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HELLDOG  於 2003/09/19 00:50
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此書為滕老大的新作.其目的為籬清許多人對閃擊戰的誤解,並指出德國人自己對閃擊戰的看法與解釋

現在許多人對閃擊戰的看法,大部份來自於李德哈特的解釋.他認為閃擊戰採的是一種間接路線.不以殲滅敵人為主,而是對敵人的指管情中心做猛烈的攻擊,而使敵人造成心理上的崩潰.閃擊戰是方法也是目的.
但滕老大指出,在德國人眼裡,並沒有所謂閃擊戰這種名詞或思想,其軍事行動的目的也不是使敵人崩潰.而是在於包圍殲滅兩字.從1939年至1945年,德國人認為他們使用的戰法就是殲滅戰三個字,一切的軍事思想就是繞這三個字打轉.任何的努力就是在於排除困難,使殲滅戰得與實行.重點不在於戰役一開始閃擊戰所造成的突破.而是突破後部隊不斷前進,最後所形成的包圍,然後殲敵於包圍圈內.所以突破的目的在於後面的包圍,閃擊是為了包圍敵人而服務.閃擊只是方法,包圍殲滅才是目的.

在戰場上,德國人最常用的戰術就是兩翼包圍.以其中一翼拘束敵人,以另一翼打擊敵人後方或側面.在攻勢上,我們由,征法之役,巴巴羅沙之役.我們可以看出德國人不與敵人正面面對面衝突,而是以兩翼包圍的滋態往敵人後方遠衝.然後形成包圍圈並
切斷敵軍後路.攻勢作戰如此,守勢作戰也是如此.在哈爾科夫之役.曼斯坦將軍忍受中央一時的退卻,形成口袋,然後左右兩翼直指敵軍側面,切斷敵軍的退路,並形成包圍圈.我們可以在許多防守戰例裡,看到德國人以防線上的部隊抵抗敵軍的進攻,並逐步後撤.然後以預備隊對敵人側翼做一連串的逆襲.並把退路切斷.包圍敵人矛頭.
,然後殲滅包圍圈內的敵人.

許多人對德國裝甲部隊的成功,一致認為是古德林個人的功勞.滕老指出,古德林在提倡裝甲部隊,部隊的建制與使用準則上有功,但德國人的成功不是只光靠裝甲部隊
的建制比別人完善而已.任務導向指揮,作戰階層觀念的使用,戰鬥群的使用,強調各級士官兵的勇於負責,殲滅戰的強調.這些都是使德國裝甲師得以發揮軍事效率的原因.並且因為德國軍事思想契合機動戰的思想,使古德林的裝甲師概念容易開花結果.如果古德林處在另一個國家,可能就不會如何順利.

後面的附錄是滕老對美國軍事事務革新的評論,並把它與德軍觀念做比較(雖然我對滕老對軍事事務革新的觀點持保留態度).雖然滕老常常一個段落裡重覆的句子或相似的句子過高(灌水乎??還是滕老自己沒有注意到)且有時句子裡的詞字對德軍太過褒揚??但滕老詳細描述德國軍事思想,並破除閃擊戰的迷思.看過老戰友系列的讀者
該買(滕老把散落在老戰友各書裡的德軍思想觀念做一個統合整理),沒看過老戰友系列的讀者更該買(不要再被李德哈特所迷惑,回頭是岸....)<---幫滕老打廣告.

P.S
1999/6/6 我在倫敦的街上看到一堆老人站在安全島的白色小石碑前,對其獻花,並有軍樂伴奏.走近一看,才知道是一個二次大戰的紀念碑.在那天,我在許多路上安全島的小石碑前都看到了鮮花與花圈.我才真正感受到二次大戰離我竟如此的近.並不只是一段往事塵煙而已.在許多人的心中,二次大戰的傷痕深深的刻在他們的心中.
戰爭是一個奇特的東西.他同時引發了人類最醜陋的一面(暴力,破壞與殺戮...)和人類高貴的一面(犧牲,榮譽與同志愛...).套一句丹佐華盛頓在赤色風暴裡說過的話在戰爭面前,沒有任何人是贏家.我在這裡向所有二次大戰參戰國的參戰人員至上崇高敬意.


NO:206_1
小貓  於 2003/09/19 09:03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很冒昧的請問:
這本書要去哪裡買= =l
之前的老戰友德軍裝甲兵戰史系列買的殘缺不齊,還得靠著誠品書局訂購才勉強拿的到書,
更別提到現在只買到一本的德軍傘兵師戰史,該出版社的舖貨管道一直是個謎.

NO:206_2
kiddens  於 2003/09/19 09:18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這是一系列書有介紹英國(不確定有沒有).美國.俄國.

NO:206_3
flak  於 2003/09/19 09:41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其軍事行動的目的也不是使敵人崩潰.而是在於包圍殲滅兩字
>所以突破的目的在於後面的包圍,閃擊是為了包圍敵人而服務.閃擊只是方法,包圍殲滅才是目的.
如果是這樣,那東線戰場就不會有路線爭議了。
德軍的打法正是不斷的包圍殲滅,但有一派是要直取莫斯科的。
雙箭頭包圍的確是德國標準作風(雙箭頭射門是巴西標準作風),但並不是德國軍人唯一的流派。

NO:206_4
perceval  於 2003/09/19 10:34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很冒昧的請問:
>>這本書要去哪裡買= =l

可以到博客來試試看
http://db.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32391

第一章 閃擊戰的定義
第二章 普德學派軍事思想的演進
第三章 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
第四章 德軍裝甲部隊之建立
第五章 閃擊戰在戰術上的發展
第六章 閃擊戰的真實意義



NO:206_5
cchs  於 2003/10/16 01:32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討論1
我閱讀這本書後感到內容其實有些零亂,而且讀者必需有相當程度的軍事專業知識,對沒有全球性空權、海權的中國或區域性空權、海權的台灣而言,是本很不錯的、有別於英美軍事論述的概念書籍。
對懂美國語文、不懂德國語文的讀者而言,滕昕雲引用與詮釋德文著作是很用心而謙遜的,而且一般華人讀者對法國拿破崙之後的普魯士–德意志帝國人物很陌生,有念過二次大戰戰史的讀者對參謀總長毛奇(Helmut Carl Bernard von Motlke 1800~1891)、希里芬(Graf Alfred von Schlieffen 1833~1913)元帥對後世的影響也不明究理。

對我國而言,陸權、海權、空權的發展孰輕孰重?
雖然我國(ROC)有段時期曾經有系統地選派軍官至德國、日本學習軍事,但是大約1973年後國軍(ROCTW)遴選軍官幾乎都是前往美國受訓、進修、深造。我國(ROCTW)軍方將領中,具備軍事學養又通曉英、德、日、俄語文者可說沒有,於是無法從浩瀚的德、日、美軍事思想體系中,建立真正適合我國的完整思想體系。
滕昕雲在本書序中雖然開宗明義地指出重點︰台灣應該虛心學習參考1789~1945年德國的戰爭指導,但是他引用德軍這段時期的戰史、戰役並無法證明美軍的戰爭指導有何重大缺失?也沒有進一步說明台灣或中國的戰爭指導缺乏在那裡?
空權影響陸戰的程度有多少一直是爭議不斷,二次大戰中期(1941~43)德軍進行「兩面作戰」後,逐漸暴露出其缺失︰德國空軍一直停留在戰術空軍規模、德國海軍也是發展戰術海軍(潛艇的兵力與戰力一直沒有達成戰略規模),戰區擴張過於迅速,使德國陸軍成為確保戰爭勝利成果的決定性兵力,而且,1933年希特勒重建德國軍備時,在區域戰爭考量之下,德國OKW才會如此重視地面機動兵力的建構。
二次大戰後期(1943~45)德軍轉攻為守的原因主要是蘇聯頑強抵抗與美國參戰。而美國陸航隊對歐洲實施的戰略轟炸影響前線德軍的戰鬥效能,使陸戰決定性角色–裝甲武力的影響力降低。尤其後期是對德軍後勤支援體系的全面破壞,使德軍空有新銳武器( Pzfdkw V/VI;Me-163/262;V2 rocket, etc),卻因為勤務支援體系受創嚴重,戰鬥力逐漸損耗與衰結,無法在東線戰區達成質與量上的局部優勢。
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多國聯軍,僅動用了裝備精良的優異空軍部隊,78天內就擊敗了南斯拉夫,結束了科索夫戰事,亦化解了巴爾幹半島的區域衝突。
科索夫戰爭是一場極端的戰爭,其最大特點係北約在無人傷亡的情況下,單靠空中武力的運用即迫使南國獨裁者米洛塞維奇屈服,這是軍事史上的了不起成就,亦為空權的非凡成就。然而,這場戰爭亦存在著諸多的爭議,例如北約缺乏明確戰略,戰爭時程因而拉長;空權運用係採逐漸升高方式,「決定性」與「有效性」因而降低,以及空中優勢未能有效阻止南國軍警對科省阿裔居民的迫害屠殺。撇開政治因素不計,單就空權面向而論,這場戰爭係探討空權運用的一個極佳素材,精準武器、隱形戰機、遠程接戰與航太監偵,均因嶄新科技的運用而令人耳目一新。證諸軍事史,戰爭的革命性轉變往往繫於科技的發展,這些新興科技的適用空中武力,輔以嶄新戰略與準則的發展,未來空權的運用與空戰的型式勢將出現革命性的變革,若果如此,科索夫戰爭將是一個重要的起點。
(以上引述自海軍中校翟文中『從科索夫戰爭談現代空權的發展』一文)
現在來看我國有無毛奇、希里芬這類人物?只要看看政戰總局的教材資料就知道是誰?只有蔣介石一人而已,其他具備戰略思想的將領幾乎都被有計劃地貶抑、排擠、鎮壓,造成蔣介石過世後國軍的戰爭指導體系越來越僵化,直到李登輝執政期才開始改變,但是二代兵力建軍優先順序的改變(先空、次海、後陸),在軍方內部引發嚴重軍種之爭奪資源,尤其大多數陸軍將領普遍性缺乏對海權、空權的正確認知,造成目前三軍聯戰機制的空洞化。
我國(ROCTW)的綜合國力到底有多少?受美國控制的部分又佔多少?當政治局勢改變時,國軍有勝利的自信與能力嗎?2008年如果台灣獨立,面對解放軍的侵攻,國軍的戰爭指導是啥?2004年如果台灣宣布於10年內與中國統一,國軍的戰爭指導又是啥?

NO:206_6
HELLDOG  於 2003/10/19 23:59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我不認為德國空軍只有戰術空軍.從波蘭之役到巴巴羅薩,德空軍的中型轟炸機對敵後方的指揮部,機場,交通要道進行攻擊後,陸戰才開始展開(巴巴羅薩開始的6/22日,蘇聯空軍被毀1811架,其中在地面上被催毀1489架).以美軍80年代的陸空教條來說,是屬於戰地阻絕的一部份.
雖然科索夫戰爭是一個新戰爭型態的開端,但我認為以目前的科技來說,環境對空軍的影響還是很大.以科索夫戰爭來說,北約空軍就一直無法杜絕南斯拉夫的防空系統,且南斯拉夫的森林與山嶽影響偵搜系統.使南斯拉夫軍的裝甲部隊更易躲藏.但只要換個環境,伊拉克的大沙漠就讓美國空軍的實力發揮百分百.
我認為此書的缺失在於缺乏德軍運動戰思想與盟軍(蘇,英,美)後期(1944-1945)運動戰思想的差異比較.
許多人知道閃擊戰,大深縱戰術.但好像很少人提到英美軍的運動戰思想.


NO:206_7
cchs  於 2003/10/20 12:23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討論2
二次大戰時期的德國空軍,相對於歐洲其他國家的空軍(前蘇聯不在此列)而言,您的說法是可以成立的。相對於美國陸航隊(美國空軍的前身)而言,就只能顯現戰術空軍的效果。
德軍在東線戰區擴張迅速,至1942年3月以後已經超過其空軍的絕對保護傘範圍之外,勤務支援體系長期在冬季氣候野戰環境下運作的後遺症逐漸出現,加上德軍作戰兵力規模已經無法再擴大,希特勒執意要佔領羅馬尼亞及高加索的油田來持續戰爭的進行等等因素,德國海空軍無法發揮制空權、制海權優勢的現象才逐漸明顯起來。
滕昕雲在這本書內的論述,對1942年後德軍在東線戰役的作戰得失並沒有舉例來證其論述,但是,的確完整而詳盡地介紹普德軍事思想體系(1871~1945)的來龍去脈。
當時軸心國(德、義、日)與同盟國(英、法、美、蘇、中)的軍力發展過程不同,當德軍察覺到劣勢而想挽救時,已經無法按部就班地更正與改進,當英國在北非站穩腳步,盟軍已經可以挑戰德軍的戰略優勢了,而當蘇聯牽制住東線德軍後,大西洋潛艇戰的態勢已經對德國海軍開始不利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被美軍牽制,在亞洲戰場被中國纏身而焦頭爛額。義大利可以說只有影響地中海戰局變化,而且在盟軍登陸南義後還需德國分兵保護,反而使德軍兵力更進一步捉襟見肘!
至於1999年NATO(以美軍為主力)在南斯拉夫的科索夫戰爭,是老鷹特遣隊(AH-64D)的部署不上空軍作戰的速度,而且美國沒有佔領南斯拉夫的企圖與計劃。而2003年美軍在伊拉克的作戰,已經汲取1993年索馬利亞、1999年科索夫、2001年第一次灣岸戰爭(GWI)的經驗,除非伊拉克人民有當年北越對抗法軍與美軍的決心與意志力,否則中東地區各種族國家間的戰略均衡已經改變。

NO:206_8
HELLDOG  於 2003/10/20 22:08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二次大戰時期的德國空軍,相對於歐洲其他國家的空軍(前蘇聯不在此列)而言,您的說法是可以成 >立的。相對於美國陸航隊(美國空軍的前身)而言,就只能顯現戰術空軍的效果。
戰略空軍的使用在於削弱敵國的國力,削弱其國家戰爭機器.不是直接的毀滅敵國武力,而是採取間接路線緩慢的打擊敵國實力,是一種長期對抗消耗戰爭的思想.以德國的軍事思想體系而言,強調其殲滅戰.
在戰場上補捉敵人武力然後殲滅之.以戰略空軍攻擊其烏拉山的工廠這種想法他們跟本不會考慮.
在GWII第一天的自由斬首行動.美軍發動精確轟炸攻擊伊拉克的C4I與軍隊集結處.然後地面部隊開始進攻.那自由斬首行動實行的算是戰略轟炸嗎??
假如台海真的發生戰爭,台灣動用空軍率先攻擊福建,廈門的港口,機場,雷達站,指揮中心,阻止解放軍的集結和削落其空軍實力.這樣算戰略轟炸嗎??如果真的以戰略轟炸的定義來看,我們應該要炸上海,北京,甚至是東北(先不管到不到的了),而不是福建了.

NO:206_9
cchs  於 2003/10/20 23:42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面對中國遼闊的地域,沒有轟炸機能量的台灣空軍只是戰術空軍而已,而解放軍空軍雖然也是戰術空軍,但是因為其各式轟炸機、二砲飛彈的航程幾乎能夠涵蓋台灣全島,所以在兩岸全面戰爭時可以形成戰略威脅效果。
我國動用空軍率先攻擊福建、廈門的港口、機場、雷達站、指揮中心等軍事目標,阻止解放軍的集結和削弱其空軍實力,這樣只能算戰術轟炸。完全孤立福建、廈門戰區與中國其餘地區的所有連繫,攻擊南京、廣州、成都戰區內所有車輛調度場、軍火工業區、油彈補給庫等設施,阻絕前線所需後勤支援的運作才是戰略轟炸。只是我國(ROCTW)目前沒有這種能力,未來20~50年內也無法達成。
自由斬首行動已經是二次大戰時期美軍戰略轟炸的現代版,換句話說,美國戰略空軍的使用在於瓦解敵國的國力,毀滅其國家戰爭機器,甚至直接地毀滅敵國武力,而且採取直接路線迅速的打擊敵國實力,短期內達成消耗大量敵軍戰爭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
我國國力遠遠不如美國,自由斬首行動所需費用相當於我國外匯存底總額,而且就算能夠瓦解全部的解放軍戰力,我國大概只剩下赤手空拳去跟中國武警、公安搏鬥嗎?到那時大家還要自費前往才行啊!

NO:206_10
HELLDOG  於 2003/10/21 00:00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自由斬首行動且採取直接路線迅速的打擊敵國實力,短期內達成消耗大量敵軍戰爭所需的人力、物力
我認為這不是戰略轟炸,直接打擊敵方武力和C4I,破壞敵人前線後方的軍隊集結處和交通,為後續的行動提供有力的條件,這應該是戰場阻絕.而在GWI中84天裡空中攻擊的後半段,盟軍轟炸伊拉克的軍武工廠,民生工廠,生化工廠,地下要塞.這才是戰略轟炸吧.

NO:206_11
cchs  於 2003/10/21 01:07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盟軍轟炸民生工廠?是因為伊拉克把軍事物資藏在民生產業造成波及的吧!直接打擊敵方武力和C4I,破壞敵人所用的戰斧部分是從B-1A、B-2B、SSBN、Battle ship發射,而大多數F-15E、F-16C、F-18C、F-117A、OH-58D、AH-64D所執行的任務則是您所說的、較嚴謹的正規術語︰戰場阻絕。至於打地下要塞是戰略還是戰術?得知道地下要塞裡面內容才能驗證!最成功的戰略轟炸是GWII時打掉巴格達國營電視台與新聞部、情報部吧!
GWI中84天裡空中攻擊都算戰略轟炸,否則地面攻擊不會在100小時內停止,當初可能規劃是戰術攻擊的行動,如今反而已經變成戰略攻擊(伊拉克士氣嚴重瓦解),這是強弱懸殊的交戰兩方造成的變化。
但是問題是兩岸的前線在那裡?我國國軍內部大多數國民黨籍將領根本沒把中國當敵國看待,而是把中國當淪陷區(大陸地區)對待。而解放軍將領更不承認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認為是叛亂份子盤據所在地。本來兩岸是在打內戰,後來我國想解套,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共產黨政權,於是解放軍失去入侵藉口,只好創造4個理由來宣戰。逼得我國(ROCTW)只好想盡辦法找出能夠打擊北京政權(PRC)要害的所在地(包括人)。

NO:206_12
HELLDOG  於 2003/10/21 23:04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我覺得本書後段,滕老在評論GWII美國地面部隊的作為時,是否有太過吹捧WWII的德軍之嫌??但他所說的好像又有那麼一點道理.以美國的機械化程度與其對手與美軍的差異,是否該有更好的表現??

我在想,任務指揮思想的出現是否因為其前線順息萬變,且戰爭之霧無法消除,凡事皆請示指揮部其效率太差,所以德軍發展出任務指揮的思想體系.但美國力求移除戰爭之霧,制力於戰場透明化.其大量的各類資訊傳回指揮部(也只有指揮部才有此能力處理這些資訊),中央的指揮官們將可獲得立即的資訊且立刻下指令給戰地指揮官.那是否表示其指揮權將由前線指揮官的手中再次流回中央指揮部手中??且任務指揮不再需要??滕老曾批評美軍太依賴其戰場的狀態明朗,太依賴資訊明確,是否太過偏頗??


NO:206_13
cchs  於 2003/10/21 23:52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您應該寫信或當面請教他。
我沒有發現書中內容有吹噓二次大戰德軍的地方,而且他說明的很詳盡,全書總共有75處注解,而且參考37本外文與55本中文書籍。這本書是今年7月出版,作者應該還沒有看到美軍關於GWII的檢討報告,您只要在腦海中拋開在美軍受訓的所見所聞,回歸自己國家軍方的本位立場,就覺得他的話是有幾分哲理的!

NO:206_14
flak  於 2003/10/21 23:57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中央的指揮官們將可獲得立即的資訊且立刻下指令給戰地指揮官.那是否表示其指揮權將由前線指揮官
>的手中再次流回中央指揮部手中??
沒錯。但如果希特勒可以呼叫B-1B轟炸諾曼地的話,你看隆美爾會不會在意上級干涉他的防區?
就算德國在一戰時期已經有包圍殲滅的想法,沒有古德林的裝甲部隊,仍然只是僵持的壕溝戰。
如果當年德國有美國今日的數千公里戰略打擊、偵搜與訊息傳遞力量,如何還會堅持一定要委交全權給前線眼光不超過10公里的上校?

>滕老曾批評美軍太依賴其戰場的狀態明朗,太依賴資訊明確,是否太過偏頗??
記得納粹還算順利的侵法之役時,第一線裝甲部隊的傷亡率其實頗高(1X%?3%?忘了,有本書有討論過這個)
如果老美喜歡挑戰這個傷亡率的話,當然可以讓聯軍的資訊不透明些(話說回來,GW1中與美國海陸合作的英軍指揮官倒是抱怨過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英勇」讓他們擔心自己的安危。開著不能抵擋14.5公釐穿甲彈的LAV與AAV就可以對抗共和衛隊的部隊真不是蓋的)


NO:206_15
HELLDOG  於 2003/10/22 04:52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如果老美喜歡挑戰這個傷亡率的話,當然可以讓聯軍的資訊不透明些
西方戰役期間.德軍共有78個步兵師,10個裝甲師,SS部隊與若干摩拖化師參戰.陣亡:27074人,負傷:18384人,負傷:111043人(在1940年,其傷重死亡率為9.7%).所以共損失:27074+18384+111043*7.9%=
54230人.其實損失不算大.但這樣的損失,美國民眾還是無法接受.

NO:206_16
flak  於 2003/10/22 09:11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德國侵法之役,雖然整體傷亡是相當低的,但其實傷亡集中在先頭的裝甲矛頭部隊,這是一般比較少注意到的。
所以如果只看先頭部隊的話,其實傷亡雖沒有特別高,但卻也沒低到哪裡去。但他卻「保護」了整體的部隊不會陷入激烈的攻防戰而造成更大的傷亡,這是它的貢獻。有本書有提到這些,很抱歉我想不起來數據(不過我好像想起來是哪一本了,下次回父母家找看看)。

NO:206_17
helldog  於 2003/10/22 09:47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CCPS兄:
我想您的意思是台灣缺乏向毛奇或希里芬那樣的人物,依台灣國力,對手能力與國際情勢,肯認真研究出一套禦敵的計劃.例如,此計劃的目標,達成手段,實行該計劃所需要的準備,且希望達成的政治目的(EX:逼使對方簽下互不侵犯條約or等待國際制裁...ect)



NO:206_18
cchs  於 2003/10/22 16:03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哦!我是說台灣除了蔣介石之外,還是有類似毛奇或希里芬那樣的人物,只是大多數具備此資質者都沒有機會當參謀總長或總統而已。蔣介石一心想奪回政權,導致掌握時局變化的將校不是出走、叛變就是監禁終身。
老實說,我國假想敵可以涵蓋所有周邊國家,中國(PRC)即使受共產黨統治也不該成為唯一的假想敵,更何況沒有任何形式政權能夠永世不衰。

如果阮銘教授的話可以採信的話,將來我國可以修改政黨限制,開放共產黨在台灣發展,如果台灣2,300萬人民中多數認同台灣共產黨的理念而選其為執政黨,那也是民主憲政,而如果選擇繼朝鮮、日本之後,永久脫離中國而獨立,只要中國能夠穩定發展,即使共產黨持續當家也無害於台灣人的民主與自由。
所以我國武力就是保障我國選擇統一或獨立的唯一後盾,因此國防戰略是應該調整敵人的認知,拋棄解放軍是萬惡不赦的共匪這種僵化的思想烙印,正確認知PLA只是效忠另外一種憲政理念政權的武力,一旦雙方無法變成盟友只好在戰場上決勝負。

所以只要中國中央政治局還玩1921~96年跟國民黨鬥爭那幾套,台灣自然不再認同中華民族這個圖騰。國軍官兵再缺乏戰力,如果察覺到敵人武力入侵,決不會像1644年吳三桂開山海關、1683年施郎攻台、1949年長江江陰要寨等等大倒戈。
感謝國民黨政權在1925~96年的慘敗教訓,使我國很容易發生意識形態鬥爭,感謝1987年迄今的憲政亂象使台灣大難不死而具備傳統黨固之爭的初級免疫力。

軍隊的思想從一元化而多元化,再從多元化整合成多元化,這就是毛奇或希里芬的影響力!


NO:206_19
cchs  於 2003/10/22 16:04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更正
軍隊的思想從一元化而多元化,再從多元化整合成一元化,這就是毛奇或希里芬的影響力!

NO:206_20
HELLDOG  於 2003/10/22 20:19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軍隊的思想從一元化而多元化,再從多元化整合成一元化,這就是毛奇或希里芬的影響力!
不懂..毛奇或希里芬的影響力在於軍事面的.你說的多元化是社會的,政治的..好像並無相干嘛.

NO:206_21
Experten  於 2003/10/22 22:27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不知cchs兄所述有關二戰德國空軍為戰術空軍的言論是否是滕兄所言還是別處的見解, 讀完滕兄裝甲雄師系列與掛名的兩本德軍傘兵戰史, 感想是滕兄對二戰德國空軍還有許多可以加強的地方, 比如說 Kampfgeschwader 譯成戰鬥大隊就是一個例子, 一般是譯成轟炸機聯隊.

眾所皆知滕兄對二戰德國陸軍研究甚深令吾輩欽佩, 但隔行如隔山, 德國空軍二戰時的戰略/戰術發展可能還未在滕兄或cchs兄的研究範疇內.


NO:206_22
HELLDOG  於 2003/10/22 23:08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滕老認為德國空軍不只是戰術空軍.而我認為德空軍除了對地近接支援外,也執行戰場阻絕任務.而CCPS兄認為相對於美軍來說,德國空軍還是在執行戰術任務.
我想請教一下,昕這個字注音要怎麼打??

NO:206_23
HELLDOG  於 2003/10/22 23:18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我沒有發現書中內容有吹噓二次大戰德軍的地方..
我指的是滕老認為在GWII中,美軍其實應該要有更好的表現.如果以德軍的軍事思想模式行事,將會更快的結束戰爭...我是對這一點保持疑問.

NO:206_24
BWS  於 2003/10/22 23:28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昕 ㄒㄧㄣ..

我犯規了

NO:206_25
雪風  於 2003/10/22 23:28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我想請教一下,昕這個字注音要怎麼打??

ㄒ一ㄣ

老戰友工作室


NO:206_26
cchs  於 2003/10/23 13:14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我是認為作者在書末的附錄︰從普德「閃擊戰」觀點論第二次波灣戰爭陸上戰役,是將2003年美軍地面部隊與1871~1945年的普德陸軍對照雙方的戰略、戰術。
這兩者本來就存在許多時空差異,產生論述上的盲點。美軍現在的戰爭指導或許是為了兼顧石油利益及避免日後成為類似中南半島上的法軍吧!
其實我認為1939~45年德軍的陸戰指導並沒有嚴重失誤,在『二次大戰決定性會戰–德國人的觀點』(Decisive Battles of World War II),可以了解戰爭與政治的互動過程。不同階層的軍人對戰略、戰術會有不同的體驗與認知,只是越高階越遠離戰場者受政治影響越大,當戰局越來越不利德軍時,過去掩藏在輝煌勝利表像下的種種弊病,因為無法按部就班地處理與解決,最後導致東線前線德軍戰力枯竭,進一步地影響地中海區域北非戰場及西線的安危,從1942年冬季東線一連串戰役,1944年12月希特勒在西線阿登地區的大規模反攻,已經違反普德軍事思想傳承,到1945年5月第三帝國敗亡,德國陸軍的戰鬥力才算接近油盡燈枯,已經多撐3年歲月。
至於2003年的美軍如何作戰?我認為不在本欄主題內。

NO:206_27
HELLDOG  於 2003/10/23 22:08
Re:無責任書評與介紹-閃擊戰的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 軍事思想詮

>我是認為作者在書末的附錄︰從普德「閃擊戰」觀點論第二次波灣戰爭陸上戰役,是將2003年美軍地 >面部隊與1871~1945年的普德陸軍對照雙方的戰略、戰術。
我又重看了一遍本書附錄.我覺得滕老講的蠻有道理的.

回論壇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1&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