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與棒球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海兒 於 2003/11/07 16:14 | |
海運與棒球 | |
運與棒球,一般說來大多數人都不會認為二者究竟有什麼共同點,也因此更不會把這二者聯想在一起。 然而,最近隨著「亞洲盃棒球錦標賽」的開打,而「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先生則在最近於「中國海專」演講時砲轟政府不重視海運,批評行政院長與總統都「憨憨不懂海運政策,只想著收稅金」云云,而引人注目,就這樣子,讓海運與棒球這兩個原本不相關的兩件事在台灣同時受到關注。 而這兩件事情,看似各不相關,但對於台灣而言,事實上卻涉及到一個最根本的政治問題──台灣的國際地位究竟何在? 就海運政策的問題而言,張榮發政府應重視海運對國家的貢獻,不要只想坐收稅金,過去歐洲一些海運發達國家的船公司,受到權宜船籍國家優惠措施引誘,紛紛改掛其他國家國旗,導致本國船隊噸位數嚴重流失。而台灣若無法仿效海洋先進國家實施「噸位稅」,照樣徵收所有的稅金,國輪一定會流失,國輪愈來愈少,一旦發生戰爭,國家就沒有第二海軍可負責運送軍用物資,對國家安全會構成重大威脅。(詳見:http://tw.news.yahoo.com/2003/11/06/polity/ctnews/4352231.html) 平心而論,以張榮發先生從事航運業數十年的經驗來看,他對於台灣海運政策批評有其相當的根據與事實作為立論基礎,雖然說他主要的目的是在於為他自己的海運事業爭取更優惠的經營環境與稅捐制度,也逼使交通部立即發佈新聞稿回應。(詳見:http://tw.news.yahoo.com/2003/11/05/leisure/cna/4351543.html) 只不過,目前台灣的海運問題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台灣在「中華民國」體制下,無法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因此,不論是國際海事會議、海事公約的締造都無權派員參加,連帶的,也就使得台灣的海運政策因為無法與國際同步而顯得落伍! 像是張榮發提到「噸位稅」(tonnage tax)海運優惠新稅制於一九九六年由荷蘭率先實施,歐盟(EU)已決定自二○○七年全面實施此項新稅制乙事,最主要的就是因為國際海事公約與國際海事會議大都在荷蘭舉行,各國在開過會後就帶著各種公約與會議結論回國交給國會去討論是否要實施,而台灣沒有參加這樣的國際海事會議、參與海事公約的締約,光是在資訊的取得上就落後他人一截,加上無權參與海事公約,對國會無法形成條約案審議的壓力,立法院與立委們又怎麼會瞭解與重視? 而有關台灣輪船改掛他國國旗、國輪流失的事實,更是存在已久的問題,這除了是因為其他海運大國以優惠稅率及其他措施引誘使然外,更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目前國際上普遍採取「一個中國政策」,並承認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才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因此,當台灣的輪船掛著「中華民國」的「國旗」在航行時發生問題,就會因為大多數國家根本不承認「中華民國」能代表「中國」,從而與「中華民國」沒有外交關係,造成掛著「中華民國國旗」的台灣輪船求助無門,又怎麼能不教台灣的輪船都改掛他國的國旗、將船籍登記在外國? 其次,在這次「亞洲盃棒球錦標賽」方面,目前大家只是看到台灣的棒球隊熱熱鬧鬧的在日本開打,打贏南韓時歡欣鼓舞,打輸了日本則垂頭喪氣,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被大家忽略的是:台灣在賽程的安排上以及「亞洲盃棒球錦標賽」的舉辦上都無權置喙,因此,也造成了台灣已經連續21年沒有「主場優勢」,換言之,台灣的棒球隊伍一開始就在比人條件差的環境下比賽! 比方說,這次「亞洲盃棒球錦標賽」的賽程安排上,就由日、韓與中國三方先談妥,他們的如意算盤是:把台灣排在第一場就和南韓打,讓南韓打敗台灣,第二場和日本打,台灣再被日本打敗,那麼即使第三天台灣贏了中國,台灣也因為二連敗而被淘汰出局! 反之,身為地主國的日本,在賽程的安排上,當然是對自己有利。連續三場決賽都在晚間,職棒球員完全不用調整生理時鐘,而且第一戰面對中國,全隊可以練兵,壓軸的最後一戰對決南韓,設定日、韓之戰就是冠軍戰,根本不把台灣放在眼裡,這套模式和四年前漢城亞洲賽一模一樣,二十一年來沒有享受過主場優勢的中華隊,只能眼睜睜看著日韓予取予求。到最後將由日、韓取得一、二名代表亞洲參加2004年的奧運,而中國則賺得第三名的面子。
那麼,造成台灣連續21年沒有主場優勢如此不利的原因又何在呢?當然還是因為台灣在「中華民國」體制與「一個中國政策」下,無法以國家的資格和日、韓與中國平起平坐,爭取球賽的主辦權,於是,在政治上矮人一截,在運動比賽上也就一開始就比人還不利,打起球來自然吃力萬分! 是故,如果有人還認為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不重要、與己無關的話,那可真的是大錯特錯了!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不但是個政治與外交上的問題,更是與經濟、體育、文化、國防...等等各方面環環相扣,既關係到無形的國家榮譽與個人面子,還與你我有形的經濟利益息息相關!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