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陳納德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Sam 於 2003/12/07 15:49 | |
談談陳納德 | |
今天與美國第五十八重轟炸機聯隊協會的歷史專家Denny Pidhayny見了一面,除了與他談了一些關於B-29對台灣的轟炸事件之外,也與他談了一些B-29在華作戰時的一些經驗。最重要的一件話題,就是扯到了李梅與陳納德兩位當時在華美國陸軍航空隊軍官的問題。與之前所見到不同的是,當時駐華的B-29老兵們不否認陳納德在運用戰鬥機的戰術上是很高明的,但是站在美國軍人的立場上,他們並不喜歡陳納德。還以Trouble Maker來形容他。我才發現,其實陳納德在美軍的真正地位其實是不高的,至少不會比他在中華民國空軍裡面的地位高出多少。首先,在B-29的指揮權與物資分配的問題上,陳納德就與李梅鬧過多次不愉快。兩位軍官雖然都是美國人,但是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見解,實在令人費解。假如說陳納德與史迪威的不愉快出於他們對陸戰與空戰的不同見解,那還有理由,但是陳納德與李梅應該都是空戰派的,矛盾依然非常大。除了一方堅持戰鬥機的重要性,一方堅持轟炸機的重要性之外,他們之間最大的問題,應該是物資分配的問題。而物資的分配,就升展到了指揮權的爭議。B-29在中國,雖然派出自己的B-29飛躍駝峰,自己運補,但是陳納德卻一直堅持,若自己能夠掌握這支部隊,就不用浪費這些物資,因此極力的想要控制B-29。而美國陸軍航空隊的阿諾德將軍,早就已經視B-29為戰略武器,應該直接由他指揮,而不讓任何的戰區指揮官用於對付戰區內的戰術任務。這表示,李梅只向阿諾德負責,而不用向蔣中正與陳納德負責。當然的就激怒了這兩個人。引發了一連串的糾紛,最後,導致B-29在中國以失敗收場,轉往了馬里雅納。不過,在戰略上,Denny Pidhayny告訴我,他認為這是成功的,因為這在意義上,依然是B-29對中國的首次空襲。況且,美國總統羅斯福從來就沒有認真考慮過在中國使用B-29,那只是在政治上作給老蔣看的一個秀而已,除非國軍能夠守住華東的前進基地。不過,一號作戰中,基於各種原因,國軍沒辦法守住這些地區,讓美國人徹底的看扁了國民政府。最後,B-29部隊撤出了中國。 除了這些爭執之外,讓美國陸軍軍人所不諒解的是,陳納德並沒有順著一個美國軍人所應該走的路,按照軍中規劃升官(以他當時的背景,不太可能),而是靠著巴結蔣中正,以及與蔣夫人的特殊關係。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了提昇中華民國的地位,連帶的把陳納德也升級了,他就依靠那種模式成了名。連AVG,後來當上黑羊中隊隊長的飛行員George Boyington對陳納德都是相當的瞧不起。也確實給人知道了陳納德在美國人心目中的真正地位到底又幾兩。除了飛虎隊迷之外,一般的美國民眾大概對他都是一無所知,而美國軍人,尤其是陸軍,是對他不會有多好的評價。要不是最近在美國吹起了中國風,不知道陳納德的歷史,還會不會回來。這與在中華民國的歷史教科書裡面所學到的陳納德,是完全的不同的。以上的言論並不代表小弟的立場,小弟畢進研究飛虎隊長達了五年,一時之間無法完全走出這個震驚,不過,認為這個題目值得討論。 事實上,我讀過“CIA在台秘辛”,也知道戰後,陳納德的民航空運隊一度的壟斷過台灣的航空市場,有時後,討論一個人,必須要多讀一點不同觀點才可以。 |
fer-de-lance 於 2003/12/08 07:09 | |
Re:談談陳納德 | |
Chennault is yet another illustration of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peacetime military hierachy and officers who excel in wartime. The type of maverick characters who do well in the acid test of war are often the same ones who are shunned as misfits in peacetime. Hobart (who developed the revolutionary specialized armor used successfully in D-Day), Johnnie Walker (famous Royal Navy U-boat hunter) and Greg Pappy Boyington himself (Blacksheep One) were other examples. These guys, like Chennault, knew their trade and had revolutionary ideas that proved to be 《war winners》. Yet, they did not or could not bring themselves to maintain the 《corporately-correct》behaviors (eg. brown-nosing) needed to gain promotion in the peacetime military. The peacetime military often has a structure, pecking order and systems of behavior for advancement tha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wartime competence. However, in wartime, advancement in the military is much more Darwinian - win or else -something that can be completely contrary to (peacetime) 美國軍人所應該走的路. Officers that stayed (and suffered through) the peacetime system can often be jealous of those who bypassed it. Chennault left the Army Air Corps to join serve as an advisor in the ROCAF. Senior officers like Bissell had a problem taking advice from him. (Chuck Yeager - another maverick - had similar problems during the Vietnam War.) Other AVG aces like Hill, Rector, Howard etc. were also not well treated by the Navy they had served prior to going to China. They ended up serving (with distinction) in the USAAF. For every Greg Boyington, you would have many others like, Tex Hill, Ed Rector and John Allison who idolized Chennault. Boyington was a great warrior but he was also a drunk and a publicity hog. Opinions are like buttocks, everyone has them (and they all stink). What matters is the person s legacy in achievements or failures. Without Chennault, the ROCAF would have been even more ineffective against the Japanese in 1937-41. Casting aside the intangibles of Cheunnault s influence in training and tactics, the air raid warning net that was so effective in China can only be credited to Chennault. He had develpoed such an idea in the pre-radar USAAC prior to the war and it was he who had it set up using phones and radios. Without it, losses to Japanese bombings would have been much greater and losses of Japanese aircraft would have been much lighter. Chennault s provided regular reports on Japanese and Soviet equipment and tactics to the US. They would have been extremely useful (and saved many American lives at the beginning of WWII) had someone paid attention to them. (Another clear illustration of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US peacetime military?) The success of the AVG must in a large part be attributed to Chennanult s leadership and training. Though he competed fiercely with the US Navy fliers when he was in the Army Air Corps, Chennault appreciated the advances in US Navy aerial gunnery, especially in lead shooting. AVG aircraft had improvised reflector sights fitted to facilitate lead estimation in air-to-air shooting - something adopted only later by the US Army Air Corps. The 14th Air Force was certainly successful if not critical to the operations within the China Theater - all in spite of the resistance of other senior USAAF officers. Chennault was the Officer Commanding - good or bad, the credit should go to him. The record of the 14th AF was good, nay, great - credit should go to Chennault. Please also check your facts about anyone having the monopoly of the air transport business in Taiwan in the 1950s. A lot this revisionist baloney you have quoted just does not stand up to a proper review of the facts. Five years is a good time to have researched the AVG but some of us have been at it for the last quarter century. There is plenty in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and unpublished like Chennault s personal papers) you can spend another 25 years researching. Take a good look before you jump to any conclusions! |
Sam 於 2003/12/08 08:07 | |
Re:談談陳納德 | |
以上的言論並不是我個人的觀點,我只是把與一名美國老兵的訪問與他的觀點貼上來討論一下而已,我很崇拜陳納德,但是並不代表,就不能討論他的功過,我也沒有說過這些就是結論,你難道沒有看到我最後說的:要多讀一點不同觀點才可以嗎? 所以要評論我之前,請您讀完我的文章之後再說可以嗎?站在中華民國空軍的立場上,他確實是做出了不少貢獻,但是也不能全盤否定中國空軍的作用。什麼叫even more ineffective?我也懶得跟你解釋,中國空軍確實是有宣傳的戰果,但難道AVG沒有嗎?兩百九十九架戰果,你真的相信嗎? |
Sam 於 2003/12/08 08:17 | |
Re:談談陳納德 | |
我對於AVG與ROCAF都相當尊重,對於他們也沒有攻擊的意思,只是陳述別人不同的觀點討論而已。 如果你是美國軍人,看到一個美國的陸軍航空隊軍官抓著一個外國領袖,依靠著國民黨的權勢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你會高興嗎?難道你們不知道,沒有蔣中正與夫人,陳納德會有這些地位嗎?我不否認,陳納德是一個傑出的空戰家,至於美國軍人對他的批評,我不是美國軍人,不便發表認同或不認同的立場。我事實上是想做到比較中立的(當然還是有點偏向陳納德),不過,如過你今天站在美國陸軍軍人的立場上而言,他簡直不是一個東西。今天我不是說陳納德沒有貢獻,而是由當時的一些事務來看,他的評價疑點重重,值得討論。 |
fer-de-lance 於 2003/12/08 09:31 | |
Re:談談陳納德 | |
Listen, a historical debate is a historical debate. It is immaterial what your or my preferences (prejudices) are. The facts should speak for themselves. There is plenty published out there. The examples of Hobart, Walker etc. illustrates the age old frictions of peacetime vs wartime environments and criteria for advancements. Re-stating the prejudices that may be held by the USAAF officers like Bissell et al does not add to this debate. You say Chennault climbed the so-called promotion ladder with CKS and Madam s influence to reach general officer rank. History tells you that all he had under his command was the 23rd Pursuit Group after the AVG was inducted into the US Army. Chennault built up the CATF by force of his own character. How much influence do you think CKS had on proceedings as Theater Supreme Commander when the US held all the purse strings with Stillwell in command of ground forces? Who do you think got enough units to join the CATF until it was recognized as the 14th Air Force? Was it patronage by Madam or CKS? They helped but Old Leatherface himself did all the heavy lifting. A whole fighter group was lured into Theater for so-called combat experience and they never left. Without a force built up or a good combat record he would never have gotten the command. I stand by my original case, the achievements stand by themselves. In terms of affecting the course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the ROCAF was ineffective - it did not materially change the outcome of most of the major campaigns. Yes, they fought gallantly and inflicted casualties, forcing the Japanese to change tactics - eg. Kisarasu and Kanoya Ku to abandon low altitude attack profiles in August 1937 and go to high altitude escorted missions. But eventually, the ROCAF was overwhelmed. The only exceptions were the Hsuchow and the Kunlun Pass camapigns. While the AVG could not help stop the Japanese over-run Burma, they successfully denied the JAAF air superiority during the retreat back to Yunnan. Their strafing and escort of ROCAF bombers contributed to stopping the Japanese Army at the Salween River. They then did the same thing in the fighting inside China itself. Sure they over claimed to a 3:1 ratio per research by Dan Ford - (perhaps with a profit motive) - but most people recognized that they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ground campaign. Apart from brief periods during the abovementioned Hsuchow and Kunlun Pass campaigns, the ROCAF did not have battelfield air superiority. The 3rd Group wrested air superiority from the JAAF briefly in March 1938 but paid for it in blood over Kweiteh along with elements of the 4th Group. My friends Lo Ying-teh and John Wong losing partically their whole squadrons in ground support missions (on single missions) in May, 1938 tells you something about who had battlefield air superiority. Taking some of the elite JAAF pilots with you retrieves some dignity but did not affect the course of the campaign. As for the Kunlun Pass, it was also paid for in blood - and the handsome face of my other friend, Art Chin. There, the bombers were flown by Soviet volunteers. Had the ROCAF been as successful as they were dur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Shanghai Campaign, they would have stopped the Operations 100 and 101 - bombing of Chungking. Unfortunately, while they downed some G3Ms and Ki-21s, the losses were no where near enough to stop the Japanese bombings. The ROCAF only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ground war when the CACW was formed. I do not think many will dispute that. The numbers of sorties speak for themselves. I agree there is a need to debate - but I say do it using facts and not hypothetical how did you think the USAAF officers felt ... How about asking what Wedemeyer and Mountbatten felt about the 14th and its C.O.? |
Sam 於 2003/12/08 11:35 | |
Re:談談陳納德 | |
我言詞也許有點衝動,先跟您道個歉,您說得是事實,中國空軍確實是無法阻擋日軍的攻勢,不過只能夠以“失敗”來形容,而不能用“不起作用”來形容,這是不恰當的,因為他們事實上已經盡力了,而且以當時中國空軍在飛機的數量與飛行員的素質,是無法與日本飛行員比較的。況且,中國空軍依然以有限的資源,對日本本土做過了紙片轟炸,這些都獲得了陳納德的肯定。我想無論如何,中國空軍是有他們的地位。就跟AVG的地位一樣,不是隨便可以剝奪的。另外,可否指教一下老兄的真實身分,您真的認識羅英德與陳瑞鈿嗎? |
Sam 於 2003/12/08 11:47 | |
Re:談談陳納德 | |
沒錯,陳納德後來組織駐華空軍特遣隊是依靠自己的能力,但是要是當時沒有蔣夫人邀請他到中國來,他能混得下去嗎?他在美軍中混得下去嗎?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答案,他得罪了太多美軍的人了,先不論是誰對誰錯,他畢盡不是美國陸軍航空隊的決策者,而當時畢塞爾,阿諾德等人才是真正的得勢者,只要這兩個傢伙在陸軍航空隊裡混一天,陳納德大概都很難翻身。 另外,蒙巴頓,魏德邁與蔣中正對陳納德確實是嘉許的,我並不否定他們的言論,所以我才拿出史迪威,李梅,阿諾德與畢塞爾等人的資料出來相互比對,我想我並沒有任何的主觀在裡面!我也不全盤否認或認可任何一方的資料。 |
fer-de-lance 於 2003/12/08 12:44 | |
Re:談談陳納德 | |
I will leave others to debate the proper semantics to describe the ROCAF in the Sino-Japanese War. General Loh was active in the veterans associations before, sadly, he passed away due to liver cancer. Art worked many years in the post office in Portland, Oregon before retiring. (He drove a Volvo like a fighter pilot at 70+ years of age). Sadly, he too passed away a few years ago. John Wong lived in retirement in Thailand. Lost touch with him a few years ago. Almost afraid to ask if he is still around. Had the privilege of corresponding with these and other ROCAF veterans. Great guys. Art spoke with a curious mixture of Taishan Cantonese and 1930s American slang. He cleared up the details of some legends Chennault mentioned in his book the Way of a Fighter. Finally, notice I mentioned Wedemeyer and Mountbatten - you can say they were 《clients of the services》provided by the forces under the command of Gen Chennault and, hence, best qualified to assess the level of services rendered. I put much more weight on the assessments of these men than any from the USAAF whose criticisms often had nothing to do with operations. Political intrigue and jealousy are integral to history. As a military historian interested in the operations research side of things, I am much more interested in who and how people got things done - much more than who won popularity contests. Any military that allows politics to dominate over operational competence has problems. Walker RN, Wingate, Hobart, Patton et al benefitted from wartime commanders willing to overlook lack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skills to allow them to perform to their potential. Some have that unique blend of martial and political skills - like Gen. Loh who was as skilful in flying (and a great marksman) as he was in playing on the psychology of senior command to get the Anonymous Group reinstated as the 5th Group. (As for John Wong, well, Art was amazed how he was able to graduate staff school without being able to write Chinese! Good politician? Perhaps.) |
rockitten 於 2003/12/08 13:54 | |
Re:談談陳納德 | |
To fer-de-lance If my memory serve me right, the staff school of RoC air force during 1942 and 1945 are educated by instructors from RAF, and all materials, including examinations, are all in english. Thats why, Jong Wong, as an Americal born Chinese, can pass the exam. Actually, the majority of RoCAF education even in 1930s is already english. After 1941/2 , most flight cadet are already have to continue their advance training in America, so most of their educations are in english materials already.
|
fer-de-lance 於 2003/12/08 15:12 | |
Re:談談陳納德 | |
Thanks for the info. However, John attended staff school in 1940-41. But he was assigned to the UK as air attache later in the war. |
Saga 於 2003/12/09 02:57 | |
Re:談談陳納德 | |
陳納德並沒有順著一個美國軍人所應該走的路,按照軍中規劃升官 陳納德當時在美國只是後備上尉﹐來到中國後﹐蔣介石贈于他榮譽上校的官階﹐ 後來更升至中將(二星)。 這裡有有關於他的介紹﹕http://www.danford.net/clc.htm |
Saga 於 2003/12/09 03:13 | |
Re:談談陳納德 | |
Oh, BTW, to fer-de-lance, please see the webpage I mentioned above regarding how Claire Chennault got his rank: Though only a captain in the army reserve, who had never served at a rank higher than major, Chennault in China gave himself the honorific of colonel. He became a favorite of Chiang Kai-sheks Wellesley-educated wife, the beautiful, clever and unscrupulous Soong Mei-ling. And Chennault was captivated by Madame Chiang, who will hereafter be The Princess to me, as he pledged in his diary. |
Sam 於 2003/12/09 03:42 | |
Re:談談陳納德 | |
沒錯,其實作為一個中華民國空軍成員的後代,我對於陳納德一向非常的尊重與崇拜,也沒有必要去質疑他,而且我也認為就算他是在某種程度依靠著蔣家,如果他能打出一片天,也未嘗不可,不過談論歷史就必須要從多方面看,而不是單方面。老實說,我看不起史迪威,但這不代表他所說的話百分之百不可信,如果真的只認為陳納德或蔣中正方面的歷史觀才是唯一可信的話,那我看以後讀抗戰,就只要讀吳湘相,鄭浪平,黎東方這些人的書就可以了。儘管這些書確實有在軍事方面上做過考據,但是你能完全信嗎? 事實上,美國的軍人是有不少支持陳納德的,但是大部分都是AVG,CATF與14th AF的老兵比較尊敬他(這些單位裡面鄙視他的人也沒有少過),要不就是一些見識過警報網功效的美軍顧問之類的,以及海軍的一些士兵,如中美合作所的人,但是陸軍的高級將領裡面,的確除了魏德邁那一票人外,幾乎找不到幾個真正看得起陳納德的人。 至於在台灣,民航空運隊確實有發生過壟斷台灣航空市場的事情,而這支航空公司之所以能存在,也是依靠著陳納德與蔣中正的關係。到了陳納德1958年去世時,也是靠著CIA得以生存,不過等到蔣經國掌權之後,民航空運隊1971年正式垮台,由中華航空取代,結束了民航空運隊對台灣航空葉的壟斷。 陳納德被美國軍官瞧不起的原因,也在於他與蔣家過分的接近,盛至使不少美國軍官認為,陳納德不顧美國利益的支持蔣介石政權。要知道,在當時的美國軍官來說,無論他們的觀點是否正確,美國軍人是相當瞧不起老蔣的。事實上,他們認為老蔣只是一個封建的法西斯獨裁者,能夠守住中國不被日本吞併,只是奇蹟而已。而陳納德卻與這個封建無能的軍閥走的如此接近,而且還與蔣聯手反對美國在華的戰略政策(B-29的使用權),在這些美國人看來,陳納德都是違反了美國的利益,只為了繼續從蔣家那裡撈好處。當時李梅也認為,要說合作,與毛澤東的合作還比較對美國利益有價值。這是千真萬卻的,到了1944年,在這些美國軍人眼裡,老蔣與汪精衛的地位已經沒有兩樣了。毛澤東才是他們真正希望合作的對象,因此有了美軍延安訪問團。 當然,以上的說法不代表我的立場,只是提出一些資料作為討論,絕對不偏向任何一方。 |
fer-de-lance 於 2003/12/09 08:10 | |
Re:談談陳納德 | |
>陳納德當時在美國只是後備上尉﹐來到中國後﹐蔣介石贈于他榮譽上校的官階﹐ >後來更升至中將(二星)。 >這裡有有關於他的介紹﹕http://www.danford.net/clc.htm >Oh, BTW, to fer-de-lance, please see the webpage I mentioned above regarding how Claire >Chennault got his rank: Saga: Very kind of you to point this stuff out. Glad to see posted on the internet the stuff we used to have to request from the university Asian Studies library collection. Any serious scholar of Chennault s life and career would be quite familiar with this information. (Pointing this out is like saying to an ROCAF historian, wow, did you know Kao Chi-hang was CO of the 4th Pursuit Group - or that he married and later divorced a Russian girl?) I am also quite familiar with Dan Ford s work and his website. He certainly had a rough time from some so-called AVG supporters for his analysis of the AVG claims for kills. I told him I thought he did a good job. Having worked with John Lundstrom, author of the First Team, I have seen how important it is to examine records from both sides to verify or disallow kills. In his book the First Team, John provided insights on pre-war US Navy gunnery tactics and techniques. Helped made sense of combat reports by pilots like ex-USN pilots like Rector and Hill with their descriptions of 《High Side Attack》or 《Overhead Pass》. Also helped us understand where Chennault and Sebie Smith got the inspiration for the improvised reflector gun sights critical for deflection shooting. Not sure if anyone had written about the contribution of US Navy gunnery tactics and techniques to AVG success. All good stuff that the serious military historian would appreciate - but for another time perhaps. |
fer-de-lance 於 2003/12/09 08:42 | |
Re:談談陳納德 | |
SAM: This is like deja-vu. US frictions with wartime allies were, by no means, confined to China and CKS. FDR and some of his advisors did not trust De Gaulle (and vice versa). But De Gaulle knew exactly what the French Communists were up to - trying to hijack the Liberation. FDR and some of his advisors seemed to be naieve to this behind the scenes power struggle - just as some were to the situation in China. De Gaulle fought the Germans hard but made sure that the Tanguy and other communists were kept in check. His insistance on the French 2e Div Blindee spearheading the liberation of Paris and his symbolic walk down the Champs Elysse right after liberation was a calculated risk to win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the French people. If he didn t do this, Rol Tanguy s communists who started the insurrection in Paris before the liberation would have claimed all the credit. Does this - and the struggle in Greece after the German withdrawal - sound somewhat familiar? The names of the characters were different, but the scenarios seemed as predictable as a Shaw Bros sword fight movie script. Churchill certainly grasped the situation much better and saw through Stalin s ambitions. The communists greatest success after the war was to vote Winnie out of 10 Downing St in favor of a very pro-Soviet Labour government. The fact that some in the FDR and the later Truman Administration did not grasp that the communists in all these places had their own agenda (ie. seize power) put the West at a significant disadvantage at the start of the Cold War. Only with the breaking of Soviet spy codes in the Venona Project was scale of Soviet treachery and subversion exposed. It woke the US administration to the Clear and Present Danger. Unfortunately, there was the side-effect of spawning the McCarthy era hysteria, resulting in the persecution of innocent people including Chien Hsue-sheng ... Ah, that age-old question for soul searching - What price freedom !? In hindsight, it is clear which faction ultimately did more good for US national interest. See China Pilot by Felix Smith (publ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95) for a perspective of the events leading to demise of CAT - a 727 crash - Taipei ILS - the subsequent inquest ... Great book. |
Disk 於 2003/12/09 22:26 | |
Re:談談陳納德 | |
To Sam: 很好奇的問一下,可否告知你看不起史迪威的原因?只是因其太過代表美國利益還是? 還有針對你論點有關因兩位將軍對B-29觀點不同的糾紛所導致中國戰場的失敗,進一步使 我認為你忽略了B-29對於後勤補給的須求, 首先是,B-29在當時是個吃油的怪獸,在當時緬印公路尚未在中國遠征軍與新一軍的打通 其次是,B-29所使用的引擎品質不佳,進而導致其維修的技工與補料需求增加,所以這對 最後是,基本上將B-29使用在中國戰區上本身就是個錯誤,首先是中國並沒有在本土取得 Disk |
fer-de-lance 於 2003/12/10 03:16 | |
Re:談談陳納德 | |
Disk, Good points. Hadn t meant to join this discussion on B-29s but have to agree with your assessment. Napoleon once said that amateurs talk tactics, the professionals talk logistics. Staging B-29s out of Chengtu was definitely not efficient but it was worth the effort to bring the war to the backyard of the enemy. Once a better alternative was available in the Mariannas, it made much more sense to stage the attacks from there. Fuel was certainly critical - flying it in over the Hump was very wastful (I have not seen any peaks in the Himalayas 聖母峰 - which one is it?) But there are also other critical items needed for the B-29s to be effective over Japan. Weather - clouds etc often obscured the targets. To fly all the way there and then abort is an even greater waste of fuel. Radar bombing systems like APQ-7, APQ-10 (Eagle I and II) and APQ-13 (H2X) allowed the B-29s to bomb through clouds with some measure of accuracy. Supporting these systems in wartime China would have been extremely difficult. Japanese radar directed heavy AA guns were also causing casualties, electronic warfare equipment (called Radar Countermeasures back then) was needed to keep losses down. The logistic support tail for these things would have been substantial and not suited for the China Theater. As for using B-29 to support the ground war in China. It may have been strategically inappropriate (the resources were better used elsewhere such as staging the planes out of the Mariannas) but, it would have worked quite well. Operation Cobra saw effective use of heavy bombers in bombing entrench toops and B-29s were used effectively to carpet bomb troop concentrations in the Korean War. You cannot fault Chennault for wanting to using this potent weapon to help is the conduct of his campaign. Any field commander (with any self-respect) would have pushed for the same thing. It was strategically correct to use the resources elsewhere. However, the China Theater of Operations in 1944 was serving its purpose tying down Japanese troops (ie. in Operation Ichi-go) that would otherwise had been deployed elsewhere. Would have been nice to have given Chennault some more resources like just a few B-29 sorties massed for effect! |
Sam 於 2003/12/10 05:31 | |
Re:談談陳納德 | |
Disk 您的評估不錯,我是相當贊同,就美國的長遠利益來看,中國戰區使用B-29確實是非常不值得的,就連到最後,蔣中正與陳納德也都希望他們趕緊離開中國,因為這也浪費了不少美國軍援中國的物資。而B-29又無法在中國戰區發揮作用,所以還是盡早離開為妙。事實上,羅斯福與阿諾德將B-29配置在中國,本然就是荒妙的。 |
Sam 於 2003/12/10 07:37 | |
Re:談談陳納德 | |
我看不起史迪威,是因為他自大無理,傲慢無能,領軍無方,兵敗緬甸,當然他的大美國心態也是原因之一。 |
雪風 於 2003/12/10 12:28 | |
Re:談談陳納德 | |
只有一句話,不要將蔣光頭的國民黨歷史版本拿來認真。史迪威有無大美國心態在此保留,但他到中國卻見識到蔣光頭封建獨裁的領導下軍事參謀只懂利益派系鬥爭及貪污無能,到處充滿造假及欺騙而基層部隊缺糧缺裝(此風氣有些仍可見於今天的國軍部隊中,不是嗎?),特別是另人瞠目結舌的姻親孔宋家族控制國庫及干政,對於這樣的政權領導人,史迪威當然也就心生輕視及厭惡,而運用美援物資及調動美軍部隊的指揮權就成了引火點。因為離題了所以就點到為止,只是要說,歷史的東西有機會要看一下別的觀點出版物,過去國民黨時代在台灣的很多書籍說辭其實很多根本是看看參考就好別照單全收。 |
ILLwill 於 2003/12/10 12:45 | |
Re:談談陳納德 | |
史迪威已經做得夠好了,小弟想他也算是盡心竭力了,要處理紛亂複雜的中國政軍問題甚至與其合作談何容易,不然馬歇爾也不會給他那麼高的評價 總覺得陳納德很有美國牛仔味道.... :p |
雪風 於 2003/12/10 13:37 | |
Re:談談陳納德 | |
>>(I have not seen any peaks in the Himalayas 聖母峰 - which one is it?) Mt. Everest |
路過的人 於 2003/12/10 14:40 | |
Re:談談陳納德 | |
>>> You cannot fault Chennault for wanting to using this potent weapon to help is the conduct of his campaign. 如果沒記錯的話, 有關B-29的調度權的問題, 日後又有一次...在美軍進攻沖繩島之時 當時美國海軍被日本的人駛反艦飛彈...不是, 是神風特攻隊搞得焦頭爛額 為了能有效降低損失, 減少日本出擊的能量, 海軍不惜由大佬尼米茲出面, 不過李梅不贊同這個主意, 給了海軍軟釘子吃... 礙於情面, B-29是炸了日本本土沿岸的機場一陣, 不過只是敷衍了事... |
Sam 於 2003/12/10 15:16 | |
Re:談談陳納德 | |
回應雪風兄 我先不要說我們兩個對史迪威看法的爭議性,但是我同意您應該看不同觀點的說法,所以我才開此欄討論陳納德!沒錯,當初國民政府裡面不少問題,但是這不代表史迪威的所有言詞就都是“真理”,事實上,魏德邁的分析更為中肯。 |
Light 於 2003/12/10 15:26 | |
Re:談談陳納德 | |
Sam & Disk, 對B29布置在中國戰區,我有幾點不同意見。 首先,B29從中國出擊日本是精神上的考量多於戰略和戰術考量。明眼人都知道,B29要出動,每一滴汽油、每一顆炸彈、每一個零件,都要萬里迢迢運過大半個地球來到印度,再越過駝峰空運進入中國;這樣的補給路線,很難支撐大規模的空襲行動,美國陸軍航空隊上下也不可能不說話。羅斯福和阿諾德做此決定前,不會不聽取屬下幕僚的評估。而做此決策,我想應該是精神和心理層次的考量。1944年6月15日B29第一次空襲日本九州,是杜立德空襲行動兩年多以來美國轟炸機首次出現在日本上空,請注意。 瞭解到B29從中國出擊是心理戰的一部份,而其又挪用了部分給予中國戰區的補給能量,任何不是懦弱無能的戰區指揮官都會希望能對其有所節制;說敷衍也好,說虛應故事也好,總之使用過多的資源來進行象徵性的轟炸才是浪費。B29出擊時油料滿載近7,000加侖,從成都出發中途還要在華東前進機場加油補給一次;B29出擊一個架次所耗費的燃料,可以讓14航空軍的戰鬥機出擊多少架次?如果陳納德明知B29轟炸僅有象徵意義,卻聽任戰略轟炸派搶去他大半的資源而不爭,那才是渾球一個。 另外,我個人很有興趣瞭解一下Sam兄對史迪威在第一次緬北之役的分析,聽聽看他是如何領導無方? |
Disk 於 2003/12/10 20:51 | |
Re:談談陳納德 | |
To fer-de-lance 聖母蜂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on earth, the mountain is located within Himalayas, As you said, the logistic factor is critical, and the average educated chinese technician I dont think gives few B-29 to Chennault would have any good. There are few reasons. Second, if a field commander can not distinguish what is the goal of the war, and what Well ~~ thats what I think ~~ Disk |
Disk 於 2003/12/10 21:26 | |
Re:談談陳納德 | |
To Light 我認為在中國使用B-29是象徵性的考量不如說是實驗性的考量,我記得沒錯的話在美海軍取得馬里雅納之前 美國之會有杜立德的神風式行動時在是因為當時美軍在太平洋輸的太慘,所以其具有象徵意義,不過B-29從 To Sam 我很好奇的是,史迪威在中國,除了新一軍外並沒有領軍的實權,何來兵敗知說? 就算是新一軍,領軍的好像 To 路過的人 坦白話,美國佬使用城市縱火我覺得真的有點不太道德,很多人在批評美國使用原子彈所造成的損失,卻沒有人 Disk |
fer-de-lance 於 2003/12/10 23:33 | |
Re:談談陳納德 | |
Disk - I see what 聖母蜂 is referring to: It is 《Chomolungma》 in Nepalese The meaning is actually goddess of the universe. It is always rendered phonetically in Mainland Chinese literature - now that I cannot type! |
fer-de-lance 於 2003/12/10 23:35 | |
Re:談談陳納德 | |
Sorry, my mistake, Chomolungma is Tibetan. The Nepalese version is: Sagarmatha means the same thing. |
Light 於 2003/12/11 01:45 | |
Re:談談陳納德 | |
> To Light > 我認為在中國使用B-29是象徵性的考量不如說是實驗性的考量,我記得沒錯的話在 > 美海軍取得馬里雅納之前中國是唯一有足夠土地能夠興建機場讓B-29起降,且航程 > 勾的到日本本土,當B-29一出來便迫不及待的想試試其在戰場的功力, > 美國之會有杜立德的神風式行動時在是因為當時美軍在太平洋輸的太慘,所以其具 > 有象徵意義,不過B-29從中國戰場空襲日本的話,其相對象徵意義並不大 如果要試B29功力,大可利用英國已具規模的機場、不虞匱乏的補給線、充分的戰鬥機掩護,來到柏林上空挑戰當時數一數二的德國空防體系。這樣的實驗才有效果及意義,怎麼會萬里迢迢跑到中國來做實驗? 杜立德空襲對美日雙方心理上的影響很大,雖只是象徵性,意義甚大。前面特地提出B29從中國出擊日本與杜立德空襲,正是為了點明兩者間的關係。如果不這麼看,那麼除非把羅斯福、阿諾德、以及其下陸軍航空軍一堆將領及參謀都當成笨蛋,否則無法解釋B29派至中國的意義。 |
Sam 於 2003/12/11 02:53 | |
史迪威 | |
To Disk 史迪威當然有戰敗,他在第一次滇緬戰役時,把國軍第五軍,第六軍與六十六均等精銳部隊消耗殆盡,就是因為他在部署上發生嚴重錯誤而造成的。事實上,當時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部隊,是由史迪威指揮的,而當他在緬甸戰役失敗之後,棄軍而逃,更是一個懦夫的表現。他及於雪緬甸戰役的恥辱,一直限制國民政府最精銳的部隊留在緬甸,完全不顧中國戰場的死活。 他對中國士兵的評價是不錯,但是他也說過“沒美國人(白種人)指揮,中國人(黃種人)無法在戰場上勝任”,我想他都是有責任的。 事實上,他確實傲慢無能,連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統帥蒙巴頓與魏德邁,一堆人都跟他起過衝突,這就是他自大傲慢的最佳證明,還到處取別人外號!至於有沒有領兵的實權,他當然有,至少國軍在緬甸多多少少被他給亂部署了一通。 |
Sam 於 2003/12/11 03:03 | |
Re:談談陳納德 | |
至少史迪威自己承認,他第一次緬甸戰役是失敗的,儘管他把責任都推給了羅卓英與杜律明,事實上,史迪威在第一次緬甸戰役時,說的謊十分的多,包括他說羅卓英帶著行李攔火車逃跑一事,根本就不是事實,因為當史迪威棄軍逃命時,羅卓英根本還在緬北指揮撤退。史迪威是個不負責任的將軍,你可以去讀讀魏德邁報告,事實上,一切中美之間的問題,都在魏德邁上任後獲得解決了。難道史迪威沒有責任嗎?沒錯,史迪威他有他的優點,但是他不適合當指揮官,他做得也顯然不好,沒有所謂“夠好”之說,至少比起魏德邁,他做得不夠。 |
Sam 於 2003/12/11 03:14 | |
Re:談談陳納德 | |
事實上 羅斯福與阿諾德派遣第二十轟指部第五十八重轟炸機聯隊到中國,確實是政治考量在作祟,當時在開羅會議上,也是羅斯福親自同意蔣中正派遣B-29到中國的,然而,當時蔣中正與邱吉爾也同意並看好這項計劃,因為畢盡阿諾德都同意了這項計劃。而事實上,羅斯福之所以派遣B-29到中國,只是希望激勵中國人的士氣,達到使國軍繼續作戰,拖住日軍南下而已。直到馬里雅納群島被美軍奪下之後,第二十一轟指部的B-29才真正開始被部署用於有效的戰略計劃。當時派駐B-29到中國,只是為了討好國府而已。這大概就是真正的原因了。 |
雪風 於 2003/12/11 11:13 | |
Re:談談陳納德 | |
美國的郵政局發行過史迪威紀念郵票,市面上仍在流通,但魏德邁卻沒有。 史迪威是個中國通,一生在中國待過十幾年,能講流利的中國話,他沒說過什麼“白種人黃種人”之類的話,反倒是他有句話“三億九千九百九十萬的中國人是好人,剩下十萬是貪官污吏。”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孫立人的傳記講第一次緬北戰役?關於中美英三方面指揮權的衝突和協調問題?史迪威和羅卓英指揮不動杜聿明的記述?蔣光頭話說中國遠征軍的指揮權歸史迪威,但事實上當時史迪威並不能有效指揮中國軍隊。當該次戰役失敗時,羅卓英棄下部隊搭火車離開(應該是沒錯,火車幾天後和另一列追撞),史迪威命令中國軍隊撤往印度,但蔣光頭越權指揮,令中國軍隊必須撤回雲南但退路被日軍切斷,只得穿越原始森林造成缺糧惡疾交加嚴重人員折損,而史迪威拒絕阿諾德派遣來的接運C-47,以五十幾歲年紀帶領兩師中國部隊長途行軍退入印度,後來以這些部隊為班底在蘭姆咖訓練出最精銳的美械部隊••• 至於為什麼會有第二次緬甸戰役?你說「及於雪緬甸戰役的恥辱,一直限制國民政府最精銳的部隊留在緬甸,完全不顧中國戰場的死活。」但請問什麼是國民政府最精銳的部隊?是接受美式訓練及裝備的部隊嗎?還是國民政府有自己訓練出最精銳的部隊?也請問沒有打通印緬公路,中國靠駝峰空運能撐多久?還是能自力生產戰略物資獨當一面戰勝日軍? 請不要將蔣光頭的國民黨歷史版本拿來認真,謝謝。 |
Sam 於 2003/12/11 12:30 | |
Re:談談陳納德 | |
問題是,至少也留部分的國府精銳部隊在中國吧?史迪威幾乎抽走了所有接受過美援的國軍部隊,而事實上,國府軍隊在不少戰爭中,都是以血肉長城力抗日軍的,包括了衡陽會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假如當時方先覺能夠多得到一些美國武器,情況是會改善的!羅卓英並沒有承火車逃走,至少史迪威棄軍落跑後,羅卓英人都還在緬甸北部(當時國府還報存保衛密支納的一絲希望,所以羅卓英當時還在緬北)!至於史迪威是否真的有實權?他都可以把緬甸的戰役亂部署一通,是沒有實權嗎?當時,他把孫立人的部隊調去拯救英軍,卻造成了國軍在防守線上發生問題,這些事情,他沒有責任嗎?而且,他更戰術又有多高明?還一度想用有限的國軍兵力去反攻仰光,根本等於是在自殺。 沒錯,不應該把蔣光頭的國民黨歷史版本拿來認真,但同樣的,也請不要把史迪威的史料拿來百分之百的相信,我認為,不論是蔣方的資料,或是史方的資料,都有參考的價值,也有該罵的地方,我從來不完全的相信蔣的資料,只是我個人認為,我不喜歡史迪威而已。 至於美國郵政局出史迪威郵票,那您知不知道美國郵政局也出了陳納德的郵票?出郵票不能代表什麼,史迪威在美國人心中是有紀念的價值,但是也不能否認,陳納德也是有一定地位。儘管這兩個人幾乎是死對頭。 我想這件事情談到這裡就算了,我本來也不想多談史迪威,是有人問我,我才講出我的個人看法而已,至於哪些是史實,那些是瞎吹,就見仁見智了。希望就點到為止了。 |
路過的人 於 2003/12/11 15:02 | |
Re:談談陳納德 | |
To Disk 兄: 就我個人的看法, 李梅剛接掌第21航空軍時, 一樣是遵照前任(韓塞爾)的白天高空精確轟炸, 李梅自己於歐洲戰場服務於第8航空軍時, 曾親自參加日間轟炸德國 如果沒記錯的話, 他曾親自參與轟炸里斯根堡(Me-109主生產工廠)/斯威恩佛特(球承軸大工廠)之役 真正的原因是日間的高空精確轟炸根本無法達到原來的預期結果 低飛可以避免受到高空不穩定氣流(jet stream)的嚴重干擾; 夜間進襲則是有效降低因低飛而受防空炮火的威脅; 雖然夜間投彈精確度會受影響, 使用燃燒彈是針對日本的建築特色及工業分佈鄰近城市區, 可收一石兩鳥之效 有無針對平民?? 有!!! 但不是只是單獨專門殺傷平民... 其實這有點像RAF對德國的夜間區域轟炸... 但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RAF只是要殺傷德國平民, 找得到城市給他猛K下去就對了... 因為RAF希望還能炸到其主要目標, 能多炸到平民是算賺到... 美國在轟炸日本本土時, 碰到與RAF夜間轟炸德國時類似的問題: 精確度 |
Light 於 2003/12/11 17:12 | |
Re:談談陳納德 | |
Sam, 有關史迪威的事談到現在,似乎都還沒看到有根據實際的資料做出的論斷,而是重述一些國府方面推諉攻訐史迪威的論點。「領軍無方」這樣的斷語,希望是你自己在研究過充分的戰史資料後提出來的,也希望能看到一些對史迪威部署、計畫、領導方面實際的分析,然後再來下斷語。 不說別的,你先說史迪威把遠征軍亂部署一通,然後再用此語驗證史迪威有領軍實權,這樣的論證邏輯是錯誤的。要做這樣的推論,前提是史迪威真有領軍實權才行。如果史迪威沒有實權,指揮不了中國軍隊,對「亂佈署一通」的說法就得保留,更不用說「領軍無方」了。老蔣越級指揮、遠征軍將領直通天聽不聽命令並不是史的推諉之詞,而是事實。近在咫尺的遠征軍最高指揮官史迪威根據戰場實況發出宜撤至印度保存實力的命令,卻不被遠征軍將領接受,他們反而服從幾千公里外遠隔重山的老蔣所發、不顧實際的回國命令,結果是部隊全消耗在野人山上。這樣的情形老兄還要堅稱史迪威「棄軍而逃」,「把國軍第五軍,第六軍與六十六均等精銳部隊消耗殆盡」,似乎不是歷史專業人士該有的態度。 |
Light 於 2003/12/12 01:19 | |
Re:談談陳納德 | |
昨日精神不濟,現在繼續。 請查一下1944年6月時史迪威直接指揮的駐印軍有多少兵力,而位於雲南、衛立煌指揮的美械遠征軍又有多少兵力,並且說明一下為何駐印軍的兵員在被派入印度前就已經是精銳之師。此外,也請衡量一下,越過駝峰杯水車薪空運而來的裝備補給該被用在何處?是該用在廣大中國戰區內挽救一城一地之失,還是該用來打通中印公路這條可以供應更大量物資的交通臍帶? 史迪威1942年中提出反攻仰光的計畫可不是只靠在印度訓練後的國軍部隊而已,除了英軍配合外,他還要求三個美國陸軍師的支援。此計畫因英美方高層不同意給予足夠資源而作罷,豈可在沒有詳細分析下輕率稱其為自殺之舉? 更何況在1944年9月史迪威離職前,駐印軍以一個軍三個師擊敗兵力相仿的日軍而打通滇緬路大半,反而是滇西有優勢兵力的遠征軍進展緩慢。在指揮權有名無實的第一次緬北之役時敗了都是他的責任,而當指揮權統一、打勝仗時卻沒有功績可言,這樣的評述豈稱公允? |
Sam 於 2003/12/12 04:04 | |
Re:談談陳納德 | |
Light 我先發表聲明,我沒有說過史迪威沒有功勞,他在印度訓練出了第一支現代化的中國軍隊,這就是他的功勞,就這點,連蔣中正都沒有否認過,而且也嘉獎過他。另外,第二次緬甸反攻之役,遠征軍確實人數比駐印軍多,但是也別忘了,駐印軍在裝備上佔有優勢,而且還有坦克車部隊。這當然史迪威是有他的一定貢獻,但是,主要仍是孫立人與廖耀湘的部隊收復密支那, 至於反攻仰光的計劃,他可是在日軍已經打下仰光後才提出的,那時緬甸境內除了英印軍,英緬軍之外,就只有遠征軍,根本沒有可能在短期之內調三個美國陸軍師來,況且美國與英國重歐輕亞的心態,即便到了第二次滇緬戰役,也不見多少美國正規軍再打,除了麥支部隊(Merrills Mauraders}等少數的特種兵之外。所以以當時英軍不願守緬甸,美軍不願派軍的情況下,派國軍反攻仰光,用“自殺”形容,並不為過! |
Sam 於 2003/12/12 04:28 | |
Re:談談陳納德 | |
Light 我不願意再就史迪威的議題上討論了,我已經說的很清楚,我開這個欄是討論陳納德與李梅的,而不是史迪威,只是提出我個人的觀點而已,而不是指我的觀點就一定是正確無比的,所以不用跟我太認真,因為我仍在研究當中,過去我也一度與你一樣,深信史迪威是在幫助中國,但是後來研究多了,我才發現,他也只不過是一個維護美國利益的人,跟小布希沒有什麼兩樣。所以我才不喜歡他的,當然,他身為美國人,維護美國利益沒有錯,不過無論他的動機為何,卻犧牲掉了中國,這就是我的觀點,當然,我也不是說你的觀點就是錯的,我也跟不少美國朋友討論過類似的話題,所以相信以後我們仍然有機會討論,今年十二月我回台灣後,與您聯絡看看好了。 如果在網路上繼續討論史迪威的複雜問題,恐怕到後面會傷和氣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所以,我們可以停止嗎?因為事實上,史迪威的東西很難說是誰對誰錯,這太複雜了,跟討論其他戰役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們回到討論B-29的主題上面好嗎?如果我的觀點您不能認同,那您就把他當作是兒戲,笑笑就好。這個題目再討論下去,到時候會為難很多人的,好嗎?我倒是可以建議您讀讀魏德邁與陳納德對於史迪威的看法,假如您不願意讀國民政府史觀,鄭浪平,黎東方的書,那至少陳納德與魏德邁都是美國人,也是站在美國立場,你可以讀讀他們的評論,當然也都是參考就好,不必照單權收。 對了,您指B-29從成都起飛後必須在華東前進基地加油,其實沒有這一回事,因為B-29的航程足夠由成都直飛九州了,當然除非是B-29出了問題。而且當華東某些基地相繼於一號作戰中淪陷時,並沒有引響到B-29由成都出擊的任務,只是更堅定了第二十轟炸機指揮部撤出中國的決心而已。至於陳納德與蔣中正為何聽任B-29來華搶物資,那是因為他們本來想要用B-29支援中國戰區內的戰術任務,他們相信使用B-29可以帶給一號作戰中的日軍滅亡的威力,並藉由B-29徹底摧毀日軍在中國,滿洲,台灣與東南亞的補給線,因為陳納德深信,B-29打擊日本本土的工業是沒有用的,因為日本可以偽裝,或修復,事實上日本在這方面的能力是驚人的(有一次美機空襲台灣南部的油庫,將其徹底摧毀,結果日本人很快將其修復)。不過,如果將日本的補給線徹底切斷,那麼日本就算有工廠,那也是沒有用的。陳納德絕對不是一個混球,只是後來他發現B-29不在他的指揮之下後,才知道他們在中國的作戰只有象徵意義,並浪費他無數的物資,所以他最後希望李梅趕快滾蛋。不過仍不放棄使用B-29支援中國戰區的希望,最後,他與蔣中正一起向羅斯福與阿諾德施壓,李梅才同意1944年12月18日空襲漢口的計劃,同時也發現如何火燒東京的戰法。 |
Disk 於 2003/12/12 10:40 | |
Re:談談陳納德 | |
To fer-de-lance Thanks~~ Those name are so long and I can never remember exactly :P To Light 我記得沒有錯的話,當B-29第一支戰力成立後,歐洲戰場已接進尾聲,當時的歐洲天空已是B-17滿天飛的天下 的確,杜立德空襲對美日雙方心理上的影響很大,但我也點明該場戰役之所以影響會大是有其相關的背景因素, To 路過的人 美軍其實很早以前就發現日本城市的房子大多數是木及紙造的,當時對高爆彈與燃夷彈間的爭執也有一段時間 To Sam 我很訝異你會說陳納得深信B-29打擊日本本圖工業是沒有用的,難道陳將軍會認為運用B-29可以徹底摧毀日軍 最後,美軍光在日本就使用數千架次的的B-29來摧毀包括整個城市,你認為若要摧毀中國,滿州,台灣的補給線 還有關於史迪威將軍部份的論點,我也同意停止,但可不可以讓我發最後一次有關其的論點,真的忍不住了>_< 首先是,當時的中國部隊,中央軍的軍餉高於其他軍系的部隊,這造成的結果,會讓部隊只聽令於一人 再來是當時導致中國遠征軍的潰敗原因是因為指揮權不統一,在這我並不是指中國部隊而是指英軍並不歸史指揮, 最後是在中國遠征軍在返回中國路線被封鎖下,史迪威曾要求中國部隊到印度整補,這也無可後非吧,留的青山 另一個有關“沒美國人(白種人)指揮,中國人(黃種人)無法在戰場上勝任”一說,也請不要只看字面上的函 Disk |
Sam 於 2003/12/12 13:01 | |
Re:談談陳納德 | |
Disk與Light 請兩位了解,我不想在史迪威的議題上跟任何人去吵,事實上這個欄本來就不是為了史迪威而開的,而是為了陳納德。再說,這件事情也是你們硬要問我的觀點而討論的,我只是陳述我的個人觀點,並不是指百分之百都是事實,也不想談這沒有意義的東西下去,但是你們一直逼我談,會不會太為難我了?難道我一定要跟你們一樣的觀點才行嗎?難道你們的就百分之百的是事實?你們可以討論,但是記住,不要想改變我!試圖去改變別人是沒有意義的,況且史迪威事件根本沒有一個客觀的論述過! 還有,我沒有說過中國軍隊的指揮是跟美國一樣統一的,沒錯,在緬甸的失敗,指揮權部統一是一個原因之一,但不代表他沒有指揮的實權,至少第一次緬北戰役剛開始的國軍部署都是他稿的,能說緬北的失敗他沒有責任嗎?而且他強調國軍部隊去給英國人解圍,不知道使國軍的防線陷入了多大的危機?還有他率領少數隨縱離開部隊逃命,這又是什麼意思?是一個有責任將軍的做法嗎? 什麼叫中國軍官都不如美軍軍官?當然中國部隊裡面有不良的軍人,以及脫離中央,半獨立的各派系部隊,但不代表他們都輸給美軍軍官的素質,講杜律明好了,他在崑崙關的表現,我認為不輸給史迪威。他所指揮的第五軍,我也不認為素質輸給駐印軍!杜律明無論如何,都是國軍裡面屬一屬二的將領,我對他十分尊敬。 還有,指揮過敦克爾特與第一次緬甸作戰的英軍將領是亞歷山大,不是蒙巴頓,請把順序搞清楚一點! 我這是最後一次回應這個話題,不論你們滿意或不滿意,都不要再為難我了好嗎?我根本不是為了史迪威開這個欄的,如果你們再在這個議題上與我糾纏不清的話,我只能視為誂釁的行為。如果我說我看不起史迪威得罪你們,那我就道個歉,希望這能夠把話題轉回來,可以嗎? |
深藍 於 2003/12/12 13:23 | |
Re:談談陳納德 | |
曾和一個在二戰時期擔任轟炸員教官和 B-29 投彈員的老先生當鄰居, 而且對二戰前後美國空軍發展史的我, 來說說一些看法吧. 美國陸軍航空隊對當時戰略上要如何規劃一事爭議很多. 還記得 B-25 轟炸機叫 “米契爾”, 是紀念空軍先趨者米契爾上校, 他曾因為在策略上和上級不合, 竟然落到軍法審判. 陳納德當時也主張轟炸機應該要有戰機護航, 並且強調編對戰術. 但20-30年代當時轟炸機速度很快, 有人認為轟炸機快而且武裝夠的話不需要戰機護航, 當然這樣的想法在二戰初期證實是不對的, 代價是數百架珍貴的轟炸機和數千名珍貴的空勤人員生命. 陳納德在美國軍方發展不順, 後來落到當民間飛行雜耍的地步, 後來中國蔣夫人派掌管航空事務, 請了他去中國主掌飛航事務. 至於之所以有 “飛虎隊” (AVG), 乃美國的租借法案也適用於中國, 中國獲得 P-40 戰機彈缺乏適合的飛行員, 所以才在羅斯福總統的許可下, 招募美國海空軍飛行員去中國作戰. 陳納德總算能夠將自己對空戰的規劃加以實現. 由於日本的零戰在美國對日宣戰前, 已經在中國肆虐了一陣子, 因此陳納德很清楚美製戰機在速度,爬升速度和迴轉半徑上都比不上零戰, 唯一可取的是美製飛機防護足夠而且俯衝速度較快 (因為比較重), 因此發展是所謂的打帶跑戰術 (由較高高度偷襲日機, 在加速俯衝逃避追擊), 再加上中國軍方對空哨戒網的運作, 使得 AVG 對日本空軍的防禦作戰上有較多的優勢. 而陳納德的編隊戰術也提高擊殺率, 和當時各國空軍的單打獨鬥方式也比較有勝算. 現在各國空軍的作戰方式也已小組編隊進行, 陳納德當時的看法可見正確. 至於說為何飛虎隊在二戰時期能夠造成注意, 個人的看法是在珍珠港事件後, 傳來的都是失敗和被攻陷的壞消息, 而唯一的好消息是 AVG 已聲空作戰並獲得初步的勝利. 因此在壞時機時的好消息顯得十分珍貴. 因此陳納德也就被美國媒體塑造成英雄. 但這樣的待遇對當初排斥他的空軍同僚比真是情何以堪. 尤其是被零戰整德灰頭土臉的空軍飛行同僚. 不過美國海軍很快的學會陳納德的編隊攻擊和打帶跑戰術, 也能在空戰中板回一城. 但隨著美國在太平洋戰區的涉入日深, 對中國的援助也陸續增加, 對日本執行戰略轟炸的構想很正確在執行上困難重重. 尤其是1943年以後, 美國在歐洲上空的戰略轟炸已經有相當的成效. 但 B-29 構造複雜難以維護, 耗油凶, 因此只好自己飛去印度載補給品, 平均要飛五次才能載到足夠的補給品對日本攻擊一次, 當然, 這樣的出擊方式對戰爭的影響當然不大. 而且對日本轟炸僅能達到九州而已. 中國的空防太薄弱, 日多次夜襲B-29駐在地成都機場成功並且摧毀多架 B-29 轟炸機, 因此在美軍奪得賽班島後, 所有的 B-29 變移防到賽班繼續對日本攻擊. 喜歡抽大雪笳李梅一向是轟炸派的支持者. 我的鄰居曾說當李梅聽到原子彈( A-BOMB) 送來賽班時, 他說 “幹麼要用 A-bomb? 用這些 B-29 就可以把日本炸沉.”(Why use a-bomb? I can sink Japan with these B-29s.) 就可以看出李梅和陳納德的爭執點. 蔣介石和陳納德希望 B-29 能夠減輕中國戰場上的壓力, 所以希望以轟炸運補線和物料存放地點為主, 但李梅認為戰略轟炸才是贏得勝利的關鍵. |
Sam 於 2003/12/12 13:29 | |
Re:談談陳納德 | |
<我很訝異你會說陳納得深信B-29打擊日本本圖工業是沒有用的,難道陳將軍會認為運用B-29可以徹底摧毀日軍 在中國,滿洲,台灣這三個廣大的區域?就算是辦的到,會讓日軍投降?> 你可不要小看空中打擊對日軍補給線所造成的傷害,光是依靠陳納德的第十四航空隊(不包括B-29,最多B-24)對日本在長江,黃河,台灣海峽,華東與華中的物資補給線的傷害,就夠造成日軍頭痛,並成為了發動一號作戰的原因,一但B-29被用於中國戰場,有沒有想過對日本支那派遣軍(並沒有使用該兩字的意思,只是依照史實而使用而已。)的傷害將有多大? <首先的問題是,補給問題,當時中國方面軍90%是以空運為主,哪有可能在補給中國陸軍後再補龐大的B-29機隊?> B-29在中國由1944年4月待到1945年1月這段期間,同時的將駝峰空運配給給了第十四航空隊,中國部隊與第二十轟指部,確實是犧牲了部分國軍與陳納德的物資,但是如果能將部分B-29投入在中國的作戰上面,那對於陳納德而言,就不是一種浪費了,因為第二十轟指部的部分飛機已經給他指揮了,他可以更有效的運用他們,至於第二十一轟指部依然可以由馬里雅納起飛空襲日軍,在雙方面都實施打擊。然而,一但B-29無法由他指揮以後,當然就沒有價值了。況且國府還要花大錢去服務美國飛行員在華食住。
請問,補給線你要怎樣修復?那廣大的土地給盟軍對抗日軍造成困難,同時也給日軍本身造成困難,日軍要維護那樣廣的土地,又談何容易?困且,有效的分配物資給第十四航空隊,B-29與國軍部隊,三方都可以多少的給日軍補給線造成傷害。試想,在B-29轟炸之後,每天日軍都不時遭遇到P-40與P-51的騷擾,他們在修復上面能有多少進度?如果國軍能夠保留部分美械部隊,也可以有效防衛住更多的區域,確保住美國陸軍航空隊在中國的前進基地。另外,由梅樂斯與戴笠指揮的忠義救國軍,別動軍等游擊部隊,也可以配合正規軍給予日軍補給線更大的損失。這樣,中國戰區的危機不但能夠解除,對於日本的工業生產,也會造成一定的損失,至少沒有物資,工廠如何生產呢?
不過你也要知道,沒有這些物資,不論日軍有多強的維修技術與技工,都不可能有多大的生產力的,要知道,到了二戰末期,日本人連飛機的燃料都出了問題。一但日軍在中國的攻勢降低,他們自然會在戰略考量下,降低對中國的駐軍,也許國軍無法反攻回到滿洲,但是至少美械的國軍部隊可以有能力收復香港,廣州,等到美軍更多的軍援抵達之後,在對其他地區反攻,不過當然,這會延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度,因此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最後,美軍光在日本就使用數千架次的的B-29來摧毀包括整個城市,你認為若要摧毀中國,滿州,台灣的補給線 很抱歉,如同前面所述的,陳納德光靠P-40,P-51,P-38,B-24與B-25等傳統戰鬥機與轟炸機,對於日軍在華的補給已造成嚴重的損害,可以去參考1951年,美軍戰後訪問日軍駐華將領的資料書籍,以及“Japanese Army Air Force operation in China”等美軍出版訪問日軍的書籍中看出,日軍對於第十四航空隊的破壞深感嚴重,並希望將其除之後快。這並不表示對於日本本土的轟炸不重要,但是,對於中國大陸到東南亞地區日軍補給線的破壞也有一定的重要性。 |
Sam 於 2003/12/12 13:41 | |
Re:談談陳納德 | |
深藍 您說得不錯,陳納德在美國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已經在中國待了五年,對於日本作戰飛機的了解,絕對不是任何一位美國陸軍航空隊的將領可比的,所以他才能夠在珍珠港事變後,運用一百架Hawk-81A2在中國與緬甸大破日軍的突擊,與“第三次長沙會戰”一起成為了“遠東戰場上盟軍的奇蹟”。當然,這也造成了其他美軍將領的不滿。包括了過去一直堅信杜黑主義的老對手畢塞爾與李梅,與他的上司阿諾德對他非常的不滿。 儘管本人對李梅滿崇拜的,但是我並不認為轟炸主義真的是完全有用的,轟炸機在沒有戰鬥機護航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真的百發百中的,看看日軍在1937年8月14日與1941年12月20日的兩場對中國的空襲,都是在沒有戰鬥機的護航下實行空襲的,自然效果有限。至於B-29之所以能成功,只能拜當時日軍沒有應對B-29的飛機,否則看看B-29在韓戰時,幾乎成了MiG-15的把子,而且,自從空對空飛彈投入實戰之後,轟炸機更是無法直來直往的對目標進行轟炸了。 |
flak 於 2003/12/12 13:52 | |
Re:談談陳納德 | |
而陳納德的編隊戰術也提高擊殺率, 和當時各國空軍的單打獨鬥方式也比較有勝算. 單打獨鬥?一次大戰的時候就有編隊戰術,怎麼可能各國都是單打獨鬥? 大戰間應該只有編隊戰術的不同,三機,斜行,並行...等不同。但是編隊飛行需要較有系統的訓練(試試看編隊騎摩托車轉彎,然後再想像立體空間的狀況),這可能才是當時中國飛行員沒有這能力的原因。 很多報告也指出現在解放軍的編隊能力也還不完整(試試看騎時速600公里的摩托車編隊)。 |
雪風 於 2003/12/12 13:59 | |
Re:談談陳納德 | |
>>事實上這個欄本來就不是為了史迪威而開的 史迪威的話題是你自己丟出來的! >>難道我一定要跟你們一樣的觀點才行嗎?難道你們的就百分之百的是事實? 難道別人就不能陳述自己的觀點和所知道的資料嗎?沒人可那麼無聊要改變你! >>指揮權部統一是一個原因之一,但不代表他沒有指揮的實權 文章還在樓上,一開頭你是這麼講的嗎? >>還有他率領少數隨縱離開部隊逃命,這又是什麼意思?是一個有責任將軍的做法嗎? 前面已經講很清楚了,而你的討論只會舊話反覆重ㄠ?你的討論歷史格局就是這樣? >>請把順序搞清楚一點! 你這是什麼口氣?和幾個美國老兵交談過就屁股翹上天? >>如果你們再在這個議題上與我糾纏不清的話,我只能視為誂釁的行為 版上是你開的?一個討論竟是用威脅之辭來當句點? |
深藍 於 2003/12/12 14:15 | |
Re:談談陳納德 | |
啊啊阿, 回頭想了一下, 不是編隊戰術, 是編隊攻擊戰術啦. 久未看書, 想法也不嚴謹了. 慚愧慚愧. |
Sam 於 2003/12/12 14:53 | |
Re:談談陳納德 | |
給雪風,Disk與Light 我如果對你們有不禮貌的地方,就先跟你們道歉好了,希望這段爭執就停止,回來討論陳納德,我年少無知,還請你們見諒,不過仍請你們尊重我的觀點。 我再次的提出,希望史迪威的爭執能夠再此告終,因為無論是蔣中正與陳納德的版本,或是史迪威的版本,都充滿著片面之詞,都是只能夠作為參考而已,不能照單全收,應該兩個版本都讀過之後,才能作出稍微客觀的評論。也許我是太過於相信國民黨與陳納德版本的史料,但是也必須要指出,這不代表只能相信史迪威的片面之詞。由於史迪威事變的背景過於複雜,再談下去恐怕一發不可收拾,所以還是請各位前輩先停止,好嗎? |
Sam 於 2003/12/12 14:59 | |
Re:談談陳納德 | |
必須澄清一下,孫立人的部隊並不是史迪威帶入緬甸的,史迪威所帶入印度的大概只有一行十位數的人,包括一堆難民。孫立人的部隊進入印度前,還遭到英國人為難過一番。 |
Sam 於 2003/12/12 15:04 | |
Re:談談陳納德 | |
回來談論B-29,事實上,我認為,在中國戰區的領導人(蔣中正)與空軍將領(陳納德)無法指揮B-29的情況下,美國確實不應該因為政治的考量,而將第二十轟指部派到中國與印度,而是應該等到美軍收復馬里雅納之後,再由馬里雅納起飛執行戰略轟炸日本本土。在中國的助手,不但白白的浪費了中國戰場的物資,還引來了日軍的攻勢,確實是不妥當,況且當時國府還花大錢修復這些位於成都的基地,並且自掏腰包給美軍飛行員題供食住,實在不值得。 |
ra 於 2003/12/12 16:00 | |
Re:談談陳納德 | |
>>>>看看日軍在1937年8月14日與1941年12月20日的兩場對中國的空襲,都是在沒有戰鬥機的護航下實行空襲的,自然效果有限。至於B-29之所以能成功,只能拜當時日軍沒有應對B-29的飛機,否則看看B-29在韓戰時,幾乎成了MiG-15的把子, 我對這個部分的懷疑非常嚴重,首先我們都知道如果要破壞交通綫,決不是面積轟炸這種亂槍打鳥能做到的事情,必然要採取白晝低空精確轟炸(最好是俯衝轟炸)來打擊交通綫上的節點目標,這種節點目標或者是橋梁(水橋陸橋皆可)或者是公鐵路交通編組站,如果讓飛機去炸火車路軌或者公路的路面,效果非常非常有限,B29根本就不是爲了執行這種任務設計的,同樣的情況下哪怕是A20也遠比B29合適(最少小很多),爲了能擊中小目標而變得又大又低又慢的B29將成爲地面防空火力最好的餌食,而且原本因爲高度和夜間飛行限制不能參加行動的日軍戰鬥機將獲得完全的交戰機會,加上不要命的義烈航空隊這種自殺飛機,去中國參加戰場遮斷任務的B29下場絕對會比在鴨綠江慘烈的多,在日本的行動中保護B29的兩大條件(高度,夜間)全部破棄的情況下,用這麽昂貴而且消耗巨大的武器去承擔高風險高損耗的戰術任務,從哪個角度說都可以認爲是一種嚴重浪費行爲 SAM先生明確的指明了無戰鬥機護航情況下進行白晝轟炸的危險性,我非常認同,但是我也認爲只要是在白晝進行低空轟炸,不管有沒有護航,轟炸機的戰損都不會太低,何況是重型四發轟炸機這種根本就沒有被設計為執行戰術轟炸任務的單位來執行這種任務,我認爲根本就是找錯了對象(以個人對二戰轟炸機膚淺的知識來看,唯一一種適合要求的四發轟炸機是德國人的HE177格?娷蛂A這還要不考慮格?娷?爲了滿足這種條件的戰術運用在機械可靠性上付出的巨大代價,使得它實際上根本什麽任務都不適合),陳納德作爲一個老資格的飛行員和戰術計劃制定者,我難以相信他會這麽膚淺的認爲B29適合執行這種任務(可能除了載彈量足夠強大和自衛火力不小以外,他沒有一個性能符合要求),適合中國戰區要求的飛機可能是B25J(考慮其變態的機首火力配置),可能是A20(因爲別的戰區都不要他,CBI戰區這種撿破爛的地方還能排上分配),甚至可能是來自地中海的B26(如果英國人大發慈悲的話),就是不可能是貴得嚇死人的B29,而一旦B29投入這種戰鬥,其損耗之大很可能引起一場嚴重的政治風暴(那麽陳納德先生很可能要用一種更不得体的方式離開中國) 我始終認爲在中國的B29除了充當運輸機以外,最多可以承擔自廣西出發向北部灣和臺灣海峽佈雷的任務,戰略轟炸(炸不到本州一切都是惘然)和戰術支援(世界上最昂貴的火把),都不是他應該和能夠承擔的使命,在中國部署B29某种程度說是無視中國戰區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的一種行爲 我個人認爲sam先生非常推崇的破壞交通綫顯然是一種明智的空中力量使用原則,但是在中國戰場的實際情況中不能無視兩個條件來推崇這種計劃的效果:第一、攻勢作戰中破壞敵交通綫的行動未必能達到守勢作戰中的效果(最傑出的例子就是把英國人弄得灰頭土臉的佳木作戰),處於靜態的守軍完全可以依靠分散和隱蔽行動(夜間活動)來對消攻方的空中壓制效果,用類似衡陽保衛戰這種守勢作戰中空中力量發揮的作用來衡量未來的攻勢作戰中其所具有的能量,是不完善的;第二、CBI戰區,特別是中國缺乏足夠的後勤保障能力來支持戰術空軍進行完全遮斷戰場的行動,最多勉強能夠完成在内河主航道上佈雷和在若干重點地區攻擊若干交通節點(轟炸黃河大橋的慘烈已經説明了要讓二戰時期部署在中國的戰術空軍完成這種任務其困難何等之大,而對方恢復起來是何等簡單),要像SAM先生那樣做到把日軍的陸上,水上乃至海上交通完全堵塞癱瘓,那麽在中國的美國空中單位的數量要暴漲20倍以上,這支部隊不要說打仗的消耗,就是坐在基地?堶惘Y就要把中國的戰爭資源吃得精光 |
Disk 於 2003/12/12 16:23 | |
Re:談談陳納德 | |
To All 有關蒙巴頓將軍的論點,因為那是好幾年前所看到的,手上沒資料,因留在台灣 To Sam 最後若你的Post只有你能澄清,不讓他人澄清,那我就此拒絕回應 Disk |
ra 於 2003/12/12 16:39 | |
Re:補充和更正 | |
>>>在中國部署B29某种程度說是無視中國戰區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的一種行爲
〉〉〉不過你也要知道,沒有這些物資,不論日軍有多強的維修技術與技工,都不可能有多大的生產力的,要知道,到了二戰末期,日本人連飛機的燃料都出了問題。一但日軍在中國的攻勢降低,他們自然會在戰略考量下,降低對中國的駐軍,也許國軍無法反攻回到滿洲,但是至少美械的國軍部隊可以有能力收復香港,廣州 您要堅持這種看法,那麽我認爲可能轟炸中國的内地交通要道完全是一種浪費,只要對中國和朝鮮的海港佈雷和轟炸港口就能完成封鎖日本到大陸資源區的交通了,何必去炸内地要道了?可這麽干的話中國的行動必須在西太平洋美國海軍的統一指揮下行動(沒有海軍的水中兵力配合,封鎖海上交通是不可能的,何況只有海軍才有足夠資源來掌握這種制海封鎖行動的主導權),最後整個中國地區的美國陸航掉轉頭去變成了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行動的分支,別説遠在美國的陸航司令部會多麽暴跳如雷,就是陳納德自己也不會接受這種降貴屈尊的待遇吧?所以戰術上正確的設想在戰略上往往是不可行的,在政治上則是大逆不道的;而燃料什麽的支那派遣軍自己也很緊張,除了煤炭和少量的合成汽油外,中國方向上日本獲得不了多少能源供應。相反如果盟軍試圖在華南華東開闢登陸場或者補給點給中國部隊輸血,毫無疑問臺灣府和法屬印度支那的日本駐軍是決不會坐視的,爲了保障交通綫的通暢,必須繼續發動緬甸方向的攻勢作戰和對臺灣島的登陸戰,這不僅僅大大延長了整個戰爭的進程,而且對中國來説(用您自己的見解看)也是用近水去救遠火,本來應該返回中國的XY部隊不僅要繼續留在緬甸方向上活動,很可能還要增兵(當然我對英國抱有水準以上的期待,我認爲它可能會對印度支那有興趣,這樣的話可以少一點兵力投入),這種四面出擊,兵力空虛情況下發動自廣西向廣東的進攻,中國有足夠的實力嗎?在廣東這種山地水網地形和連排級步兵作戰能力稱雄天下的日軍交戰,怕是一個驚人的血肉泥潭吧,這樣打還不如大家一起去投共,然後從甘陝方向向北向西開闢通道,歡迎約大叔的坦克順著蒙古大草原一路殺奔過來打擊日軍好了,説不定還真的能一舉解決滿蒙問題,大軍所向一直到淮河北岸都是日軍望風披靡,我軍節節獲勝,等過了淮河,估計原子彈也差不多要丟到長崎了,南方的日軍也該整隊投降了,什麽事情也不耽誤(反正都是無責任架空,這樣做政治上最壞的結果不過是當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也沒什麽不好^0^) |
Darth Panda 於 2003/12/12 18:16 | |
Re:談談陳納德 | |
brother Ra If we let you to write Modern chinese histroy, we can win the best comedy book price of the year |
Sam 於 2003/12/13 06:25 | |
Re:談談陳納德 | |
ra <我對這個部分的懷疑非常嚴重,首先我們都知道如果要破壞交通綫,決不是面積轟炸這種亂槍打鳥能做到的事情,必然要採取白晝低空精確轟炸(最好是俯衝轟炸)來打擊交通綫上的節點目標,這種節點目標或者是橋梁(水橋陸橋皆可)或者是公鐵路交通編組站,如果讓飛機去炸火車路軌或者公路的路面,效果非常非常有限,B29根本就不是爲了執行這種任務設計的,同樣的情況下哪怕是A20也遠比B29合適(最少小很多),爲了能擊中小目標而變得又大又低又慢的B29將成爲地面防空火力最好的餌食,而且原本因爲高度和夜間飛行限制不能參加行動的日軍戰鬥機將獲得完全的交戰機會,加上不要命的義烈航空隊這種自殺飛機,去中國參加戰場遮斷任務的B29下場絕對會比在鴨綠江慘烈的多,在日本的行動中保護B29的兩大條件(高度,夜間)全部破棄的情況下,用這麽昂貴而且消耗巨大的武器去承擔高風險高損耗的戰術任務,從哪個角度說都可以認爲是一種嚴重浪費行爲> 事實上,我所謂的補給線並不只限於公路,鐵路,水陸兩用橋樑而已,而是包括日本支那派遣軍的主要補給基地,其中包括大城市,如武漢,上海,南京等日軍重要佔領據點,這些據點才是交通線上最重要的目標,而B-29就是針對這些補給線而來的,B-29針對這些補給目標,可以進行高空的轟炸,而至於鐵路與橋樑等目標,可以與第十四航空隊混編行動。1944年12月18日,B-29對武漢的轟炸使日軍得到了嚴重損失。當日軍的這些據點與交通要道都遭到嚴重損毀後,日軍在華的補給將造成比1943年時第十四航空隊所給予的打擊更嚴重的癱瘓。 <SAM先生明確的指明了無戰鬥機護航情況下進行白晝轟炸的危險性,我非常認同,但是我也認爲只要是在白晝進行低空轟炸,不管有沒有護航,轟炸機的戰損都不會太低,何況是重型四發轟炸機這種根本就沒有被設計為執行戰術轟炸任務的單位來執行這種任務,我認爲根本就是找錯了對象(以個人對二戰轟炸機膚淺的知識來看,唯一一種適合要求的四發轟炸機是德國人的HE177格?娷蛂A這還要不考慮格?娷?爲了滿足這種條件的戰術運用在機械可靠性上付出的巨大代價,使得它實際上根本什麽任務都不適合),陳納德作爲一個老資格的飛行員和戰術計劃制定者,我難以相信他會這麽膚淺的認爲B29適合執行這種任務(可能除了載彈量足夠強大和自衛火力不小以外,他沒有一個性能符合要求),適合中國戰區要求的飛機可能是B25J(考慮其變態的機首火力配置),可能是A20(因爲別的戰區都不要他,CBI戰區這種撿破爛的地方還能排上分配),甚至可能是來自地中海的B26(如果英國人大發慈悲的話),就是不可能是貴得嚇死人的B29,而一旦B29投入這種戰鬥,其損耗之大很可能引起一場嚴重的政治風暴(那麽陳納德先生很可能要用一種更不得体的方式離開中國)> B-29並不一定要限於低空轟炸的任務,事實上,這些任務可以交由第十四航空隊來承擔,主要還是用於對付漢口與南京這類地區的目標執行轟炸。當然,並不是所有第二十轟指部的B-29都要交給陳納德,配合第十四航空隊癱瘓這些地區,只要抽調第二十轟指部十分之二的能力就可以了。中國並不是日軍的大後方,他們要同時進行維修,同時進行保護交通要道,又要面臨美國陸軍航空隊的騷擾,這將是非常困難的。 <我始終認爲在中國的B29除了充當運輸機以外,最多可以承擔自廣西出發向北部灣和臺灣海峽佈雷的任務,戰略轟炸(炸不到本州一切都是惘然)和戰術支援(世界上最昂貴的火把),都不是他應該和能夠承擔的使命,在中國部署B29某种程度說是無視中國戰區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的一種行爲> 如果能夠由廣西出擊,以B-29的航程,是可以炸到本州的,只可惜,B-29從來沒有機會使用這些前進基地而已。 <我個人認爲sam先生非常推崇的破壞交通綫顯然是一種明智的空中力量使用原則,但是在中國戰場的實際情況中不能無視兩個條件來推崇這種計劃的效果:第一、攻勢作戰中破壞敵交通綫的行動未必能達到守勢作戰中的效果(最傑出的例子就是把英國人弄得灰頭土臉的佳木作戰),處於靜態的守軍完全可以依靠分散和隱蔽行動(夜間活動)來對消攻方的空中壓制效果,用類似衡陽保衛戰這種守勢作戰中空中力量發揮的作用來衡量未來的攻勢作戰中其所具有的能量,是不完善的;第二、CBI戰區,特別是中國缺乏足夠的後勤保障能力來支持戰術空軍進行完全遮斷戰場的行動,最多勉強能夠完成在内河主航道上佈雷和在若干重點地區攻擊若干交通節點(轟炸黃河大橋的慘烈已經説明了要讓二戰時期部署在中國的戰術空軍完成這種任務其困難何等之大,而對方恢復起來是何等簡單),要像SAM先生那樣做到把日軍的陸上,水上乃至海上交通完全堵塞癱瘓,那麽在中國的美國空中單位的數量要暴漲20倍以上,這支部隊不要說打仗的消耗,就是坐在基地?堶惘Y就要把中國的戰爭資源吃得精光> 空中優勢對於敵軍的攻勢是有一定引響的,在豫湘桂戰役期間,曾經有國軍呼叫B-29轟炸日本一支部隊的前列,最後是將那支部隊徹底的摧毀,這段歷史在國軍,美軍與日軍的資料都有提到,只是資料我留在國內,無法提出更詳盡的解釋形容內次任務。而事實上,在豫湘桂戰役期間,助手華東地區的美軍第二十三戰鬥機大隊,與華北,華中地區的中美空軍混合團對於日軍的攻勢是給予過毀滅性的打擊。之所以無法摧毀日軍的攻勢,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第十四航空隊三分之二的飛機都不在協助中國部隊作戰,數量與燃料上處於劣勢,而國軍地面部隊的情況就更是遭高了,所以當國軍無法守住這些前進基地時,美軍對日軍的空中打擊就派不上用場了。就拿衡陽會戰為例子,當初很多第二十三大隊的飛行員都抱怨過,當時的燃料幾乎不夠用,大多都被B-29執行戰略轟炸任務消耗掉了。如果能夠在支援對抗日軍攻勢的方面使用B-29,那對於日軍的攻勢將大有引響。 |
Sam 於 2003/12/13 06:44 | |
Re:談談陳納德 | |
RA <您要堅持這種看法,那麽我認爲可能轟炸中國的内地交通要道完全是一種浪費,只要對中國和朝鮮的海港佈雷和轟炸港口就能完成封鎖日本到大陸資源區的交通了,何必去炸内地要道了?可這麽干的話中國的行動必須在西太平洋美國海軍的統一指揮下行動(沒有海軍的水中兵力配合,封鎖海上交通是不可能的,何況只有海軍才有足夠資源來掌握這種制海封鎖行動的主導權),最後整個中國地區的美國陸航掉轉頭去變成了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行動的分支,別説遠在美國的陸航司令部會多麽暴跳如雷,就是陳納德自己也不會接受這種降貴屈尊的待遇吧?所以戰術上正確的設想在戰略上往往是不可行的,在政治上則是大逆不道的;而燃料什麽的支那派遣軍自己也很緊張,除了煤炭和少量的合成汽油外,中國方向上日本獲得不了多少能源供應。相反如果盟軍試圖在華南華東開闢登陸場或者補給點給中國部隊輸血,毫無疑問臺灣府和法屬印度支那的日本駐軍是決不會坐視的,爲了保障交通綫的通暢,必須繼續發動緬甸方向的攻勢作戰和對臺灣島的登陸戰,這不僅僅大大延長了整個戰爭的進程,而且對中國來説(用您自己的見解看)也是用近水去救遠火,本來應該返回中國的XY部隊不僅要繼續留在緬甸方向上活動,很可能還要增兵(當然我對英國抱有水準以上的期待,我認爲它可能會對印度支那有興趣,這樣的話可以少一點兵力投入),這種四面出擊,兵力空虛情況下發動自廣西向廣東的進攻,中國有足夠的實力嗎?在廣東這種山地水網地形和連排級步兵作戰能力稱雄天下的日軍交戰,怕是一個驚人的血肉泥潭吧,這樣打還不如大家一起去投共,然後從甘陝方向向北向西開闢通道,歡迎約大叔的坦克順著蒙古大草原一路殺奔過來打擊日軍好了,説不定還真的能一舉解決滿蒙問題,大軍所向一直到淮河北岸都是日軍望風披靡,我軍節節獲勝,等過了淮河,估計原子彈也差不多要丟到長崎了,南方的日軍也該整隊投降了,什麽事情也不耽誤(反正都是無責任架空,這樣做政治上最壞的結果不過是當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也沒什麽不好^0^)> 事實上,B-29曾經在蘇門達臘佈過水雷,也轟炸過港口,但是實際上,作用並不大,佈水雷與港口轟炸,對日軍的傷害是相當有限的。而且B-29由成都飛到滿洲與朝鮮只為了佈雷,那將是一種非常浪費的舉動。事實上,陳納德與美國海軍的合作一直都比跟陸軍融洽,看看在中國戰場上與陳納德合作最為密切的梅樂斯,就是海軍軍官,而尼米滋與金上將對於陳納德也都是讚不絕口,遠比史迪威與阿諾德對他的評價要高出許多。你說,陳納德又有什麼理由不去與海軍合作?至於你說要在中國開闢港口對中國戰區提供支援,日本在台灣與印度支那的部隊當然不會坐視不理,但重點是,當時台灣已經遭到美軍炸射成廢墟,而日本本土都已經快要不堪,你認為,日本還會笨到把自己的主力壓在中國嗎?到了1944年6月份,從緬甸調回中國的美械部隊與青年軍,確實有能力對廣東發動攻勢,外加那時的日軍已經不是你心目中那麼的“稱雄天下”了,因為到了那個階段,日軍的攻勢與守勢都是最弱狀態,在士氣上也不再是國軍的對手了,所以國軍在十四航空隊配合下可以在1945年中抵擋住日軍對芷江的攻勢,也能夠在7月份反攻廣西,而當時,國軍的傘兵部隊訓練已告完成,當時派往到緬甸的國軍部隊(依然要派國軍入緬作戰,但是依然要留部分美援部隊在中國。)也打通滇緬公路,對於中國而言,幾乎是只有利。事實上,當時由OSS與美軍故問訓練的國軍還在湖南進行了小規模的空降行動。 對中國最有利的情況並不是讓國府投共,而是進兵華南,給予日軍向北撤兵的機會,讓日軍主力到滿洲與蘇聯打一場,國軍便可以利用機會一路北上,收復失土,至少可以防止戰後中國大陸遭受到赤化,因為到了1945年,對中國最大威脅的強國已經由日本轉向了蘇聯,倒是可以好好的利用急著北上防守滿洲,朝鮮,華北蘇聯威脅的日軍部隊,來制橫蘇聯人的攻勢。 |
Sam 於 2003/12/13 06:47 | |
Re:談談陳納德 | |
最近有大考,到下禮拜二才會回來,我大概那時已經到台灣了,再與大家交流,再次為過去不敬的口氣向雪風,Light,Disk,fer-de-lance與Eagle等前輩道歉,並希望獲的原諒,保證絕對不會再有類似事件發生。 |
fer-de-lance 於 2003/12/13 08:45 | |
Re:談談陳納德 | |
Sam, have a good trip. Regarding the so-called dangers of unescorted daylight bombing raids. The danger to the bombers is proportional to its ability to elude interception and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ability of the interceptors to 1) intercept the bombers and 2) to inflict damage after interception. It should be remembered that the high operating altitude and cruising speed of the B-29 made them very difficult to intercept. The situation was analogous to ROCAF trying to intercept JNAF G3M2s in Szechuan in 1940 - a lot of effort with few successes. The Luftwaffe against the USAAF daylight bombing campaign was a different situation altogether. The Luftwaffe had a well developed radar network for GCI support. Their interceptors, especially those with engine overboost such as nitrous oxide or water-methanol injection, had sufficient performance to reach the bombers. Once they reached the bombers, the heavy cannon armament gave them a reasonable chance for doing a lot of damage. Luftwaffe statistics indicated it took an average of twenty 20mm hits to bring down a heavy bomber like the B-17. The average pilot scored at a dismal 1-2% hit rate. Experten pilots did much better but the need for heavier armament was clear. That was why the heavy 30mm cannons such as the Rheinmetall-Borsig Mk 108 were developed. Only ~5 shells were needed on average to bring down a heavy bomber. The Japanese came nowhere near the level of efficiency of the Luftwaffe air defense system. The big differences of Japanese forces with the Luftwaffe was the lack of sufficient radars even for home defense and trouble with development of super charged engines to give interceptors adequate climb and high altitude performance. They also had very few cannons bigger than 20mm for use against heavy bombers. The good dogfighting platforms like the N1K2 Shiden-kai did not have good enough climb performace to be really effective against B-29. The ones with good climb and altitude performace such as the JAAF Type 4 Ki-100II and the JNAF J2M series were few in numbers and most only had 20mm cannons. The heavily armed Ki-45 twin engined interceptors did not have adqeuate performace. Against B-29s, these lower performing Japanese fighters end up only able to reach the operating altitudes (30,000ft) of their targets if they had good early warning. Even then, they could only make one good firing pass - after which it was very difficult for them to catch up again. This was very similar to the situation with ROCAF in 1940 when their I-15bis and even I-16 had similar difficulties trying to intercept JNAF G3M2 with the improved high altitude cruising performance. In the China Theater, the JAAF only had one sentai of Ki-84 and two of Ki-44 which might have adequate performance to reach the B-29s. Even then, the JAAF in China lacked the radar coverage to give adequate warning. Even if unescorted, the B-29s would not have been at great risk of heavy losses to JAAF in China. While B-29 high altitiude bombing accuracy was poor initially. With improved training and the 12 ship boxes bombing together, accuracy was greatly improved. Against communications targets like bridges, a well drilled force of B-29 bombing in tight 12-ship formations would have been quite effective. Against the slower Japanese fighters struggling to reach 30,000ft, the lead-computing fire control directors controlling multiple 50cal MG turrets would have been very effective. It was not until the appearance of the faster MiG-15 armed with big cannons (1 X 37mm and 2 X 23mm) in Korea that the B-29 finally met its match in combat. So, I do not know the basis for the prediction of dire losses for B-29 if they flew unescorted missions in support of the ground war in China. The reason why it was not used was NOT the risk of losses but, as mentioned, it was not cost-effective. Finally, post-war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mining campaign against Japanese shipping lanes was very effective. Some have argued that the B-29 in that role made a bigger impact on the Japanese ability to sustain its war effort through blockade than destruction of Japanese industry through direct bombing. However, hat does the alleged good relationship Molly Miles USN and Chennault had to do with B-29 flying mining missions!? Miles ran intelligence mission in China with little knowledge of events outside of China. What is more, B-29s bombing Japan from China under Project Matterhorn were never under the direction of Chennault to begin with. You cannot simply speculate that because some USN officers (such as CincPAC Nimitz) were complimentary to Chennault, that would translate to B-29 flying missions helpful to the USN. It just does not work that way! |
ra 於 2003/12/13 13:21 | |
Re:談談陳納德 | |
>>>但是實際上,作用並不大,佈水雷與港口轟炸,對日軍的傷害是相當有限的 對日軍的運輸綫傷害卻很大,在您所舉證的那個時期,日本的海上運輸已經接近癱瘓,當然這是海軍水面和水下作戰部隊發揮了主要的作用,不過他們同樣是使用建立水雷封鎖綫和潛艇封鎖綫來完成任務,B29能夠用高低高的方式不依靠護航安全的參加遠程佈雷,也可以採取在日本使用的白晝高空精確轟炸或者夜間低空面積轟炸來壓制港口目標,這兩种方法不論哪一種最低限度下也有一個優勢:安全性遠高於白晝低空轟炸。如果不求直接打擊日本帝國的工業生産能力,而是通過截斷日本到大陸資源地區的交通綫來打擊日本的工業,打擊中國地區的内陸交通效果是不如直接打擊海上交通來的直接有效,而且顯然水運單位的運力遠大于陸上單位(很小的運輸船也有幾百噸,但是您一定少看到能拖走幾百噸貨物的卡車),一旦受到打擊損失也遠大于陸上,唯一的問題還是在我先前所提出的問題上,這麽昂貴的武器如果主要投入到為海軍提供輔助支援的任務中去,陸航是絕對不會接受的,所以戰略轟炸石陸航唯一能夠接受的大規模使用B29的計劃 〉〉〉而且B-29由成都飛到滿洲與朝鮮只為了佈雷,那將是一種非常浪費的舉動 確實,您這種看法是非常正確的,與其這樣還不如砍掉B29的生産,把資金和生産能量轉過去生産潛艇,潛艇在海上封鎖戰中的效率和多用性比飛機強,少量的遠程海上偵察機加上大量的潛艇其實效果肯定比一群B29加上數量較少的潛艇更好,你的看法在常理上很正確,所以我一直堅持把B29部署到中國本身就是一種浪費,中國沒有讓B29發揮的場合 〉〉〉看看在中國戰場上與陳納德合作最為密切的梅樂斯,就是海軍軍官 他是海軍情報軍官…………………………,其實我很理解爲什麽在華海軍人員會對陳納德先生有好感,原因無非五個字:無利害衝突,海軍在中國除了情報工作以外,根本沒有直接參與的可能,陸軍在中國的工作佔有壓倒性的份額,海軍根本處於一種置身事外的超然地位。但這卻不能推測一旦這種利害關係改變之後,是否這種超然和豁達還能延續,就好像阿諾德也不見得討厭斯普盧恩斯,比斯爾不會痛恨海爾塞,這根本是兩者無關的領域,沒有利害關係,不彼此爭奪資源和戰機,沒有專權的上級和擅權的下級之間天生的惡感和對抗意識,當然容易建立起友誼,你說的那位梅樂斯先生,他的任務之一(收集中國地區沿海水文情報)還要請教在中國搞情報工作多年而且人面很熟網絡豐富的陳納德,他當然對陳納德有好感,就算沒有好感都要去營造好感,如果一夜之間他自己(我們假設美國海軍居然派他負責在華的行動指揮)爬到了陳納德的頭上向陳納德指手畫腳,還要陳納德做一些他很少去想的工作(我承認,陳納德自己就考慮過打擊日本海上運輸綫的問題,就像他也考慮過戰略轟炸的問題一樣,但那僅僅是一個連計劃都説不上的設想),陳納德和他之間的友誼可能比丟進烤箱?堶悸漲B激淩還融化的更快一點,而一旦在華海軍指揮機關和陳納德之間有了分歧,你猜金和尼米玆還能繼續給陳納德高的評價嗎?在菲律賓有一個自高自大的玉米桿子對海軍指手畫腳就足夠了,不需要在中國還有一個老山核桃給海軍搗亂添噁心,陳納德這種個性強又喜歡專權獨行的下級,只有不是他上級的人才會喜歡他(這和他有沒有能力無關,而是官僚體系下組織權力分配的必然結果,這一點他和酸溜溜的喬一樣,只會當兵不會當官,活該被趕出指揮崗位) 〉〉〉當時台灣已經遭到美軍炸射成廢墟,而日本本土都已經快要不堪,你認為,日本還會笨到把自己的主力壓在中國嗎 本土的殘破不堪不正是戰略轟炸和海上封鎖的結果嗎?您不可能讓一種影響力量在同一個歷史時期發揮兩次不同的作用對不對^^,您要堅持對以中國為重點目標的戰略行動,那麽顯然就沒有足夠的兵力和兵器對日本本土進行打擊,也許對臺灣的打擊還能延續下去,但是對日本本土的直接打擊會停頓下來,抽出足夠的兵力和資源調往西北方的大陸戰區,這樣做的話日本本土根本就沒有壓力,日本爲什麽不能繼續增兵中國地區?即便不增兵中國,緊緊依靠支那派遣軍也還有一百幾十萬人,就是縮成一團讓盟軍一口一口啃掉也不是旦夕之功,何況日軍在中國駐屯多年,已佔了地利(從怒江一路打到密支那,一半是中國國土,結果都成了日本的堅固築壘地區),中國戰區缺彈少油,補給不易,利多公路要到45年10月完全暢通,海軍從菲律賓到中國沿海一路上一個補給中繼點也沒有,要讓盟軍在中國沿海登陸,必定在臺灣攻略戰之後,臺灣島有足足三万平方公里,糧足兵精(至少相比較沖繩),攻擊臺灣的過程遠比攻克沖繩更加血腥漫長,最後問題繞回到原地,盟軍是指望不上的,那麽靠國軍自己能不能夠在45年年中以前獨自發動華南反擊戰,奪回華南沿海地區,固然因爲支援海島作戰日軍已經把自己的一些精銳調往南洋地區,加上復員兵更換等問題,二字師團在中國數量不多而且内容已經改變了不少,但是參考在緬甸的戰事,您能夠說日軍已經到了山窮水盡,一虧千里的地步嗎?中國已經動員了自己幾乎全部完訓的美械部隊向緬甸發動攻擊,而裝備最好的駐印軍完全投入作戰,也不過是打敗了日軍在緬甸一個軍,在中國有多少個軍呢?日軍在桂林反擊中確實敗退得很狼狽,但這有一個背景,日軍已經奉命撤退回防沿海要地準備抗擊美軍登陸,如果中國軍隊向這些嚴陣以待,正準備和美軍一決生死的日本部隊進攻,對方已經轉入防禦成了背水決戰的孤軍,不會再有撤退的可能,這種條件下還能重復反攻桂林的勝利嗎?恐怕如我所言戰鬥被打爛打殘的可能性遠高於國軍旌旗所向,日寇束手的可能 〉〉〉對中國最有利的情況並不是讓國府投共,……………………來制橫蘇聯人的攻勢。 本來就是開玩笑的^0^,不過您要認真的推衍下去,那麽我就要請問一下了,進兵華南何以見得就是讓南支派遣軍和中支派遣軍收縮戰綫向北撤退呢?除非蘇聯已經對日宣戰,或者至少指出了這種明確的可能性,日本爲了確保于本土最後的聯係以及保護日本的最後決戰陣地,而直至日蘇宣戰日本還對蘇聯有幻想,在日蘇沒有進入戰爭狀態前,日軍決不會有哪种破罐子破摔的覺悟,把整個中國佔領區的精華放棄一大半(這是中國最大的產糧區和最好的工商業發展區),龜縮到華北甚至長城以北,甚至可能調動在華北的機動部隊支援華中華南(如果共軍真的游而不擊還幫著日軍打國軍,那麽晉綏的國軍忙著和搶地盤的共軍狗咬狗還來不及,牽制不了當面日軍),就算日軍對蘇聯完全放棄幻想,堅持最後防禦(很奇怪,如果堅持以滿蒙朝為最後防禦陣地,那麽首先就要假設蘇聯不會出兵,否則就是一鍋燉在那片凍土上了)。把華中華南駐軍收縮向東北地區(至少是華北地區),您認爲撤退后的中國佔領區還能保持原樣嗎?日軍要來一手國軍當年的焦土抗戰政策,給你來個逢山炸路,遇水毀橋,房子過火,腦殼過刀(搞不清是國軍的武功還是共軍的勝跡,反正我的老家在土地革命戰爭中被這種焦土作戰摧毀德地區到60年代末還沒有恢復元氣,用當地老人的話,那大兵硬是比鬼子還厲害咧),中國五分之一而且是最精華的地區可就成廢墟兼墳場了,中國的“大戰勝利”鐵定比歷史上的還慘十倍還是小事,國軍的後勤綫立地崩潰(就地徵發物資是妄想,只能從數千里外運送到戰綫),加上撫恤災民,救濟傷殘,日本不用打,一路撤過去就把中國撤死了,這樣的話約大叔那強大的坦克集團軍怎麽都比國軍區區一個傘兵團有可看性,除非國軍能夠發動比市場-花園還規模巨大的側后垂直機動加正面裝甲突破,否則怎麽說我都覺得投共比較好,首先約大叔的坦克跑起來能夠跑80公里/每晝夜,比日本人殺人放火之後再靠兩條腿跑路快;其次全國終于政令統一,齊心抗戰了(共軍縂不能發展到已經奪取了全國政權還縮著脖子和自己人搶地盤了吧);再次也不耽誤偉大美軍狂轟濫炸日本本土加丟原子彈,而且最後我國也就光榮的成爲了蘇聯社會主義大家庭的一分子,快樂幸福的生活下去(至少沒有打韓戰還要還錢之類的煩惱),臺灣也會成爲獨立國傢,日本會成爲民主國傢,美國會最終建立太平洋防共圍堵圈,靜等五十年后不戰而勝,歷史完全沒有改變而大家還會都幸福就沒錯了^0^ PS:小弟我信仰的教條是“無產者沒有祖國”,所以我堅信雖然不能成爲美國的附庸可能是一種遺憾,但是成爲蘇聯最大的一個加盟共和國也很幸福,最差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可以接受,最糟糕的是成爲中華民國萬萬年,不僅是看不上老總統的治國韜略,更重要的是小弟我的人生就要完全被扭曲改變了(改變歷史只是一個無傷大雅的小玩笑,改變我幸福的人生則是一種滔天罪行,我是這樣認爲的沒錯),所以我的架空肯定在這種社會立場上和您不同,不過既然是架空,就不要太計較了才好,多謝,多謝。對了,如果您卻是對45年大返攻這種架空有興趣,二戰那邊就有專欄,我個人的修為不足,實在獻醜了 |
ra 於 2003/12/13 14:36 | |
Re:談談陳納德 | |
抱歉我沒有注意到你的回應是分兩個部分的,這是第一部分的疑問 〉〉〉而是包括日本支那派遣軍的主要補給基地,其中包括大城市,如武漢,上海,南京等日軍重要佔領據點 那就變成歐洲上空的歷史了,對分佈在居民區的軍事及工業目標進行高空精確轟炸,效果應該比在日本好很多(我們是大陸氣候,不是海洋氣候,沒有那麽強烈的季風),不過在中國沒有值得一提的戰爭工業,只有一些資源開採與粗加工的產業群,所以指望有德國那種密集的工業園區儅目標是不可能,那麽就要去炸對方的物資堆棧和貨運編組站這種相對密集而且面積較大的目標,我們要考慮中國的運輸能力其實並不算太大,物資集中運輸的規模相比較歐洲要小很多,所以相對的那些輔助設施也就小很多,儅高空轟炸在歐洲尚且沒有取得足夠的成績時,希望他對中國這種分散,原始而且低效率的陸上貨運產生巨大的壓制作用,恐怕很困難,而且對方同樣可以採用分散隱蔽,夜間活動的方式來對消空中優勢,你舉例的漢口轟炸,就是劄到了中國相對而言最集中的貨運方式--内河航運,漢口又是長江内河航運的中段集中點,日軍又遭到了突襲,所以取得了大戰果,問題是這種目標兵不是隨處可見,長江航運綫上沒有多少個漢口那麽大而集中的貨運中轉點,日軍也不會同樣的突襲遭到兩次,日軍可以用他們發達而有效率的内河航運船隊採用和德國在歐洲組織鐵路運輸的方法(分散編組,夜間活動,利用地形構建隱蔽所)維持航運,日軍的機械化運輸能力其實水準很低,但是這種缺陷在面對空中打擊的時候,卻是一種很好的隱蔽條件,利用大量的畜力和人力運輸並不需要象機械化運輸那樣依托物流系統來完成物資補運調動,你的計劃很可能讓日軍本來就很低的機械化運輸能力進一步降低,讓他們的物資輸送損耗更大,但是決不可掐斷運輸綫的存在和活動,只要有足夠的中國人,日軍就有足夠的人力,只要有足夠的中國村寨,日軍就能徵發到畜力,只要在佔領區能有足夠的人力畜力運輸,日軍會繼續頑強的生存下去,您的轟炸對美國人來說是致命的,對德國人來說是可怕的,對俄國人來説是損失巨大的,對日本人,至少是駐華日軍來説是很討厭的,但是絕非不能克服 〉〉〉中國並不是日軍的大後方,他們要同時進行維修,同時進行保護交通要道,又要面臨美國陸軍航空隊的騷擾,這將是非常困難的。 可能吧,不過您是否高看了中國人的抵抗對日本人的佔領效率造成的影響?至少黃河大橋兩炸兩修,百團大戰把正太綫鐵路挖得千瘡百孔,日軍也不過是花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修復,連人都搞不定的交通基礎設施,靠飛機去炸恐怕很難有效率,中國佔領區有的是人,那都是可以用到死都不用可惜的苦力,日軍如果像中國的宣傳那麽慘酷血腥,我無法相信他們徵集不到足夠的人力物力資源來維護交通體制,日軍在國土之外作戰,佔有因糧于敵,因物于敵,因人于敵的優勢,在拖死日本人之前我相信首先死光的應該是中國人才對 〉〉〉如果能夠由廣西出擊,以B-29的航程,是可以炸到本州的,只可惜,B-29從來沒有機會使用這些前進基地而已。 那些基地根本就難以保護吧………………………………,何況這又回到戰略轟炸的問題了,關鍵依然是保證不了油彈物資供應,光有個跑道能起什麽作用? 〉〉〉而事實上,在豫湘桂戰役期間,助手華東地區的美軍第二十三戰鬥機大隊,與華北,華中地區的中美空軍混合團對於日軍的攻勢是給予過毀滅性的打擊。 如果對手不是在外綫作戰,機動部署的過程中,不是暴露在工事之外的野戰條件下,還能有這麽大的戰果嗎?就好像德國人在搭乘公鐵路交通工具像諾曼底開進的途中被炸得頭昏眼花,可是一旦盟軍進入了他們的駐防地區,以逸待勞而且依托即設工事和良好的僞裝分散措施獲得保護的德軍卻在盟軍的狂轟濫炸中堅持下來,並把企圖擴大戰果的盟軍地面部隊狠狠的修理了一頓,現在你要永遠比在歐洲少的空中部隊打擊遠比德軍更不依靠機械化運輸保障的日軍,這就絕不是豫湘桂能,大反攻就能這種推力能説明的,何況中國的春夏相交時期是雨季,空軍能發揮作用的時機有限,加上中國軍隊可憐的通信保障能力,讓空軍給進攻中的中國不並提供保障,他們炸死的日軍一定沒有炸死的中國兵多(連美軍都抱怨自己的空中部隊執行密接支援的時候把他們炸得夠嗆) 你的那個B29戰術運用的戰例有沒有貼到過和平論壇或者二戰論壇,我好像看見過有人引用,是一支美軍的分隊攜帶大功率電臺滲透到敵後為空中單位指示目標,轟炸了一隊正在機械化行軍的日軍部隊,我個人其實對細節也很有興趣(在此我要向您以及其他自願無償收集整理史料並發佈出來共享的愛好者致謝),但我個人認爲這僅僅是一種超越當時的技術條件和客觀環境(不可能有那麽多那麽可靠的通信設備和受過專門訓練的技術人員分配到廣大戰綫的每一個地區,也不可能有那麽多合適的目標出現)偶發的戰例,不能説明這種戰術具有普遍意義,就好像整個大戰期間也有坦克砸沉潛艇的光榮紀錄,這不等于說用坦克去砸潛艇是一種具有普遍指導作用的戰術,相信以您這樣大量閲讀的基礎來説,明白這個邏輯是很簡單 >>>如果能夠在支援對抗日軍攻勢的方面使用B-29,那對於日軍的攻勢將大有引響。 這一點嘛,我完全同意您的看法,不過在我看來這屬於病急亂投醫,只要能丟炸彈的飛機,不管是B29還是B18(就算再不合時宜也不會比P66更不可思議了),中國都很歡迎,日軍一旦離開自己的筑壘地區暴露到野外條件下,飛機大炮坦克不管是什麽技術兵器都能給他們很大的傷害,問題是這樣也要考慮效率,有沒有必要用B29這麽不合适的武器來執行這種戰術支援任務呢?我注意到您沒有對我從戰術性能上質疑B29運用于對地支援任務的質疑,我個人暫時認爲您某种程度上也認爲B29並不適合這種任務才對,既然如此,也就不需要強調B29不用于對地支援是多麽不合邏輯了,對於美軍來説,確實有一種成本和政治風險的考慮存在,如果美軍願意給與中國更多更直接的支援,就不會讓B29這麽不合時宜的大玩具到中國來作秀,來幾架別人用過的二手中型轟炸機或者海軍退役的俯衝轟炸機就很合適了 |
ra 於 2003/12/13 14:42 | |
Re:錯別字很多,抱歉>_< | |
如果對手不是在外綫作戰,機動部署的過程中,不是暴露在工事之外的野戰條件下,還能有這麽大的戰果嗎?就好像德國人在搭乘公鐵路交通工具向諾曼底開進的途中被炸得頭昏眼花,可是一旦盟軍進入了他們的駐防地區,以逸待勞而且依托即設工事和良好的僞裝分散措施獲得保護的德軍卻在盟軍的狂轟濫炸中堅持下來,並把企圖擴大戰果的盟軍地面部隊狠狠的修理了一頓,現在你要用遠比在歐洲少的空中部隊打擊遠比德軍更不依靠機械化運輸保障的日軍,這就絕不是豫湘桂能,大反攻就能這種推理能説明的問題了,何況中國的春夏相交時期是雨季,空軍能發揮作用的時機有限,加上中國軍隊可憐的通信保障能力,讓空軍給進攻中的中國步兵提供保障,他們炸死的日軍一定沒有炸死的中國兵多(連美軍都抱怨自己的空中部隊執行密接支援的時候把他們炸得夠嗆) |
旁觀者2 於 2003/12/14 04:54 | |
Re:談談陳納德 | |
>>單打獨鬥?一次大戰的時候就有編隊戰術,怎麼可能各國都是單打獨鬥? >>大戰間應該只有編隊戰術的不同,三機,斜行,並行...等不同。但是編隊飛行需要較有系統的訓練>>(試試看編隊騎摩托車轉彎,然後再想像立體空間的狀況),這可能才是當時中國飛行員沒 >>有這能力的原因。 根據某空軍長輩講到 |
Sam 於 2003/12/14 08:04 | |
Re:談談陳納德 | |
ra 我最近有考試,等考完試在回您,謝謝 |
ra 於 2003/12/14 11:00 | |
Re:談談陳納德 | |
↑↑↑沒關係,不用着急^0^ |
Light 於 2003/12/15 15:27 | |
Re:談談陳納德 | |
Sam, 語氣不是問題,倒是雪風兄稱我一個「老」字讓我的心在淌血! 這一段有關史迪威的討論,我認為癥結在於必須把對個人品德或性格的評論和行動的評論分別清楚。前者在許多時候是人際間的互動,所以各種不同的意見我們只能都兼納。 但是在對其行動與實際作為上的評論,則比較不涉及個人感受,也比較能客觀化。我之所以一直請你提出對「領軍無方」、「棄軍而逃」的資料與分析,就是希望排除個人感受,就實證呈現出來。雖然原題是陳納德,但無疑地史迪威與陳納德在1942-1944這段期間有相當的互動,畢竟史迪威是美國軍方在CBI戰區的總指揮。如果對史迪威的認知有與事實上相當的誤差,是不是有可能影響到對史與陳之間互動的理解?是不是有可能進一步也影響到對陳納德的研究? 再來對「領軍無方」做最後的陳述。雖然史迪威在表面上有命令權,但是在大部分情形下根本指揮不動中國軍隊,所謂直達天聽是個事實,幾乎每一個命令都會被中方將領層層上傳到重慶,等老蔣允可下來,還不一定會被執行。而史迪威每天都會接到一封以上由老蔣授意、宋美齡執筆、由重慶直飛的飛機帶來的信件,有時一天可以接到三封指令前後矛盾的信函。老蔣在名義上給其指揮權,實際上仍然曖昧不明,而有所掣制。杜聿明在《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述略》中對史迪威指揮權的問題,就有很耐人尋味的說明:老蔣一方面口頭強調史迪威的命令有絕對性,一方面又說如果杜認為史迪威與蔣自己的指令有衝突,則電告老蔣裁決。中國軍隊講究派系從屬因緣,以一個與諸將非親非故、無兵無勇的洋鬼子臨時空降來擔任指揮,老蔣的派令又是如此曖昧矛盾,諸將豈會把史迪威的命令當一回事? 另外,有關反攻仰光的事,原以為Sam指的是後來1942年7月提的反攻計畫,現在看來他是指3月初提的計畫,這方面也沒有所謂「自殺」可言。他3月11日上任,希望將第5軍第22師及第96師南調至平滿納以南,支援在同古的第200師,進一步配合英軍反攻仰光。杜聿明在《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述略》中對史迪威多所攻訐,卻也稱: 「我當時明瞭當面敵情及敵人整個戰鬥計劃後,判斷當面之敵最大不會超過兩個師團(雖認為敵第十八師團主力有增加中路的可能,但尚未料到敵在仰光登陸之五十六師團),就下決心照蔣介石指示,集中我軍主力,擊破當面敵人,進而協同英軍收復仰光,我並親赴同古,指導二百師固守同古,掩護我軍主力的集中,史迪威也同意我的意見。」 可見對仰光的反攻應是必要之舉。國軍入緬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支援英軍、維持滇緬公路的暢通,確保中國接受外援的生命線嗎?仰光丟了,當然要想辦法拿回來,要不然出兵緬甸有何意義?萬不得已才能退保緬北,但當時緬北和印度之間並無公路,就算退保緬北也得花上許久時間開闢滇印公路。但這計畫是杜的嗎?這大有疑問。日軍第33師團和第55師團各兩團從泰北進攻緬甸,在3月6日進入仰光,當時史迪威還在重慶等著跟老蔣會面,於3月7日草擬反攻計畫大綱,並在3月9日在跟老蔣會面時當面提出。他的計畫是儘速將中國第5軍3個師全集中到平滿納以南,趁著日軍立足尚未穩固,配合英軍反擊,奪回仰光;如果不成功則退保緬北。這個計畫無論從哪一方面看,大概是唯一可能有點機會成功的辦法;日軍越過緬甸南部與泰國交界叢林進攻,只可能是輕裝之師,兵力也不會太多,當然得趁著他們能使用仰光港口增援之前,趕快反攻收復仰光。這是相當合理的計畫,豈可稱之為「自殺之舉」? 老蔣原來的軍事指導是將第5軍的三個師分開50英里以上,「縱深配備」,意思是逐次抵抗打消耗戰。史迪威為此在3月17日飛至重慶向老蔣遊說,好不容易讓蔣同意將第22師南調支援第200師,但蔣仍堅持把第96師留在曼德勒。 等到史迪威回到緬甸,在22日下令調動第22師,情況已經有變,日軍在23日已經開始對第200師施加壓力。第22師花了5天從曼德勒搭火車到達平滿納,中間多次延遲,如果說是英國鐵路人員逃走引致,或許還說得通,但根據史迪威日記,第22師在27日抵達平滿納,準備下午發動攻擊解救第200師,但一直遲遲未能發動,史迪威日記中在到30日為止充滿了對第22師紋風不動的憤怒,對杜和廖耀湘甚為不滿,在30日日記中記下了放手不管、甚或馬上辭職的想法,最後在31日飛重慶抱怨去了。第200師後來自己打出來,第22師沒幫上什麼忙。他的記述當然跟杜聿明大相逕庭,杜的說法是史在29日後仍要求第200師向南發動攻擊,而他下令第200師撤出。杜這個說法有極大疑點,暫且不論史會不會下此不合理命令,至少杜對第22師就避而不談,只說其在28日到達,也沒說其解了第200師之圍。比較起來,還是史迪威的日記比較可信。 至於「棄軍而逃」,前面已經說過了,杜此時根本不聽命令,4月底5月初時史的手下只有一些幕僚和雜役士兵,並沒有掌握任何部隊。而他在5月初還是向密支那移動中,直到5月5日消息傳來往密支那道路已被日軍切斷(東路從八莫過來,是誤傳,但日軍還是在5月8日進佔密支那),才決定帶手下可掌握人員步行逃往印度。他已經下令撤至印度,自己當然也得同樣行動;而杜不聽命,難道要史反去跟隨杜的腳步?正是因為服從史的命令的第38師在撤退途中沒有太大損失,抗命的杜的部隊卻損失慘重,為了推諉責任,才有「棄軍而逃」一說。 上面都還是我自說自話,希望Sam你能提出你的資料把上面幾點澄清一下。 |
Sam 於 2003/12/16 11:14 | |
Re:談談陳納德 | |
Light 對不起,我已經不想討論任何關於史迪威的問題了,如果要談的話,我明天回台灣,見個面底下再聊吧,願意奉陪,因為這個題目爭議性大,大家各信各的觀點為妙,不要再講吧,請您原諒,但是如果要談陳納德,我樂意奉陪。 |
旁觀者2 於 2003/12/24 14:36 | |
Re:談談陳納德 | |
>>>但是實際上,作用並不大,佈水雷與港口轟炸,對日軍的傷害是相當有限的 這讓我想到自沉了一堆船隻在長江口 |
ㄚ易 於 2003/12/25 00:05 | |
Re:談談陳納德 | |
<<這讓我想到自沉了一堆船隻在長江口 卻沒有發生多大作用的中國海軍 因為對手是世界第三的日本帝國海軍.... 叫法國跟義大利來也沒用....不用說是中國!! |
Light 於 2003/12/25 02:15 | |
Re:談談陳納德 | |
>>>但是實際上,作用並不大,佈水雷與港口轟炸,對日軍的傷害是相當有限的 B29的佈雷是相當有效的,記得是第20航空軍擔任,只出動了1528架次,佈了12萬個水雷,炸沈約77萬噸,效率極高。如果佈雷可以更早、範圍更廣的話,成效當更好。以下從 UNITED STATES STRATEGIC BOMBING SURVEY SUMMARY REPORT 節錄: Eight million nine hundred thousand tons of this shipping were sunk or so seriously damaged as to be out of action at the end of the war. Fifty-four and seven-tenths percent of this total was attributable to submarines, 16.3 percent to carrier based planes, 10.2 percent to Army land-based planes and 4.3 percent to Navy and Marine land-based planes, 9.3 percent to mines (largely dropped by B-29s), less than 1 percent to surface gunfire, and the balance of 4 percent to marine accidents. |
hydas 於 2003/12/27 03:16 | |
Re:談談陳納德 | |
有趣的討論. 尤其是有人指出1920~30年代的bombers can always get through被歐洲地區二戰初期的戰略轟炸證明是錯誤的. 記得河北袁紹在關渡之戰失敗之後,並沒有獎賞事前指出必敗的謀士,反而是把他殺了.陳納德與轟炸機派不合而以高齡少校退伍,以後的事實反而證明他見解正確,其實可能更確定了他不討人喜歡的宿命.這只是我個人的感歎. 另外要指出二個小小的事實錯誤. 1.美軍二星是少將,不是中將. 2.駝峰不是聖母峰或珠穆瑪朗峰.美軍是盡可能找出最低的路線越過喜馬拉雅山脈.駝峰是位在薩爾溫江與湄公河之間的Sangtsung Range.空運飛越的那個部份的標高大約15000ft. |
雪風 於 2003/12/29 03:15 | |
Re:談談陳納德 | |
saga說: >>陳納德當時在美國只是後備上尉﹐來到中國後﹐蔣介石贈于他榮譽上校的官階﹐ >>後來更升至中將(二星)。 美軍二星是少將沒有錯 |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