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cchs  於 2003/09/14 17:04
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本文嘗試使用學術性文章的嚴謹與可驗證的優點,加上網路論談文章的即時性與參與性,寫出這篇來跟有識之士交流。
歡迎批評,如果不是自己的看法或想法,請清楚著明引述的來源與出處。我會選擇性回應。

NO:199_1
cchs  於 2003/09/14 17:05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數據是分析事件來龍去脈的有效工具,但是數據本身無法成就RMA,不斷地進行數據分析才能知道RMA如何演變與執行。
前言︰
我國已經對大眾公開的史料中,似乎只有1925~58年的片段的戰史資料(完全照當時國民黨執政觀點),在對照國防部出版的『抗日戰史』、『戡亂戰史』及『日軍對華作戰紀要』這兩套戰史叢書時,可以明顯感受到兩者的敘述差異。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66年初版、1988年再版的「抗日戰史」,詳盡地列出中日雙方參戰部隊的編制,但是對於抗戰時期國軍傷亡的統計卻殘缺不全。『戡亂戰史』是民國六十年代的出版,兩者明顯的共同缺失就是甚少提及後勤及作戰支援運作的來龍去脈。
『日軍對華作戰紀要』是國防部於郝柏村參謀總長時期,選擇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出版的<戰史叢書>(102卷)的對華作戰部份的翻譯版本。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決定全面改訂記錄太平洋戰爭作戰等方面的<戰史叢書>(102卷),目前正在進行改訂準備用之資料編纂,預定10年後推出第1卷。不僅出版實體書本,製作含CG動畫的CD-ROM版,且易於使用化也列入考量;由於追加新事實,篇幅將為現行版本之1.5倍。
<戰史叢書>全卷合計頁數達6萬2000頁以上,自1956年開始編纂準備。第1卷<馬來進攻作戰>刊行於1966年,第102卷<陸海軍年表>至1980年問世,僅刊行時間就長達14年的大作。網羅從日華事變至終戰為止大部分的中央指示、作戰及現場戰鬥經過等。
該叢書之資料搜集與執筆,主要由舊日本軍相關者負責。終戰時軍方的公文檔案等多半焚毀處分,但是利用殘留的資料,及聽取舊軍關係者的口述等方式而得以進行修撰。
但是完成後,事實記述上的錯誤及用字誤植就發現1000處以上,以及尚需補充的新事實及追加項目等,並且有意見反應:「希望不僅是專家,一般人也能容易理解的著作」,因此該研究所進行全面改訂之檢討。
今後,將於5年內決定新叢書之概要,CD-ROM版將儘量使用中學、高中生也能理解的CG和圖表,並可迅速檢索必要部分。同時叢書編輯方針上將採納海外資料,以及包含美軍方面的作戰和行動、戰後的安全保障等方面之記載。
(2003/8/12/15:31 讀賣新聞)*出處:http://www.yomiuri.co.jp/national/news/20030812i207.htm

NO:199_2
cchs  於 2003/09/14 17:10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問題︰為什麼我國1990年後的RMA無法達成類似美軍越戰後轉型的效果?
我認為想找到上列問題的答案,就必要徹底了解國軍的形成與演變。
要了解中華民國軍隊如何產生及運作,也許從交戰國的戰史中可以找到啟示與解答。
我發覺中日戰爭時代有個奇怪的現象,國軍沒有能力抵擋日軍主力對南北縱貫鐵路的侵佔,因為日本大本營想要奪取戰略物質充裕的南洋,在中國戰場未積極投入戰爭資源,而國軍軍事委員會類似第一次世界大戰線性防禦的部署,反而讓機動性較優的日軍發揮火力及人力上的局部優勢,而且日軍在佔領後只據守符合現代化後勤補給通路的交通要津,扶植親日政權武裝部隊(偽軍)共同對抗國軍、共軍的抗擊與騷擾。
從中日雙方官方戰史上,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軍隊是以傳統陸戰為主,而且,主要是陣地戰與游擊戰為手段。日軍的陸軍軍力則相當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軍陸軍,作戰模式已經機動化,但是並未完全摩托化及機械化。
根據日本防衛廳「大東亞戰爭史中國之部」相關記錄,從編制上可以知曉日本陸軍沒有類似德軍機動作戰構想,步兵師團只有配置1個戰車中隊(12輛輕戰車)當機動火力使用,直到1944年才出現戰車師團(戰車旅團1、機動步兵聯隊1、機動砲兵聯隊1、防空機砲聯隊1,255輛戰車、裝甲車)的編制,雖然配置步兵、砲兵聯隊各一,戰車中隊(連)與步兵中隊比例為5︰6,但是無法實施類似德軍裝甲兵團作戰。華北方面軍嘗試運用戰車師團突破國軍正面防禦,卻被河南的氣候、交通狀況影響其獨自作戰能力,湘桂會戰時期第六方面軍就只配置戰車聯隊,分散兵力協助步兵攻尖作戰,雖然沒有類似德軍1939年於歐洲進行裝甲兵團合圍殲滅大作戰,卻仍然擊敗尚未摩托化、機械化的中國軍。與同時代德軍比較起來,日本陸軍沒有裝甲軍的編制,也缺乏大量的重型火砲可以彈性運用,在交通發達而鐵公路較普遍的地區,德日地面部隊在1943年前的機動力較優於敵軍。日軍在太平洋島鍊的反登陸作戰,因為逐漸喪失制空權、制海權而成為慘烈的要寨陣地戰,美軍在登陸作戰傷亡慘重後改變戰法,攻佔能夠提供重轟炸機起降的島嶼,以航空母艦艦載機及陸基重轟炸機伺機消滅日本聯合艦隊,以潛水艇伺機消滅日本運輸船團,面對機動力、火力、人力均佔優勢的美軍,終於使日本南方軍幾乎全軍覆沒。
日本中國派遣軍作戰主力是傳統的步兵聯隊,除了海運及鐵路運輸之外,仍然是徒步運動型態,幾乎沒有類似德軍摩托化或機械化步兵團的組織,唯一的戰車師團仍然有扭轉戰局的機動力與火力。當日本海軍戰力自中途島戰役折損大量航空母艦及資深飛行員後,關東軍、南方軍的主力逐次抽換而耗損於太平洋戰場的島嶼防禦作戰中,而補充兵員素質每況愈下,加上日軍無線電密碼被美軍破解後而處處失去先機,當日本關東軍、中國派遣軍、南方軍被美軍完全孤立後,亞洲戰局的勝負已經呈現一面倒的現象。
當時中國軍隊也以徒步作戰的步兵師為主力,缺乏歐美國家現代化軍隊編制的武器與人員,甚至於砲兵與裝甲兵都還在萌芽摸索階段,大多數部隊沒有真正受過現代化戰爭的訓練與歷練,根據『鐵血軍魂』抗戰前期之德式標準新中央軍暨淞滬會戰評析,在戰前受過嚴格軍事教育與訓練的武裝力量少之又少,國軍中少量完全德制化的中央軍調整師約8萬多人,戰力於淞滬會戰後被証明甚至還趕不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歐洲主要國家軍力。當日本中國派遣軍已經熟練地運用戰步砲協同作戰時,在轟炸機與戰車協助下發展陸空聯合作戰,這就是為什麼國軍官兵傷亡的數量往往高出日軍十倍以上的原因。

NO:199_3
cchs  於 2003/09/14 17:17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問題︰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軍隊,為什麼沒有同時期交戰地區陸戰出現的機械化或摩托化戰爭型態?
日軍戰史中對航空與後勤作戰的重視,顯示工業化社會軍隊特有的思維,而反觀國軍戰史則沒有這樣的認知!

前幾天看到中研院劉鳳翰先生所整理寫作的『戰前的陸軍整編——附九一八事變前後的東北軍』(國防部史譯室民91年11月出版),在考證大量中國保存的史料檔案,及訪查劫後餘生的人的回憶與私人文件,讓現代人可以了解國民革命軍演變到國軍(中央軍與地方軍)的簡化過程。


NO:199_4
cchs  於 2003/09/14 17:19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問題︰我國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編制與實際戰鬥序列有何差異?陸軍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編制與日軍有何差異?
根據『戰前的陸軍整編——附九一八事變前後的東北軍』,國軍計劃中的陸軍師級兵力組織如下。
時期︰民國十七年十月至民國二十六年四月
陸軍整編師人員、馬匹統計表
陸軍第 師系統表︰17170人或17584人;3405匹{3387匹}
師司令部一:128人;33匹{0匹}
轄步兵旅二。
–步兵旅︰5238人;553匹{0匹}
–旅部︰29人;11匹{0匹},轄步兵團二。
–旅直屬部隊︰
–特務排︰53人
–步兵團︰2578人;271匹{0匹}
–團部:51人;10匹{0匹},每團三營。
–團直屬部隊︰
–步兵砲連(或是迫擊砲連)︰118人;56匹{0匹}
–通訊連︰91人;7匹{0匹}
–特務排︰53人
–步兵營︰755人;66匹{0匹}
–營部24人;3匹{0匹}︰轄有步兵連三、機槍連、迫砲排各一。
–步兵連︰178人
–連部︰18人
–第一排︰共53員官士兵
–步槍班三︰
–輕機槍班二︰
–第二排
–第三排
–機槍連︰126人;43匹{0匹}
–連部︰30.人;5匹
–通信班︰12人;4匹
–第一排︰28人
–第一班︰重機槍一挺,槍長一員,槍手六員
–第二班︰馭長一員,馭手八員
–第二排
–第三排
–迫砲排︰71人;20匹{0匹}
師直屬單位︰
–補充團︰2578人;271匹{0匹}
–騎兵連︰237人;259匹{0匹}
–衛生隊(平時為師醫院)︰134人
–特務連︰234人
–探照排︰21人
砲兵團一︰2045人或2459人;1181匹{293匹}
–團直屬部隊︰
–特務排︰53人
–通訊連︰237人;106匹{106匹}
–團部︰72人;31匹{31匹},轄砲兵營三
–砲兵營︰561人(野砲)或699人(山砲);348匹{342匹}
–營部︰66人;24匹{24匹}
–第一連︰165人(野砲)或213人(山砲);108匹{106匹}
–第二連︰
–第三連︰
工兵營一︰622人;89匹{0匹}
–營部︰33人;7匹{0匹}
–第一連︰184人;21匹{0匹}
–第二連︰
–第三連︰
–通訊排︰37人;19匹{0匹}
輜重兵營一︰323人;337匹{0匹}
–營部︰28人;6匹{0匹}
–第一連︰188人;221匹{0匹}
–第二連︰107人;110匹{0匹}
通信兵營一︰372人;129匹{0匹}
–營部︰36人;19匹{0匹}
–通訊連(有線)二︰131人;48匹{0匹}
–無線電排︰74人;14匹{0匹}

事實上國軍師級兵力組織如何呢?根據美軍陸軍檔案中的敘述︰
美國為了協調整合對中國的軍事援助,在1941年7月成立駐中國軍事代表團,到達中國評估軍備狀態,以便提供華盛頓作為軍援的決策基礎。
他們發現當時中國的軍事力量如下:
1. 當時的中國軍隊是各地方勢力的結合,沒有統一的指揮組織。
2. 中央嫡系受過德式訓練的部隊,以及各地方軍頭下較為精銳的部隊,加起來共約有40個師,但是他們的員額不足,缺乏重武器,並且分散各地。其戰力以西方水準來看只能說是差強人意。
3. 其餘部隊則只是訓練不足的輕裝部隊雜湊起來,充其量是各方軍頭的政治籌碼。
4. 這些部隊分成12個戰區,戰區長官往往也兼任地方各省行政長官。在各戰區內都有幾師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擔任監視工作。
6. 中國一個師標準紙上編制有 9,529人,實際情形缺額嚴重,一般一個師都只有6,000~7,000人,有的師更少。它們沒有重武器,全部軍隊中只有約800門各式大砲,但幾乎都在各戰區長官的直接控制之下。各師的支援武器主要是18-30門輕型迫砲。編制上應有324挺輕重機槍,實際上大約只有200挺左右。
7. 中國軍隊當時共有 3,819,000人,其中 2,919,000人編成共246個作戰師和44個旅,另有二線部隊70個師和4個旅共 900,000人。
2003/06/07 00:10am


NO:199_5
cchs  於 2003/09/14 17:20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我舉1941年國軍102師為例︰
1941年長沙會戰第四軍戰鬥序列(『日軍對華作戰紀要』(4)香港長沙作戰p538)
90D
59D
102D–304R、305R
–306R–步兵營三
–步兵連三︰100人,輕機槍6、步槍70
–步兵排三︰30人,輕機槍2、步槍20、擲彈筒二
–步兵班三︰10人,輕機槍1、步槍6、手榴彈20(2班)
10人,步槍8(1班)
–重機槍連一︰重機槍四,排三
–輕迫擊砲連一(排三砲6)
–通信班(有線班三)
–運輸連︰約120人
–工兵營︰約500人,轄工兵連三
–特務連︰約120人,輕機槍九
–補充團
–砲兵營︰輕迫擊砲連三(砲18)、戰防砲連一(砲6)
–通信連︰有線排三、無線電排一
–運輸連
–野戰醫院
師兵力概況
官士兵約10,000人,輕機槍162挺、重機槍54挺、步槍3,100枝、輕迫擊砲36門、戰防砲4門
中日軍隊實際編制差距如下︰
中日師團(師)編制裝備對照(1937年)
兵種 日軍 國軍
步兵 旅2團4 旅2團4
砲兵 團1 營1
騎兵 團1 0
工兵 團1 營1
輜重兵 團1 營1
戰車 連1 0
其他 特種部隊若干 特種部隊若干
類別 日軍 國軍
人員 21,945人 10,923人
馬匹 5,849匹 0 匹
步騎手槍 9,476支 3,821支
擲彈筒 576支 243支
輕機槍 541挺 274梃
重機槍 104挺 54挺
榴彈砲、山砲 64門 16門
野砲 44門 30門
戰車 24輛 0
車輛 262輛 0 日軍砲兵團配備
自動貨車 266輛 0 日軍輜重部隊裝備
一馬曳車 555輛 0 日軍輜重部隊裝備

NO:199_6
cchs  於 2003/09/14 17:21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問題︰國軍如何作戰?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軍軍史』可以讓我们了解,中華民國裝甲兵的起源與興衰演變過程,『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可以讓我们了解,當時國軍的作戰模式。

NO:199_7
cchs  於 2003/09/14 17:21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問題︰軍隊傷亡情況如何?傷殘如何處置?影響部隊戰力運作的程度如何?
根據「歷史的告白獻給抗日將士」(1996),1937~45年國軍與日軍進行大會戰23次,遭遇戰1,117次,游擊戰15,000餘次,中日官兵傷亡分別為365萬餘人及240萬餘人,中日將領傷亡分別為208人及28人。

淞滬會戰傷亡統計(『鐵血軍魂』抗戰前期之德式標準新中央軍暨淞滬會戰評析)
傷亡 負傷 陣亡
國軍 303,500 180,000
日軍 31,257 9,115

八百壯士(1937.10.27~1937.10.31)
傷亡 負傷 陣亡
國軍(524團1營) 37

日軍在杭州灣的兩棲登陸作戰(1937..11.05~1937.11.09)
傷亡 負傷 陣亡
日軍 21,514 3,809

鄂西會戰傷亡統計(「抗日戰史」華中地區作戰〈下〉pp101~104)
戰區 參戰兵力(馬匹) 陣亡(馬匹) 負傷(馬匹)
國軍 6 18,037/24,663(5,136) 615/21,241(198) 874/15,278
9 1,630/23,179(153) 18/566 55/914
5 2,427/39,648 31/1,072 69/1,100
109,584(5,289) 23,543(198) 18,240
日軍 100,000 3,500(644) 12/76(117)

河南作戰傷亡統計(『日軍對華作戰紀要』(8)河南會戰一號作戰(一))
日期 戰鬥 陣亡 負傷 俘虜
日軍 1944/4.17-5.25 850 2,500
國軍 37,500 15,000
日期 戰鬥 陣亡 負傷 俘虜
日軍 1944/4.17-25 鄭州 141 368
國軍 2,477 503
日軍 1944/4.28-30 許昌 50 149
國軍 2,432 858
日軍 1944/5.1 穎橋鎮 5 13
國軍 430 11
日軍 1944/5.3 禹縣
國軍 2,400 300
日軍 1944/5.3 襄城 7 49
國軍 439 256
日軍 1944/5.6 登封
國軍 7,040 965
日軍 1944/5.3-5.9
國軍 1,661 3,202
日軍 1944/5.12 嵩縣 5 8
國軍 370 21
日軍 1944/5.14-17 長水鎮 49 75
國軍 5,603 1,692
日軍 1944/4.17-5.2 760 2,032
國軍 32,390 7,800
日軍 1944/5.25 洛陽 80 281
國軍 4,386 6,230

湖南作戰傷亡統計〈『日軍對華作戰紀要』(9)湖南會戰一號作戰(一)〉
日期 戰鬥 陣亡 負傷 俘虜 病患
日軍 1944/6.2 長沙 416 729
國軍 5,115 806
日軍 1944/7.2 衡陽 170(6) 555(25)
國軍 5,080 664
日軍 1944/7.20 衡陽 3,860(264) 8,327(449) 7,099(85)

廣西作戰傷亡統計(『日軍對華作戰紀要』(10)廣西會戰一號作戰(一))
日期 戰鬥 陣亡 負傷 俘虜 病患
日軍 1944/7.29 韶關 110 269
國軍 1,944 673
國軍 1944/8.10 衡陽 4,100 13,300
日軍 1944/8.15~9.15 7,602 13,174 20,183
日軍 1944/11.11 桂林
國軍 5,665 13,151
日軍「一號作戰」︰
1944/4.17~6.17豫中會戰(日軍稱河南作戰)
1944/5.26-9.8長衡會戰(日軍稱湘桂第一期作戰)
1944/8.16-11.20桂柳會戰(日軍稱湘桂第二期作戰)
1945/1.11-2.14湘粵贛邊區作戰(日軍稱湘桂第三期作戰)
從雙方戰史傷亡記錄對照起來,國軍除了鄂西會戰有明確傷亡統計外,其餘戰役皆無相關資料可供後人參考。但是,戰史告訴我們現代人許多當時人無法理解的戰局演變過程。


NO:199_8
flak  於 2003/09/14 17:23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問題︰為什麼我國1990年後的RMA無法達成類似美軍越戰後轉型的效果?
問題是「90年代」的國軍為何無法達到美軍越戰(「60年代」)的RMA(「70年代」)效果,但答案卻是引述「40年代」的戰史.....令人看不太懂。

NO:199_9
cchs  於 2003/09/14 17:23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問題︰中華民國國軍在抗日戰爭時期是啥模樣?
1937年6月中國軍隊總兵力2,029,000人(「抗日戰史戰前世界大勢及中日國勢概要(二)」),1939年10月總兵力4,467,547人,296個師、29個旅、九個戰區(『日軍對華作戰紀要』(3)歐戰爆發前後之對華作戰p17~18)。1943年底總兵力2,900,000人,296個師、九個戰區(『日軍對華作戰紀要』(8)河南會戰一號作戰(一))。
先摘要整理一些資料。
根據「日軍在台灣1895年至1945年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1943年2月底日本陸軍兵力213萬人,東北與朝鮮73萬人,中國內陸62萬人,日本本土、庫頁島、台灣38萬人。日本南方軍總司令部1941.11.6成立於台北,1944.9.22台灣軍改稱第十方面軍,陸軍部隊165,219人、海軍部隊69,814人。
根據「『日軍對華作戰紀要』(8)河南會戰一號作戰(一)」,日本中國派遣軍在1943年二月底兵力為1方面軍、6個軍、25個師團(含戰車師團1)、12個旅團(含騎兵旅團1),加上軍直屬部隊及一個飛行師團,總兵力約620,000人、130,000匹馬,汽車18,000輛。
日軍發動「一號作戰」平漢作戰時期,華北方面軍(擁有137個步兵大隊)預計以第12軍4個步兵師團、1個戰車師團(進攻兵力69個步兵大隊、39個各式砲兵中隊)於45天內擊潰國軍第一戰區主力,兵棋估計本身傷亡6,000人,敵軍損失60,000人。
日軍發動湘桂作戰時期,以第11軍5個步兵師團、第13軍3個步兵師團於45天內擊潰國軍第九、六戰區主力,第六方面軍以第11軍5個步兵師團、第23軍2個步兵師團、中南半島駐屯軍2個步兵師團於60天內擊潰國軍第四戰區主力,以第11軍2個步兵師團、第23軍1個步兵師團於30天內擊潰國軍第七戰區主力,兵棋估計本身傷亡18,000人,敵軍損失100,000人。
日軍研判平漢作戰時期中國軍兵力為18~20個軍,35~40萬人(中央軍約一半)。日軍研判湘桂作戰時期中國軍兵力為20個軍,約55個師(中央軍14~15個軍)。
河南作戰時期日本兵力︰146,800人、馬14,800匹、火砲482門、戰車(含輕裝甲車)1400輛、汽車1,970輛。(1943.10.7)
湘桂作戰時期日本第6方面軍總兵力不詳。湘桂作戰時期日本第11軍總兵力︰362,000人、馬67,000匹、火砲1,282門、戰車(含輕裝甲車)103輛、汽車9,450輛。(1944.5.1)
根據「「抗日戰史」華中地區作戰〈下〉」,豫中會戰時期國軍總兵力27個軍(60個師4個旅,若干游擊縱隊、支隊),基本上雙方會戰時期總兵力在兵員數量上相差不多。但是參戰的國軍部隊往往傷亡慘重、節節敗退,等到桂柳會戰(1944/8.16~11.20)後,日軍打通平漢、粵漢、湘桂南北鐵路運輸,完成預定的戰略目標。
1942年1月美國政府援華5億美元貸款,國軍在1942年秋季於中、印兩地重新編成新軍(3個接受全美式裝備師派遣印度,26個半美式裝備師駐防雲南),更預備在1945年年中成立200個半美式裝備師。

NO:199_10
cchs  於 2003/09/14 17:24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問題︰抗日戰爭前後我國海空軍的表現如何?是否影響戰局的優勝劣敗?
1928~33年中國海軍編制「抗日戰史戰前世界大勢及中日國勢概要(二)」
官兵20,780人
第一艦隊
第二艦隊
第三艦隊︰
–海防第一艦隊
–海防第二艦隊
–江防艦隊
練習艦隊
魚雷游擊隊
測量隊
1934年中國空軍編制「抗日戰史戰前世界大勢及中日國勢概要(二)」
官兵無正確統計
空軍大隊9個,合計中隊30個
–中隊2~4
轟炸機大隊3
驅逐機大隊3
偵察機大隊2
攻擊機大隊1
第一飛機製造廠
第二飛機製造廠
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廠
中國航空器材製造廠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工廠
保險傘製造所

在爭奪制空權方面,1941年6月重慶中國政府購買100架P-40,1942年3月中國空軍在大量美援下恢復戰力,1943年3月美國在中國編組成立14航空隊,隨後雙方成立中美混合團。
湘粵贛邊區作戰(1945/1.11~2.14)時,日軍南方軍在太平洋與緬甸戰場接連慘敗,基於失去東亞的制空權優勢,中國沿海地區的制空權也逐漸易手,中國派遣軍後勤給養問題惡化而轉攻為守。
豫西鄂北會戰(1945/2.21~7.18)時期中國空軍兵力為戰鬥機123架、中轟炸機35架。美國駐華空軍兵力為戰鬥機131架、重轟炸機31架、中轟炸機20架。當時研判日本第五航空軍可用兵力僅有106架(戰鬥機48架、輕轟炸機18架、偵察機40架)。
根據「『日軍對華作戰紀要』(10)廣西會戰一號作戰(三),1944年日本第5航空軍兵力152架(戰鬥機48架、輕轟炸機38架、攻擊機30架、偵察機18架)。
根據「『日軍對華作戰紀要』(8)河南會戰一號作戰(一)」,1943年底日軍研判中國境內美國空軍戰鬥機約160架、轟炸機約70架。中國空軍戰鬥機約150架、轟炸機約20架。1944年初日軍在中國的航空兵力為150架各式軍機,戰鬥機6個中隊、輕轟炸機6個中隊、偵察機5個中隊。
根據美國陸軍戰史相關記錄,美國14航空隊1944年4月兵力戰鬥機287架、中轟炸機74架、重轟炸機47架。1944年9月時兵力戰鬥機433架、中轟炸機102架、重轟炸機43架。
根據「『日軍對華作戰紀要』(9)湖南會戰一號作戰(二)(10)廣西會戰一號作戰(三)」,日軍在一號作戰中,海路後勤補給狀況越來越受制於美國航空武力的攻擊力,而超過1,500公里的陸路運輸使日軍需要調度本土、關東軍、台灣軍的後勤部隊支援。


NO:199_11
cchs  於 2003/09/14 17:25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問題︰戒嚴時代早期(1950~1975),為什麼大多數台灣人對中華民國抗日戰史無法感同身受?
根據『「日軍在台灣1895年至1945年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作者的考證︰
台灣青年在中日戰爭時期的體驗
1937.9.25起少數台灣青年前往中國,1,000名台灣青年參加「台灣農業義勇團」於1938.4.25前往上海大場鎮農場工作。
1941.10~42.10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9,000~10,000名台灣青年參加「台灣特設勞務奉公團」分赴菲律賓、荷屬東印度、泰國、馬來亞等地,從事武器彈藥搬運、兵站業務、修築機場、道路,以來猜栽培農作物等工作。
二次大戰期間總計34,341名台灣人參加「高砂義勇隊」、「勞務奉公團」、「勤勞團」、「農業團」,被派往南洋(東南亞)擔任日軍軍夫。
1942年1,020名17~20歲台灣青年應募「陸軍特別志願兵」,多補為48師團,派往南洋(東南亞)作戰。
1943年1,030名17~20歲台灣青年應募「陸軍特別志願兵」,1,000名16~20歲台灣青年應募「海軍特別志願兵」,500名原住民青年應募「陸軍特別志願兵」。
1944年2,200名17~20歲台灣青年應募「陸軍特別志願兵」,2,000名16~20歲台灣青年應募「海軍特別志願兵」,800名原住民青年應募「陸軍特別志願兵」。
真正參戰的台灣青年大多數是「陸軍特別志願兵」5,500人及「海軍特別志願兵」11,000人,其中約半數死於南洋地區,其餘人員在戰後多隱姓埋名度日。
1945年2月起日本在台灣徵兵136,703人,8月日本戰敗後皆自動復員回家。
從以上資料可以知道戒嚴時代早期(1950~1975),台灣人對台灣總督府執行大東亞戰爭及後來的國民政府徹底執行反共復國政策與作法有多無奈與悲壯。

NO:199_12
cchs  於 2003/09/23 05:29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現代人(我指大多數的六、七年級生)不喜歡回顧過去,所以我把1925~45年時期的國軍戰史以問題方式呈現。對目前20歲左右的年輕人來說,1912~87年(一般人大約7歲以後才有記憶)時期已經是遙遠的上輩子了。
台灣民間懼怕戰爭是有歷史淵源的,驅逐征服者的戰士或反抗者的下場往往被殺戮或自殺,這跟歐洲16世紀文藝復興時代是類似的。20世紀因為發生過2次世界大戰,所以使本世紀劫後餘生的人終身經歷於戰爭的陰影之下,可是21世紀的今天,我們真的比20世紀的人幸福嗎?
今天在軍中服役的年輕人,能夠被朝野信賴其作戰能力嗎?民主化、自由化、思想多元化一定會腐蝕國軍的戰力嗎??從戰史上發現,21世紀的國軍不能再以上世紀的抗戰或戡亂模式來建軍備戰,否則,在人力、物力、財力逐漸輸給解放軍,高科技戰力又受美國控制之下,內部反戰抗爭不斷之下,台灣如果沒有出現法西斯政權就無法對抗共產黨的專制體制!為什麼我會悲觀,當法治無法落實的民主社會,國家社會主義就會在長期動盪不安中孕育,現在的KMT、PFP、DPP都有這種運作模式。
國軍的RMA是以波斯灣戰爭後的美軍為藍本,與二次大戰時期的德、蘇軍或英、日軍差異很大,與後冷戰時代的美軍實施RMA是完全不同背景。而且國軍的軍備大多數停留在1970年代美軍水準。我舉裝甲車輛為例︰
最近有本書︰「世界軍武發展史坦克篇」,介紹自1915年到現在戰車的發展,其中有一節︰1949年以後中華民國陸軍裝甲兵簡史,國軍所使用的美製戰甲車時程與型號如下︰
1949 M3A3、M5A1、M4A4、M8(75mm SP Howitzer)
1952 M18
1953 M24
1955 M32B1
1956 M7(105mm SP Howitzer)
1957 M36
1959 M41、M42
1973 M48A1/A2
1982 M113T(CM12)
1990 M48H(CM11)每輛成本約US$3,000,000
1995 M60A3
1999 M41D每輛成本約NT$20,000,000
我國在二次大戰後首度嘗試自己製造戰甲車是1979年,而且只是改裝與模仿美國M113A1/A2。陸軍經過20年以上的努力,與南韓、日本、新加坡比較之下,結果是乏善可陳?其實我國軍工產業一直以中科院(國防部)、工研院(經濟部)為火車頭,因此國防政策成敗的政治責任在行政院及總統府。

NO:199_13
cchs  於 2003/09/23 06:25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問題︰我國在美援時代(1951~65年,每年約US$100 million)國軍的編制與實際戰鬥序列有何差異?陸軍在編制上與美軍、日軍、南韓軍有何差異?

按︰我電腦裡這時期的數據資料不足,我是嘗試用倒推法來了解1958年金門戰役時期國軍真正自主的戰力為何?

國民政府於民國38年戰敗來台後,對內部是動員戡亂時期的軍事戒嚴體制,實際上,因為韓戰、越戰及日後美蘇冷戰對峙的影響,國軍演變成在美軍嚴格指揮下的前哨部隊,1958年金門戰役是國軍最後一次大規模實戰,更是二次大戰後中美聯合作戰延續的型態。
當時美國限制中華民國的軍力於戰略守勢所需的兵力。但是,國府蔣介石執政時期卻持續地進行反攻大陸作戰,導致我國軍備受美國嚴格限制之下,國軍只能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有限規模的特種作戰。
這時期的國軍接受許多美國二次大戰後除役或現役的軍備,但是,在總體的戰爭指導上,國軍將校內部卻有日系、德系與美系作戰體制的混亂。大多數官兵不知道蔣介石聘任日籍、德籍及美籍軍事顧問協助訓練國軍高階將校,一般民眾對子女就讀軍校採取排斥的態度,當時大多數軍人待遇低、傷殘機會高,而各地駐軍的軍紀問題層出不窮,即使志願報考軍校,有些人就是無法通過身家背景安全考核。
韓戰爆發後的直接影響,美國決定更進一步地武裝中華民國來牽制中國,國軍的軍備與編制逐漸美式化,而且美國也協助國民政府重建台灣戰後衰敗的經濟,這是造成今天三、四年級生盲目崇拜美國的美援時代。另一方面,因為國共內戰局勢僵持的影響造成彼此政權內部分裂危機,國軍政戰組織在蔣經國領導下擴展到成為獨立的軍種,同時造成黨政軍情特組織滲透進入各行各業,這些類似前蘇聯KGB的勢力竟然橫行天下,民間稱此時期為白色恐怖時代。
國軍在美援時期的編制是仿照美式的,組織運作上也跟美軍是同步的,但是,許多攻擊性軍備是在台灣的美軍操作的,例如:勝利女神防空飛彈,M110(203mm)自走榴彈砲,低當量核子飛彈等等。


NO:199_14
cchs  於 2003/09/23 06:49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問題︰我國在中美建交、台美斷交後時期(1979~93年)的編制與戰鬥序列有何差異?陸軍在編制上與美軍、日軍、南韓軍有何差異?
參考美國軍方檔案︰1976~1984中華民國軍備
整體戰力 1979 1984
人口︰ 17,630,000 18,600,000
常備兵役期︰ 2年 2年
總兵力︰ 474,000人 484,000人
GDP︰ US$201億元(1977) US$453.85億元(1982.3)
US$498.25億元(1983.4)
國防預算︰ US$16.7億元 US$33.98億元(1982.3)
US$35.74億元(1983.4)
經濟增長率︰ 3.8%/6%(1982/83)
通貨膨脹︰ 3%/2%(1982/83)
外國軍援︰ US$8.3億元(1982~3)
外債︰ US$92億元(1982)
陸軍兵力︰ 330,000人 330,000人
裝甲師 2 0
重裝步兵師 12 12
輕裝步兵師 6 6
裝甲騎兵團 2 0
裝甲步兵旅 0 6
空降傘兵旅 2 3
特種作戰大隊 4 0
(每大隊1~4個營)
地地飛彈營 1(「誠實約翰」) 0
地空飛彈營 3 5
(「勝利女神」II X 80(2營),「鷹式」X 24(1營))
(「勝利女神」2營,「鷹式」3營)
坦克大隊 4
野戰砲兵營 20
陸軍航空中隊 6
裝備︰
M-48 150輛 309輛
M-41 625輛 795輛
M-113 300輛 1,100輛
M-24(90mm) 0輛 325輛
V-150裝甲指揮車 0輛 150輛
105mm(T-64) 550門 550門
155mm(M-59) 300門 390門
75mm(M-116) 350門 350門
M-114(155mm) 90門
M-115(203mm) 10門
203mm 90門
240mm 10門
M-108(105mm) 225輛 225輛
M-109A1(155mm) 125輛
M-110(203mm) 75輛
M-18(76mm) 150輛 150輛
106mmAT 500門 500門
40mmAA 300門 300門
UH-1H 80架 118架
KH-4 2架 2架
CH-34 7架 7架
後備兵員︰ 1,000,000人 1,300,000人
預備師9個(1,500,000人)
海軍︰ 35,000人 38,000人
潛艇 2艘 2艘
驅逐艦 22艘 23艘
護衛艦 11艘 9艘
輕型護衛艦 3艘 3艘
魚雷快艇(100噸以下) 6艘
飛彈快艇 28艘
近岸掃雷艦 14艘 14艘
近岸巡邏艇 30艘
LSD 2艘 2艘
LCC 1艘 1艘
LST 22艘 23艘
LCM 4艘 4艘
LCU 22艘 22艘
小型登陸艇 400艘
修理船 1艘
運輸船 2艘
加油船 7艘
後備兵員︰ 45,000人 45,000人
海軍陸戰隊︰ 39,000人 39,000人
陸戰隊師 2 3
後備兵員︰ 35,000人 35,000人
空軍︰ 70,000人 77,000人
作戰聯隊 5
戰鬥機中隊 12 13
F-100A/F 90架 42架
F-5A/E 165架 226架
F-5F 30架
F-104G 60架
截擊機中隊 3 1
F-104G 44架
F-104A 19架
偵察機中隊 1 1
RF-104G 8架 8架
海上偵察中隊 1 1
S-2A 9架 9架
S-2E 20架
海上救援中隊 1 1
UH-16A 8架 8架
UH-1H 10架
直昇機中隊 2
UH-1H 95架
UH-19 7架 7架
Bell-47G 10架 10架
反潛直昇機中隊 1
UH-500MD 12架
運輸機中隊 6
C-46 25架
C-47 40架 20架
C-118B 1架
C-119 30架 40架
C-123 10架 10架
B-720B 1架 1架
B-727-100 4架
PL-1B(介壽) 55架 55架
T-33 32架 32架
T-38 30架
T-CH-1 50架
T-28 10架
F-5B/F 82架(F-5A/B)
TF-104G 3架 30架
F-104D 6架 6架
F-100F 15架
後備兵員︰ 90,000人 90,000人
地方警備部隊︰ 100,000人 25,000人
資料來源:「透視封鎖台灣」,1985,pp9~19
四、五年級生對這檔案內的軍備應該印象深刻,大多數人服役所接觸的主要作戰裝備就是這些,陸軍在1958年後雖然沒有任何參戰體驗,但是中美聯合演習使其「馬前卒」角色鮮明,可是在解嚴時代之後,因為長期缺乏美軍指導與監督,陸軍逐漸又回到中國固有文化的傳統路線,而且面對官兵爭取民主、法治、自由化的力量無所適從!
海空軍更是窘態百出,軍備老化嚴重,役男的服從理念異於戒嚴時代,加上二代兵力換裝於1993年,導致各單位的軍備新舊雜錯,估計造成將近10年的戰力混亂期。

NO:199_15
cchs  於 2003/09/24 18:01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問題︰如何運用人員傷亡事件的檢討於作戰教育訓練的改進?
今天我們談論RMA的核心價值就是人命至上,即使他只是小學沒畢業的二等兵也不能隨便犧牲他的永續生存性。國軍如果還停留在時時總動員的作戰編制,是永遠無法使用美軍現役裝備的,沒有任何已開發國家能夠承受高科技武器於戰場的大量損耗而國民經濟不發生緊縮的,國軍購買高科技武器的前提是先要健全操作人員的生存環境,戰鬥機飛行員、戰車砲手、巡防艦艦長等都已經不再是主宰現代化戰爭勝負的關鍵角色了,今日是不需要魯莽英雄的時代,國軍需要的稱職的螺絲釘而已,而且是越來越難大量生產的專業用螺絲釘。
部隊演訓發生意外傷亡是正常而且無法避免的事實,但是,近年來傷亡個案因為資訊的自由化、官兵對外溝通管道取得容易或是受到少數熟悉軍方體制運用及擁有人脈的關係人士(例如︰軍火代理商,備役將校、民意代表)積極介入軍中意外事件的影響之下,反而導致朝野無法獲得國軍官兵傷亡真相與事件經過,既有的體制運作無法避免日後類似案例再度發生,而且造成士官兵認為可以假藉外力對抗階級服從的假象。
舉例來說,海軍張騫艦發生人員落水死亡事件,經過媒體炒作後,說明軍方處理人員傷亡所引發的邊際政治效應。海軍在記者會中並未即時說明所有可能狀況如何善後?未向記者會提出歷年來類似事件的數據統計分析資料,而且另人質疑有弊病的現象是︰張騫艦副長、理事官是在救援同袍的水兵尋求民意代表召開記者會之前或之後被收押?為什麼進出港時竟然發生人員失蹤,艦上軍官是知情不報?還是因為怠忽職守而不知情?落水人員是純粹意外(謀殺?自殺?航行作業隨機風險?)還是企圖逃亡?
這事件引發的問題︰以後艙面作業人員在進出港部署時是否需著救生圈預防落水意外?海軍人員現有救生圈合適帆覽、武器操作等等作業嗎?
這些引發的後續問題與解決方案有媒體會追蹤報導嗎?如果不清楚每件軍中意外傷亡事件的來龍去脈,國軍各級幹部就仍然停留在裝備比人命重要的迷思中,我未曾看過軍醫局有傷亡這方面的分析報告。
我們看看二次大戰時期德軍戰鬥效能的維持的研究︰
精神上的傷害(「戰鬥疲勞症」、「非戰傷亡」)
統計年代 1914~1918
德軍總數 13,300,000人
每年患者 26,070人 613,047人
百分比 100% 0.2% 4.7%
表8-2是隆美爾非洲軍團在為期四個月的一次千里大撤退的激烈戰鬥下,精神病患產生的概況。
非洲軍團德軍總數 43,000人
每年患者百分比 2%
表8-2 德國非洲軍精神病傷患類別
心理疾病受療之傷患類別 傷患數
戰鬥傷患 68人
非精神衰弱精神病患 13人
癲癇病患 10人
精神分裂病患 5人
意志薄弱不監 6人
疑似腦部機能受損病患 2人
神經質與多神經質症候群病患 85人
腦部受損病患 13人
真正精神耗弱病患 8人
精神病患 73人
合計 283人

表8-4 德軍傷患死亡與存活比率
類別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40年 1941年夏季 1941年冬季
法國戰場 蘇聯戰場 蘇聯戰場
傷重死亡 6.0% 7.9% 10.5% 12.2%
存活 94.0% 92.1% 89.5% 87.8

1939/09~1945/04 德軍住院治療總人數
52,400,000
美軍住院治療總人數 16,744,724
作戰負傷 599,724
其他原因受傷 1,800,000
其他原因 14,345,000

資料來源︰『戰鬥力』(FIGHTING POWER German and US Army performance﹐1939~1945)中譯版pp129~134
這篇研究報告是Martin van Creveld於1982年發表的,當時台灣在推動【自強】運動,當時人命的價值依然是廉價而且能夠大量生產獲得的(高生育率與逐漸降低的產婦及新生兒死亡率)。
國軍在此時期(1975~1988)主要進行特種作戰為主,加上接受美軍轉移的裝備,正熱衷於裝備轉換進行的教育訓練及演習,每天都發生意外傷亡事件,政戰部門列入檔案後,軍醫局根本無權過問進一步的處理。
當時的役男中金馬獎為什麼痛哭流涕?因為外島服役傷殘率高達33.33%,換句話說,外島服役的役男有三分之一無法活著退伍。可是能夠降低傷亡的部隊運作是無法存在的,為什麼?沒有人預料到今天的軍隊會遭遇到這方面的問題。
當時還有台灣本島單位如果發生人員逃亡事件,假如抓不到逃兵結案,主官管的晉升日後就遙遙無期的不成文規定。而且,外島作戰部隊在「明天可能就沒命」的總體環境影響之下,只顧自己及周遭幾人的身家性命已經夠緊迫了,沒有人會去關心日後的人會不會發生意外。


NO:199_16
BWS  於 2003/09/24 23:59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當時的役男中金馬獎為什麼痛哭流涕?因為外島服役傷殘率高達33.33%,換句話說,外島服役的役男>>有三分之一無法活著退伍。可是能夠降低傷亡的部隊運作是無法存在的,為什麼?

這段話的問題疑點相當大


NO:199_17
razor  於 2003/09/25 00:41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當時的役男中金馬獎為什麼痛哭流涕?因為外島服役傷殘率高達33.33%,換句話說,外島服役的役男有三分之一無法活著退伍。可是能夠降低傷亡的部隊運作是無法存在的,為什麼?

33.33%的統計數據是怎麼來的?國防部的相關文獻嗎?
為什麼外島服役傷殘率高達33.33% 就表示外島服役的役男有三分之一無法活著退伍?
這些33.33%傷殘的官兵最後全部死掉了嗎?

>國軍在美援時期的編制是仿照美式的,組織運作上也跟美軍是同步的,但是,許多攻擊性軍備是在台灣的美軍操作的,例如:勝利女神防空飛彈,M110(203mm)自走榴彈砲,低當量核子飛彈等等。

如果以上所提之裝備是美國駐台的軍事單位所擁有 理所當然的是由駐台美軍操作
如果閣下所提的裝備是軍援國軍的裝備 那閣下的這句話就有很多語病了

1.美軍1949年至今從未軍援 低當量核子飛彈 給國軍使用
2.勝利女神防空飛彈 嚴格上來說是防衛性軍備 在第一批裝備移交國軍之前 國軍已完成人員的訓練
(派員赴美受訓) 美軍頂多只是擔任顧問

其實從黃浦軍校創立以來 該校的教育強調的是對黨與對領袖的效忠 為領袖打仗 死幾個兵沒什麼大不了的
蔣介石本身沒有受過嚴格的軍事學術訓練 連日本士官學校都沒畢業的混混 找個土蛋當軍校校長 該校的畢業生軍事術養 在1949年的國共內戰就得到了驗證

你看過德國 或美國的軍校 從19世紀以來 找個士官都沒完訓的土蛋兼混混當校長麼?


NO:199_18
cchs  於 2003/09/25 02:20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回應
啊!非常對不起各位,那段話漏打幾個字,更正如下︰
當時的役男中金馬獎為什麼痛哭流涕?因為民間流傳外島服役傷殘率高達33.33%,換句話說,外島服役的役男有三分之一無法活著退伍。……
我沒有國防部1950年後迄今關於部隊官兵傷亡的統計分析資料,而且比較有具體數據資料的傷亡研究報告,年代都是民國八十年以後的,研究者都是心理輔導方面職務。
四、五年級生的服役年代涵蓋民國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目前我沒看到國防部有比較1970s、1980s、1990s三個不同時期官兵傷亡統計,至於其中差異的分析資料就更乏人問津了,要找國防部的傷亡相關資料,我舉下文中引述的資料為例︰
引用『國軍九一年度心理衛生(心輔)年終工作檢討會陸軍總部專題報告』部份內容︰
在去(九一)年本軍所發生的自我傷害事件中:士兵八十六件(已遂十一、未遂七十五)最高,士官十六件(已遂七、未遂九)次之,軍官十四件(已遂五,未遂九)再次之。而自我傷害之成因區分:以適應不良及工作壓力廿四件最高,情感因素九件次之,家庭因素八件再次之。部隊主要自傷壓力來源:內部管理及幹部管教壓力廿七人件最高、生活環境壓力十七人件次之,教育訓練及工作業務壓力十四人件,再次之。義務役役男雖為絕對多數,但幹部人數亦不少,尤其在因『工作壓力』而自我傷害的案件中,呈現的是『幹部多於士兵』情形,深值省思 [1]可見訓練官兵養成『壓力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至於真正的演訓傷亡統計資料,我至今沒有看到公開資料。

NO:199_19
VOR  於 2003/09/25 04:49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我不是什麼有識之士,對 RMA 更是外行。然而就我對 RMA 的基本認識,上面文章似有幾個不妥當之處。

如 http://www.sfu.ca/~dann/Backissues/nn5-2_2.htm 及其他資料所示,美國淨評估局主任Marshall 說 RMA 為「a major change in the nature of warfare brought about by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which, combined with dramatic changes in military doctrine and oper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concepts, fundamentally alters the character and conduct of military operations」。減少人命的傷亡應為 RMA 的附帶價值,也是美國近年來因應政治環境而定出的政策,說「RMA的核心價值就是人命至上」似乎是離題了。

不僅此段有問題,上面其他洋洋灑灑的文章固然有趣,除戰史及一般的批評外仍沒有談到 RMA 的範圍。我建議討論此題以點出國軍經歷過的幾個大變化為基礎﹕
1 國軍從中國大陸敗退到台灣的變化
2 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戰略及遷台初期兩岸戰役的後果
3 蔣經國時代建軍策略及軍備來源減少的影響
4 李登輝時期的全民國防、所謂的「防衛固守、有效嚇阻」、及強調海空防禦引出的新方向
5 陳水扁任內進一步進行國防法及軍隊國家化執行

抗日戰爭跟國共內戰史雖然對歷史傳承很重要,但正如大部份美國智庫及研究 RMA 文章不會從殖民戰爭及美國大革命談起,談國軍及RMA 也不必追溯太遠。


NO:199_20
cchs  於 2003/09/25 06:25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回應2
關於蔣介石一生的評價、功過與是非,雖然不是本欄討論的焦點,但是,自動員戡亂時期迄今國軍將領的確受到他的提拔與影響很深,這也是早期質疑軍隊是否國家化的有力藉口,更是造成日後國民黨與國民黨政權分裂的根本矛盾。
蔣、宋、孔、陳四大家族壟斷了中華民國的命運與利益長達50年以上,這也是受過西方教育的知識份子答批判蔣氏父子為獨裁者的根據,只有帝制王朝才有皇親國戚爵位世襲與利益壟斷現象,而五權憲法、三民主義是反帝制與反封建才被孫中山編纂出來的。因此,代表地主、富農等既得利益階層的國民黨與無產階級工農組成的共產黨發生死鬥,是時代的必然結果,只是國民黨最後變成史家所稱的敗者為寇而已。
曾經有人說蔣經國、蔣緯國其實都不是蔣介石的親生兒子,蔣家的後代從不公開提出証明(以目前的基因科技是可以辨識的),或許是當年考量元首繼承的難言之隱,或許是痛恨蔣家父子者的杜撰,但是,這些不利統治者的流言在海外地區卻被逐漸散播回國內,在反對勢力中更是深信不疑。
當國軍學術期刊中許多人使用蔣公這敬稱時,其實我已經覺得反感,近年來接觸中國的軍事論述,看到對岸作者動輒毛主席澤東、鄧主席小平如此如此說,我才先是錯愕(是曾相識)然後才知原來是口頭禪而莞爾!
二次大戰後美國總統杜魯門、艾森豪都是職業軍人出身,中國歷代開國皇帝都是行武出身,蔣介石雖然不是日本士官學校(日文士官乃中文軍官也)的畢業生,在抗戰時期他曾被英美元首授予中國戰區最高指揮官的頭銜,這也是他是中華民國五星上將的歷史由來(何應欽是否也是五星上將?),所以軍人當總統並非不可能,只是蔣介石欠缺英美國家元首所具備的民主素養而已。
培養具備現代民主素養的將領需要近百年的光陰,台灣知識份子在日據時代曾有短暫的君主立憲體制素養,與中國1900年滿清發生八國聯軍後,1907年廢科舉制度,洋務運動到民初五四運動等現代化是有些類似,日後發展卻分道揚鑣!因此國軍將領目前才可能會出現未來可能是總統的人,他現在或許只是位少將,甚至只是位默默無聞的中校而已。

NO:199_21
cchs  於 2003/09/25 06:28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回應3
謝謝您的建議,VOR。您似乎把我文章的思路整理出來了!
Dr. Thierry Gongora這篇文章引述Dr. Andrew Marshall對RMA的定義是最廣為人知的(The best known definition of RMA),或許適合加拿大軍與美軍,不一定適合目前的國軍。
我是如此認為,美國1776建國迄今已經227年,美軍RMA不談200年以前的事件是明智的,當1861年美國南北內戰時,滿清還沒有海權時代的體認,日本卻在1868年進行日後促成現代化的明治維新運動了。另一方面,中華民國1912建國迄今只有92年,扣除1912~1925年的軍閥割據時代,再扣除1945~49年國共內戰敗北,還剩下甚麼?所以我認為國軍RMA不談抗戰、戡亂就等於正式否定中華民國存在,那得等台灣獨立成功後才可以!
我認為美國自越戰後官方始強調人命無價,但是,改革沒幾年就造成美軍內部戲謔稱為「第22條軍規」的反彈,加上1980年雷根政府解救人質行動失敗,使RMA產生變革,我採用最近曾祥穎少將『第五次軍務革命』書中的立論,對美國這個似乎過度講求個人自由的民主國家而言,美國淨評估局主任Marshall對RMA的定義是美軍將校能夠認同與執行的,而我覺得國軍將校卻必需先建立RMA的核心價值就是人命至上,才能體認英美軍為什麼承平時期採用募兵制,世界大戰時就用徵兵制的利弊。

NO:199_22
路過的人  於 2003/09/25 09:14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 加上1980年雷根政府解救人質行動失敗

Not in Ronald Reagans Gov...It was occurred in Jimmy Carters Gov.


NO:199_23
razor  於 2003/09/25 09:38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而我覺得國軍將校卻必需先建立RMA的核心價值就是人命至上,才能體認英美軍為什麼承平時期採用募兵制,世界大戰時就用徵兵制的利弊。

美軍在越戰之後 就改成全面募兵制 因為役期較長 官兵的作戰意願遠較徵兵役的的兵源為高 較長的役期使基層士兵的作戰技巧與專業遠較 徵兵制為高
以現在的美國軍方的思維 就算現在世界大戰爆發 也沒有回復徵兵役的可能 取而代之的
是人員更少 更專業 反應更快的部隊 從阿富汗戰爭到二次波灣戰爭 國防部長 Donald H. Rumsfeld 搞的都是這一套

我認為國軍的將校軍官需要的是專業知識的導入 把企業管理與成本效益的概念落實到運作制度上面
越戰之後 美國的RMA之所以成功 很重要的一環 就是在越戰後 把一堆校級軍官 送到一流的民間大學去念碩士 如史瓦茲科夫 Colin Powell....

當他們在學校與民間第一流的人才一起學習 接受第一流的師資與學術訓練 把所學習到的最新知識落實到軍隊的訓練與日常運作制度 讓美軍轉型成一個knowledge entity 20年後 我們才看到今日的美軍戰力


NO:199_24
VOR  於 2003/09/25 12:49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問題可大可小。分析自然有很多模式,RMA 不同派系的各種思考方向也有諸多差異。我的建議當然不見得適當或合大家的意。

然而若最終目的在談現狀及願景,大部份的美國 RMA 著作也不會從南北戰爭階段開始詳細談戰史。這並不是說美國 RMA 學者認為某些美國史不重要或完全不談過去的戰例及沿革,而是因為並非所有軍事史中的改變都能稱為革命,並非所有的革命都能稱為 RMA。國軍也一樣﹕選擇重大轉折點有助於縮短RMA的討論範圍,把這說成「正式否定中華民國存在」未免言重了。

這屬於方法論的歧見,不能同意那就算了。倒也不必費言。


NO:199_25
cchs  於 2003/09/25 13:43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回應4
再次感謝各位的指正與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是我近3年多來閱讀軍事論述與本站網路論述後,整理自己混亂的思維後寫成的雜記式文章。閱讀資料不是甚麼難事,比較不同作者論述同一主題,如何迅速地理解其中談論的專業與實務層次,才是整合的關鍵。
目前國際上討論RMA的理論及實務有分幾個階段,我是認為國軍在5~20年內要達成美軍2003年的作戰表現實在有些類似緣木求魚。國軍將校的專業素養不是不夠,而是我國常常會固守傳統文化思想與生活方式,造成任何形式的革新往往變成黨爭、政爭。我國軍隊雖然大多數是美式裝備,卻無法執行100%美軍的戰術與戰略,為什麼?我認為主要是兩者思考與行為受文化差異的影響很大。
真要執行美軍2003年的作戰表現,國防部就必需讓赴美深造的校尉級軍官歸國後迅速置換所有重要軍職,而且要貫徹國防二法的執行,這是陳水扁及其國防幕僚欠缺的勇氣與擔當,也造成高階將領各自為政的現象。
所以我才認為目前政府很像二次大戰爆發前的英國張伯倫首相執政期,處處姑息與妥協,特殊利益壟斷與非法交換情況依然如出一轍,如果說國民黨執政特色是死不認錯,那目前民進黨執政特色就是強詞奪理。兩者之間沒有高下之分,只是表現手法不同而已,所以真正能夠完成RMA是軍方內部自己有無此認知?如果沒有,政黨輪替十次也是枉然,畢竟軍事不是政治、經濟的附屬,而是後兩者實力的投影!

NO:199_26
VOR  於 2003/09/25 14:05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其實史上有許多 RMA 不是由最強國家帶起。

所有改革均起自迫切需要、創新、及時機。後者可遇不可求,台灣卻已具備前者,真正所需的為建軍的突破。我倒是覺得國軍固然不可能跟美軍一樣強,仍有找出其他路的機會。

國民選陳水扁出來做總統就是要他解決問題,沒有貫徹改革自然是他的錯。但自蔣經國時代起,領導人對軍權的掌控已不大相同。我不覺得陳水扁有確實控制國軍的本錢,因為我國目前仍沒有真正文人領軍的制度。


NO:199_27
razor  於 2003/09/25 15:33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我覺得台灣的RMA成功與否 有兩個最主要的關鍵

1.台灣的軍隊運作是否可以順利的轉型為 學習型組織? 主官藉由對知識與科技的掌握(或尊重專業人
士的決策) 解決組織所遇到
的困難 而不是被新的科技牽著鼻子走 這跟軍校的學術水平有很大的關聯 如果軍官在受教育的階
段沒有接受嚴格的學術訓練 則高科技產品到他的手裡變成廢鐵只是早晚的事

2.軍隊需要外來而且專業的機構 來監督並評估其運作 如美國的GAO 定期的對美國國防部的各項预算
運用民間專業人才 進行評估與審核 從國軍目前的 國防二法 只看到國防部要聘僱多少的民間人士
但是對於民間人士的專業養成教育 似乎連個影子都沒看見

軍隊目前對RMA的反彈 與其成員在軍校學習階段 沒有接受嚴格的學術訓練有很大的關聯 再郝柏村當參謀總長時代 海軍官校竟然可以三個月不按表操課 只為了要一字不漏的背熟郝語錄 連標點符號都不能錯
官校生為了國慶閱兵 可以半年都不上課 只為了踢正步 我們的軍隊沒有讓官校生再唸書時有紮實的學術基礎 當他們下部隊當上主官後操作高科技的美國玩具 我們就可以看到漢光演習各種出包狀況


NO:199_28
razor  於 2003/09/25 15:52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by the way 如果我們把歷史的軸線拉長 我們可以發現 從19世紀末的滿清政府 國民黨 共產黨 與日本比較其來 不論軍事或政治 雖然期間買了不少洋槍洋砲 可是制度始終沒有搞好過 如同黃仁宇的著作所言 中國的政府運作 幾千年來 始終在數字上無法有效的管理
和解放軍比較起來 國軍的人員目前為止仍然享有素質上的優勢 與世界第一的軍隊(美軍)當顧問
台灣軍隊的RMA如果實行成功 在5千年的歷史上將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NO:199_29
cchs  於 2003/09/25 17:26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回應5
兩位的觀點都很簡明扼要,不過,我不認為國軍將領願意了解文人領軍的定義及願景是甚麼。這牽涉到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的演化歷程,我認為已故的黃仁宇教授可以說已經指出中國人在與西方人(主要指19世紀時的殖民帝國)競爭中為何落敗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即使是外文、法律、醫學、資訊、國貿等科系畢業生,在校期間所受的學術訓練也未必各個都很紮實,能夠『對知識與科技的掌握(或尊重專業人士的決策)解決組織所遇到的困難』,因此我認為要求軍校畢業生的學術能力跟上美國西典或海軍官校是有些強人所難。(20年後是合理要求)
我認為學習型組織是歐美工業化社會專業制度發展成熟才能出現的結構,各個專業部門能夠理解其他部門的想法與作法,核心管理階層才能從跨部門討論中選擇最有效的解決方案。而且西方人解決問題遇到阻力或障礙的處理是進一步溝通或分案處理,不是我國政府部門常常採取的封鎖與鎮壓模式。

NO:199_30
razor  於 2003/09/26 01:29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找到一個RMA 網站
http://www.comw.org/rma/

我個人覺得 與其從中華民國軍隊的歷史來探討國軍的RMA 並期望國軍的RMA走上正軌
到不如先從越戰以後美國軍方RMA思維的演進 以及比較台灣與美國的軍隊文化差異著手
並探討如何將國軍改變成一個學習型組織 從新塑造國軍的體制文化


NO:199_31
cchs  於 2003/09/26 04:45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回應6
我是先嘗試了解美軍RMA的過程與美軍戰史,然後,在嘗試了解我國國防部移植或轉錄美軍RMA的利弊,設法從各項數據分析比較中找出問題徵結與解決之道。
資訊處理的變革是美軍RMA成功的關鍵環結之一,相反的,精實案時期國軍的參謀作業僅能電腦化而無法電子化,我認為這就是盲目移植國外軟硬體發生的排斥現象。我發現資訊處理無法革新造成各單位預算編列跟不上國防部要求的改革腳步、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
另一方面,跨部會軍事研討會作業並未有網路化、視訊會議化等等革新,雖然運用高科技IT硬體,思想及行為還停留在人工作業時代。
未來20年內人事選員評量機制依然對有特殊政治關係者有利,而適合RMA的各級軍事人才卻不一定會被篩檢出來,這一切怪異現象都可以從國軍部隊戰史找出因果關聯。今天掌管國防部各重要職務將領卻幾乎都是三年級生,國軍上將的學術素養與專業能力跟美軍上將是根本不同層次的領導人。老實說,除了俞大維、孫震之外,中華民國有那位國防部長、參謀總長寫出國際性學術論文?
如果上將的選拔跟學術能力無密切關連,軍官團7萬多名軍官會猛K教科書、期刊、發表論文嗎?
PS︰有空我會詳細看這網站的內容,我寧靜仔細看1篇期刊也強過一目十行100篇期刊。

NO:199_32
razor  於 2003/09/26 10:29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有關學習型組織 與知識經濟的中文書
http://www.books.com.tw/prod/subject/28.htm

或許我們可以從這幾本書中 摸索出國軍體制改革的策略


NO:199_33
razor  於 2003/09/26 23:05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有關學習型組織的中文網站
http://192.192.6.114/~s8901002/learn-5.htm
http://192.192.6.114/~s8901002/leerninglorgrig.htm
163.29.37.67/std_info/files/ D1何謂學習型組織.doc
http://www.hrd.gov.tw/09_DEVELOP/09_05_monthly/number14/14_4_01.asp?version=14
http://www.ykes.ylc.edu.tw/writrt3.htm

NO:199_34
cchs  於 2003/09/27 02:10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回應7
我們的討論似乎跟本欄主題有些距離,您是否認為國軍組織需先成為學習型組織,RMA才能順利推動(如「精進案」)?還是我開欄的主題與所談論的內容牛頭不對馬嘴?
此外,謝謝您提供的這些資料,因為方便我引用資料時重新打字的麻煩,促進網路討論的時效性。
幾年前我讀過「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qrganization)一書,那時候我在臨床醫界基層工作發生無法調適的職場危機,當時所任職的區域級醫院應該屬於Argyris和Schon所提出的適應性組織(Adapative oranization),但是,董事會正要求醫院積極轉型為自負盈虧的企業組織。加上健保幾付制度與專科制度、醫藥分業等等體制變革的衝擊,醫院沒垮下來,我個人卻已經厭倦了而離開職場。
回到國軍組織變革議題來,國防部並未有計劃性地全面評估所屬單位是否已經是學習型組織?似乎單位如果有拿到ISO9002/14000的認證就是學習型組織的同等學力證明!而軍政、軍令、軍備三大體系中,符合學習型組織的單位究竟是多少?我認為恐怕跟莒光連隊一樣稀少!(因為義務役官兵仍然是主要組成份子,而其素養實在是沒有標準可言)
假如以第五項修練的鋼要來說,我認為要改變軍官團的固有「心智模式」應該是最大的阻力,至於建立「共同願景」更是有如要求人人都要能攀登聖母峰,解嚴後光是廢除反共復國這個舊願景就搞得焦頭爛額了!「精實案」執行起來讓多數人怨聲載道,甚至楊維中還出本書來消遣「精實案」。
今天國軍執行RMA遇到的阻力與障礙,與美軍1973年後的遭遇完全不同,想用美式MBA解決本國困境要列出兩條軸線︰一為美軍,對照組;一為國軍,實驗組。今天國軍需要知道美國的學習型組織如何建立?如何運作?然後才能建立適合自己國情的學習型組織,如此才有可能使C4ISR能力升級,進一步使資料處理的「心智模式」產生變革,然後才能達成RMA的目的︰應變能力及戰力昇級。RMA執行10年後,如果國軍沒有2003年美軍水準,至少也要達1991年美軍水準。

NO:199_35
razor  於 2003/09/27 02:59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cchs兄
不好意思 我的意見似乎與您開欄的主題內容有所離題 我要先聲明的是 第一我不是職業軍人
第二我也不是RMA的專家 第三我對中華民國國軍歷史的研究並不如您深入

閣下對國軍歷史研究之專注 另小弟動容
前幾篇的回應 是我一年十個月的義務役對國軍運作制度與軍官素質的親身體驗 以及民間企業的從業經驗 還有上課時班上美軍同學的互動經驗 所作的非常膚淺的結論 算不上是嚴謹的討論

其實到我們這一代和上一代比較起來 幸運的是 知識獲取的管道比以前普及多了 不幸的是 我們要學的東西永遠都學不完 否則公司營運規模縮減 裁員名單就榜上有名

請容我用非常膚淺的角度看國軍的RMA 高科技武器要有效操作 一定要有高素質的人力與先進的組織運作 我前面的觀點只是讓這些武器不要變成廢鐵的 minimum requirement而已

再者 ISO9002/14000 祇是表示該組織的運作達到標準化流程而已 學習型組織的評估目前為止在國際上還沒有一個客觀的認證標準

其實軍官學術能力的提升 只要跟升遷掛勾就好了 如果 規定從民國XX年起 國軍升上校的必備條件之一是擁有國內外中華民國教育部所認可之碩士學歷 並從制度上獎勵基層軍官進修 五年十年之後 國軍軍官的素質自然提升 當他們任職高司單位之後 多少會把他們在學校所學的知識 融入組織運作與制度上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 您在NO:199_34的發言 已找到了答案


NO:199_36
cchs  於 2003/09/27 07:59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回應8
別這麼謙虛,您也是專業人士。
我是前年閱讀縢昕雲寫的『鐵血軍魂』抗戰前期之德式標準新中央軍暨淞滬會戰評析後,再去看國防部出版的『抗日戰史』、『戡亂戰史』相關的資料,發現雙方說法都有缺陷,直到去年閱讀『日軍對華作戰紀要』時,三者相互分析之下才發現國軍思維模式確實已經落伍,而那時候我在嘗試了解兵力運用,可是找不到能讓我理解與運用的資料。沒想到裝甲雄師系列及『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卻啟發了許多我過去對軍事認知不足的地方。
至於RMA是看到麥田出版的書籍內容後才感到有興趣,事實上,國防部直到近年來才開始談RMA,而且似乎尚在了解中而已。從台美軍事會談雙方對武器採購的歧見可以分析出來,只是這些可能被列為極機密的資料,一般人沒有閱讀的機會。念戰史後可以了解為什麼國軍今天是這樣的乏善可陳!(相對於美軍而言)另一方面,解放軍的真實狀況大概也可全盤了解七八分了。
至於您說的晉升模式,據我了解已經是現在的運作模式了,甚至博士上校者數量還真不少。您看看國軍學術期刊或軍官團叢書就可以發現這個現象,碩士學歷不代表趁職,如果沒有相關職務歷練來驗證,就只是紙上談兵而已。問題可能出在許多可以領終身俸的將校不願意退役(收入會銳減一半以上),卻又有學習上的障礙導致組織運作無法符合RMA所需(他們許多人仍然是各單位主官管)。
越戰時美軍西點軍校畢業生排長抵達越南後陣亡或負傷的平均時間是14分鐘,就是嚴重缺乏戰場經歷的緣故。
另外,任何專業都是經年累月才獲得的,學習過程常常很苦也很累,這也是現代人的情緒障礙激增的緣故,就我個人失敗經驗談,作好基本功、勤能補拙,沒成功至少也會有進步,一旦專注於學習,10年寒暑也像是黃粱一夢!
單憑我一人之力是找不到解答的,所以我才會在此開欄。其實,我們常常因為對國外的事務一知半解,導致太抬舉美國學術期刊的正確性,太迷信美國的作法能夠解決問題。如果不能像日本人那樣於先期階段100%模仿,而只是把美軍的體制運作東拼西湊的話,二代兵力反而成為國軍的致命傷。高科技武力需要高素質人力,高素質人力需求優厚待遇。兩者缺一都無法使武器發揮效能,國軍如果不是因為造假文化根深柢固,精實案不會落得如此淒慘的評價。

NO:199_37
razor  於 2003/09/27 11:38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我想先釐清幾個觀念
1.學習型組織 和軍隊主官高學歷 不能畫上等號
2.因為文化上的差異 與過去五十年軍校的學術品質 與國軍的體制文化 美國軍方的RMA 並不能完全移植到中華民國的軍隊

有關學習型組織的定義 請參考 NO:199_33 NO:199_32 在此不在詳述

我們先舉英國石油公司90年代初期的 案例 在北海油田 有一組工程師發展出一套新的探勘技術
該組工程師將其流程文件化 可是公司管理階層認為 為了該項流程發個備忘錄 到達其他相關單位之後 最後的下場就是歸檔然後放在檔案室沾灰塵 所以就讓該工程小組到BP的每個鑽油井與當地的工程小組進行面對面的技術交流 這種專業經驗交流的結果 導致英國石油公司一年後的的生產效率 遠超過其他同業

在舉美國釷星汽車(Saturn)的例子 因為80年代美國汽車業被日本同業打的落花流水 GM為了提升競爭力 把電腦科技與生產作業流程相結合 資訊工程師跑到生產線與基層的生產作業人員 工程師 聽取他們的需求 設計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管理軟體 並節省營運成本 90年代中期以前 這項IT策略遠比日本的同業成功

再回到精實案 的電腦化與電子化的問題 我也曾經代表基層單位 評估過空軍總部某套飛行員人事資料與氣象的軟體
可是我在基層單位 從來沒有空軍總部的IT人員來問基層使用人員 到底什麼樣的欄位格式 才會user friendly 只是一堆IT人員成天關在辦公室裡寫軟體 而軟體發展過程 沒有正確的評估需求的流程
縱然這些IT人員是國內知名大學的高材生 做出來的東西注定是基層唾棄的垃圾

再回到精實案的電腦化問題 我認為國軍的正確做法是 先請民間企業界 例如台積電 或聯電 宏??....的IT主管 對國軍的星星梅花洗腦 給他們正確的認知 讓他們理解到如何正確的使用IT科技去解決其問題 並請他們作為體制外的顧問 評估國軍網路化的成效 而不是用印表機印出一些八股的公文 就代表國軍已經電腦化了 並且這些講習與其升遷掛勾 然後 IT人員到基層單位了解使用者的需求 才能達到網路化的效果 而不是一堆碩士 博士軍官 坐在總部作一些不知所云的計畫

我以前的上司 他寫的有關波斯灣美軍空權理論的論文 其引用資料竟多半是時報週刊 中國時報 聯合報 而不是美國空軍的戰後檢討 如果引用的來源錯誤 做出來的結果當然毫無意義 但是為什麼國軍的基層軍官再軍校的時候連這點基本常識都沒有?

美國的社會文化鼓勵競爭 創新 美軍的在波斯灣戰爭的後勤補給體制 也是取法FEDEX DHL
台灣的中小企業 就全世界來講 也是充滿活力與競爭力
或許國軍的將領 應該如何去思考 如何將台積電 與聯電的 IT系統與學習型組織的成功案例 移植到軍方的組織運作模式 但是前提是 國軍軍官的知識水平有能力接受這樣的組織變革

再從國軍軍官的文化認知來說 過去五十年 軍方的政戰教育總是強調帝國主義在19世紀末如何侵略中國 以及中華文化的道統 或中華文化將來一定會發揚光大.....而不會教導軍官如何去反省本身文化上的缺陷 以及比較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以東方的差不多文化去操作要求按步就班 依照程序的美國玩具
就會出現墜機 打錯靶 魚雷打到岸邊的笑話 如果不從根本的文化差異著手 就算判了一堆人軍法 以後同樣的笑話還會重演

不管我們喜不喜歡美國人 會不會講英文 我們必須承認 美國人是全世界最懂得反省自身缺點的民族
並立即將其反省的結論 反映到其行為與政策 人類的歷史上我還沒找出類似的案例
一個講求競爭 創新 策略 懂的自我反省 並立即回饋到其行為國家 這才是美國軍隊RMA成功的地方
如果國軍的RMA 是以美國為標竿 那麼國軍的軍官必須要從深層的文化反省著手 徹底的研究美國軍方70年代後RMA的背景與策略 最基本的功夫 就得研讀一堆美軍以及相關智庫的文獻 才能窥其脈落
並比較彼此的文化差異 制定國軍的RMA策略
幸運的是 這些文獻在網路上很容易取得 美軍也願意與國軍交流 可是國軍的軍官準備好了沒有?



NO:199_38
濱線  於 2003/09/27 13:07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再回到精實案的電腦化問題

剖析陸軍的作者劉立群先生有一句很經典的觀念
電腦化與資訊化是不同的事﹐有電腦化不能代表資訊化


>如果國軍的RMA 是以美國為標竿 那麼國軍的軍官必須要從深層的文化反省著手

其實﹐若要深究﹐甚至連台灣人的劣習性也要討論
就是以ISO9000的實踐來看
為什麼台灣很多有ISO9000“認證”的廠商在國外被罵到爆﹖
其實壓根就是形事化﹐就好像念書只是混文憑﹐引進ISO9000只是取得名義上“認證”﹐
而非真正引進品管的概念來革新流程

同理﹐國軍的RMA 還是像普羅民間廠商那那套ISO9000“認證”方式玩的話
我國還是重新建軍好了


NO:199_39
razor  於 2003/09/27 13:16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或許國軍的將領 應該如何去思考 如何將台積電 與聯電的 IT系統與學習型組織的成功案例 移植到軍方的組織運作模式 但是前提是 國軍軍官的知識水平有能力接受這樣的組織變革
sorry, it should be
.... 但是前提是 國軍軍官的知識水平是否有能力接受這樣的組織變革?

NO:199_40
cchs  於 2003/09/28 01:57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回應9
您提到論文引用媒體資料的例子,只能說採用這種論文的學術期刊的學術性與專業性令人質疑?如果按照西方嚴格的學術標準,這樣的期刊會失去被引用的次數與專業認同度的。
國外學術期刊(通常是季刊)的定價動輒新台幣萬元左右,我國學術期刊(通常是月刊)卻只有幾百元之譜,因此國防部學術期刊之中有許多期刊是不夠資格被冠上學術的光環,而純粹只是內部刊物而已。
另外,您談到基層使用人員的意見似乎不受原程式設計者重視,這些資訊工程師在寫程式時沒有同步整合各單位的差異,只是用他(她)有限的專業依要求完成產品,這就是高司單位空有整體的概念(聽取來各基層使用單位的意見,卻無法進一步將差異進行整合),同時也反應出這些特業參謀行政能力不足的問題,他們沒有領導各使用單位操作員的自我認知與能力。換句話說,他們欠缺軍事組織參謀作業的教育訓練。
類似您提到例子實在不勝枚舉,總而言之,人無法盡其才。
我們可能需要先確定國防部「精進案」的執行單位與人員有那些?它的運作是否類似美軍的RMA?我不認為國防部運用國防役役男的模式,符合學習型組織的操作模式。就國防總體建設而言,目前國防部是無心去進行RMA的。
另外我定這個主題的弦外之音,就是持續閱讀國防部公開的期刊資料後,發現許多學術文章作者沒有類似美國或美軍作者的思維模式,所以才用檢視這個名稱。而最能夠驗證國軍是否有RMA的檔案資料,其實是各種演訓匯整、工作檢討、各軍種研討會等等原始資料,特別是與作戰相關的後勤資料,因為無法全數取得只好以現存的戰史資料來推論。

NO:199_41
razor  於 2003/09/28 15:04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其實我們應該關切的是 現階段國軍的高司作業是否符合 學習型的組織的運作模式? 國防部的國防役役男是無法左右整個高司決策流程 畢竟中華民國軍隊的歷史包袱太重 如果高層的政策錯誤 要靠基層軍官去糾正 就中華民國國軍的建軍史上 我還沒有看過這種案例
跟解放軍比起來 台灣是個自由社會 知識傳播與學習的管道遠較解放軍的軍官方便 我覺得國軍階段該做的 不是把RMA當作一種高深莫測的神竈 供在神桌上供人膜拜 只有少數放洋的軍官才有機會接觸 相反的 應該將美軍的相關文獻普及化
放在軍隊的內部網站 或透過莒光日電視教學 當成軍官團的指定讀物 第一手知識普及 擴散到基層之後 國軍的RMA才有實行的基礎 並配合軍方內部的軍官深造教育(參謀軍官班 戰爭學院.....)
其實不論軍隊也好 民間企業也罷 當內部知識普及 由下而上達成共識之後 政策的實施才有可能成功


NO:199_42
cchs  於 2003/09/28 16:37
Re:從戰史檢視軍事事務是否革新?

回應10
您可能對總體參謀作業運作不清楚,據我了解,大多數國防役役男是集中在軍事研究機構或國防相關產業工作4年左右,跟替代役一樣,屬於組織無法順利轉型的緊急應變措施。而且這些基層軍士官如果有機會團結起來,其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軍購弊案中海軍郭力恆上校及其幕後組成份子,就是其中最負面的案例,雖然他是正期的職業軍官,不是被譏諷為過客型的預官、指職軍官或短期志願役軍官。
舉例來說,聯合作戰時、即使您是陸軍聯兵旅、飛彈旅、空軍飛行聯隊、海軍艦隊少將主管,在某些情況下還是需要聽從參謀本部作次室校級幕僚的指揮。否則參謀總長又不是孫悟空72變,能夠同步協調各級部隊的作戰。
對金字塔型組織而言,水平方面(例如各級機構類似性質的部門之間)是沒有互動的,只有透過垂直方面的交流。而扁平化組織才能進行水平方面的互動,使孤立的基層小單位能夠透過水平管道獲悉整體基層的狀況。這是中階管理幹部在扁平化組織不存在的緣故。
今天如果您是當年來基地聽取基層意見的工程師,您會怎麼做才能迅速解決問題?如果每個單位操作員都發生類似您所敘述的反彈,您如何將基層意見轉化成體制內應變回饋管道,而且情況是否重要到必需直達決策層?
今天如果您發現軟體使用有嚴重暇疵,單位主管認同您的見解與說明,於是您在上級派員來訪時展開動作,可是卻沒有跟上級派員建立雙向資訊交流管道,直到退伍多年後,您仍然不知上級當年是否有處理您提出的意見?
如果無法讓資訊(information)及資料(data)在人與人之間流通,您就算把美國智庫所有資料放在國防部網站也只能收到姜太公釣魚的效果!如果是先全面翻譯美國相關資訊成為繁體中文資料的話,可能可以增加50%的效果。

回論壇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1&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