,為台灣安全增加一層保障。


NO:324_1
CW  於 2003/07/21 08:18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二. 軍事採購與國防工業

一個國家的國防工業的發展與強弱,對其國家安全有著重要與關鍵的影響。 然而,由於近年來台灣大量的對外軍事採購,不僅減緩與扼殺了台灣本土國防工業的發展,連帶的也削弱了台灣軍武研發的預算與能量。 因此,從長遠的角度,台灣應大力扶殖本土的軍事工業,利用對外的軍武採購合約對國內廠商進行技術移轉,與零組件的製造或組裝,進而提升台灣國防工業的自主,並逐步降低對外採購的依賴與比例。

根據國際統計資料,1994年到1998年台灣累積的軍火輸入為世界第一,而1998年採購金額高達46.6億美元,為世界排名第二之沙烏地阿拉伯的2.4倍。 1998年度,台灣正式公佈的軍費預算為2780億元新台幣 (約100億美元),加上當年採購戰機特別預算撥款17億美元,該年度實際軍費預算達117億美元,因此,1998年台灣採購金額約佔國防預算的40%。 另外,台灣每年把約 80% 的軍品採購總預算用於國外採購,此舉已經完全違反國防二法所揭示的宗旨,即「國防自主、全民國防、科技建軍、自製優先」。 另根據1995年至1998年統計資料,我國之國防預算規模約為瑞典的2.3倍,但根據美國國防部對世界各主要國家進行關鍵軍事科技能力的評估 (MCT, Militarily Critical Technologies),我國之關鍵軍事科技能力卻遠不及瑞典 (瑞典1.53、台灣0.65)。 瑞典國防預算尚不及台灣之半,但其武器系統的產值及軍事技術評估值卻遠高於台灣,其國防產業規模排名歐洲第五,僅次於法、英、德及義大利。 主要發展策略是該國採用企業化的經營方式及長期穩定的武器自製政策,因而瑞典武裝部隊的裝備,六成以上由國內自行研製 [註1]。

就台灣軍事工業的發展而言,短期內,台灣應運用其大量的對外採購爭取一定的科技移轉,由國內廠商參與零組件的製造或組裝,或由政府派遣技術團隊參與國外武器的研發或製造,以培養本身的研發與製造的能力。 以此次潛艦的採購為例,政府應全力爭取部份零組件的製造或組裝由國內廠商參與,或由台商直接在潛艦製造國成立公司,在當地直接參與潛艦的設計與製造。 此外,政府亦可利用對外採購交換國際廠商外包其它軍備給台灣廠商,讓台灣的廠商能逐步掌握重要的製程,關鍵零組件,或設計能力。 長期而言,台灣應規劃長期,有系統,且有一致性的建軍計劃與軍武發展,並透過台灣軍事工業的發展與自主,來協助這些目標與規劃的完成。 如此,台灣的國防工業不僅鞏固台灣的國家安全也促進台灣的經濟發展。


[註1]: 詹秋貴,2002/05/01,”我國國防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ITIS產業論壇。


NO:324_2
CW  於 2003/07/21 08:19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三. 觀光與國際組織

上述的兩個觀點是以產業與國防工業的發展,掌握國際貿易中的槓桿,以台灣本身的實力走入國際,進而鞏固國家安全。 在此,我想談如何讓國際社會進入台灣,間接保障台灣安全。 而要讓其它國家的人民了解台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讓外國人到台灣觀光,留學作研究,並把國際組織設在台灣。

然而,台灣人勇於出國旅遊消費,卻不太重視本身觀光產業的發展。 台灣不僅在觀光產業的投資不足,連到台灣旅遊的人次,觀光佔GDP的比重都遠低於亞洲其它國家。 根據全球旅遊業者組成的世界旅遊理事會 (World Tourism and Travel Council,WTTC) 的資料,2000年全球國內和國際旅遊的直接、間接相關經濟活動總產值約達3.6兆美元, 估計佔全球 GDP 的10.8%。其中,台灣的觀光總產值約有185.4億美元 (觀光外匯收入約37億美元),實質成長率為7.5%,總產值在東亞各國中排名第七,成長率則排名第三。然而,就各國觀光產值佔其 GDP 的比例來看, 台灣僅5.7%,不但是東亞各國最低者,也比中國大陸的8.6%、香港的12.3%、新加坡的12.4%、南韓的6.8%少很多。 另外,到台灣旅遊的人次也遠低於其它亞洲國家。 根據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WTO) 的統計,2002年到台灣旅遊的人次 (273萬人次) 排名亞洲國家第10名。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 (簡稱IMD) 出版之2002年「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整體競爭力排名在49個國家中排名第24,但是觀光收入對GDP比卻排名第39。 顯見台灣雖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與人文資產,但卻在觀光產業上屬低度開發。

當然,觀光產業的表現不佳,除了過去國人認為觀光為遊山玩水、不務正業 ,而不願用心經營外,其中主要的原因還是投資不足。 WTTC-世界旅遊理事會推估2000年台灣政府於觀光服務上的支出為8.3億美元,只佔政府總支出的1.8%,遠低於南韓的11.5億(2.6%)、新加坡的12.4億(9.7%)、與香港的12.5億(7.4%)。 在政府與民間對觀光硬體建設的投資上,台灣為65.2億美元,南韓為108.7億、香港則為73億美元 [註2]。 因此,為有效發展觀光產業,交通部於2000年研擬「廿一世紀台灣發展觀光新戰略」,其主要發展策略有三: (1) 以「全民心中有觀光」、「共同建設國際化」出發,讓台灣融 入國際社會﹔(2) 從法令鬆綁、體系整合著手,開創發展新格局﹔(3) 發展本土、精緻、生態、健康、三度空間的旅遊新環境,以期推動台灣觀光。

依據上述的資料,台灣的文化與觀光產業都還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而且此一產業的發展也往往結合了環保,本土文化 (包括原住民文化),交通與都市規劃,算是一個有許多附加價值的產業﹔既發展經濟,也間接推動外交與國家安全。 當然,觀光本身無法直接促進國家安全,原因在於現代的戰爭很難事前不被預知,一旦中國有初期的軍事行動,觀光客也早離台了,而不至於留在台灣成為人質。 但是,透過觀光,文化產業的發展,讓外國人喜歡上台灣,當台灣有難時,他們自然也就比較願意伸出援手。

此外,陳師孟 (凱達格蘭學校校長) 在幾年前曾建議政府應主動邀請國際組織設立於台灣,增加台灣能見度。 我也認為政府可以主動提供在稅率,土地,租金上的優惠,吸引國際非政府組織 (NGO) 或學術 (智庫) 研究中心在台設立亞太中心。 透過與這些環保,人權,或文化組織的互動,不僅可以幫助台灣在這些領域的學習與進步,也推動國際社會了解台灣。 一旦台灣受到攻擊,這些組織亦可成為為台灣發聲的管道,為台灣的國家安全多一份保障。

[註2]: 數據來源: WTO,WTTC,交通部統計處,財訊2000年10月。



NO:324_3
CW  於 2003/07/22 06:19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結論

由於台灣各政黨的意識形態,國家認同的差異,使得台灣在面對中國威脅時,往往無法整合一套具有一致性的長期對外政策,外交政策如此,兩岸政策更是如此。 再加上親中媒體的推波助瀾,不少政客與台商竟以「商人無祖國」來合理化台商不顧政府政策,盲目西進的舉動,而忽略某些對中投資可能對台灣安全的影響。 然而,沒有政府作後盾的商人,就如同不受保護的金庫,豈有不淪為盜匪掠奪的可能。 而也就是中國政府不承認台灣政府的合法性,西進的台商自然成為名符其實「無祖國的商人」。 台商在中國受到中國官員 (法官與公安) 與在地人的勾結,任意的掠奪與殺害,自然是有跡可循 [註3]。 也就因為中國本身對台灣的強大敵意與侵略意圖 (軍事或經濟上的),台灣政府與企業更應保持對中國的敵我意識,而非受到「商人無祖國」或「政治不應干預經濟」等不實言論影響,因而對台灣人行去敵我意識化。

面對中國的外交封鎖與軍事打壓,台灣的政府,企業,與民間都有責任來保護自己生長的土地。 本文針對產業發展 (高科技產業,國防工業,與觀光業) 如何促進國家安全提出一些方向與看法,希望能凝聚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的共識,在對外投資與發展台灣新興產業的過程中,能找到一個與國家安全的平衡點。


[註3]: 近來成立的「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即是企圖對此一現象進行反抗。


NO:324_4
哈瑪星  於 2003/07/25 09:06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個人淺見
1。就產業鏈與核心技術而言
>>>台灣應選擇至少三到五個戰略型產業(諸如生物科技或航太工業),逐步的切入該
產業(不論是代工或從低階做起),掌握重要的製程(或國際供給鏈),核心技術(或關
鍵零組件) ,或設計能力,並自我評估一旦台灣此一產業鏈斷掉時,可以造成國際
市場多大的衝擊,並據此修正產業政策和廠商的下一步發展?

個人非常贊同次觀點
目前台灣能在產業鏈影響國際就只有半導體製造﹐至於資訊業﹐已因過度投資中國
失去了影響力﹐但相對半導體位於上游的影響力﹐失去資訊業的影響力﹐並不構成
大威脅﹐但台灣未來半導體業的昇級與外移﹐對整體戰略有相當的影響
生物科技也是一個可考慮的方向﹐台灣這方面的人才不錯﹐但一個能影響國際產業
鏈的生物科技而不是目前台灣比較拿手的部份﹐如農業方面﹐而是必需在醫藥方面﹐
而這需要相當的研發投資﹐甚至賠本居多﹐此外﹐制程是否能符合國外衛生單位的
標準更是關鍵﹐如果在藥物發展方面有先天不足處﹐可從發展一些較低階﹐但有大
量需求的醫藥產品﹐沒記錯的話﹐人造皮及一些tissue engineering等醫藥原料產
品﹐非常適合台灣發展﹐請記住﹐人一定會生病﹐所以醫藥方面的需求﹐不會有不
景氣的問題﹐台灣若能掌握醫藥原料產品的供給鏈﹐其影響力將甚於半導體

航太工業方面﹐台灣沒有關鍵技術開發自己的飛機﹐也沒此必要﹐最重要是能加入
國際分工﹐利用台灣良好製程的優勢﹐變成國際航太業不可缺的一環﹐但是無法寄
望如同半導體﹐生物科技的地位


NO:324_5
哈瑪星  於 2003/07/25 09:21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二. 軍事採購與國防工業
一個國家的國防工業的發展與強弱,對其國家安全有著重要與關鍵的影響? 然而,
由於近年來台灣大量的對外軍事採購,不僅減緩與扼殺了台灣本土國防工業的發展,
連帶的也削弱了台灣軍武研發的預算與能量? 因此,從長遠的角度,台灣應大力扶
殖本土的軍事工業,利用對外的軍武採購合約對國內廠商進行技術移轉,與零組件
的製造或組裝,進而提升台灣國防工業的自主,並逐步降低對外採購的依賴與比例
?

以台灣的能力﹐無法每樣武器都自己研發﹐更糟糕的是﹐台灣的敵人壓力又是全世
界最大的﹐而台灣的資源又是有限﹐自己研發武器成本過高﹐性能就算不差﹐但累
積可靠度上通常不讓使用者有太大的信心﹐除了些買不到的攻擊性武器﹐或是國產
在品質﹐性能﹐價錢上優於外購﹐才有自製的必要

不過個人認為﹐花在大筆外購時﹐必需極力爭取工業互惠﹐甚至爭取部份零組件生
產﹐即使因為國外因為機密﹐成本等因素無法讓台灣產商成為協力廠﹐我國可在爭
取維修上下功夫﹐或許營利有限﹐但其邊界價值卻是不小﹐如台灣負責日﹐韓愛國
者飛彈的維修﹐在戰時﹐有必要﹐可先借用這些裝備

此外﹐台灣的幾個國防工業重鎮如漢翔﹐聯勤都有結構改革的必要﹐這些單位的技
術不錯﹐但在行銷﹐了解顧客需求上遠不如一般民營公司﹐這點隔壁軍事版的朋友
有很多怨言﹐有空可去參考


NO:324_6
哈瑪星  於 2003/07/25 09:26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三. 觀光與國際組織
上述的兩個觀點是以產業與國防工業的發展,掌握國際貿易中的槓桿,以台灣本身
的實力走入國際,進而鞏固國家安全? 在此,我想談如何讓國際社會進入台灣,間
接保障台灣安全? 而要讓其它國家的人民了解台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讓外國人到
台灣觀光,留學作研究,並把國際組織設在台灣?

非常好的構想
個人再補充些看法﹐做好台灣觀光業最大的意義是讓台灣這塊土地的百姓真實地了
解這塊土地的美麗﹐從而生出深刻的歸屬與留戀
或許﹐觀光業不若工業﹐國防業等來得響亮﹐但對台灣百姓對這塊土地深根的幫助
卻是最深入﹐甚至可說其為保台根本


NO:324_7
海兒  於 2003/07/25 09:30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我認為台灣的國防產業似乎可以擺在飛彈領域上!

因為飛彈威脅是台灣目前國防上的最大壓力,而美國的TMD目前也還在研發,成本與時間以及可靠度是否穩定都是問題,而台灣不可能等那麼久,因此,只有發展至少足以打擊中國沿海城市的面對面飛彈,以具有一定的攻擊力來取得海峽兩案的軍力平衡!


NO:324_8
CW  於 2003/07/25 10:35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航太工業方面﹐台灣沒有關鍵技術開發自己的飛機﹐也沒此必要﹐最重要是能加入
國際分工﹐利用台灣良好製程的優勢﹐變成國際航太業不可缺的一環﹐但是無法寄
望如同半導體﹐生物科技的地位>>


我同意短期內,台灣要注意如何切入國際分工,變成國際航太業不可缺的一環。 但長期而言(以二. 三十年為基準),我還是認為台灣應該要能成長到掌握關鍵技術,並能發展自己的飛機(或衛星)。 台灣是一島國,航太工業在(對台灣或國際)運輸與資訊傳輸上,扮演一極重要角色。 長期而言,如果台灣不去發展這部份的能力,對台灣未來的運輸,資訊傳輸,與空防都會有負面影響。

雖然目前台灣在這一部份較弱,不過十年前如果有人說台灣要成為半導體大國,大家也是會笑。 所以只要這一部份是重要的,我們就應全力去發展。



NO:324_9
CW  於 2003/07/25 10:53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而台灣的資源又是有限﹐自己研發武器成本過高﹐性能就算不差﹐但累
積可靠度上通常不讓使用者有太大的信心﹐除了些買不到的攻擊性武器﹐或是國產
在品質﹐性能﹐價錢上優於外購﹐才有自製的必要>>

對某些武器系統,要完全獨立自製是有困難。 不過我在本文也提供瑞典的例子,他們的軍事預算不到台灣一半,自主國防工業的成果卻令人注意,這是非常值的台灣去反省與學習的。 另,到底台灣大量的武器外購就一定代表戰力嗎? 台灣是否已習慣武器外購,而忽視本身軍事科技的自主與發展。


NO:324_10
CW  於 2003/07/25 10:55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哈瑪星

其它的部份. 我同意你的意見.


NO:324_11
CW  於 2003/07/25 10:59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海兒

我同意你. 短期而言. 台灣至少要有能打擊中國沿海城市的地對地飛彈.
長期言. 當然是打的越遠越好.


NO:324_12
海兒  於 2003/07/25 11:01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台灣的漢翔目前有與波音公司合作投資捷克的一家新飛機製造公司,發展小型商務客機,另外經濟部結合台灣的台翔、中鋼、統一、聯電、東雲、慶豐、耀華等七家國內企業,合組華揚航太,與美國史威靈公司合組華揚史威靈,共同投入SJ-30-2傷務客機的開發,現在已經步上軌道開始試飛了!

總之,台灣的航太產業由於開發了IDF的關係已經受到國際的肯定與矚目,漢翔更是在之前波音為了強化他全球競爭力,把原本五百家的合作廠商縮減為三百家之後通過考驗的成員之一,只要台灣在國際航太產業站穩腳跟,先生存下來以後要談進一步成為國防產業的支援者與供應者就不是問題了。


NO:324_13
海兒  於 2003/07/25 11:05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CW:
  中國地大,他們是不怕跟台灣玩飛彈互射的,因此,打蛇要打前七寸之處,一舉讓牠斃命!

  那麼,哪裡是中國這條毒蛇的前七寸呢?

  在我看來,就是中國的上海!只要把上海給炸了,中國所有的外資都會逃逸一空,沒有外資中國的經濟就要崩潰,經濟一崩潰連帶的就會發生政治與社會動亂的連鎖效應,讓它徹底解體!  


NO:324_14
海兒  於 2003/07/25 11:08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這是我在網上所查到的台灣投資國際航太產業的相關報導:

資料來源

漢翔轉投資IBIS接單 步入坦途 (聯合新聞網, 2001/6/27)
飛機掛載雄風2D型飛彈 列入雄昇計畫 (聯合新聞網, 2001/6/27)
漢翔接獲波音數百億元大單 (聯合新聞網, 2001/6/26)
空中爭霸 波音公司以快制敵 (聯合新聞網, 2001/6/20)
空中巴士以大取勝 (聯合新聞網, 2001/6/20)
無人飛機挑戰七倍音速 粉身碎骨收場 (聯合新聞網, 2001/6/4)
外交凌駕專業 航太投資變質 (聯合新聞網, 2001/5/21)
飛機開發延宕 我續增資華揚史威靈一億美元 (聯合新聞網, 2001/5/21)
空中巴士A340-600首度試飛 (聯合新聞網, 2001/4/24)
小型商用機 世界航空市場新利基 (聯合新聞網, 2001/4/9)
尋找火星水源 漫遊者號升空 (聯合新聞網, 2001/4/9)
火星的聲音 太空迷有興趣 (聯合新聞網, 2001/4/6)
美火星漫遊者號 明天升空 (聯合新聞網, 2001/4/6)


NO:324_15
哈瑪星  於 2003/07/25 11:11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不過我在本文也提供瑞典的例子,他們的軍事預算不到台灣一半,自主國防工業
的成果卻令人注意,這是非常值的台灣去反省與學習的? 另,到底台灣大量的武器
外購就一定代表戰力嗎? 台灣是否已習慣武器外購,而忽視本身軍事科技的自主與
發展?

瑞典的航太工業的確有其獨到之處﹐不過就未來的發展而言﹐很難再與美國及其他
列強競爭﹐甚至連法國與俄國也是非常吃力﹐此外﹐目前瑞典的JAS-39戰機的引擎
還是由美國提供﹐老實說﹐瑞典的航太工業的命脈還是在美國手上

台灣的航太工業只能選擇向美國靠攏﹐在其航太帝國的版圖分一杯羹

但說到瑞典其他的國防工業﹐如潛艇﹐適合該國國防的船艦等、倒是台灣可以學習
的﹐不過﹐我們的第一步﹐必需是漢翔﹐中船﹐聯勤等的革新﹐甚至可能中科院也
包含在內


NO:324_17
CW  於 2003/07/25 11:42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我的看法是

只要中國發動戰爭,<中國所有的外資都會逃逸一空,沒有外資. 中國的經濟就要崩潰>.

不過. 中國不會冒險在還須經濟發展時發動戰爭. 但是如果中國經濟崩潰了. 那它就沒什麼好顧忌的了.
對吧?

所以說. 我以前曾提到現在其實是台灣「亂搞」的最佳時機。 (不管是要宣布獨立還是要公投反統一) 理由是中國的社會經濟在崩潰邊緣,只要一不小心,就下場難看。 加上江. 胡內鬥,政治上也有一些不確定性。 遠的奧運就不提了。 所以現在是中國最不願冒險犯台的時機,他們一動手,就是跟自己過不去,是冒著崩盤的危險。 不過,拖到2008 之後就難說了。

也因此,中國把軍事對抗轉移成外交封鎖,這樣對外資進入中國一點影響也沒有,大家看不到煙硝,以為沒事。 所以台灣應把中國的外交封鎖,再轉移回軍事對峙,鼓勵中國擴大軍演。 一旦中國擴大軍演,國際會指責,投資人會小心保守,西進會降溫。 這樣,才能避免中國佔了便宜還賣乖。


NO:324_18
CW  於 2003/07/25 11:46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海兒

提供網址即可. 大家會連過去看.


NO:324_19
海兒  於 2003/07/25 12:12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不過. 中國不會冒險在還須經濟發展時發動戰爭. 但是如果中國經濟崩潰了. 那它就沒什麼好顧忌
>>的了.對吧?

這很難說,中國的行事思維是很難以常理推斷的,比方說1996年與1999年的台海飛彈危機與軍演,中國當時的經濟可是在最巔峰的狀態,當時如果柯林頓稍稍表現出一點退讓的姿態,中國很可能就會立即揮軍台灣了!

因此,對於中國絕對不能掉以輕心,目前中國是因為美國已經順利的壓制了阿富汗與伊拉克,而在西太平洋方面也加強了與台灣、日本間的軍事合作關係,並在關島佈署了B-1轟炸機與洛杉磯級核子攻擊潛艇,等於把中國完成了戰略大包圍,中國這幾年來才那麼乖不敢輕舉妄動,但是仍然持續的進行擴軍與海、空軍的現代化更新!

目前不管是台灣、美國、日本、中國,短期內應該都還不會希望台海發生緊張情勢,大家都各自鴨子划水的強化實力,而表現出來的會是經濟上的角力與競爭!

像中國前一陣子就一直要阻撓台灣的航太業者取得美國的BASA認證,以免台灣的航太工業取得認證後如猛虎出匣在國際上到處串聯,從而也強化了台灣的國防潛力,但是美國卻暗中幫了台灣一把,台灣因此順利取得BASA認證了!


NO:324_20
kukuchi  於 2003/07/25 12:49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美國卻暗中幫了台灣一把,台灣因此順利取得BASA認證了!
別高興的太早,台灣寫不出測試零件的軟體,否則反潛機不會《停擺》
看到【複製羊】很開心,生技CS有進展。科學園的通訊CS研發也開始,大概再十年吧,台灣的CS會很成熟,才有機會對抗CHINA。
戰力雖重要,但是心態不佳,再好的戰備與科技也都被盜走。
我們需要的是【台灣意識的人才】台灣才有機會立足國際,不是嗎﹖

NO:324_21
CW  於 2003/07/25 13:05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比方說1996年與1999年的台海飛彈危機與軍演,中國當時的經濟可是在最巔峰的狀態,當時如果柯林頓稍稍表現出一點退讓的姿態,中國很可能就會立即揮軍台灣了!>>

我所知到的是. 中國是在1996年那一次學到教訓. 之後大規模. 有針對性的軍演就遞減.
我不認為美國會在任何時候. 在軍事上向中國<表現出一點退讓的姿態>.
至於當時中國是否真準備出兵. 我想他們內部的爭議也很大. 沒什麼共識.


NO:324_22
海兒  於 2003/07/25 13:43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柯林頓時代的美國政府可是被一群親中派的大企業牽著鼻子走,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會在九○年代如此囂張的原因,直到後來在1998年的「COX報告」出爐以後,美國才警覺到自己的高科技已經被中國透過貿易取得一些「軍、民兩用科技」給敢偷了,中國的海、空軍現代化腳步一下子追上了美國十五年!

總之,那一段期間的美國的確是有所遲疑的,甚至於有人主張要退到西太平洋第二島鏈,把台灣香港化和中國瓜分台灣的利益,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當時曾經勸台灣要和中國簽署「中程協議」,由美國保證台灣的安全五十年,但美國也停止對台輸出武器,五十年後再由台灣與中國談判。

當時的台灣處境的確非常危險,如果不是COX那篇調查報告舉出了美國已經深受中國全面滲透與軍事威脅的事實,只怕美國的鷹派不會得勢,從而使得小布希在2000年當選,並全面更改對中國的政策!


NO:324_23
哈瑪星  於 2003/07/25 22:21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別高興的太早,台灣寫不出測試零件的軟體,否則反潛機不會《停擺》

不管是S-2T或是未來的P-3B/C的停擺問題
不是閣下所言測試零件的軟體的問題


NO:324_24
Luke-Skywalker  於 2003/07/25 22:36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現役S-2T及未來P-3C的問題,請詳軍事茶館之相關討論
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1&type;=show_post&post;=37

NO:324_25
CW  於 2003/07/26 07:21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坦白說 我很難想像美國的對中政策可以因為一份報告 而由親中刮分台灣 而瞬間轉為與中國為敵
美國1996就已準備與中國開戰 怎麼還會拖到1998年的「COX報告」出爐以後 才改變它對中國的態度

況且 小布希的當選 和美國鷹派是否得勢 一點關係也沒有(至少關係不大)
不要忘了 佛羅里達州的選票設計與其法院判決 重要地影響小布希的勝出
高爾在全美的總得票數是超過小布希的


NO:324_26
CW  於 2003/07/26 07:23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Luke-Skywalker  

謝謝提供重要資訊


NO:324_27
草猴  於 2003/07/26 09:12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Taiwan focu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and nanotechnology.

Refer: Is Taiwan hollowing out?
http://www.atimes.com/atimes/China/EG26Ad02.html


NO:324_28
CW  於 2003/07/26 13:34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草猴

在你提供的文章中,我想作者 John Berthelsen 大致上有點出台灣的問題。 不過,我有一些不同的意見。 他有一段寫到 (see details in: http://www.atimes.com/atimes/China/EG26Ad02.html)

<>

這一段提到美國在1970,1980年代,也經歷過將勞力密集的產業或製造移到其它國家的情況,然後美國國內便將精力放在研發與創新上,並造成1990年代的榮景,而製造業後來在美國也不再扮演那麼重要的角色。 Berthelsen 以美國過去的這段發展史為例,來說明台灣的前途依然光明,即便台灣有許多產業外移中國。 基本上,我也同意台灣的升級並非困難重重。

不過,Berthelsen 卻沒提到,如果美國1970,1980年代,是把勞力密集的產業,製造或技術移到當時美國的敵國--蘇聯 (而不是亞洲國家),那情形會變得怎樣? 美國政府會袖手旁觀嗎? 美國的智庫或人民不會憂慮其國家安全嗎?

此外,他也沒提到,由於將勞力密集的產業或製造移到其它國家,美國國內對高技術(高學歷)勞工的需求增加,對低技術勞工的需求卻是下降,因而導致美國國內的高技術勞工與低技術勞工的所得差異進一步擴大,而美國當時對這一點也沒有提出相對的因應之道。 而這一點,也正是台灣逐漸面臨的問題。

Berthelsen的最後一段有點不倫不類,他引用William Overholt的話說,如果台灣的高科技產業,能像香港一樣早一點移到中國,那台灣現在的情形會好很多。 我看,如果台灣的產業像香港一樣早就移到中國,那台灣的失業率大概就是現再的兩倍吧?


NO:324_29
CW  於 2003/07/26 13:36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那一段如下

The 1970s and 1980s were regularly punctuated by the same warnings about the US economy as industry after industry moved its assembly facilities to ever-cheaper free-trade zones overseas, most of them in Asia. Then an undeniable explosion occurred in US innovation and suddenly manufacturing didnt matter that much any more. It now represents only 14 percent of US GDP and 15 percent of jobs. Nonetheless, the US economy moved into high gear throughout the 1990s before the twin high-tech and stock-market bubbles popped in 2000.


NO:324_30
草猴  於 2003/07/27 00:14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First, I am no expert in economics. Second, I agree with your comment especially 《Berthelsen的最後一段有點不倫不類》.

NO:324_31
CW  於 2003/07/27 07:43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Thank you for providing the link of that article.

NO:324_32
草猴  於 2003/07/27 11:23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CW:
1. Personally, I believe nanotechnology is the future, and I am glad to know Taiwan has focused on this field.
2. How do you think about our problem in financial sector ? How likely we can solve it without suffering?
3.How can we handle this 《由於將勞力密集的產業或製造移到其它國家,對高技術(高學歷)勞工的需求增加,對低技術勞工的需求卻是下降,高技術勞工與低技術勞工的所得差異進一步擴大,正是台灣逐漸面臨的問題》?
4. How do you think about Environment Industry (such as pollution control, Garbage recycling, or even Water desalting) in Taiwan? I think this industry will benefit ourself and make a good money too.
5. I do learn a lot from your post, thanks for the good work.

NO:324_33
CW  於 2003/07/27 14:15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草猴

Thank you very much too.

我也同意奈米科技應是台灣發展的重點之一。

我對金融業的了解較少,這部份需要多一點網友的指導討論。 我的了解是,政府一定要有決心去處理,早做也比晚做好,像國民黨過去的以拖待變,大概只會錯失改革的良機,並把問題變得更嚴重。 根據報紙的新聞,目前在打消呆帳方面,好像有一些成績,但實際的情況要問在那個領域工作的人才比較清楚。

要解決台灣因產業生級,而導致國內可能對低技術勞工的需求下降的問題。 我所能想到的是: 1) 提升台灣勞工的素質與技術能力﹔2) 發展服務業,像是觀光,文化產業,環境維護,或醫療福利業,這些產業需要一些技能的再訓練,但進入障礙不像高科技那麼高。 所以,如果是要輔導中年轉業,這些是比較合適的﹔3) 發包中小型工程,用以區域的都市更新或環境維護,以積小成大,積少成多來提供一些就業機會。

台灣發展到一個程度,大型的公共建設都蓋的差不多時,就不會動不動就能生出一堆大型計劃來刺激經濟發展。 而正好台灣的生活環境是需要創新與維護,台灣的生活品質惡劣,正需要長期的,多樣的與許多小規模的都市更新。 所以,如果我們能把重心多擺在生活品質的提升,而不只是專注工廠的興建,台灣會是一個能讓大家住得很開心的地方。 而一個適合人居住的環境,就會是一個值得投資的地方。 那這就某個程度的回應了你第四個問題。 台灣人不去作自己的環保,誰會替你作?


NO:324_34
海兒  於 2003/07/28 08:17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坦白說 我很難想像美國的對中政策可以因為一份報告 而由親中刮分台灣 而瞬間轉為與中國為敵
》美國1996就已準備與中國開戰 怎麼還會拖到1998年的「COX報告」出爐以後 才改變它對中國的態度

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只是促使美國對中國軍事威脅的警覺性,美國當時也未必要和中國全面開戰,而只是要防衛台灣的現狀,確保他在西太平洋的利益!

在這之後,才使得美國認為有必要全面評估中國對美國的軍事威脅究竟有多大?並進行清點美國軍事科技與中國之間的差距,從而促使了美國國會授權COX進行全面的調查,並在其後提出了「COX報告」!

請別忘了,在COX於1998年12月份提出報告之前,柯林頓還在同年九月份在上海對中國提出了「新三不政策」,對台灣的傷害很大,而更早之前美國更透過一些智庫對台灣放話,勸台灣接受與中國簽署「中程協議」!


》況且 小布希的當選 和美國鷹派是否得勢 一點關係也沒有(至少關係不大)
》不要忘了 佛羅里達州的選票設計與其法院判決 重要地影響小布希的勝出
》高爾在全美的總得票數是超過小布希的

我只說美國鷹派在COX報告後逐漸得勢,沒有說篇報告是讓小布希上台的主因,事實上,就算是2001年美國大選的結果是由高爾當選,鷹派還是會主導往後的對中國政策,只不過小布希的白宮團隊可以說是美國「鷹派中的鷹派」,立場更鮮明,做的更決絕果斷罷了!


NO:324_35
CW  於 2003/07/28 09:46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只是促使美國對中國軍事威脅的警覺性,美國當時也未必要和中國全面開戰

但是,就我所知道的是,美國當時派遣兩艘航母到台灣時,是準備好完整的作戰計劃的。1996時我也巧遇
了一個當時在其中一艘航母上服役的美國軍官,他告訴我他們接到的命令是,一旦中國對台灣動武,他們
就會對中國開火,而非等待或觀察局勢。所以我認為美國1996年是有準備與中國開戰的。

>>我只說美國鷹派在COX報告後逐漸得勢,沒有說篇報告是讓小布希上台的主因

但是之前你是這麼寫的

「如果不是COX那篇調查報告舉出了美國已經深受中國全面滲透與軍事威脅的事實,只怕美國的鷹派不會得勢,從而使得小布希在2000年當選」

所以 我以為你認為美國鷹派是否得勢 與小布希在2000年當選有重要關係。


NO:324_36
海兒  於 2003/07/29 08:34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但是,就我所知道的是,美國當時派遣兩艘航母到台灣時,是準備好完整的作戰計劃的。1996時我也
》巧遇了一個當時在其中一艘航母上服役的美國軍官,他告訴我他們接到的命令是,一旦中國對台灣動
》武,他們就會對中國開火,而非等待或觀察局勢。所以我認為美國1996年是有準備與中國開戰的。

基本上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美國已經多次有言在先:任何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的行動,都將視為對美國利益的威脅!

因此,美國在中國一旦發兵攻台時,他當然不會袖手旁觀,而會武力介入!這在美國於全球其他各地的軍事行動也都是如此,可以說:美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是隨時都處於備戰狀態,這並非只是在1996年得台灣海峽是如此而已,但這是否必然會升高到美國對中國「全面開戰」的程度?我是很有疑問的!

因為目前美國行政部門維護台灣安全的法律根據是台灣關係法,這個法律所保護的只限於維護台海安全,但如果要升高到對中國全面開戰的滅國性戰爭,那美國總統還得經過參眾兩院的國會同意才可以,他自己並沒有下令美軍打蛇隨棍上的一路打到北京。

更何況美國僅派兩支航空母艦戰鬥群的兵力只怕還不足以對中國「全面開戰」,這從這次對伊拉克的戰爭中,美國就派了四支航空母艦戰鬥群,再配合附近的陸上基地兵力才能完成攻伊戰爭,就可以推知如果美國要對中國全面開戰的話,那所需的兵力是不僅如此而已!


》但是之前你是這麼寫的

》「如果不是COX那篇調查報告舉出了美國已經深受中國全面滲透與軍事威脅的事實,只怕美國的鷹派
》不會得勢,從而使得小布希在2000年當選」
》所以 我以為你認為美國鷹派是否得勢 與小布希在2000年當選有重要關係。

我必須承認:我之前那樣的寫法的確語焉不詳,所以才會造成如此的誤會!


NO:324_37
CW  於 2003/07/29 10:32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基本上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美國已經多次有言在先:任何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的行動,都將視為對美國利益的威脅!
>>因此,美國在中國一旦發兵攻台時,他當然不會袖手旁觀,而會武力介入!這在美國於全球其他各地的軍事行動也都是如此,可以說:美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是隨時都處於備戰狀態,這並非只是在1996年得台灣海峽是如此而已,

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我才認為你的以下這句話有問題,

>>當時如果柯林頓稍稍表現出一點退讓的姿態,中國很可能就會立即揮軍台灣了

所以我才回說: 「我不認為美國會在任何時候. 在軍事上向中國<表現出一點退讓的姿態>.」


NO:324_38
深藍  於 2003/07/29 10:41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海兒, CW

就長期觀察台美中關係的我, 來補充一下你們所說的情況.

自1950 年美國第七艦隊開始巡弋台海以來, 美國海軍太平洋司令部一直都有針對中國在台海進行軍事冒險時的應變計劃. 而我相信經過時間的轉變, 這份計劃一直在檢討修正, 不斷的演練, 但沒有取消, 美國軍方作為一個全球性的軍事機器, 對全世界潛在戰爭都有一定的應變計劃. 這不只是政治宣示而已, 而是實際需求. 這也就是所謂的 “鎖在保險箱的作戰計劃” 以台語的通俗說法是 “想起來放”. 而且依據不同的情況, 做出不同的反應.

1996 年台海危機是這個機制反應方式很好的例子. 造成美軍積極反應的不是飛彈測試, 而是福建沿海的演習. 當演習時, 美國海空軍和情報界 (如耳熟能詳的 CIA, DIA (Defense Intelligence Agency, 軍事情報局), NRO (National Reconnaissance Office), NSA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便開始情報搜集, 整個太平洋地區的情報和偵查單位一起出動監視狀況是否會演變成戰爭. 另外太平洋司令部準備對台灣進行彈藥補給. 三艘核子動力攻擊潛艦岸上休假官兵被提前召回, 並緊急出航到部署地點. 這些都是應變計劃的初步反應. 至於抽調從波斯灣抽調航艦戰鬥群則是戰略平衡上的考量, 通常要總統同意後才能調動. 當時因為波斯灣情勢平靜, 而且當地另外有一個航艦戰鬥群, 所以便調動來台海地區.

至於Cox 報告, 則是有一些典故. 在1996 年後, 台灣議題在美國普遍得到一般民眾和政界的高度讚揚, 而且多數人同情台灣的現況. 就中國來說, 公關形象大大受損, 中國也對台灣對國會遊說能力造成的效果感到驚訝和恐懼. 因此想急起直追, 試圖在國會中板回一城. 但就中國政治思維, 很難理解國會遊說的本質, 因此想以快速的方式在國會建立影響力, 至於要怎樣做? 沒錯, 就是用錢.

因此中國駐華府官員開始請 “代理人” 開始打通關節, 而且這些人笨到在電話上公然說要送多少錢給誰, 另外大量的金錢由中國, 香港等華人地區會往美國, 也引起 FBI 洗錢防治部門的注意, 相關的訊息送到國會時引起軒然大波, 當時府會關係緊張, 柯林頓總統為了要維持美國經濟榮景, 積極促成美中關係, 對中國科技產品解禁, 再加上中國政府有意以金錢影響美國政府和國會, 這樣的情況促成 Cox 委員會調查中國對美國金錢外交和不當取得美國軍事科技. 因為在1996年飛彈危機時, 美國發現原先麥道公司出售給中國生產 MD-90 機身零件的工作母機被移到解放軍生產 M族飛彈的兵工廠, 而這個機具出口是柯林頓總統親自批准的. 當時中國承諾這些機具不會移作他用, 但很顯然的中國對美國撒謊, 而這些機具作為飛彈生產也違反美國的反武器擴散政策..

後來調查的結果發現, 中國對美國在政經和科技部分的侵入和不當取得相當嚴重, 這個結論不但阻斷中國在美國取得高科技機具, 技術和產品, 也影響後來美國對中國的態度由戰略夥伴移轉到戰略競爭對手.

就這樣, 有問題請提問


NO:324_39
CW  於 2003/07/29 10:59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深藍

多謝補充


NO:324_40
海兒  於 2003/07/29 12:59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多謝深藍!

NO:324_41
babybabe  於 2003/08/03 14:13
Re:產業發展與國家安全

(引言)人造皮及一些tissue engineering等醫藥原料產品﹐非常適合台灣發展(結束引言)

可不可以請說明一下
人造皮(膚)
Tissue engineering
怎樣
非常適合台灣發展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2&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