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SANJYSAN 於 2003/10/24 10:31 | |
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引自龍空軍史版,不能說是金科玉律,不過還是可以參考一下 http://www.dragonsky.net/forum 中國王牌試飛員訪談:梟龍、飛行、空戰——雖然明顯是為了做廣告,但也爆了不少中國空軍的猛料 thisislife 於 2003-10-23 12:41:13 發表在:龍的天空——軍史文學版 中國王牌試飛員訪談:梟龍、飛行、空戰
梟龍飛機著陸:平尾偏轉角度很大 「梟龍」戰斗機 「梟龍」也就是以前說的「超七」,盡管和殲-7一樣都帶個7字,但其良好的機動性和殲-7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 記者:此次「梟龍」首飛,是國內第一次在一種軍用飛機剛剛開始試飛時就允許宣傳 雷強:我覺得,「梟龍」,也就是以前說的「超七」,和殲-7盡管都帶個7字,其實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飛機。不論從飛行員操縱的控制關系還是飛機的氣動外形來說,都是完全不同的。就我個人而言,在我飛了這么多的機型中,「梟龍」的機動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一種非常靈活的飛機。在首飛包線非常有限的范圍內(速度、高度、過載都限制得很嚴格),「梟龍」仍表現出很好的靈敏性,和殲-7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 記者:您能談談究竟有哪些區別嗎? 雷強:飛行中「靈敏」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說:我用同樣一個坡度,我拉同樣的桿,飛機旋轉的角速度不同。比如殲-7飛機,盡管我拉桿拉的過載很大,但飛機只能緩慢的逐漸轉過角度來,轉彎半徑很大,這就說明這種飛機機動性不好。但是飛「梟龍」時,一拉桿飛機就轉過來了,這就說明該機的最大瞬時盤旋角速度很大。還有垂直方向的機動性,比如飛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殲-7EB飛機,我就發現,從拉桿爬升到斤斗的最頂端垂直高差至少有1000米(這還是技術比較好的飛行員才能做到的),而蘇-27飛機就會小很多,我們就說「蘇-27的垂直機動性比殲-7EB要好」。 記者:那么,作為主要用戶,巴方的飛行員對「梟龍」的評價如何? 雷強:昨天吃飯的時候,巴基斯坦的項目辦主任(我們都是很好的朋友,因為他從前也是飛行員,在改裝殲-7時,我就是他的飛行教官)評價說:「就憑下午飛行表演中‘梟龍’所展示的機動性,我覺得它比F-16好」。他們知道我在英國飛過F-16,就問我:「雷sir,您覺得這架飛機和F-16相比怎么樣?」我當然也不好說得太過頭,就說我覺得和F-16相當。他說:「教官,我覺得你說的不對,憑我今天看到‘梟龍’飛的這些動作,它的飛行性能肯定比F-16好。」客觀地說,我也覺得「梟龍」的飛行性能應該比巴基斯坦空軍現役的F-16A要好。 記者:您剛才說「梟龍」的機動性比F-16A好,是說「梟龍」的水平機動性比F-16A好,還是水平機動性和垂直機動性都比F-16A好? 雷強:「梟龍」在推重比方面和F-16還有一定差距,但水平機動性比F-16有一定優勢。 記者:目前,「梟龍」配備的座艙界面是怎樣的? 雷強:目前「梟龍」主要使用了「一平兩下」的座艙界面(即一個平視顯示器和兩個多功能下視顯示器),未來可以根據用戶的需要加裝另一個多功能顯示器,變成「一平三下」。但是,據我目前所知,世界上現役飛機使用「一平三下」布局的飛機并不多,只有F/A-18和JAS-39。使用多功能顯示器的作用在于提高飛行員所能獲取的信息量。以前的飛機多采用傳統儀表布滿駕駛艙的設計,原本以為這樣可以給飛行員提供更多信息,結果弄的飛行員眼花繚亂,在空戰中電光石火的那一瞬間,反而不知道該看什么表了。現在有了MFD(多功能顯示器),就不一樣了,飛行員隨時可以調出自己最需要的信息,顯示在MFD上。比如「梟龍」,在每個MFD周圍有20個功能鍵用以選擇不同的顯示內容,比方說我可以在左邊的顯示器上看航行地標導航等信息,在右邊看雷達等信息,也可以看發動機轉速、油量、外掛管理、飛控、大氣數據……這都只需要切換一個鍵就能完成。 我在俄羅斯格羅莫夫試飛院學習時,他們問我:「你飛過平顯科目沒有?」我說:「飛過」。然后我把飛過的殲-7M的平顯情況給他們一說,他們很吃驚--中國居然有這么好的平顯?因為俄羅斯飛機的平顯只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平顯,提供的功能和數據都十分有限,甚至包括蘇-27的平顯,也很簡單。 記者:在我國以前的機械操縱飛機上,都存在一個「跨音速反操縱」的問題,「梟龍」這樣的縱向電傳操縱的飛機上還會出現這一情況嗎? 雷強:反操縱是這樣一種情況:比方說殲-7,在跨音速范圍內(0.9馬赫至1.0馬赫附近),如果飛行員要拉桿快速爬升,飛機不會像飛行員預期的那樣隨著拉桿位移的增加而不斷抬頭,而是會在抬頭達到一定角度的時候突然迅速低頭。這是因為在跨音速范圍內,三角翼飛機的可用迎角特別小,只有8度左右,拉桿導致迎角超過這個值,就會發生失速,飛機升力驟然大減,于是低頭。在使用了電傳操縱的飛機上,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由于飛行員拉桿的時候只是給了飛控計算機一個輸入信號,而不是像機械操縱飛機那樣直接通過液壓作動筒拉舵面,所以只要在飛控計算機里設置好程序,避免飛機超出使用迎角,就可以確保飛行員拉桿一定是抬頭,推桿一定是低頭。 記者:在我們以前的飛機上,都沒有使用HOTAS技術(手不離桿操縱),現在在「梟龍」上終于見到了期待已久的HOTAS,您能談談HOTAS的作用和意義嗎? 雷強:HOTAS就是在飛行員左手的油門桿和右手的操縱桿上布置了許多重要功能的控制按鈕,極大地提高了空戰中飛行員的反應速度。比如駕駛殲-7,用導彈打左側的目標,要先撥「左右電門」確定打左機翼下的導彈,然后要撥「單雙發電門」確定使用單發發射,要是用雷達的話,還要給雷達裝定「多少行」「目標遠近」等一系列按鈕,最后按「發射」鈕,把導彈打出去。老殲-7只能使用老式的近程紅外導彈,發射時距離目標不到10千米,這么短的距離,敵我兩架飛機相向而飛,幾秒鐘就過去了,哪有機會讓你按這么多電門?現在有了HOTAS就不一樣了,所有重要功能都集成在我兩只手握著的桿上了,動動指頭就把彈打出去了。 記者:那兩根桿上集中了這么多重要功能,會不會按錯啊? 雷強:不會。每個功能都有自鎖和互鎖。比方說,我正在調節雷達,還沒有鎖定目標,這時無意按下了發射按鈕,導彈打不出去的。 記者:我們知道「梟龍」在設計中專門強調了提高中低空的機動性,而殲-7、殲-8等飛機原始設計中機動性并不好,在后來的殲-7E、殲-8Ⅱ等改進型飛機中專門針對提高中低空機動性進行了一些改進。那么,在實際飛行過程中,您感覺這種在設計中就強調中低空機動性的飛機和經過改進以增強中低空機動性的飛機相比,操縱感覺有什么不同? 雷強:這幾種飛機的機動性和操縱品質上差別很大。因為原始設計中就強調高空高速性能的飛機,如果不對氣動外形進行徹底改變,就難以擺脫追求高空高速性能的影子。比如說殲-7E在原有三角翼飛機的基礎上,將其改為雙三角翼,再加上前緣機動襟翼,盡管中低空性能有了較大提高,但由于其并不是真正的追求機動性的全機設計,機動性仍沒有脫胎換骨的改變。比如機翼,他仍然采用的是前緣超薄翼型,翼型不改,大迎角飛行的時候前緣還是容易發生氣流分離。而原有性能方面,盡管最大速度低了,但仍有較好的高空高速性能。 記者:聽了您對「梟龍」的評價,感覺這型飛機果然是很不錯。那么,您覺得「梟龍」與蘇-27相比,在機動性方面又如何呢? 雷強:飛了這么多飛機,總體感覺飛起來最舒服、最得心應手的要算蘇-27和「梟龍」。其中,由于蘇-27不是按照中國人的身材設計的,我駕駛它還有些費力,比如要推桿做大角度俯沖,我還得身體前傾才能推桿到底。 目前我們對「梟龍」的試飛才剛剛開始,還只是在一個很小的首飛包線飛行。我對「梟龍」機動性的評價,完全是基于這個首飛包線內的性能。就目前來看,「梟龍」的機動性在水平方向應該是與蘇-27相當的,在垂直方向,由于我們全機推重比多少還是低一些,估計應當比蘇-27差一些。至于蘇-27的超機動能力,目前「梟龍」就更無法企及了。 記者:「梟龍」是按照巴基斯坦飛行員的身材開發的啊?操縱起來是不是也很費力啊? 雷強:呵呵。「梟龍」采用了桿力控制而不是位移控制,我只需要一直拉住桿給計算機一個「我在拉桿」的信號,計算機就知道我要拉多大角度,自動控制舵面偏轉。打個比方說,我要操縱殲-7降落,可能我搖操縱桿的范圍像開手動變速的卡車一樣,而操縱「梟龍」起降則只需要把手支撐在大腿上,搖桿的范圍很小,只需要用手腕稍稍使點勁就行了。 數十種戰機飛行經歷 殲-5結構簡單易于上手,殲-6因為是第一型超音速飛機,有些固有的毛病,很難飛;殲-7起飛著陸較困難;殲-8有某種狀態下無法保持飛行狀態的問題;蘇-27這型「補」出來的飛機機動性可真好……「梟龍」呢,機動性比起殲-7是強多了。起降最困難的是殲教-7,作為一型教練機竟比戰斗機難飛多了 記者:我手頭有一份數據表明,目前我國飛行員選拔的初選通過率約為2□,通過初選的飛行學員中還有40%在隨后的培養中會被淘汰。可以說飛行員絕對是普通適齡青年中千里挑一的,體驗一把飛戰斗機的感覺也是許多人向往已久而可能終生也無法實現的夢想。您作為飛過數十種機型的試飛員,能不能給我們講講這些機型的飛行感受? 雷強:怎么講呢,各個型號飛機的不同改型之間的飛行感受其實很類似,我只按照類似殲-5、殲-6這樣的大型號來談談吧。殲-5飛機是這樣一種飛機--它結構簡單,易于上手。比方說,我可以帶一個普通的、從未有過飛行經歷的人上殲教-5飛機,在后座指導他一陣子,他應該就能獨立飛行一些簡單的動作。殲-6屬于第一代超音速殲擊機,有很多地方都有一些固有的毛病,沒有經驗的人感覺它的各種毛病多得防不勝防,很難飛。事實上全世界也就我們國家在過去由于經濟、技術等多種原因而大量裝備了殲-6飛機,其他國家,包括蘇聯空軍都沒有大量采購米格-19--這飛機太難飛了!至于殲-7飛機,對于飛過殲-6的人來說,可能會覺得好飛一些,沒有那么多的禁忌。但是,由于其設計強調高空高速性能,再加上三角翼飛機的著陸性能本身就比較差,導致其起飛和著陸比較困難。 記者:殲-7的設計起飛速度應該在280千米/小時左右吧? 雷強:那是理論值,實際上由于飛機老化和飛行員技術水平的限制,都要達到300千米/小時以上。我要是發揮得好的話,也才能達到290千米/小時。所以說殲-7盡管在空中沒什么毛病,但起降性能較為惡劣。殲-8是一種比較好飛的飛機,它的起飛和著陸非常好做--起飛和接地速度都比殲-7要小。盡管飛機大了,但是其平尾效率要好一些,可以壓住飛機的攻角,保證飛機能夠以較大的攻角接地和離地,由于攻角大了,飛機的升力也就大了,所以可以用較小的速度起飛和著陸。但是殲-8存在一個在某些狀態下無法保持飛行狀態的問題。比如某次我們空軍有一次殲-8四機編隊帶三個副油箱飛往南沙巡邏,在轉彎和變換隊形時就曾出現過突然掉高度的問題。FBC-1「飛豹」是殲擊轟炸機,飛起來感覺就比較「笨」,但是由于它畢竟是1980年代以后設計的飛機,在人機工程等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也比較好飛,但是它談不上在空中有多好的機動性。蘇-27呢,比較有意思--以蘇聯的技術水平,能搞出這么好的飛機,的確令人佩服。因為我覺得這個飛機設計得并不科學。為什么不科學呢?因為這個飛機是「補」出來的。可能你們不太了解,當年蘇霍伊設計出T-10原型機之后,發現飛機太重,無法達到設計指標,于是就開始進行設計減重,減來減去,竟然減得有些地方達不到設計載荷的要求了,于是又開始補強,發現哪里比較薄弱就補上一塊。所以,蘇-27從設計、首飛到定型,一共摔了7架飛機!具體說起來蘇-27的飛行感受在某些方面很類似殲-7E,比如操穩品質、響應速度等,都和殲-7E類似。當然,蘇-27在機動性上比殲-7E要強多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飛行表演中兩架飛機作同一個動作(平飛-滾轉-倒飛俯沖-拉起)的高度相差巨大。因為我在96、98珠海航展上都曾駕駛殲-7E進行過飛行表演,我至少要在1000米以上才敢做這個動作;但是我在俄羅斯培訓的時候,著名特級飛行員考切爾(經常駕駛編號595的單座飛機參加航展,還有一架編號597的雙座蘇-27,這兩架飛機在俄羅斯我們經常飛)就曾帶我駕駛597號蘇-27教練型在600米高度作出這個驚險動作--當時我感覺眼看著飛機就要和大地「接吻」了,「呼」的一下突然就又拉起來了!所以說這東西的機動性真好!「梟龍」呢,這個飛機比起以前的殲-7來說,真是進了一大步!最起碼,機動性強多了;同是輕型戰斗機,它的航程大多了;具備了短距起飛能力;超視距空戰能力就更不用說了,那是必備的;載彈量也大多了吧,3.6噸,殲-7所有系列的飛機就算「咬牙切齒」也最多只能掛2噸外掛;對地面精確打擊能力也是以前飛機所不具備的。 說起來,起降最困難的,還不是殲-7系列殲擊機,而是其雙座教練改型--殲教-7飛機。由于殲-7飛機本身的空間就很有限,加了一個成員之后,飛機的起降性能進一步惡化,離地速度高達315∼335千米/小時,著陸速度也差不多。這個速度己經很危險了,容易出事故。所以,好多飛完殲教-7才飛殲-7的飛行員說「殲教-7比殲-7難飛多了!」 記者:您飛了這么多飛機,感覺什么飛機飛起來最順手? 雷強:從人機工程方面講,F-16應該說是駕駛起來最舒服的飛機。它主要的特點在于駕駛桿偏右的設計。飛行員在駕駛的時候很舒服,操縱油門桿的左手和操縱駕駛桿的右手都有支撐,基本上是完全舒展開在那里飛行,很舒服。而且這種飛機的座椅在過載增加的時候會自動后傾,最大可以后傾30度,人在承受過載的時候,頭部和心臟的水平高度差越大,人越難受,也越容易出現紅視和黑視。后傾以后頭部和心臟的高度差減小,自然就會舒服一些,但是F-16在我看來也有它設計上的弊端--不適應作戰(嗯?!)。由于其駕駛桿偏右設計,一旦作戰中被敵人擊傷右臂,就很難正常駕駛飛機安全返航了--要是傳統兩腿間駕駛桿,距離左手近一些,用一只手一邊操縱油門桿,一邊操縱駕駛桿,勉強還能維持飛行,但右側駕駛桿左手就夠不著了……自F-16以后的戰斗機基本上就沒有采用右側駕駛桿的型號了,我估計也是基于這個考慮。 加入飛機研制過程 在「梟龍」的設計過程中,我和我的同事參與解決了飛機抬前輪難等問題 記者:在「梟龍」設計過程中您作為試飛員除擔任飛行任務外,還有什么其他任務? 雷強:現在的試飛員已經和以前不同了。以前是飛機設計完成、生產出來后,才交給我們去評價飛機的性能如何,而現在則要求試飛員從設計之初就參與其中,全程提出意見。在「梟龍」的設計中,我和我的同事隨時都在參與,被人戲稱為「半個設計師」。 記者:您能舉個例子嗎? 雷強:比如「梟龍」設計中,全機操縱系統從設計角度看理論上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在實際滑跑中我們發現飛機有抬前輪困難的問題,可是這時飛機的氣動外形已經無法進行大的更改,我們就建議設計師:「梟龍」飛機不是縱向電傳的嗎?那么,就在操縱系統中設計這樣的功能:起飛時,平尾自動下偏一個預置角,當飛機達到離地速度、飛行員拉桿抬頭時,操縱桿位移引起的平尾下偏角度加上預置的下偏角度就足以在平尾上產生足夠大的抬頭力矩,解決抬頭難的問題。 記者:在座艙界面等涉及人機工程方面的設計中,試飛員的參與是不是就更重要了? 雷強:對。飛行員和飛機的接口主要是飛機座艙界面。在早期飛機的設計中,不重視人機工程,尤其以蘇聯飛機為甚--機艙里密密麻麻擠滿了儀表和電門,比如米格-21,飛行員正前方的儀表板上就有23個各種儀表,加上兩側的儀表,接近90個。這導致飛行員需要長期的訓練去適應飛機的座艙布局(當然飛行員是能夠通過訓練而適應的,但這將不可避免的導致事故率提高和作戰性能的降低)。在第三代戰斗機的設計中,座艙里的諸多因素都要符合飛行員的習慣。盡管設計人員在設計座艙界面的時候非常細心,盡可能考慮周到,但畢竟他們多數都沒有實際的飛行經驗,所以還是會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就需要飛行員的建議。比方說,以前我們的FC-1飛機曾在座艙里面安裝了一個與羅盤有關的檢測設備,在飛行員感覺羅盤工作不正常的時候用來對羅盤進行對照和校準。設計人員在座艙里布置這樣一個設備有他自己的考慮:一旦羅盤不準確,就會導致飛機導航出問題,所以設計這樣一個校準設備,以備不時之需。但是,試飛員飛過之后說:「這個表不用布置在座艙里。我從上天到落地,從來沒有用到過這東西--現在飛機的導航設備都是多余度的--羅盤不準的時候可以看慣導,可以看‘塔康’,三樣東西都壞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犯不著立馬在空中校準羅盤啊?」于是設計人員采納了試飛員的意見,去掉了這個表,給其他飛行員更需要的設備騰出了空間。另外,還要把各種儀表和電門設計得盡可能符合大多數飛行員的習慣--飛行員習慣從左邊的某個角度看速度表,那就把速度表布置在左邊;飛行員習慣用右手去控制導航設備,那就把導航設備的操作按鈕布置在右邊……這些小東西看起來不起眼,但實戰中往往就因為一點點小差別而錯失勝利的機會。 記者:您能具體介紹一些試飛員和飛行員的區別嗎? 雷強:飛行員和試飛員要面對的挑戰大不相同。飛行員都是在安全的飛行包線內飛行,而試飛員都是在「走鋼絲」--試飛員要飛出飛機的極限性能所對應的最大包線:最大速度、最小速度、升限、最大過載、最大使用迎角等。然后把這個包線縮小后提供給飛行員作為其安全飛行包線,所以飛行員就是稍有超出他的安全飛行包線也能保證安全。如果要歸納起來講,對飛行員的要求我覺得有這幾點: 第一,身體好。第二,有事業心。第三,有勇敢的精神。第四,有相關專業的技術。 但對于一個試飛員來說這些要求就不夠了。試飛員還有什么其他要求呢? 第一個要求是,要有堅強的事業心。沒有堅強的事業心是不敢從事這個職業的。面對外界的各種誘惑,一定要能靜下心來,專心地把自己的試飛事業搞好。例如,我的幾位親戚都是飛行員,他們先后都離開部隊去了民航,那里待遇非常優厚。也有不少航空公司和我聯系,給房子給車,要我去民航。可是我覺得自己現在很好啊。我干的是事業,國家就是不給我錢,我也要干。說實在的,要為了錢我才不干試飛員這個職業呢!我遇到的險情換一般人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人死萬事空啊,我要錢干嗎?所以說我是真的喜歡這行,這是我一輩子事業和心血的結晶啊。 第二個要求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因為試飛員在飛行中碰到的情況只有極少數是前人碰到過的,而絕大多數都是前人沒有碰到過的。一旦遇到特殊情況如果你腦子一下蒙了,不知道怎么處理了,那就不行!比如發動機空中停車,對普通飛行員來說是罕見的意外事件,對試飛員來說就是家常便飯了,甚至要主動停車。 第三個要求,我覺得作為一個試飛員還需要有非常好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知識面。作為一個飛行員,我只需要了解我目前正在飛的飛機,記住其主要參數,只要不換裝新飛機這些知識就夠用了。而作為一個試飛員,你的知識面就必須要很寬。當我在部隊還是一名飛行員的時候,我并不了解飛機的具體結構,我默認飛機是完好的,一旦在空中遇到特殊情況,我只需要按照手冊的規定進行處理,如果無法處理,只需要彈射跳傘逃生就行。但是手冊上的規定則是試飛員用血的教訓換來的。作為一個試飛員,我就需要了解我的飛機在什么位置配備了什么東西,配備的這些東西會有什么影響。如果不清楚,出現了問題你甚至不知道怎么和地勤人員講清楚。試飛員要幫助地面的工程師判斷飛機的故障。比如這次「梟龍」首飛,試飛員王文江駕駛飛機高速滑行完畢后,報告說發現前輪有異常響聲,我第二次去滑行的時候,也發現有嘎嘎的響聲。我就和他們說,你們去查一下,飛機前輪的撐桿頂部有問題。他們一查,果然,撐桿頂部加工的時候零件超差,所以滑行的時候會發出特殊的聲音。這是我第二次駕駛「梟龍」進行滑行,以前對這個飛機并不了解。這就需要試飛員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有,我第一次駕駛「梟龍」滑行的時候,就發現儀表板有嚴重的震動,我結束后就對地勤人員說,飛機儀表板可能有螺絲沒有擰緊。對地勤人員在檢查中發現,緊固儀表板的6顆螺絲中,有一顆沒上,有兩顆沒擰緊。 第四個要求是,試飛員要具有一定的外語能力。因為作為試飛員你可能經常接觸一些外文資料,你至少需要看懂大概意思。另外,試飛員還經常需要和國外進行交流,甚至出國培養,這也離不開良好的外語能力。有時候我們出國的時候并不帶翻譯,而且翻譯也經常搞不懂我們的專業術語。 記者:您在俄羅斯先后進行了4年的培訓,您能談一談在試飛員培養方面俄羅斯和中國有什么區別嗎? 雷強:我覺得俄羅斯在試飛員培養方面相當于世界七十年代的水平。比方說他們訓練試飛員進行飛機的「階躍響應」測試,就要求飛行員要作如下動作:平飛、壓桿0.3秒、保持、拉回來。全靠人工操縱特別難,因為人和飛機是相連的,會受外界運動影響,要精確到0.3秒,幾乎不可能。像這些動作,目前在其他國家,早就用計算機去進行實驗了。我們在俄羅斯實際上就是經過這種比較原始的培訓,然后再使用西方的一些比較新的試飛方法。 中國頂尖試飛員眼中的現代空戰和戰斗機設計思想 我認為要靠目前的超視距導彈在六七十千米外擊落一架由老練的飛行員駕駛的類似蘇-27這種極端靈活的飛機,還是很困難的。 記者:我有個關于超視距空戰條件下的飛機性能取舍方面的問題想請教您:目前美、俄飛機設計中,對于飛機性能的取舍差別越來越明顯--美國人更強調隱形、超視距攻擊,而俄國人更追求機動性。甚至到九十年代末還推出了類似蘇-37那樣無視隱形要求、片面追求超高機動性的設計。你認為他們的風格為什么會相差如此之大? 雷強:我覺得這是兩個國家對空軍戰術運用思想上的不同造成的。美國人希望避免殘酷的格斗空戰,蘇聯人則認為,自己的飛機可以憑借良好的機動性躲開敵方超視距導彈,然后進入格斗空戰,依靠良好的機動性戰勝敵人。事實上,就目前而言,我認為要靠目前的超視距導彈在六七十千米外擊落一架由老練的飛行員駕駛的類似蘇-27這種極端靈活的飛機,還是很困難的。因為戰斗機雷達的作用范圍也就是機頭前部錐體內左右30度,上下20度,很容易就躲開了。還可以關閉雷達,利用被動定位來感知敵方的位置,這樣肯定比敵方發現我方要早得多。 記者:就算你能躲過AIM-120C在50千米外的攻擊,到了視距內,難道你還能躲過類似JSF戰斗機使用頭盔瞄準具+AIM-9X的先進格斗導彈的「絕命追殺」? 雷強:到視距內,誰怕誰還不一定呢!蘇-27也可以用頭盔瞄準具+R-73導彈嘛!如果敵方導彈是先盲目發射,再用頭盔瞄準具通過機-彈數據鏈指引導彈去跟蹤我,我就馬上向下作一個機動,到你正下方去,你不能一直用頭盔瞄準具看到我了吧?于是,導彈就失的了。這時,我馬上掉過頭來,哈哈,你的尾噴口正「溫情脈脈」的望著我的R-73的導引頭呢!要是敵方用頭瞄發現我,通知導彈導引頭開機,鎖定,然后發射,我也往下飛,然后馬上收油門,你的AIM-9X就會發現,在地面雜亂的背景輻射下,根本發現不了我!然后就該我發射導彈攻擊JSF了。何況,我還可以沖著太陽飛,管你的AIM-9X用了什么紅外成像之類的高技術,只要是紅外導彈,都有太陽盲區吧?誰怕誰?所以,不要被國外宣傳的一些東西嚇住自己。空戰中,沒有絕對的事,飛行員的素質很重要的! 記者:雷大隊長,我這里有一份你的資料,稱您在俄羅斯的蘇-27上多次完成了一系列高難度的機動動作,其中包括「尾沖」22次、「眼鏡蛇機動」32次,小速度斤斗34次等。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蘇-27系列飛機在航展表演這些技驚四座的花哨動作。那么這些動作在實際的空戰中到底有多大作用呢?比如「尾沖」,這個動作使飛機的速度降到0,在以能量機動性為主要空戰手段的今天,作這種會導致飛機動能急劇損失的動作豈不是把自己置于極其被動的地位?眼鏡蛇機動更是廣受爭議,這種動作只有在極小速度范圍才能進行,空戰中有機會進入如此之小的速度中嗎?還有著名的「鉤子」機動,凡此種種,請您講講您的看法? 雷強:當時我在飛完以后,就覺得這些動作的確可以完美的展現蘇-27飛機優異的機動性,但是有什么戰術價值呢?回來以后,我就一直在關注國外對這些動作的評價和解釋,比如美國就曾多次模擬這些動作,都認為這些動作沒有什么實戰意義。現在據我看來,在使用第三代以上、具備離軸發射能力的導彈時,這些動作還是有一定戰術價值的。比如說「尾沖」,你在后面追逐我,我拉起作一個「尾沖」,由于你的飛機不具備進行和我一樣的「尾沖」機動的能力,所以即使你跟著我一起拉起,等不到滿足導彈發射條件就會又落下去了,這時你會不可避免地向前沖,而我從「尾沖」中退出來之后,是垂直下來的,正好跟在你后面打你。「眼鏡蛇機動」的用法更特殊--它主要是用在水平方向上,而不是像飛行表演上那樣在垂直方向進行的。比如你的飛機在我左前方60度左右的空域飛行,此時我的導彈離軸發射角只有30度,打不到你,怎么辦呢?我馬上在水平方向作一個「眼鏡蛇機動」,大幅度改變機頭指向,取得導彈發射條件,開火擊落你。再說「鉤子」機動,他其實還是一個「眼鏡蛇機動」只不過是在拉起后作一個滾轉,當飛機進入倒飛狀態時,機頭向下作一個「眼鏡蛇機動」。它的作用是這樣的--我被你追擊,我拉起,你肯定也要跟著我拉起,在我拉起到一定高度之后,速度減小至「眼鏡蛇機動」所需速度范圍內,我突然進行「鉤子」機動,大幅度改變機頭指向并減速,你會無可避免的沖到我前面去,然后我在機頭回轉的過程中取得導彈發射條件。 這些動作我以前也考慮過,不過當時我覺得做這些動作的時候有個巨大的隱患--導彈發射的時候飛機的速度很小,導彈的沖擊、震動和發動機排煙都有可能導致飛機出現空中停車等致命危險情況發生。所以當時我一直覺得這些動作不實用。但是現在,導彈發射中的一些技術有了改變,比如總沖量發射等手段可能會緩解這些問題。 記者:那有關無人戰斗機和有人戰斗機的未來發展您怎么看?作為一個資深飛行員,您認為有人戰斗機還有多久的發展壽命?眼下各國正在研制的戰斗機會不會是最后一代有人駕駛戰斗機? 雷強:無人戰斗機是個好東西。首先它不需要帶飛行員上天,可以把大量空間省下來裝更多有效載荷,或者在載荷相同的情況下縮小飛機外形特征,有利于隱身。其次,現代飛行器的發展日新月異,機動性進步很快,可是人承受過載的能力已經達到極限,很難再有所進步。于是飛行員成為制約飛機機動性進一步增強的瓶頸。無人戰斗機則回避了這個問題,能夠達到和空空導彈類似的機動性,很難被擊中。其三,無人機即使被擊毀了,也不會出現人員傷亡。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戰斗機系統越來越復雜,當年韓德彩等老一輩飛行員僅僅經過8個小時的訓練就能升空并擊落美軍王牌的故事,很少有可能上演了。培養一個合格的飛行員是很困難的,培養周期長、淘汰率極高。有人甚至預測,有朝一日發生大規模戰爭,飛機損失了可以迅速制造出來補充部隊,但是部隊將很難找到足夠的飛行員駕駛這些飛機。第四,盡管無人機發展日新月異,并有可能在未來成為戰斗機的主力,但也應注意到各國還都在大力發展有人駕駛的下一代戰斗機,這說明無人機的技術還不夠成熟,有人駕駛飛機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是各國防空的主力。所以我不認為目前在研的戰斗機會是最后一代有人駕駛的飛機。 記者:在您和國外廣泛的交流中,您認為哪個國家的飛行員素質最好?巴基斯坦的飛行員素質如何? 雷強:我覺得以色列的飛行員水平最好。因為這個國家非常小,不可能養著大規模的空軍,同時又經常面臨著周邊國家的軍事威脅,所以他們培養飛行員的方式是「十里挑一,以一當十」。也就是說,我選十個飛行員,都很出色,但是,我只留下其中一個最優秀的。經過這樣選拔的飛行員,絕對是尖子中的尖子。這個留下的飛行員會得到很高榮譽,甚至受到總統的親自接見。這些飛行員的心中都很清楚,一旦發生戰事,我就要以一當十,甚至整個以色列的生死存亡就直接和我空戰的勝負有關! 記者:俄羅斯、巴基斯坦和美國的飛行員水平如何呢? 雷強:俄羅斯飛行員給我的感覺是,他們技術很過硬,但是特別自由散漫,無政府主義作風較嚴重。所以很多事故都是因此而來。以前,巴基斯坦的飛行員都經過美國空軍的培訓,水平在整個伊斯蘭世界要算老大,但是在整個世界來說,卻不算是很突出的。我個人覺得不能說巴基斯坦飛行員的飛行技術好,但是他們的愛國精神的確是特別強的。 此外,我覺得美軍的飛行員素質應該很好,這主要是因為他們一直在打仗,一直在進行有很強針對性的訓練,飛行小時數也很高,美軍中一般部隊飛行員的飛行小時數接近200小時/年,至于其精銳部隊則高達300余小時/年。保證足夠的飛行小時數是確保高質量飛行員的不二法門--例如俄羅斯,他們有很好的飛機,也有很好飛行教員,但是俄羅斯疲軟的經濟無法使空軍繼續維持哪怕最基本的飛行訓練。于是,很快人們就發現,俄羅斯空軍的整體水平在持續下降。 記者:在我國飛行員的培養和空軍戰斗力的形成方面,與國外相比,有什么特點? 雷強:和前面那些國家相比,我國空軍卻面臨著另外的窘境:我們有航油,但是沒有足夠的好飛機,就算我們拿出大把銀子花在那些老舊的殲-6上,讓我們的飛行員年飛行小時數和美軍一樣,也無法加深飛行員們對現代空戰的認識--六十年代初的戰術,我看練了也白練!所以,加強針對現代空戰條件下的訓練,我認為是關鍵。(選自《兵工科技》雜志《梟龍戰斗機首飛專刊》)
應該是爆了不少中國空軍的猛料 -------------------------------------------------------------------------------- vf21 於 2003-10-23 18:14:56 發表在:龍的天空——軍史文學版 >第三個要求,我覺得作為一個試飛員還需要有非常好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知識面。作為一個飛行員,我只需要了解我目前正在飛的飛機,記住其主要參數,只要不換裝新飛機這些知識就夠用了。而作為一個試飛員,你的知識面就必須要很寬。當我在部隊還是一名飛行員的時候,我并不了解飛機的具體結構,我默認飛機是完好的,一旦在空中遇到特殊情況,我只需要按照手冊的規定進行處理,如果無法處理,只需要彈射跳傘逃生就行。但是手冊上的規定則是試飛員用血的教訓換來的。作為一個試飛員,我就需要了解我的飛機在什么位置配備了什么東西,配備的這些東西會有什么影響。如果不清楚,出現了問題你甚至不知道怎么和地勤人員講清楚。試飛員要幫助地面的工程師判斷飛機的故障。比如這次「梟龍」首飛,試飛員王文江駕駛飛機高速滑行完畢后,報告說發現前輪有異常響聲,我第二次去滑行的時候,也發現有嘎嘎的響聲。我就和他們說,你們去查一下,飛機前輪的撐桿頂部有問題。他們一查,果然,撐桿頂部加工的時候零件超差,所以滑行的時候會發出特殊的聲音。這是我第二次駕駛「梟龍」進行滑行,以前對這個飛機并不了解。這就需要試飛員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有,我第一次駕駛「梟龍」滑行的時候,就發現儀表板有嚴重的震動,我結束后就對地勤人員說,飛機儀表板可能有螺絲沒有擰緊。對地勤人員在檢查中發現,緊固儀表板的6顆螺絲中,有一顆沒上,有兩顆沒擰緊。 這種現象應該出現在試驗機上嗎?如果工廠的工人敢這樣干活,倒退30年就是反革命罪,要槍斃的。 龍的天空原創社區﹛http://www.dragonsky.net/forum |
flak 於 2003/10/24 10:55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事實上全世界也就我們國家在過去由于經濟、技術等多種原因而大量裝備了殲-6飛機,其他國家,包括 >蘇聯空軍都沒有大量采購米格-19--這飛機太難飛了! 這說明了當年北越為何部署了MiG-17與MiG-21,卻只部署了很少的MiG-19。 |
雪風 於 2003/10/24 11:03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這說明了當年北越為何部署了MiG-17與MiG-21,卻只部署了很少的MiG-19。 另外一個原因是MiG-19雙引擎,在當時北越有限的後勤能量必須用在刀口上,這是個負荷 |
No.1 M. E. 於 2003/10/24 12:53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記者:您剛才說「梟龍」的機動性比F-16A好,是說「梟龍」的水平機動性比F-16A好,還是水平機動性和垂直機動性都比F-16A好? >雷強:「梟龍」在推重比方面和F-16還有一定差距,但水平機動性比F-16有一定優勢。 這一應對,有誰可以來解釋一下,感覺上推重比不如人,在水平機動性要比人有一定的優勢?這是不是可以說明─當要比飛機誰的「失速」快時,它較有這一方面的「優勢」! |
razor 於 2003/10/24 13:04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既然有人貼這種垃圾文章在茶館 如果千龍新聞網一字不漏的轉述這位人民祖國的傳奇試飛員的談話 那麼讓razor來檢驗一下這位傳奇試飛員 雷強 肚子裡有多少料好了 >他們知道我在英國飛過F-16,就問我:「雷sir,您覺得這架飛機和F-16相比怎么樣?」我當然也不好說得太過頭,就說我覺得和F-16相當。他說:「教官,我覺得你說的不對,憑我今天看到‘梟龍’飛的這些動作,它的飛行性能肯定比F-16好。」客觀地說,我也覺得「梟龍」的飛行性能應該比巴基斯坦空軍現役的F-16A要好。 英國空軍有F-16?
請各位參考以下的website F-22駕駛桿的位置 是在右側呢?還是如這位 傳奇試飛員雷強所稱: >雷強:「梟龍」在推重比方面和F-16還有一定差距,但水平機動性比F-16有一定優勢。 我不知道這位 雷強先生的飛行技術有多好?不過他的航空知識層面 似乎有嚴重的問題 反正華人社會 大部分人潛意識都是 不過這種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宣傳文章 razor都是拿去家裡的後院升火烤肉去了 |
Agent Toganator 於 2003/10/24 13:29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要CRITICIZE的話, 他那段勇戰AIM-120C與AIM-9X的說法中應該有更多破綻可尋........... 在英國飛F-16不見得一定要飛皇家空軍的, 航展或盟國間的訓練交流, F-16出現在英國空軍基地的機會應該也還是有的, 只是解放空軍與這些有F-16的北約盟國之交情有好到可以讓解放軍飛行員飛F-16的地步???? |
SANJYSAN 於 2003/10/24 13:48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所謂的情報蒐集,就是從垃圾堆中去挖寶。比如像這種垃圾文章啊,有些人可以從裡面挖到一些有趣的東西,當然也有人看到垃圾就棄之不顧的.... 這讓我想起那個猶太商人和自由女神像的翻新廢料的故事.... ps: |
razor 於 2003/10/24 14:07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情報蒐集與分析講求的是精確 與時效性 要達到這個目的 就必須要有可靠的情報來源與精確的判讀 後者是依靠分析情報種類的相關專業知識 才有辦法達成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則新聞 3.你想從這則新聞(你的情報來源) 分析到什麼東西? 你有足夠的知識去分析這些資訊並解讀出正確的結果?
|
CosmoHorizon 於 2003/10/24 14:11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你的AIM-9X就會發現,在地面雜亂的背景輻射下,根本發現不了我 Toga兄....AIM 9X的分別率會把敵機跟地面幅射源攪混嗎? |
ra 於 2003/10/24 14:17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他那段勇戰AIM-120C與AIM-9X的說法中應該有更多破綻可尋........... 這篇文章在軍工科技一登出來就有人針對這一段問是不是中國有推重比在100以上帶全方向矢量推力控制發動機的UFO和體格如同水母一樣可以忍受30G以上的飛行員了…………………… 〉〉〉只是解放空軍與這些有F-16的北約盟國之交情有好到可以讓解放軍飛行員飛F-16的地步???? 我記得有一年的空軍裝備与訓練月刊中說在範登堡航展中讓人駕駛一架F16D帶著他(?是不是雷強我不肯定,記不清了,反正是中國航空代表團的一個試飛員)上天兜了一圈,有沒有讓他在空中操作就沒有說了,不過中國飛行員接觸F16的機會還是蠻多的(在這個出錢就可以讓老百姓坐戰鬥機的時代,只是這種做秀性質的交流活動應該沒有什麽噱頭可以搞) |
SANJYSAN 於 2003/10/24 15:10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to razor: 例如說: 1. 地勤人員在檢查中發現,緊固儀表板的6顆螺絲中,有一顆沒上,有兩顆沒擰緊。這就是一個情報,關於他們工廠後勤維修體系水準的一個小徵兆,可以作為後勤分析的參考。 2. J-8在轉彎和變換隊形時就曾出現過突然掉高度的情況,這也是個情報,可以用作應對戰術參考。 3. 他描述閃躲飛彈的方法。這也算是個情報。即使他說的是錯的,也可以藉此瞭解對方飛行員對飛彈閃避方式與時機的認知。 4. 他對於執行尾衝戰術的時機的認知。這可以瞭解他們的戰術觀念。 上面234三點可作為空軍擬定戰術的一個參考。當然需要其他情報管道與資料來交叉證實,但這些本身就足以作為某種旁證。 5. 殲七與殲教七的落地速度,以及難飛的狀況,這可以作為其J-7訓練換竟的一個分析,以及對機場跑道長度的需求性。例如,有哪些機場哪些跑道允許這種速度的J-7降落?這可以作為反擊戰術擬定的參考。 此外,在這個例子中,可以瞭解作者能以J-7做到290km/h的落地速度,這個情報在加上經由山頂雷達平時持續追蹤其沿海機場J-7的起降狀況的資料,可以用來判別其一線J-7飛行員的平均訓練水準。 至於flak提的那個北越MiG-19,則是對越戰資料的一個旁證。當然這不算情報,算資料交叉說明。 情報會影響戰術,並從而影響戰果。這有個很有名的例子:當東西德合併後,美空軍到東德與MiG-29異種機對抗演訓。結果他們發現MiG-29並不是很好的戰機,但是原本的北約對抗戰術並不恰當,依照原本的戰術,北約空軍遇上MiG-29將會損失慘重。隨後美軍便根據改善了戰術,結果在南斯拉夫沒有一架F-16被擊落。 另一個例子,是WW2時美軍剛初遇零戰時,使用角度戰術和零戰比迴旋,結果損失慘重。後來拿到一架零戰研究過後,修改戰術大玩一擊脫離的俯衝戰術,結果海軍F-4F與陸軍的P-40的損失立即降低,戰果則增加了。 在這些例子中,雙方的機種並未改變,零戰性能並未減弱,P-40的性能也沒有加強,只是由於獲得情報而改變了應對戰術,從而增大了戰果。 總之,是否要把一篇文章完全當做垃圾來看,當然是你的自由。你要把對方的東西全批成一文不值,當然也是你的自由。只是你的專業不見得是別人的專業,同樣的,別人的專業你也不見得瞭解。也許某篇文章你認為是垃圾,但就是有其他人能從其中挖出寶來。 大陸宣傳文章可多了,這裡一堆人認為這只是一堆垃圾不值一看,或認為其乃為匪宣傳而避之如虎,我卻覺得其中可藏了不少寶物在裡面,只要有能力有腦筋,就可以挖得出寶來。別忘了,95%的情報是由公開資料洩漏出來的,不只美國如此,蘇聯也如此,大陸當然也不能例外。 又,這邊一堆人也很不喜歡和大陸人對話,常常惡言相向罵來罵去,然而人類最容易洩漏秘密的時候,就是他憤怒、不服輸的時候..... |
razor 於 2003/10/24 15:42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95%的情報是由公開資料洩漏出來的,不只美國如此,蘇聯也如此,大陸當然也不能例外。 人類有史以來的情報分析活動都經由SANJYSAN 先生統計過 而得到95%的數據? 那麼你就把這個統計過程的來龍去脈公佈在茶黨 讓我們從歷史與統計學的觀點一起來鑑驗這個數據的正確性 而不是SANJYSAN 先生 說了就算
山頂雷達可以追蹤飛機的落地速度?難不成地球是平面的 不是曲面的?你來告訴我 全台灣連同台澎金馬離島 有哪一具山頂雷達可以追蹤解放軍任何一座軍用機場的軍機落地速度?飛機高度低於雷達掃描範圍 就不見蛋了 >又,這邊一堆人也很不喜歡和大陸人對話,常常惡言相向罵來罵去,然而人類最容易洩漏秘密的時候,就是他憤怒、不服輸的時候..... 男子漢大丈夫 要挑戰別人的論點瑕疵 就明著來 指出我憤怒不服輸而洩密的例子 不要欲蓋彌彰 |
kkk 於 2003/10/24 16:34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雷強:「梟龍」在推重比方面和F-16還有一定差距,但水平機動性比F-16有一定優勢。 >推重比 比F-16差 水平機動性卻會比F-16好? 比較數據呢? 由以上談話就知道 你絕不是與航太產業相關的人士 |
razor 於 2003/10/24 16:48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KKK 先生 那麼你就把詳細的F-16和FC-1的水平機動性數據提出來討論 看是F-16這方面的性能比較好 還是梟龍比較好? 我到想看看這位KKK先生除了嘴砲專業 航天知識有什麼專業可言 敢問兄臺來自何方? KKK先生不允許razor提出合理的質疑 難不成您是負責網路思想控制的工作? 而不是指控對方是不是什麼身分 卻無法提出相關證明 |
razor 於 2003/10/24 16:51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而不是指控對方是不是什麼身分 卻無法提出相關證明 should be 指控對方是不是什麼身分 卻無法提出相關證明 |
Pikachuu 於 2003/10/24 16:52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又來了....又在吹FC-1.個人相信FC-1在取代F5、MIG21的市場級距裡是個好貨,但是沒有好到超F16趕SU27 |
茶館黑臉 於 2003/10/24 17:02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razor : 版內請以平和語氣討論。 管理員尊重各位因意見不同進行爭論,但不希望討論變成罵戰。 |
BWS 於 2003/10/24 18:55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山頂雷達可以追蹤飛機的落地速度?難不成地球是平面的 不是曲面的? 電子電戰處的文章 將雷達站的發射設備和接收設備分開放置,分別承擔信號發射和接收的任務,就構成雙基地雷達站。由發射機輻射的信號能量經過兩條不同的路徑(直接路徑和散射路徑)到達接收機,根據對接收機中的直接信號和回波信號進行處理來完成對目標的定位、測速等功能,多基地雷達使用兩個以上分離的基地,它有許多種組成形式;可以是一個發射基地和兩個或更多接收基地的形式,也可以是多個發射基地、多個接收基地的形式,多基地雷達也可以在每個基地都使用發射機,由幾個被動接收站組成。如果發射基地還保留接收機,周圍散布一個(或更多)的接收機,也是多基地雷達的一種形式。 對付目標低空、超低空突防性能分析: 飛機利用低空突襲的主要優點有二:地形遮蔽和地(海)雜波。雷達組網後可降低地形遮蔽效果,因地形的遮蔽不可能全向,只能是某一個方向,某幾部雷達是有效的,組網後覆蓋空域大,頻域更寬,可以從多個角度照射空間,由於各部雷達資訊共享,可增大視距,對目標進行連續追蹤,因此仍可偵測到目標。 哪裡有呢?? |
flak 於 2003/10/24 19:53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哪裡有呢?? >台東太麻里隔壁就一堆 You Sure?連美國都沒有部署過這種東西(實驗性質與HF波段的不算,因為HF所需的天線陣列本來就很大一塊地) |
cchs 於 2003/10/24 21:45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Mr. Sanjysa︰ 您不需要把<<千龍新聞網>>的報導全篇貼過來,只要註明新聞來源網址,最重要的是您自己對這篇報導的解讀、分析、判斷是甚麼?大家討厭中國的媒體軍事報導是因為︰內容常常承受不住<<西方先進工業國家工藝科技>>的檢驗,加上中國軍工產業能力還無法走出抄襲、改造之路。 當然我國(ROCTW)國防研發能力也沒比中國好到可以恥笑人家,您應該注意到︰面對PRC軍備時,有些人很喜歡引用西方先進工業國家報導資料來批評,卻沒有引用ROC資料來駁斥,其中內情值得玩味。 另外,儘量心平氣和閱讀網友的發問,如ra、BWS、flak、toga等人,其餘的要不要回應,視您這位開欄者高興! |
SANJYSAN 於 2003/10/24 22:17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to cchs: 知道開欄文章裡的原標題中國王牌試飛員訪談:梟龍、飛行、空戰——雖然明顯是為了做廣告,但也爆了不少中國空軍的猛料是誰寫的嗎?是大陸人。 這標題裡就已經指出明顯是為了做廣告,同樣也提到爆了不少中國空軍的猛料。文章裡面的廣告當然就不用題了,連他們自己都承認。不過我的重點不是要恥笑人家或是其他什麼的,只是看到這篇文章確實爆了不少料出來,所以就把他轉貼過來。聰明的人自然會去找重點。例如flak馬上就找出一個重點。至於我的解讀與判斷,後面回文已經提到,就不再多說。 聰明的讀者可以很容易發現,這篇文章本身是中立的,我的態度也是中立的,你要怎麼罵這篇文章之中的不合理內容,都跟我無關。此外也有網友,比如flak的回文也是中立的,他是針對問題的討論,而不是參雜對人的評論或甚至是以評人為主。當然另外也有觀點完全不同的網友。這些大家自己會判斷。至於心平氣和,我從發文到現在一直都是心平氣和的。按耐不住而跳出來叫囂挑臖的可不是我啊。 就我個人而言,對某些人的回應只是在看而已。靜靜的看。看看他怎麼樣表演,同時也再看這個版與版工如何處理這件事。我在看著。我想同時也有很多人在看著..... |
清潔工 於 2003/10/25 06:02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To cchs: The webmanagers are in charge of the regulation here, NOT YOU... We have our rules, and this is Not YOUR BUSINESS
Please Do Not Too Hot in Discuss...平和語氣 Otherwise you may get Cards here...It is Not Funning for both you ane the webmanager. >>>就我個人而言,對某些人的回應只是在看而已。靜靜的看。看看他怎麼樣表演, Too All: I Can Tell All of You: I AM WATCHING TOO... |
勤務組 於 2003/10/25 08:16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本欄暫停接受回應 由網管處理相關事件將公告開放回應 |
勤務組 於 2003/10/25 14:21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仔細檢視這次爭論 個人有幾點看法如下 這是一場可以避免的誤解 要追根究底﹐網管近期管理不周是種下這次衝突的遠因 1。razor兄在NO:284_4的回應口氣有些不善﹐不過這可以理解﹐因為中國的宣傳 2。SANJYSAN兄很客氣地在NO:284_6提出情報分析的觀點 3。razor兄在NO:284_7是有些火藥味﹐但字面上算是合理敘述 4。SANJYSAN兄在NO:284_10的回應相當中肯﹐但最後一段有些爭議﹐不過字面上 5。razor兄在NO:284_11的回應大致上有其道理﹐但是沒有必要對人進行不必要的 個人認為﹐這次爭議是在NO:284_7開始昇溫﹐引爆點是在NO:284_10的最後一段 razor兄在NO:284_7﹐NO:284_11的回應大致是合理﹐但在NO:284_11最後有失風度 就個人長年在本版的經驗﹐SANJYSAN兄很少﹐甚至幾乎是沒有在討論中進行這類 這也是個人認為網管近期管理不周是種下這次衝突的遠因 有關razor兄受爭議之處﹐及個人認為不當之處則與本欄事件無直接關係﹐個人將 <事件處理尚未結束﹐本欄不開放討論> |
勤務組 於 2003/10/26 00:02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還有﹐CCHS 本人就你在NO:284_19的貼文提出看法 >您應該注意到︰面對PRC軍備時,有些人很喜歡引用西方先進工業國家報導資料來批 別人喜歡用西方先進工業國家的報導資料是別人的自由﹐不是什麼罪惡 討論分析的重點在於資料的可信度 我沒有理由阻擋你來這個版 <事件處理尚未結束﹐本欄不開放討論> |
勤務組 於 2003/10/26 00:19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最後﹐個人就該觀點提出一些看法 >大陸宣傳文章可多了,這裡一堆人認為這只是一堆垃圾不值一看,或認為其乃為匪 個人記得﹐黃河艦長曾說過﹐“70%(﹖)的情報是由公開資料洩漏出來的”﹐這與S兄 曾有朋友在中國的飛機製造廠的文章發現其重要工業管理的缺失﹐那位朋友沒有寫 也有朋友在中國的三打三防的宣傳文章發現重要空防致命缺口﹐他也是暗爽很久 個人非常贊同S兄的研究態度﹐本版也需要這樣的思考方式 但個人有點看法
|
勤務組 於 2003/10/26 01:11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請大家就FC-1的宣傳文章進行相關討論 至於對PRC文宣﹐PRC人民等態度的看法﹐請到別處討論 若有偏題﹐失控情況﹐網管視情況刪文﹐甚至驅逐出境 <本欄開放討論> |
勤務組 於 2003/10/26 12:14 | |
Re:關於FC-1的一篇文章 | |
SANJYSAN兄在91欄有非常值得大家思考的文章 91_73 本因應SANJYSAN兄所請﹐貼在本欄 但個人誠以為SANJYSAN兄的觀點已非局限在本欄﹐而是本版應該思考的方向 而且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偏題﹐該文還是留在91欄 請大家研讀﹐並參考SANJYSAN兄的觀點﹐應用在本欄的資訊分析 |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