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軍武大哉問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Agent Toganator  於 2003/10/31 20:20
新.軍武大哉問

很多時候,一些被視為常理,理所當然,用膝蓋想都該知道的軍武COMMON SENSE,仔細一思索後,才赫然發現自己並非真正了解支持這些常理通則的背後原理與背景理由..........

為此,特地重開此欄,以提供此一方面的交流與服務............


NO:294_1
Agent Toganator  於 2003/10/31 20:25
Re:新.軍武大哉問

為何紅外線制導能廣泛應用在高速中短程AAM與SAM之上,卻難以應用在超音速反艦與超音速巡航飛彈之上????

NO:294_2
seal  於 2003/10/31 21:35
Re:新.軍武大哉問

超音速空氣摩擦會過熱吧?

NO:294_3
Agent Toganator  於 2003/10/31 21:37
Re:新.軍武大哉問

難道中短程AAM與SAM就不會遇上這等問題???

NO:294_4
Pikachuu  於 2003/10/31 21:50
Re:新.軍武大哉問

陽光照射海面對IR尋標器的干擾!?

NO:294_5
Agent Toganator  於 2003/10/31 21:58
Re:新.軍武大哉問

雄二的IR尋標器是擺著美觀用的乎????

NO:294_6
伊雲  於 2003/10/31 22:03
Re:新.軍武大哉問

惡搞篇:

看的距離不夠遠,失敗

推力不夠,所以彈頭要做尖的,失敗

目標附近收拾得不夠乾淨,你看還有一塊豬大便,失敗中的失敗


NO:294_7
seal  於 2003/10/31 22:05
Re:新.軍武大哉問

看的不夠遠等到看到目標已經來不及鎖定?

NO:294_8
貓貓  於 2003/10/31 22:16
Re:新.軍武大哉問

IR AAM鎖定的是引擎還是機身與空氣磨擦的紅外線?

NO:294_9
seal  於 2003/10/31 22:27
Re:新.軍武大哉問

嗚~空氣摩擦是我的錯><

NO:294_10
flak  於 2003/10/31 22:31
Re:新.軍武大哉問

>難道中短程AAM與SAM就不會遇上這等問題???
用冷卻劑硬撐,顯然持久性還沒有達到犀利士的地步
>陽光照射海面對IR尋標器的干擾!?
陽光照到很多東西都會干擾的,AAM也一樣。
>雄二的IR尋標器是擺著美觀用的乎????
雄二是IIR,企鵝才是IR
>看的不夠遠等到看到目標已經來不及鎖定?
偵測距離跟IR偵測器的敏感性,目標的訊噪比,外界溫度與冷卻劑的能力有關。

IR反艦的其實還不少,攻陸的更是一狗票。但共同點就是速度都不快。速度快的SAM與AAM呢,共通點就是都飛不久。


NO:294_11
伊雲  於 2003/10/31 22:36
Re:新.軍武大哉問

雄二是IIR,企鵝才是IR

請問那早期雄二用的那種「六角錐」型的IR尋標器也是IIR的媽?


NO:294_12
flak  於 2003/10/31 22:45
Re:新.軍武大哉問

>請問那早期雄二用的那種「六角錐」型的IR尋標器也是IIR的媽?
應該是吧?!

NO:294_13
伊雲  於 2003/10/31 22:53
Re:新.軍武大哉問

這樣影像不就被格成六塊?
還是後期型的才改為IIR?而早期只是看到黑影就可以開槍

NO:294_14
roger011  於 2003/11/01 01:11
Re:新.軍武大哉問

>請問那早期雄二用的那種「六角錐」型的IR尋標器也是IIR的媽?
今年航太展時順道問過中科院的人,他們說是IIR沒錯,不過現場雄二的傳單與他們其他的一些講法有些怪怪的.

NO:294_15
great100  於 2003/11/01 11:49
Re:新.軍武大哉問

「六角錐」型的IR尋標器


那個「六角錐」好像加工起來頗爲不易,成本不低阿


NO:294_16
No.1 M. E.  於 2003/11/01 11:53
Re:新.軍武大哉問

針對IR、IRR的困擾,補助上上面談到的,還有「可見光的濾光片(鏡)」一樣可用(只要在鏡頭塗上一層膜,不會增加什麼的),這一個效用可以解決很多反射、幅射和由外吸收感應發熱與飽和的影響,大大的加大目標物的分辨。如果紅外的波段很不錯的話,再加自動增益的調節得當那就會更好的,而且黑白的還是可以成彩色的,這個有人會說很困難不過我個人有辨到的!
(好害怕,提供分析參考,不要惜故要我再作答)

NO:294_17
BWS  於 2003/11/01 12:32
Re:新.軍武大哉問

>>還有「可見光的濾光片(鏡)」一樣可用(只要在鏡頭塗上一層膜,不會增加什麼的),這一個效用可以解決很多反射、幅射和由外吸收感應發熱與飽和的影響,大大的加大目標物的分辨。

那你那麼一層的鍍膜濾鏡
如何解決固定的透射頻帶??
又如何靠那麼單一的濾鏡層~就能解決反射/輻射等等其他原因生成的各波段光譜??


NO:294_18
No.1 M. E.  於 2003/11/01 13:14
Re:新.軍武大哉問

>>如何解決固定的透射頻帶??
>>又如何靠那麼單一的濾鏡層~就能解決反射/輻射等等其他原因生成的各波段光譜??

這是指「可見光」的過濾層,其頻帶很大的,屬補助的一環來過濾不必要的可見光於一定之比,而不可見光的波段也可以再加多重濾片,特定的頻譜分析儀器我沒有,但用調配濾鏡作實驗我可以;以電子用的示波器可以看到IR SENSOR元件飽和度的改變,相對降低了電流的消耗減小發熱與失真,然再由實得的影像看結果,在陽光、雜光的一定度變動下和逆光投射一般夜視用的紅外光照明灯的干擾下,以三階的主動增益電路的自動調控(也是實作測得),在即時所取得的影像由軟體來分析,辨識能力幾乎不出錯!(註:純個人的試驗能力下的結果!)


NO:294_19
KGB  於 2003/11/01 15:51
Re:新.軍武大哉問

為何紅外線制導能廣泛應用在高速中短程AAM與SAM之上,卻難以應用在超音速反艦與超音速巡航飛彈之上????
這個就我所知,高空大氣密度較低(想想看為什麼飛機機翼構形是”上弧下平”),而且溫度冰冷(沒有地表增溫效應),所以用於AAM及SAM上再加液態氮(冷卻劑),溫度影響不大.

至於雄二,報導說雄二在進入終端攻擊模式時還是以雷達為主,遇到干擾時才用上面那顆..
這點和中科院說的不太一樣,中科說兩顆尋標器沒有誰主誰從的問題!?........


NO:294_20
傅鏡暉  於 2003/11/01 17:44
Re:新.軍武大哉問

各位高手, 問個二戰問題: 為何二戰時 F4U 因為機頭太高, 航艦起降不易, 因此海軍比較喜歡 F6F , 但為何韓戰時, 美海軍空母又出現 F4U 的改良型 ? (為何不繼續用F8F ?) 難到起降的困難被克服了 ?

NO:294_21
ra  於 2003/11/01 18:13
Re:新.軍武大哉問

根據cobrachen先生過去椰林的回答,是因爲英國海軍航空兵找到了讓F4U降落的方法,美國人倒頭引進英國的經驗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我記得F4U降落不易似乎不僅僅是因爲視野不良,好像那個倒海鷗翼也會造成降落的時候下方氣流紊亂,而且巨大的螺旋槳迫使飛機採用了太長所以強度不足的起落架,也造成上艦困難,至於約翰牛們什麽奇思妙法可以讓飛機不用修改結構就能解決因爲結構設計造成的問題,就要等cobrachen先生自己來詳解了。

NO:294_22
Agent Toganator  於 2003/11/04 17:41
Re:新.軍武大哉問

利用都卜勒盲區效應所進行的”側轉”機動,是現代化的BVR空戰裡使敵方機械掃瞄都卜勒雷達脫鎖的基本戰術,然而根據許多文獻記載說法,均聲稱新一代的AESA與PESA雷達能使此類戰術失效....請問網上前輩高人,AESA與PESA雷達是如何不受都卜勒盲區效應影響的???

NO:294_23
flak  於 2003/11/04 18:06
Re:新.軍武大哉問

>AESA與PESA雷達是如何不受都卜勒盲區效應影響的???
跟抓老鼠一樣啊,從這個洞進去牆壁,根據進去的向量大致推算在牆壁哪裡,用X光打穿過去看。
雷達的作法就是用PD追,追到牠頻移接近零的時候,就改用脈波模式打,等牠鑽出來的時候再恢復PD模式。
ESA雷達之所以能這樣玩的原因是它們可以「持續」追蹤目標到消失的蟲洞入口,而一般雷達更新一次要幾秒到十幾秒,就不能確定蟲洞的入口在哪裡。
而AESA更可以每道波束用不同的設定,所以追老鼠的這道可以獨立切換成X光模式(脈波模式),但其他波束仍然維持PD模式,所以比PESA雷達更會抓老鼠(PESA好像還沒辦法這樣獨立切換)。所以除非老鼠鑽進洞裡外加鉛質隔版(超低空兼側轉),否則AESA還是追得到牠。

但AESA對抗超低空能力也比較強,原理也是類似,它可以動態調整每道波束的靈敏性,所以不會像一般雷達一樣看到一個強回波就好像看到太陽一樣,整個都半瞎掉,它可以精確把太陽濾掉,其他方向仍然用高靈敏性掃瞄。所以除非老鼠躲進太陽裡,否則還是追得到。


NO:294_24
CX  於 2003/11/04 19:37
Re:新.軍武大哉問


E-2T雷達向下的視野被機翼&機身遮去一大片, 請問是如何解決的呢?

NO:294_25
CX  於 2003/11/04 19:42
Re:新.軍武大哉問


SPS-48E 雷達轉動緩慢,是為了得到足夠的回波數,那麼SPY-1D的波束轉動如此快速,
停留在目標得時間必然非常短暫,那麼要怎樣獲得足夠的回波?

NO:294_26
flak  於 2003/11/04 20:03
Re:新.軍武大哉問

>E-2T雷達向下的視野被機翼&機身遮去一大片, 請問是如何解決的呢?
啟動X光模組,穿過去!...............
當然不是,解決的方法就是不解決。預警機是用來偵測遠方目標用的,10公里高度的預警機偵測一個一百公里外1000公尺高的目標,其夾角只有五六度而已,根本不會被遮到。
>那麼SPY-1D的波束轉動如此快速,停留在目標得時間必然非常短暫,那麼要怎樣獲得足夠的回波?
因為相陣雷達是可轉可不轉啊!自然停留在目標的時間是可短也可以不短了。
相陣雷達一般還是會以一個普通的速度掃瞄空域,一旦發現目標後,它就會立刻停止轉向,對目標連續發射脈波確認。但因為它的波束動得太快了,所以可以一邊注意目標,一邊繼續掃瞄。

而SPS-48是頻率掃瞄雷達,所以它的波束會不自主上下移動,卻不能控制不動,所以天線就必須轉慢一點。歐洲海軍新一代相列雷達雖然一樣是單面轉動天線,但卻是全相位雷達,不但垂直方向可以自由轉動,水平方向也可以。所以雷達一偵測回波後,天線一樣繼續轉,但波束卻可以「回頭」發射確認波束。


NO:294_27
Agent Toganator  於 2003/11/05 09:28
Re:新.軍武大哉問

已知:SPS-48是3D長程搜索雷達, 而SPS-49則是不能測高的2D..........

未知:SPS-49有何SPS-48不具備的優點, 方能繼續存在於美國海軍艦隊裡???


NO:294_28
ryan2181  於 2003/11/05 09:31
Re:新.軍武大哉問

>>未知:SPS-49有何SPS-48不具備的優點, 方能繼續存在於美國海軍艦隊裡???

偵測距離SPS-49比SPS-48遠.....


NO:294_29
Agent Toganator  於 2003/11/05 09:46
Re:新.軍武大哉問

偵測距離SPS-49比SPS-48遠.....

A: Well, why???又差多少???


NO:294_30
flak  於 2003/11/05 13:47
Re:新.軍武大哉問

>偵測距離SPS-49比SPS-48遠.....
>A: Well, why???又差多少???
SPS-49是L波段,而SPS-48是S波段

NO:294_31
Agent Toganator  於 2003/11/05 17:26
Re:新.軍武大哉問

雷達波段變化是否和其適不適合作成3D搜索雷達有關???(L-band無法做成3D搜索雷達乎??)

NO:294_32
Agent Toganator  於 2003/11/05 17:30
Re:新.軍武大哉問

上面問得太愚蠢了......重新修改題目:L-band的波長已經長到連概略測高都難以辦到的地步乎??

NO:294_33
flak  於 2003/11/05 18:07
Re:新.軍武大哉問

>雷達波段變化是否和其適不適合作成3D搜索雷達有關???
>(L-band無法做成3D搜索雷達乎??)
波束寬度不變的話,波長越長,所需的孔徑越長。
SPS-49是標準的扁橢圓天線,所以左右孔徑長,上下孔徑短,所以我們知道它會打出一個水平扁,上下寬的波束。
今天要用L波段作3D雷達,就表示垂直方向一樣需要窄波束作為測高之用,則你就需要一個一樣高的天線,尺寸與重量就變成難以忍受。

美國的DDX本來就是要L波段與X波段 AESA各一,後來就是所需的L波段天線實在太大,決定放棄,還是回到傳統的S波段。而CGX(沒記錯的話)上才有可能見到L波段AESA天線。


NO:294_34
Mr. Anderson  於 2003/11/08 00:50
Re:新.軍武大哉問


為什麼全世界只有ROC NAVY在玩神盾系統前必須先拿到NTU系統的結業證書呢?
平平是少林廚藝學院畢業的日本, 就可在風花雪月後直接去玩Aegis, SM2, 難道這
種事----也是講天份的嗎?

NO:294_35
Light  於 2003/11/08 04:27
Re:新.軍武大哉問

> 各位高手, 問個二戰問題: 為何二戰時 F4U 因為機頭太高, 航艦起降不易, 因此海軍比較喜歡 F6F , 但為何韓戰時, 美海軍空母又出現 F4U 的改良型 ? (為何不繼續用F8F ?) 難到起降的困難被克服了 ?

> 根據cobrachen先生過去椰林的回答,是因爲英國海軍航空兵找到了讓F4U降落的方法,美國人倒頭引進英國的經驗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我記得F4U降落不易似乎不僅僅是因爲視野不良,好像那個倒海鷗翼也會造成降落的時候下方氣流紊亂,而且巨大的螺旋槳迫使飛機採用了太長所以強度不足的起落架,也造成上艦困難,至於約翰牛們什麽奇思妙法可以讓飛機不用修改結構就能解決因爲結構設計造成的問題,就要等cobrachen先生自己來詳解了。

F6F在二戰結束時就已經不生產,F8F進入生產線太晚,二戰後再生產架數也少,總共才1200多架。F4U在1944年底後問題解決就一路生產下去,所以到韓戰時還可用。

F4U Data


NO:294_36
ryan2181  於 2003/11/10 08:45
Re:新.軍武大哉問

呃....我注意到USN的大型防空艦在神盾系統出現之前
幾乎每艘都是一具2D + 一具3D...... WHY???

(有幾條那個2D的形式還滿舊的......)


NO:294_37
ryan2181  於 2003/11/10 08:51
Re:新.軍武大哉問

>>平平是少林廚藝學院畢業的日本, 就可在風花雪月後直接去玩Aegis, SM2

因為日本的風花雪月早玩過3T之一........
玩SM已經很有歷史了......

還有一點因素.....日本是老美擋北極熊進出太平洋的看門口.....


NO:294_38
CatCat@School  於 2003/11/10 09:17
Re:新.軍武大哉問

U.S. Navy Vessel have one set of 2D Radar and one set of 3D Radar is because of 2D radar have longer detection range than 3D Radar, however, 3D radar can provide attitude data to air defense systems, such as: Standard Missiles. 2D Radar provide targets bearing, and 3D Radar can provide the combat system with accurate bearing and attitude data, so the combat system can launch SAMs to intercept those hostile target and cue the missile illuminaters to guide the missiles.

NO:294_41
Luke-Skywalker  於 2003/11/14 19:10
Re:新.軍武大哉問

幫MDC的LUZE問問題..........

有個問題:F/A-18C/D的氣動佈局是靜穩定還是竟不穩定?

靜不穩定飛機高攻角時平尾必須產生向上配平力,這就是說平尾的攻角會比主翼大,因此平尾會比主翼早一點失速。例如F-16主翼可到60度,但平尾提早失速使其安全攻角再25度左右,Su-27則是30度。


不知道F-18是怎樣的狀況?

•如果他是靜不穩定飛機,那麼文中所說可到50度獲70度攻角是只主翼不失速攻角,還是說其平尾還可有效控制飛機?若然,她又是怎麼做到的?為和平尾不會提早失速?


•如果是靜穩定飛機,那麼平尾會比較晚失速,操到那麼高的攻角而仍能控制是很正常的,但倘若如此,她將因為靜穩定性而不容易使出那麼高的攻角。


NO:294_42
Luke-Skywalker  於 2003/11/14 19:10
Re:新.軍武大哉問

↑http://mdc.idv.tw/phpbb2/viewtopic.php?t=985&start;=15&sid;=d274b2a53a611cdb843eaaa4133940fc

NO:294_44
EFA  於 2003/11/14 19:42
Re:新.軍武大哉問

請問一下.主動雷達導引的AAM有何方法避免兩飛彈同時攻擊同一個目標??

除了中途資料鏈導引之外還有辦法嗎?


NO:294_45
伊雲  於 2003/11/14 20:56
Re:新.軍武大哉問

靜不穩定飛機高攻角時平尾必須產生向上配平力,這就是說平尾的攻角會比主翼大,因此平尾會比主翼早一點失速。例如F-16主翼可到60度,但平尾提早失速使其安全攻角再25度左右,Su-27則是30度

主翼和尾翼的翼剖面不盡相同,沒有說攻角比較大的就先失速這個定則
而且尾翼也不一定要在上反的狀態提供升力,大可打下反讓尾翼的攻角保持在小於失速攻角
重點是在提供力矩,管他上下反幾度

攻角限制在30度是因為LErX的渦流不均,沒看過遷拖到尾翼的,只有聽過氣流被遮蔽而失去力量


F-18是靜穩定的


NO:294_47
LUZE  於 2003/11/14 22:43
Re:新.軍武大哉問

靜不穩定飛機高攻角時平尾必須產生向上配平力,這就是說平尾的攻角會比主翼大,因此平尾會比主翼早一點失速。例如F-16主翼可到60度,但平尾提早失速使其安全攻角再25度左右,Su-27則是30度
主翼和尾翼的翼剖面不盡相同,沒有說攻角比較大的就先失速這個定則
而且尾翼也不一定要在上反的狀態提供升力,大可打下反讓尾翼的攻角保持在小於失速攻角
重點是在提供力矩,管他上下反幾度

攻角限制在30度是因為LErX的渦流不均,沒看過遷拖到尾翼的,只有聽過氣流被遮蔽而失去力量


>>我問的是對於靜不穩定機而言的。靜不穩定機升力中心在重心之前,因此高攻角時氣動力傾向於增加攻角,對於使用平尾配平的飛機來說,平尾此時必須產生升力才能配平,也因此平尾的攻角會必主翼來的大,在主翼未達其失速攻角時就失效。


打下反維持力矩是再需要那個力矩時(需樣上仰時)在用的,如果要維持攻角,那麼尾翼跟氣動力都傾向增加攻角,怎麼配平?


F-18是靜穩定的

>>這樣就對了,如果是靜穩機的話,平尾要產生負升力去配平,因此平尾攻角會比主翼小,使得飛機有機會操到主翼的臨界攻角。但既然是靜穩機,在拉攻角時就不會納麼靈敏,我想F-18跟F-16纏鬥孰優孰劣還未定勒。


NO:294_48
伊雲  於 2003/11/14 23:00
Re:新.軍武大哉問

我問的是對於靜不穩定機而言的。靜不穩定機升力中心在重心之前,因此高攻角時氣動力傾向於增加攻角,對於使用平尾配平的飛機來說,平尾此時必須產生升力才能配平,也因此平尾的攻角會必主翼來的大,在主翼未達其失速攻角時就失效。

影響升力的條件並不是只有攻角一項,不管是靜穩或不穩,尾翼產生升力或下壓力,用途只是產生一個力矩,升力大小與需要的量成正比,只要有弧度就有力量,和主翼攻角無關,就算是尾翼打負攻角只要有升力就行,並沒有尾翼攻角要大於主翼這種條件

只有因為主翼下洗尾流的關係,肉眼尾翼上抬的幅度會比實際的攻角高些

打下反維持力矩是再需要那個力矩時(需樣上仰時)在用的,如果要維持攻角,那麼尾翼跟氣動力都傾向增加攻角,怎麼配平?

首先再強調一次,機翼產生升力並不是只有攻角一項參數,負攻角一樣也可以有升力
再來,雖然尾翼下打,因為高攻角的緣故,實際上攻角依舊大於零,但是沒有攻角需要比主翼大的要求


尾翼並不是固定的,在考慮飛機的俯仰控制時,尾翼和主翼的攻角是分開討論


NO:294_49
flak  於 2003/11/14 23:48
Re:新.軍武大哉問

>攻角限制在30度是因為LErX的渦流不均,沒看過遷拖到尾翼的,只有聽過氣流被遮蔽而失去力量
F-16的失效應該是垂直尾翼先失效,而F-18就是簡單的因為雙垂直尾沒有那麼快失效。

NO:294_50
伊雲  於 2003/11/14 23:53
Re:新.軍武大哉問

-16的失效應該是垂直尾翼先失效,而F-18就是簡單的因為雙垂直尾沒有那麼快失效。

不過F-16有腹鰭,應該不能全怪給垂尾吧


NO:294_51
Zenobia  於 2003/11/15 00:09
Re:新.軍武大哉問

>不過F-16有腹鰭,應該不能全怪給垂尾吧

Ventral fins have no control authority, except the ones in 1.44....


NO:294_52
LUZE  於 2003/11/15 01:19
Re:新.軍武大哉問

F-16的失效應該是垂直尾翼先失效,而F-18就是簡單的因為雙垂直尾沒有那麼快失效。

Su-27也是有雙垂尾,也有雙腹鰭,可是在發現眼鏡蛇動作之前也只能到30度啊


NO:294_53
LUZE  於 2003/11/15 01:26
Re:新.軍武大哉問

>>影響升力的條件並不是只有攻角一項,不管是靜穩或不穩,尾翼產生升力或下壓力,用途只是產生一個力矩,升力大小與需要的量成正比,只要有弧度就有力量,和主翼攻角無關,就算是尾翼打負攻角只要有升力就行,並沒有尾翼攻角要大於主翼這種條件

這麼說是有道理,但是向下打時產生的升力會夠配平用嗎?據我所知F-16跟Su-27都是需要向上打的。


NO:294_54
LUZE  於 2003/11/15 10:44
Re:新.軍武大哉問

同上一篇

高攻角時,雖然平尾向下打也可以產生升力,但主翼來的氣流卻也會給它負升力,因此如果平尾的攻角不夠大,他所受的力就有上下兩種,因此平尾升力再此能有多少配平作用很令人懷疑。再說,倘若此時(平尾向下打時)他的升力可以超越主翼下洗氣流的負升力,那麼也會推出很奇怪的結論:高攻角時,不論平尾攻角是正或負,氣動力都會有讓飛機低頭的趨勢........靜穩機不至於作成這負德行。


NO:294_55
Pikachuu  於 2003/11/15 11:51
Re:新.軍武大哉問

>>F-18是靜穩定的

果然!國小時的猜測沒有錯!因為當時聽說F18有一套備用的機械飛控,就想它應該是靜態穩定,否則不靠FBW哪裡罩得住一架動態穩定的飛機?


NO:294_56
伊雲  於 2003/11/15 12:00
Re:新.軍武大哉問

下洗氣流直接和迫近流混合,攻角以此流計算,無法分離計算
因高攻角時主翼氣流已部份分離,下洗氣流的強度比較弱

力距最大處發生在臨界攻角處,在不同攻角下端看此時攻角所造成的力距是否大於主翼升力的力距

SU-27的垂尾無外傾,高攻角時和單垂尾沒兩樣
SU-27的陽春飛控沒辦法提供尾翼下打的高級動作


NO:294_57
伊雲  於 2003/11/15 13:23
Re:新.軍武大哉問

動態穩定的飛機

用詞錯誤,動態穩定指的是不管何種狀態都有趨向穩定的情況


NO:294_58
flak  於 2003/11/15 13:52
Re:新.軍武大哉問

>Su-27也是有雙垂尾,也有雙腹鰭,可是在發現眼鏡蛇動作之前也只能到30度啊
那是軟體限制,不是硬體限制。

NO:294_59
LUZE  於 2003/11/16 00:37
Re:新.軍武大哉問

SU-27的陽春飛控沒辦法提供尾翼下打的高級動作


可不可以說清楚一點

所謂不能下打是什麼意思?這根高不高級有什麼關係?


NO:294_60
伊雲  於 2003/11/16 00:44
Re:新.軍武大哉問

只有DFBW能運作如此複雜的控制率,只有縱軸增益穩定使用類比控制迴路的貨色是沒辦法控制的

NO:294_61
C4ISR  於 2003/11/16 01:39
Re:新.軍武大哉問


有誰懂C4ISR?

中廣新聞2003年10月8日報導:美國國防新聞周刊今天報導說,
我國已經跟美國的軍火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接洽,計劃購
買指揮、管制、通訊及情報等俗稱C4ISR的系統,初期的採購
合約金額大約兩千七百萬美元,最終的全套系統總值大約二
十一億美元。

所謂C4ISR是按照美國DoD AF的原理配合軟硬體所開發的
戰管系統
我認為軟體部分台灣人只要把C4ISR AF version2.0熟讀
就有本事自己做了,別忘了,我們可是資訊工業大國


NO:294_62
C4ISR  於 2003/11/16 01:52
Re:新.軍武大哉問

我不但這麼想
還真的開起C4ISR AP的課來
可憐!學生英文太濫了!鴨子聽雷!

拜託!拜託!看誰有中文版的資料?


NO:294_63
軍師  於 2003/11/16 02:30
Re:新.軍武大哉問

可以翻譯成中文阿......

或是英文版有哪些書
可以把書名po上來參考嗎?

(說不定閒到沒事可以幫忙翻譯的人很多呢??)


NO:294_64
LUZE  於 2003/11/16 11:41
Re:新.軍武大哉問

只有DFBW能運作如此複雜的控制率,只有縱軸增益穩定使用類比控制迴路的貨色是沒辦法控制的

我不懂,可不可以講清楚一點,例如舉個例子或什麼的。


NO:294_65
伊雲  於 2003/11/16 11:54
Re:新.軍武大哉問

我不懂,可不可以講清楚一點,例如舉個例子或什麼的。

飛行進入非線性變化區域後,就已經超出增益穩定系統所能控制的範圍,除非同時裝兩套迴路用在平飛與高攻角各一的狀態,在類比飛控系統中代表多餘的硬體


NO:294_66
Pikachuu  於 2003/11/16 13:38
Re:新.軍武大哉問

>>指揮、管制、通訊及情報

這才C3I吧?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Intelligence。

C4I是指加入Computer

S、R是什麼我就不清楚了


NO:294_67
貓貓  於 2003/11/16 15:42
Re:新.軍武大哉問

Surveillant 監視
Reconnaissance 偵察

NO:294_68
Agent Toganator  於 2003/11/18 16:41
Re:新.軍武大哉問

我在友站和網友閒聊的時候,聊到進氣道可變斜板的問題,依照該網友的說法,殲十現有的推力級數雖然差上EF-2000一截,但如果其進氣口內採用進氣道可變斜板的話,在高空高速飛行時有可能單憑目前的AL-31FN便獲得比EF-2000高出一截的空戰推重比與高速飛行性能...........

請問進氣道可變斜板真有如此神效乎?????


NO:294_69
Zenobia  於 2003/11/19 01:54
Re:新.軍武大哉問

殲十現有的推力級數雖然差上EF-2000一截,但如果其進氣口內採用進氣道可變斜板的話,在高空高速飛行時有可能單憑目前的AL-31FN便獲得比EF-2000高出一截的空戰推重比與高速飛行性能...........

EF-2000 也沒有面積調節板(請不要告訴我下唇會動,那玩意對高空高速沒有幫助)...

請問進氣道可變斜板真有如此神效乎?????

別逗了,殲十和 EF-2000 的「固定」進氣道都已經對高速做過最佳化了,增加可調機構帶來的增益,在這兩個傢伙能飛到的範圍內相當有限,跟那種教科書上拿去跟 F-16 那個對高次音速到穿音速最佳化的進氣道比所看到的數據差別是不能比的。事實上,連 F-16/79 的固定進氣道都比普通 F-16 的高速性能要好很多。

而且殲十那個沒對高速進行最佳化的發動機,全壓回復再好也救不回來,發動機吃不下去就是吃不下去。


NO:294_70
TTSO  於 2003/11/19 05:18
Re:新.軍武大哉問

F-16攻角限不是因為垂直尾,而是因為水平尾
因為水平尾無法提供alpha 30+時足夠的nose down force,整架飛機會以alpha增加的趨勢一路上去直到失速為止
這也是為什麼MATV可以做cobra的原因.. 因為有TV去壓機鼻

NO:294_71
flak  於 2003/11/19 07:57
Re:新.軍武大哉問

>因為水平尾無法提供alpha 30+時足夠的nose down force,整架飛機會以alpha增加的趨勢一路上去直
>到失速為止
那YF-17一樣是全動式水平尾翼,為什麼就可以到70度攻角?

NO:294_72
ryan2181  於 2003/11/19 08:51
Re:新.軍武大哉問

不懂這個技術原理....

http://udn.com/NEWS/WORLD/WOR4/1686133.shtml

無法破解的密碼 即將誕生

編譯吳國卿/美聯社紐約十八日電


密碼設計師可能快要贏得與破解密碼者間的亙古戰爭,經過20年的研究,一套號稱不可能遭破解的編碼系統即將誕生。

新創業者MagiQ科技公司本月將開始銷售這套應用量子物理學原理的編碼技術,成為首套應用個人光子(photon)來傳遞密碼的商用編碼系統。

光子是極精細的能量形式,由於非常敏感,若有人想窺探其傳遞,就會改變其行為,使發送者和接收者得知密碼遭竊,進而讓密碼失效。貝爾實驗室的量子電算研究人員葛洛夫說:「這種密碼確實不可能破解。」

MagiQ的密碼系統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密碼專家納瓦荷族(Navajo)印地安人命名,由數個19吋的黑色機盒組成,透過光纖纜線來產生和閱讀訊號。該公司預期,銀行、保險公司、政府機構、藥廠和其他必須傳遞敏感資料的機構,將對售價5萬美元到10萬美元的Navajo系統感興趣。

目前外界使用的編碼系統相當安全,但理論上都可能被破解。MagiQ創辦人兼執行長傑風德說,Navajo比起一般編碼系統有個重要的優點,即Navajo不但以無法破解的光子形式傳遞密碼,且每隔10秒改變密碼一次,使竊取密碼者無機可乘。

MagiQ正向美國政府申請外銷Navajo系統的許可,傑風德希望在1990年代限制編碼技術出口失敗後,官員們已了解到想「把精靈塞回瓶子裡」終究會徒勞無功。傑風德說,據了解中國大陸已在進行量子編碼技術的實驗。

至少已有另一家公司已開發出類似Navajo的系統,如瑞士的idQuantique公司已獲得初步成果。其他機構也在研究利用次原子作為密碼傳遞介質的方法,如英國國防研究局的商業部門QinetiQ公司,和新墨西哥州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正實驗透過空氣傳遞量子密碼而不用光纖纜線的方法。

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的研究人員在1980年代首先展示量子編碼技術,目前正研究縮小量子編碼系統的方法,以便更有效地插入電腦和通訊網路。

【2003/11/19 經濟日報】

什麼是量子物理學原理的編碼技術????


NO:294_73
seal  於 2003/11/19 09:06
Re:新.軍武大哉問


或許是利用測不準定理吧

NO:294_74
Zenobia  於 2003/11/19 10:34
Re:新.軍武大哉問

那YF-17一樣是全動式水平尾翼,為什麼就可以到70度攻角?

這傢伙是靜穩定的,鼻子本來就不愛上翹,做成 F/A-18 後反而有起飛時 nose up pitch 不夠的現象,所以彈射時飛控會自動將垂尾的舵同時向內打,形成氣動煞車來產生 nose up pitch 。


NO:294_75
伊雲  於 2003/11/19 12:20
Re:新.軍武大哉問

因為水平尾無法提供alpha 30+時足夠的nose down force,整架飛機會以alpha增加的趨勢一路上去直到失速為止

但是這和飛控也有關吧
機首上揚飛控卻一直增加尾翼的攻角想要壓下來而導致尾翼先失速
α超過30度時,主翼下洗氣流對尾翼的影響應該也減少了


NO:294_76
flak  於 2003/11/19 12:34
Re:新.軍武大哉問

>這傢伙是靜穩定的,鼻子本來就不愛上翹,做成 F/A-18 後反而有起飛時 nose up pitch 不夠的現
>象,所以彈射時飛控會自動將垂尾的舵同時向內打,形成氣動煞車來產生 nose up pitch 。
不過F-16的攻角超過30度之後,不會因為主翼完全失速而讓升力中心後移嗎?

我想我之前講的F-16的攻角限應該修正一下:是會受單垂直尾與水平尾(因為不夠大所以產生的壓頭力矩不足?)的影響。單垂直尾還是有影響的,AIAA的書有特別提到(反而沒提到水平尾的關係)。


NO:294_77
LUZE  於 2003/11/19 14:36
Re:新.軍武大哉問

殲十現有的推力級數雖然差上EF-2000一截,但如果其進氣口內採用進氣道可變斜板的話,在高空高速飛行時有可能單憑目前的AL-31FN便獲得比EF-2000高出一截的空戰推重比與高速飛行性能...........
EF-2000 也沒有面積調節板(請不要告訴我下唇會動,那玩意對高空高速沒有幫助)...

請問進氣道可變斜板真有如此神效乎?????

別逗了,殲十和 EF-2000 的「固定」進氣道都已經對高速做過最佳化了,增加可調機構帶來的增益,在這兩個傢伙能飛到的範圍內相當有限,跟那種教科書上拿去跟 F-16 那個對高次音速到穿音速最佳化的進氣道比所看到的數據差別是不能比的。事實上,連 F-16/79 的固定進氣道都比普通 F-16 的高速性能要好很多。

而且殲十那個沒對高速進行最佳化的發動機,全壓回復再好也救不回來,發動機吃不下去就是吃不下去。

>>根據最近一篇J-7MF總設計師訪談錄,裡面提到J-7MF有用可調斜板,據此推測,J-10也可能使用之,因為:
1.J-10比J-7MF高檔
2.J-10也注重高速性能
3.J-10跟J-7MF本是同根生


NO:294_78
Zenobia  於 2003/11/20 00:50
Re:新.軍武大哉問

但是這和飛控也有關吧
機首上揚飛控卻一直增加尾翼的攻角想要壓下來而導致尾翼先失速
α超過30度時,主翼下洗氣流對尾翼的影響應該也減少了

不過F-16的攻角超過30度之後,不會因為主翼完全失速而讓升力中心後移嗎?

主翼的失速程度我並不清楚,但是迎風的機身也是會產生升力;這時只要尾翼無法提供足夠的低頭力矩,不管尾翼有沒有完全失速還是打什麼攻角,失控上揚就會持續。飛控系統當然會竭盡所能的去調整尾翼和主翼去避免這樣的現象發生,但是有時候氣流的耦合效應就是無法克服。

我想我之前講的F-16的攻角限應該修正一下:是會受單垂直尾與水平尾(因為不夠大所以產生的壓頭力矩不足?)的影響。單垂直尾還是有影響的,AIAA的書有特別提到(反而沒提到水平尾的關係)。

因為該書前面提到單垂尾和雙垂尾的爭議,所以當然要追蹤報導,注意看的話裡面的用字是說「想必也有影響」。 F-16 的攻角限主要還是平尾,垂尾的影響是次要的。


NO:294_79
Zenobia  於 2003/11/20 01:07
Re:新.軍武大哉問

根據最近一篇J-7MF總設計師訪談錄,裡面提到J-7MF有用可調斜板,據此推測,J-10也可能使用之,因為:
1.J-10比J-7MF高檔
2.J-10也注重高速性能
3.J-10跟J-7MF本是同根生

1. F-16 也比 F-104 高檔,但是 F-16 到現在還是沒有可變進氣道。
2. J-10 確實有可能有可調面積板,但是就算有,在上唇已經對高速最佳化的情況下增益不大,而且發動機也還是吃不消,裝了的話又是一個中國奇蹟。 J-7MF 是二十一世紀第一架渦噴戰機,發動機高速的性能跟 J-10 是不能比的,因此裝可調面積板是合理的選擇(但是發展 J-7MF 本身是另一個中國奇蹟)。
3. F-16 和 F-111 也是同根生,兩者有什麼相似處?


NO:294_80
LUZE  於 2003/11/20 13:25
Re:新.軍武大哉問

•J-10比J-7MF高檔,而且他的構型是很重視高速飛行的構型,最早的設計思想也是重視高空高速,這與F-16不太一樣。

•可不可以說明一下為什麼說上唇已對高速最佳化?還有,如果真的已經最佳化因而可以不用裝協版的話,那為何不乾脆上比較晚問世的J-7MF?

•J-10與J-7MF都是成飛產品,任務型態相近,年代相近,這與F-16跟F-111是完全不同的類比。


NO:294_81
Zenobia  於 2003/11/20 20:56
Re:新.軍武大哉問

可不可以說明一下為什麼說上唇已對高速最佳化??

上唇超出下唇超多的,會產生斜震波,從側面看 F-16 和 J-10 進氣口就可以知道。

還有,如果真的已經最佳化因而可以不用裝協版的話,那為何不乾脆上比較晚問世的J-7MF

天知道成飛那些人在想什麼,我感覺只是要跟 FC-1 做區隔,免得人家問你幹什麼做兩種性能差不多的傢伙;訪問裡設計師對這類問題的答案都很閃爍,還強調兩者都是七個掛點,但是 FC-1 有個翼尖只能裝空對空飛彈,好像 J-7MF 對地時不用掛自衛用的對空飛彈似的。

基本上 J-10 和 J-7MF 都可以裝,也都可以不裝,只是裝了後對渦扇的增益不是幾乎沒有就是遠小於對渦噴的增益,對 J-10 來講是比較不划算的選擇。


NO:294_82
LUZE  於 2003/11/20 21:14
Re:新.軍武大哉問

Su-27跟MiG-29也是上緣高出下緣甚多,有都適用渦扇而非渦噴,但他們也用了可調斜板

NO:294_83
伊雲  於 2003/11/20 22:58
Re:新.軍武大哉問

Su-27跟MiG-29也是上緣高出下緣甚多

形式不同....................
即使同樣是利用斜震波的二維進氣道也有很大的不同


NO:294_84
Zenobia  於 2003/11/21 00:36
Re:新.軍武大哉問

Su-27跟MiG-29也是上緣高出下緣甚多,有都適用渦扇而非渦噴,但他們也用了可調斜板

兩者軍方都對極速有要求,非裝不可,不然根本飛不到要求的極速;而且即使裝了,除非這兩個傢伙換發動機,也還是比不上 MiG-25 和 MiG-31。

如果人民解放軍也有極速必須超過二點幾馬赫這樣的要求,那 J-10 就要裝,而且即使裝了還是很勉強;如果極速只要 M1.8-M2.0 並且強調在 M1.3-M1.8 之間的空戰性能,那可變面積就沒什麼鳥用。


NO:294_85
Zenobia  於 2003/11/21 01:16
Re:新.軍武大哉問

整理一下好了,免得旁人看得頭昏。在動力方面,發動機是否較適合高速和進氣口是否比較適合高速都會影響戰機的高速性能,但是發動機的影響大於進氣口的影響; YF-22 用 YF120 超巡就是比用 YF119 快了 M0.2 ,相當於 14%(M0.2/M1.4) 的差距,但是全壓回復在 M2 以下像 F-16/79 的固定進氣道和最複雜的 F-15 三道可調斜板進氣道最多只差了 7% ,所以可以看出發動機的影響較進氣口來得大得多。

今天如果是 EF-2000 比 J-10 ,那麼在兩者極速都在 M2.0 左右的情況下, J-10 裝再複雜的可變調節板,也無法彌補 EJ200 與 AL-31F 兩者的差距。

今天如果是 J-7MF 比 J-10 ,因為 J-7MF 本來就是渦噴,再加上可變進氣道,更是如虎添翼,只要機身升阻比之類不要太離譜,高速和極速都能有效提昇,所以裝了利大於弊,而 J-10 則仍舊要受 AL-31F 的拖累。

所以總結來說,就是 J-10 裝可調面積板的增益不大,除非有很奇怪的要求,不然實在沒有必要裝。


NO:294_86
EFA  於 2003/11/21 01:27
Re:新.軍武大哉問

>今天如果是 J-7MF 比 J-10 ,因為 J-7MF 本來就是渦噴,再加上可變進氣道,更是如虎添翼

為什麼呢?

因為渦噴比較適合高速環境?(那國際還發展渦扇幹麻?)


NO:294_87
軍師  於 2003/11/21 01:31
Re:新.軍武大哉問

省油嗎?

(我不知道)


NO:294_88
LUZE  於 2003/11/21 13:20
Re:新.軍武大哉問

Su-27跟MiG-29也是上緣高出下緣甚多,有都適用渦扇而非渦噴,但他們也用了可調斜板
兩者軍方都對極速有要求,非裝不可,不然根本飛不到要求的極速;而且即使裝了,除非這兩個傢伙換發動機,也還是比不上 MiG-25 和 MiG-31。

>>MiG-25跟MiG-31也是有可調斜版的。


如果人民解放軍也有極速必須超過二點幾馬赫這樣的要求,那 J-10 就要裝,而且即使裝了還是很勉強;如果極速只要 M1.8-M2.0 並且強調在 M1.3-M1.8 之間的空戰性能,那可變面積就沒什麼鳥用。

可調斜板到了有震波出現後效果就會顯現,超過1馬赫就可以把推重比操上去,何以見得如果要在1.3到1.8馬赫作戰可調斜板就沒鳥用?你是不是把進氣口形式跟可調斜板搞混啦?如果是進氣口的話,飛機在差不多1.5馬赫以上氣動效率才會開始變差,因此如果你說強調1.3~1.8馬赫之間的空戰性能,那複雜的進氣口形狀就沒啥鳥用還比較有道理。


--------------------------------------------------------------------------------


NO:294_89
伊雲  於 2003/11/21 13:40
Re:新.軍武大哉問

可調斜板到了有震波出現後效果就會顯現,超過1馬赫就可以把推重比操上去,何以見得如果要在1.3到1.8馬赫作戰可調斜板就沒鳥用?你是不是把進氣口形式跟可調斜板搞混啦?如果是進氣口的話,飛機在差不多1.5馬赫以上氣動效率才會開始變差,因此如果你說強調1.3~1.8馬赫之間的空戰性能,那複雜的進氣口形狀就沒啥鳥用還比較有道理。

震波發生的位置和角度與馬赫數息息相關,並不是只要超音速就會一樣
而且你只有看到超音速推力變大(其實這是廢話,吸氣式發動機速度增加推力本來就會增加)但是你沒有看到底是調節版還是上唇斜震波的作用讓氣流速度得以剛好合發動機

調節版的目的是要調節變化產生多重震波讓壓損減低,但是在低於1.8馬赫以下時,第一道斜震波已經可以把速度減低至接近音速,這時再裝調節版也減不了多少速度,只是徒然增加重量與壓損
而且渦扇餵太大的壓力給他也會出事

在噴射推進的領域,我們討論的是整個進氣道而不是把進氣單獨拿出來討論

就算J-10有裝調節版,我也想不出來他的洩壓流道要擺哪裡.......令人好奇


NO:294_90
Zenobia  於 2003/11/21 21:38
Re:新.軍武大哉問

MiG-25跟MiG-31也是有可調斜版的。

所以人家可以上 M2.8 以上性能的差距來自發動機,不是進氣道。

其他的 Ewing 已講,另外補充一點,即使是固定進氣口,也可以靠上唇內側造形斜率的變化,來配合馬赫數調整第一道斜震波的產生角度,最佳化全壓回復係數。跟可變系統相比,主要差就是差在能最佳化的馬赫數範圍,可變系統比較大,如此而已。


NO:294_91
BWS  於 2003/11/22 00:20
Re:新.軍武大哉問

呃~~問個歷史上的小問題
當年保時捷博士設計的Sd.Kfz. 184
是使用交流電機還是直流電機帶動主動輪??

NO:294_92
Agent Toganator  於 2003/11/22 11:10
Re:新.軍武大哉問

所以簡而言之一個關鍵問題:
進氣道斜板,或著該說是優秀的可變進氣道設計,有沒有辦法讓戰機引擎在中高空高速環境下發揮出明顯超過在地面測試時的極限推力,比方說殲十引擎的最大後燃推力之測試數據約是12,500公斤級,結果拜進氣道斜板之助,殲十在約高空兩馬赫級直線飛行的情況下能(好比方說)享有約13,500~14,000公斤級的最大推力???

NO:294_93
伊雲  於 2003/11/22 11:14
Re:新.軍武大哉問

地面推力是最低的,所以只要飛上去有速度有高度,在發動機熄火的極限前推力都比地面大

NO:294_94
Agent Toganator  於 2003/11/22 11:24
Re:新.軍武大哉問

那在不同的高度速度下,在空中引擎的最大推力能比在地面上高約出多少???優秀的可變進氣道設計又能對此提供多少協助???和固定進氣道相比又有多少差異???

NO:294_97
伊雲  於 2003/11/22 12:25
Re:新.軍武大哉問

我手頭只有理論性資料,所以要說會增加多少.....我也辦法回答你,引擎推力的線圖我手頭也沒有

進氣道看的是全壓回復比,拿來當進氣道效率的表示
可變面積進氣道前面提過可以形成多道震波,而且可以隨著馬赫數變化來改變形狀得到比較好的震波位置,而固定式進氣道就沒辦法了,就要利用巧思讓震波雖著速度移動到各處時會受到流道的影響反射或是用震波產生另一個震波
但是如果是低速時不需要太多震波就可以得到蠻好的效率,兩著間差異並不大


NO:294_98
LUZE  於 2003/11/22 13:54
Re:新.軍武大哉問

地面推力是最低的,所以只要飛上去有速度有高度,在發動機熄火的極限前推力都比地面大

--------------------------------------------------------------------------------


是嗎?可是高空時空氣稀薄,進氣量與涵養量都減少,推力應該會減小吧


NO:294_99
伊雲  於 2003/11/22 14:09
Re:新.軍武大哉問

高度主要改變的是壓力與溫度兩個函數,而溫度對於推力的階次比較高
質流率取決於速度與密度,莫耳分率在同溫層以下沒有什麼變化

渦噴的理論tfsc曲線在同溫層頂開始增溫後才會快速衰退


NO:294_101
Virge  於 2003/11/22 23:17
Re:新.軍武大哉問

>>> 地面推力是最低的,所以只要飛上去有速度有高度,在發動機熄火的極限前推力都比地面大


印象中.....推力隨著高度增加呈指數遞減.......! 再查一查 ....!
進氣口(道)能提供的是全壓回復 !
全壓為一,若能提供98%的回復則為0.98,F-22的進氣口(道)好像在1.6M以下能維持在0.96...?
1.6M以上就開始去了了 !
衝壓效應速度得再高...
...
....不知有無記錯 !!!

若以上沒記錯,地面推力是最低的 似乎很難成立 !!!
.....匆匆!莫怪 ! 揖


NO:294_102
伊雲  於 2003/11/23 00:40
Re:新.軍武大哉問

說的也是,怪怪的,可惜課本沒帶來

推力隨高度呈指數減少是因為壓力設為密度比σ的乘積
但是溫度的導入又會讓整個式子去修正...............


全壓是由動壓加靜壓,動壓為速度平方的函式,而衝壓效應將動壓轉換為靜壓
而且直流率為截面積乘上密度與速度,所以推力與速度大致成正比是沒疑問的


NO:294_103
Zenobia  於 2003/11/23 06:00
咳...咳...

完全的亂七八糟了,先講一點點簡單的。

一般看到的發動機數據,都是發動機在未裝上飛機前地面測試的數據,而且通常是 sea level, static, standard condition ,也就是進來的氣流的溫度是攝氏十五度,壓力是一大氣壓,氣體流速是零。

會如此規定,當然是因為推力會受進氣流的狀況影響,所以必須有比較的標準。那變化是怎樣的呢?

先講高度的影響。在同溫層前,高度增加,氣體的壓力、溫度和密度都降低。壓力和溫度的降低會影響發動機運作的熱力學循環而影響推力,但是實際的變化過於複雜,變化程度又有限,我在這裡就不自找麻煩了,想研究者請自己找發動機設計的書。另一方面,推力受密度影響是一次線性關係,密度減半,質流率就減半,推力也就減半,所以速度固定只有高度增加時,推力一定跟著密度的減少而減少。一萬公尺的高空空氣密度只有海平面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推力馬上先降到地面測試的三分之一。

現在我們可以用發動機的海平面靜止資料來算發動機靜止在一萬公尺的高空(還是沒裝上飛機)的推力了,就要來討論速度了。很不幸的, Ewing 大概是腦袋打結了,推力並不是隨著速度增加而增加這樣簡單;照他的公式,完全靜止的發動機是吸不進任何氣流的......

(待續)


NO:294_104
Zenobia  於 2003/11/23 10:07
Re:新.軍武大哉問

前面講到計算進氣的質流率裡用的速度不等於飛行速度,不然在靜止時就
不會有推力:發動機靜止時,發動機會把氣吸進來,所以雖然飛行速度是
零,但是進氣速度卻不是零;飛行時,這樣的效應也還是存在,發動機和
外界氣流會產生互動來將外界空氣的飛行速度轉換成發動機的進氣速度,
進氣道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輔助發動機,將飛行速度轉換成進氣速度。

也因為如此,發動機推力跟飛行速度的關係相當複雜,飛行速度增加時,
發動機並不是完全同步跟著增加進氣質流率,而且一但到了進氣質流率的
上限就再也無法增加;這與單純增加高度導致外界能供應的質流率減少(
密度減少),發動機只有甘願接受較低的質流量而減少推力完全不同。

那我們想知道一萬公尺高、一馬赫時的推力怎麼辦?最簡單的方法是去買
本發動機設計的書看裡面有沒有附教學用的簡單程式的。事實上,我講的
這些都是一般美國大學航太系大四課程裡才會討論到的東西,所以其實看
沒有也沒什麼關係。


NO:294_105
Virge  於 2003/11/23 11:32
Re:新.軍武大哉問

手邊資料不多 !
有一個 F-100發動機 高度-速度-推力對照表可簡單提供比對 ,我簡單讀出幾個數據供簡單比對
其為 F-100發動機 安裝後,AB在最大燃燒的狀態。

速度為 0.8M 時 :

SEA LEVEL 約 27000 lb
10000 ft 約 21000 lb
20000 ft 約 15000 lb
30000 ft 約 10500 lb
40000 ft 約 7000 lb
50000 ft 約 3500 lb


速度為 1M 時 :

SEA LEVEL 約 30000 lb
10000 ft 約 23500 lb
20000 ft 約 17500 lb
30000 ft 約 12000 lb
40000 ft 約 8000 lb
50000 ft 約 4000 lb


速度為 1.2M 時 :

SEA LEVEL 約 32000 lb
10000 ft 約 26000 lb
20000 ft 約 21000 lb
30000 ft 約 15000 lb
40000 ft 約 10000 lb
50000 ft 約 6000 lb

純目視,誤差....就多包涵了 !


NO:294_106
伊雲  於 2003/11/23 12:08
Re:新.軍武大哉問

果然考一次試就會讓人把以前的東西忘光∼∼∼∼∼∼∼∼∼∼∼
還好研究所也也開噴射推進..............

http://www.lerc.nasa.gov/WWW/K-12/airplane/ngnsim.html

NASA夢工廠出品兒童用電動玩具,EngineSim................


NO:294_107
Zenobia  於 2003/11/23 20:20
Re:新.軍武大哉問

NASA夢工廠出品兒童用電動玩具,EngineSim

真的是兒童用的,從幼稚園到高中皆歡迎使用。可惜裡面沒有進氣道斜震波系統的子程式可以玩,不然原來進氣道的問題直接拿來算就可以知道。教科書附的程式還是比給兒童用的高級一點...:p


NO:294_108
TTSO  於 2003/11/25 08:19
Re:新.軍武大哉問

Additional on F-16 High Alpha:

我已經忘了我看過的那份研究報告是哪裡來的,應該是AIAA..
裡面明確闡述F-16 alpha post 30後會出現的嚴重抬頭趨勢
導致這該死問題的主因是LERX... 成也LERX敗也LERX...

那篇文章裡有提到改正設計:
改變LERX外型,改成類似F-16XL的曲線型LERX
增加減速板面積


其實4Gen的LERX與高攻角氣動設計的都蠻天真的..
F-16的太大片會讓飛機高攻角亂抬頭 -> 攻角限降低 -> 高攻角機動受限
F-18的「渦流加強控制垂直尾」反而會在不對稱渦流的情況下導致離控,還要追加wing drop -> 後來多了兩片渦流破壞片 -> 最大起飛重量縮水

不過沒有16/18的不良設計... 今天大概也看不到F-22了...:)


NO:294_109
TTSO  於 2003/11/25 08:23
Re:新.軍武大哉問

btw.. F-CK-1的那個超大號垂直尾也有著不對稱渦流導致離控的鳥問題
想弄個超大垂直尾來拼高攻角,沒想到卻也被LERX渦流搞砸,好處沒佔到、壞處反而一大堆 :QQ


NO:294_110
TTSO  於 2003/11/25 08:35
Re:新.軍武大哉問

寫一個大家可能沒有在注意的東西:

F-22的ACES II的後傾角是19.5度,不是F-16的30度.


NO:294_111
BWS  於 2003/11/25 21:15
Re:新.軍武大哉問

↑↑
是否是新型抗G衣發展之故 ??

NO:294_112
Zenobia  於 2003/11/26 04:09
全壓回復

前面我有提到一些全壓回復係數的比較,這裡把手上書裡的圖表表列出來,讓大家參考參考進氣道全壓回復係數與進氣道形式和馬赫數的關係。要注意全壓回復係數是一時是完全理想狀態,現實中的任何進氣道全壓回復係數都小於一。

1. F-16 的固定進氣道(完全沒斜板,單道正震波)
2. F-16/79 的固定進氣道(兩道固定的斜板,三道斜震波加一道正震波)
3. F-15 的可變進氣道(三道斜板,第一道固定,第二、三道斜率可變,
四道斜震波加一道正震波)

Mach No.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F-16 0.98 0.98 0.96 0.88 0.80
F-16/79 0.98 0.98 0.98 0.95 0.91 0.86
F-15 0.97 0.97 0.97 0.96 0.95 0.92 0.89 0.86

這些進氣道都是至少二十年的設計,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幾件事:

一、在最大值是一的情況下,科技的進步對全壓回復係數的成長相當有限,因此現代進氣道在全壓回復上不可能較這些進氣道進步多少。

二、可變系統犧牲了次音速和穿音速的性能以及結構重量,來換取超音速的性能。

三、一個有考慮到 M1.5-M2.0 高速性能的固定進氣道,在這段區間裡的性能平均只比最複雜的可變系統少 5% 左右。

有這樣的了解後,原來各種光怪陸離、讓人覺得好像進入了 Matrix 世界的謬論,自然不攻而破。


NO:294_113
LUZE  於 2003/11/26 10:36
Re:新.軍武大哉問

從上面那個表看來,F-16/79還比F-15好?

NO:294_114
LUZE  於 2003/11/26 10:40
Re:新.軍武大哉問

從表中F-16/79、F-15與F-16的比對看,似乎沒有差多少,那為何MiG-29、F-14推重比可以增加那麼多呢?

NO:294_115
TTSO  於 2003/11/26 11:03
Re:新.軍武大哉問

是否是新型抗G衣發展之故 ??

文字說法是為了降低飛行員頸部負荷
不過根據簡易公式,後傾30的心腦高度差縮短13.4%,後傾19.5的話縮短幅度降低到6%
(cos30,cos19.5,最簡單的G抗性計算法..:)
所以抗G裝備的進步應該也有關係

後傾30度還要看正前方的HUD與前下方的MFD.. 久了真的很難過

==========

從上面那個表看來,F-16/79還比F-15好?

時代有差.. F-15 1972首飛、F-16/79則是1980
等於是60年代末的設計 vs 70年代末的設計

我比較好奇的是...F-22的回復率...:>


NO:294_116
TTSO  於 2003/11/26 11:31
Re:新.軍武大哉問

給一些沒看過的人: Diverterless Supersonic Inlet

這才是真正神奇的進氣口玩具,讓F-16可以上M2.0...:>


NO:294_117
Agent Toganator  於 2003/11/26 11:36
Re:新.軍武大哉問

戰機機型:F-14A/F-14B/F-14D
戰機空重:40104/41780/43735(單位:磅)
最大後燃:41800/56400/56400(地面最大後燃推力測試,單位:磅)

.....我絕對無法相信,F-14A能在標準空戰配備下,於任何空域高度速度下達到一以上的推重比


MIG-29基本型空重:11000 kg,內載燃油:3440 kg,想在將近百分百內載燃油滿載,標準空戰配備(?)下(此時MIG-29的重量當介於14500~15500 kg間)於高度一千公尺,速度一馬赫時達到1.5級的推重比,此時其引擎最大後燃推力必須為:23400~25600 Ib*2

MIG-29引擎的最大後推地面測試數字為:18300 Ib*2

雖說引擎的推力受高度,空速,進氣道設計等多重因素影響,但在下實在無法想像在什麼狀況下,能讓引擎的最大推力暴增至地面測試時的1.3~1.4倍........


NO:294_118
Agent Toganator  於 2003/11/26 12:41
Re:新.軍武大哉問

是否是新型抗G衣發展之故 ??
文字說法是為了降低飛行員頸部負荷
不過根據簡易公式,後傾30的心腦高度差縮短13.4%,後傾19.5的話縮短幅度降低到6%
(cos30,cos19.5,最簡單的G抗性計算法..:)
所以抗G裝備的進步應該也有關係

後傾30度還要看正前方的HUD與前下方的MFD.. 久了真的很難過


A:

當年某歐洲三代半(好像是JAS-39)也曾根據飛試結果減少了彈射倚的後傾角

理由:以免手短的飛行員在某些重要狀況下卻碰不到儀表板按鍵......


NO:294_119
Zenobia  於 2003/11/26 22:42
Re:新.軍武大哉問

從表中F-16/79、F-15與F-16的比對看,似乎沒有差多少,那為何MiG-29、F-14推重比可以增加那麼多呢?

那還不簡單,就是他們並沒有增加這麼多,只是資料以訛傳訛或者在傳播資料時被誤解了。所以說看資料要多方比對,要追根究底盡可能找到原始出處,並且要看教科書這種真正講原理的來增加自己的學識,這樣才不會被誤導也不會誤導別人。


NO:294_120
LUZE  於 2003/11/26 23:02
Re:新.軍武大哉問

戰機機型:F-14A/F-14B/F-14D
戰機空重:40104/41780/43735(單位:磅)
最大後燃:41800/56400/56400(地面最大後燃推力測試,單位:磅)
.....我絕對無法相信,F-14A能在標準空戰配備下,於任何空域高度速度下達到一以上的推重比


MIG-29基本型空重:11000 kg,內載燃油:3440 kg,想在將近百分百內載燃油滿載,標準空戰配備(?)下(此時MIG-29的重量當介於14500~15500 kg間)於高度一千公尺,速度一馬赫時達到1.5級的推重比,此時其引擎最大後燃推力必須為:23400~25600 Ib*2

MIG-29引擎的最大後推地面測試數字為:18300 Ib*2

雖說引擎的推力受高度,空速,進氣道設計等多重因素影響,但在下實在無法想像在什麼狀況下,能讓引擎的最大推力暴增至地面測試時的1.3~1.4倍........

F-14超音速推重比超過1(比起飛推重比增加好幾十個百分比)我常聽說,全防也曾寫過。MiG-29超音速推重比超過1.5除了在Yefim Gordon的書看過外,也曾在網路上聽說米格設計局曾如此宣稱。


NO:294_121
ryan2181  於 2003/11/26 23:15
Re:新.軍武大哉問

有誰知道~~陸戰隊~~這個或稱為海軍步兵的軍種是怎麼產生的嗎????

NO:294_122
BWS  於 2003/11/26 23:35
Re:新.軍武大哉問

↑↑↑
海盜
本來就是上人家船搶人家財物用的
後來變成了到人家船上跟人打架

NO:294_123
Akula  於 2003/11/26 23:58
Re:新.軍武大哉問

看上面Zenobia給的數據,F-16只到1.8,79也只到Mach 2.0
這是固定進氣道的先天限制,使它超過一定範圍就沒力了
還是只是因為F-16本來就上不去了,不論是推力不夠還是機體會完蛋...

NO:294_124
LUZE  於 2003/11/27 02:07
Re:新.軍武大哉問

道2.0就夠啦

現在也沒幾架飛機能在2馬赫以上空戰吧。


NO:294_125
Zenobia  於 2003/11/27 02:10
Re:新.軍武大哉問

看上面Zenobia給的數據,F-16只到1.8,79也只到Mach 2.0
這是固定進氣道的先天限制,使它超過一定範圍就沒力了
還是只是因為F-16本來就上不去了,不論是推力不夠還是機體會完蛋...

超過這個範圍的數據書裡沒寫。超過這些馬赫數,進氣道的全壓回復會繼續隨速度增加而下降,可以做理論值的預測;但是我提供的數據是實驗數據,也就是 F-16 衝不上去了。書裡的 F-16 曲線在 M1.9 左右結束, F-16/79 數據只列到 M2.0 , F-15 的曲線則撐到 M2.5 。


NO:294_126
Zenobia  於 2003/11/27 02:21
Re:新.軍武大哉問

從上面那個表看來,F-16/79還比F-15好?

時代有差.. F-15 1972首飛、F-16/79則是1980
等於是60年代末的設計 vs 70年代末的設計

也要看飛行速度, M2.0 以上 F-16/79 就糟糕了,所以一堆還有 M2.X 極速要求的傢伙還是要用。

我比較好奇的是...F-22的回復率...:>

震波系統的全壓回覆大概像 Virge 講的差不多,後面的 S-duct 就...:p


NO:294_127
Zenobia  於 2003/11/27 02:36
Re:新.軍武大哉問

戰機機型:F-14A/F-14B/F-14D
戰機空重:40104/41780/43735(單位:磅)
最大後燃:41800/56400/56400(地面最大後燃推力測試,單位:磅)
.....我絕對無法相信,F-14A能在標準空戰配備下,於任何空域高度速度下達到一以上的推重比

MIG-29基本型空重:11000 kg,內載燃油:3440 kg,想在將近百分百內載燃油滿載,標準空戰配備(?)下(此時MIG-29的重量當介於14500~15500 kg間)於高度一千公尺,速度一馬赫時達到1.5級的推重比,此時其引擎最大後燃推力必須為:23400~25600 Ib*2

MIG-29引擎的最大後推地面測試數字為:18300 Ib*2

雖說引擎的推力受高度,空速,進氣道設計等多重因素影響,但在下實在無法想像在什麼狀況下,能讓引擎的最大推力暴增至地面測試時的1.3~1.4倍........

F-14超音速推重比超過1(比起飛推重比增加好幾十個百分比)我常聽說,全防也曾寫過。MiG-29超音速推重比超過1.5除了在Yefim Gordon的書看過外,也曾在網路上聽說米格設計局曾如此宣稱。

可以注意看看 Virge 提供的數據裡,在 M1.2/10000 ft 的數據和 M0.8/0 ft 的數據兩者幾乎一樣,因此 M1.0/10000 ft 的推力大於 M0/0 ft 甚多是可能的(也蠻正常的),但是這絕大部分不是進氣道的功勞,而是發動機本來推力隨著速度高度的變化就是如此,不是推力莫名其妙的靠什麼神奇的力量增加,同時這也不代表同樣的現象會發生在 M1.5/45000 ft ,或可以將 M1.0/10000 ft 和 M0/0 ft 間的差距類比成 M2.0/20000 ft 和 M1.0/10000 ft 間的差距。


NO:294_128
Luke-Skywalker  於 2003/12/26 07:45
Re:新.軍武大哉問

在MDC那兒看到一個東東,拿到這裡來問問.........

http://www.codeonemagazine.com/photos/gallery/jsf_gallery/images/large_photos/X350609_28_L.jpg

這架F-35原型機雷達罩上方的開孔,是做什麼用途?看起來像是衝壓進氣口。


NO:294_129
toga  於 2004/01/01 19:32
Re:新.軍武大哉問

某網友在友版問道於盲,誤把在下當成學問龐大之士,故將其大哉問轉於此版,望網上的飽學之士能不吝賜教.............謝謝

toga 你好:
我是ef2001,目前是中部某技術學院的研究生,我的論文是有關航空 方面 的,因為我從小也熱愛飛機,因此我有兩個問題想請教您一下

1.何謂空戰圈,如何衡量出來?
2.雙機編隊是否有一定的距離和角度?
謝謝 ef2001上


NO:294_130
toga  於 2004/01/01 19:31
Re:新.軍武大哉問

某網友在友版問道於盲,誤把在下當成學問龐大之士,故將其大哉問轉於此版,望%

NO:294_131
貓貓  於 2004/01/01 21:25
Re:新.軍武大哉問

雙機編隊也有很多種的呢!

NO:294_132
Zenobia  於 2004/01/01 21:57
Re:新.軍武大哉問

請轉場: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1

回論壇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1&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