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Luke-Skywalker  於 2003/09/01 00:00
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麻煩各位在本欄貼新聞之前,請先瀏覽一次,若有網友已貼相同的新聞,請勿重覆張貼而佔去本欄版面。此外於貼上新聞剪報時,麻煩請一併附上新聞剪報網址。若無法查出新聞原址,煩請於新聞正文之前加註:『無法提供新聞來源;僅供參考,請各位網友注意!!』,敬請合作!謝謝!★

★本欄只接受新聞剪報,恕不接受任何討論及網友反應事項,謝謝各位合作!★


NO:175_1
WILLIAM  於 2003/09/03 10:20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美飛彈防禦網 擬2004年納入日本
2003/09/03 10:04
http://www.ettoday.com/2003/09/03/91-1507476.htm

 記者何世煌/編譯

日本共同通訊社2日報導,美國擔心北韓可能以蘆洞導彈攻擊日本,打算最快明年將日本納入多層次彈道飛彈防禦網。而此舉也有進一步向北韓施壓的用意。

根據估計,北韓至少擁有100枚飛彈,可以在幾分鐘之內攻擊日本本土,加上美國在日本駐軍高達五萬人,基於保護部隊及盟邦起見,美國準備在明年派遣一艘改良式神盾艦,配備標準三型(SM-3)攔截飛彈納入駐日美軍的編制中,屆時就等於將日本納入美國的飛彈防禦體系中。


日本防衛聽日前提出的2004年預算書中,編列12億1000萬美金採購美製的飛彈防禦系統,預計分四年總共42億5000萬美金建置完成,不過日本要到2006年才開始接收購買的艦射標準三型飛彈及陸基愛國者三型飛彈,因此美國此舉除了是進一步向北韓核武野心施壓外,也意在填補日本取得飛彈防禦系統前的空窗期。

共同社指出,美軍的規劃是在2005年前部署三艘神盾艦保護美國及盟國和美國駐軍安全,其中部分神盾艦將納入第七艦隊編制中,而第七艦隊即是以日本的橫須賀為母港。



NO:175_2
小貓  於 2003/09/03 11:02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倫斯斐文人領軍堪稱典範
http://tw.news.yahoo.com/2003/09/03/international/ctnews/4233255.html
  劉屏/華盛頓報導 重作馮婦的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正在大刀闊斧推動改革,但也同時面臨紛至沓來的挑戰及批判。在此同時,大洋彼岸的台灣正密切注視全盤發展,因為倫斯斐的強力作為儘管引起若干美國軍方將領私下不同評價,但改革方向對台灣國防安全「牽一髮動全身」,而其做法堪為「文人領軍」的典範。

  伊拉克戰事使倫斯斐強調的「機動、靈活」成為新的戰場信條,新聞界甚至以「倫斯斐的戰爭」形容他的氣勢。可是接下來的占領行動不時有美軍遭到暗槍,連他親自挑選的新任中央指揮部司令阿畢薩德上將都認為情況已惡化為「游擊戰」。也難怪美國國內「讓子弟回家」的呼籲越來越盛。

  建軍理念面臨挑戰

  這不是倫斯斐面臨的唯一挑戰。真正重大的挑戰,來自他本人的建軍理念。首先,他要求美軍「更加機動以對付國際恐怖活動」。其次,要求「不增加人力,但增加戰力」。第三,要求放寬「購買美國貨」的限制。第四,爭取其他國家合作。第五,要求減少對國會提出的各種報告。  為了符合「機動、靈活」的理想,媒體報導說,倫斯斐的目的是創造一支「十五天內即可出征的部隊」,因此他考慮對部隊進行大規模改組,希望在未來十年把陸軍建設成輕型的、可以快速部署的部隊。他主張把陸軍現行的「師」級編制改為規模較小、機動力更強的「戰鬥群」(員額五千人左右,相當於「旅」級編制)。這種戰鬥單位具有空降特戰、武裝偵搜、先進的後勤支援等能力,不但可以快速部署及作戰,並且有能力與其他軍種合組新的指揮部。

  理論可行現實難為

  就理論言,這些要求沒有錯;可是就現實言,問題一大堆。以「不增加人力但增加戰力」為例,他的具體主張,一是把卅萬的軍方職位改由文人擔任,這麼一來就增加了卅萬部隊。「只要實現六分之一,就等於陸軍增加兩個師的兵力」。二是強化科技以減少人力,例如海軍新一代船艦員額可以減少百分之五十。三是海外基地若干勤務,例如駐德美軍基地的門禁工作現已交由約三千德國人負責。

  可是美國真的需要增加部隊數量嗎?參謀本部的研究結果是「否」。因為增加部隊勢必需要更多的訓練設施、後勤支援、福利支出等開銷,結果反倒減少了研發等經費,未必划得來。

  以爭取國際合作為例。他在六月訪問德國時,公開讚揚羅馬尼亞及阿爾巴尼亞派軍參與阿富汗戰爭,卻不提德國的貢獻。又如巴黎國際航空展,倫斯斐「懲罰」法國,不但不讓美國軍機參展,也設法勸阻美國的航太工業參展。當國務院正忙著修補美國與歐洲各國的關係時,倫斯斐簡直是扯後腿。

  要求放寬「購買美國貨」限制一事,在選民的壓力下,國會很難讓步。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韓特(共和黨,加州)說,不但不能放寬,而且還要加強。

  這些挑戰,其難度不下於戰爭,難怪美國媒體說,對倫斯斐而言,阿富汗及伊拉克兩仗「不過是更大規模戰爭中的兩場戰役罷了」。

  衝擊軍方現有生態

  他的另一重挑戰來自軍方,尤其是陸軍。美國媒體早以「戰爭」一詞形容他與陸軍間的角力。從陸軍參謀長與陸軍部長被迫辭職,到與中央指揮部司令法蘭克斯暗中不合,加上駐歐美軍司令向來都是陸軍將領出任,倫斯斐任命海軍陸戰隊上將瓊斯出任,特戰部隊的司庫梅克上將出任陸軍參謀長等等,雖然都是希望朝向「機動、靈活」努力。但是這些構想,就像前述的陸軍部隊由「師」改為「戰鬥群」一樣,勢必衝擊軍方現有生態。

  外界也質疑,為了配合他的構想,陸軍說要引進新的快速作戰車輛,海軍說要建立輕型、超高速的「近岸」艦隊(在接近敵國海岸線區域活動)。但國會領袖立刻批評說,軍方將領和包商可能趁機購買昂貴的武器,六十艘近岸戰艦就要花一百五十億美元以上。

  倫斯斐還有一項挑戰,是他與其他部門間的關係。根據媒體報導,一位政府官員說,跨部門開會時,倫斯斐往往派手下赴會,等到會議達成共識後,倫斯斐又提出異議,弄得很多人都不高興。國防部與國務院意見不合,並不新鮮。但是在小布希政府裡,這兩個單位的摩擦已經「不但是部門之爭,而且是意識型態之爭」。

  可是倫斯斐的地位依然穩固,不但因為兩仗都打贏,也不只是改革理念正確,還有很重要的理由是副總統錢尼的堅定支持。當年倫斯斐擔任福特的幕僚長時,錢尼是副手。如今錢尼被紐約時報稱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任總理」,力挺昔日長官。

  改革成功名留青史

  改革成功名留青史

  許多媒體都說,此次軍事改革如果成功,倫斯斐會名留青史,也會成為歷來最有權勢的國防部長之一,可以和六零年代的麥納瑪拉齊名。但麥氏因為越戰泥淖而無法真正實現理想;倫斯斐會不會因為伊拉克的「戰後和平」問題而重演麥納瑪拉的憾事?

  從台灣的角度言,關心的不但是他的改革舉措,更關心他與軍方將領的互動。一位華府智庫人士說,與美國相比,台灣的國防改革需要更大魄力,尤其是「文人領軍」一事,不但要建立制度,更要形成文化。因此一些有遠見的軍方領導人已要求在美國研習的軍方人士積極蒐集相關資料,供做參考。


NO:175_3
Luke-Skywalker  於 2003/09/03 22:57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9/200309030199.html
金正日再度被推舉為北韓國防委員長

(中央社記者姜遠珍漢城三日專電)北韓最高領導人--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日,今天在平壤召開的最高人民會議第十一期第一次會議中,再度被擁戴為五年一任的國防委員長,凸顯了他在北韓的鞏固統治地位。

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報導指出,「朝鮮中央放送」、「朝鮮中央通信」、「朝鮮中央電視台」等北韓所有媒體,在今天的正午新聞時段,聯合報導了前述消息。

北韓「朝鮮中央通社」報導指出,「在先軍政治的旗幟下,開啟主體革命新時代莊嚴歷史轉型期而召開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第十一期第一次會議,毫無變動地擁戴偉大的領導者金正日同志,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長。」

平壤的媒體一致強調,「全體(北韓)軍民一致擁戴金正日國防委員長,明確凸顯全體軍民將斷然摧毀一切挑戰與孤立陰謀,堅決守護國家安全與民族自主,以期建設社會主義強盛大國的鐵石意志與信念。」

據瞭解,一九四二年二月十六日出生的金正日,一九六四年畢業於北韓金日成綜合大學後,即擔任朝鮮勞動黨組織部指導員,逐步朝向北韓政權權力核心邁進,一九九四年七月八日北韓國家主席金日成猝逝之前,金正日在其父金日成的餘蔭下,一直被北韓人民尊稱為「親愛的指導者同志」。

金正日於一九七四年出任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委員、一九八○年出任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一九九○年五月出任北韓人民軍最高司令官、一九九三年四月九日被推舉為國防委員長,完全掌握北韓軍權,搖身一變成為獨攬北韓黨政軍大權的最高領導人。今天金正日再度被推為北韓國防委員長,是繼一九九三年、一九九八年之後,第三度被推舉為任期五年的國防委員長,再次凸顯了他在北韓政權的鞏固領導地位。


NO:175_4
Luke-Skywalker  於 2003/09/03 22:59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9/200309030062.html
日擬在自衛隊增設綜合部隊

(中央社記者張芳明東京三日專電)訪問中國大陸的日本防衛廳長官石破茂在北京指出,自衛隊將在目前陸上、海上和航空三自衛隊之外增設「綜合部隊」,統一負責三自衛隊的通信、衛生和補給等,以提高裝備的合理化和效率化,防衛廳預定在二OO五年度修法提出,經國會通過後加以實施。

石破二日在北京對日本記者團指出,為推動三自衛隊的統一運作,有必要成立綜合部隊,這個新設的部隊將和三自衛隊並列同格,將目前各自為政三個自衛隊的通信、衛生和補給等加以統一,成為負責三自衛隊中,在裝備和機能中相互共同性高的部分的特別化部隊。

「綜合部隊」一旦實施,將是自衛隊自一九五四年成立以來的首創,這種部隊的設立將有助於提高三自衛隊的效率化和合理化,對自衛隊遠赴海外參與國際維持和平活動等各種國外任務時的順暢與迅速極為有利。防衛廳為統一三自衛隊的指揮和管理,內定將在二OO五年度新設一元化輔佐防衛廳長官並執行首相和防衛廳長官命令的「統合幕僚長(相當於參謀總長)和「統合幕僚組織(相當於參謀總部)」,以逐步取代目前在三自衛隊只具有協調機能的「統合幕僚會議議長」和「統合幕僚會議」。


NO:175_5
Luke-Skywalker  於 2003/09/06 19:41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http://news.yam.com/cna/politics/news/200309/200309060077.html
民間智庫舉辦座談探討台灣新世紀國防戰略

(中央社記者陳亦偉台北六日電)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舉辦的「迎接全球化、超越二○○八」系列研討會,今天首先進行軍事國防組的討論,與會學者藉由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威脅、台灣國防治理、兵力結構與軍事規劃、互信機制建立等議題探討,凝聚意見,將制訂一套適合台灣的國防安全戰略供政府參考。

台灣戰略研究學會副秘書長吳東林表示,台灣為一典型海洋國家,應以民主、自由、經濟發展為規劃主軸,推動促進海洋戰略實踐,並制衡中共軍事威脅;淡江大學國際事務暨戰略研究所副教授王崑義指出,台灣在戰爭風險管理上,可透過軍事上的嚇阻、外交上的聯盟、取得美國干預的承諾,以及參與全球自由經濟秩序等方式,防範中共犯台,並建立與中國大陸的關係。

淡大國際事務暨戰略研究所教授翁明賢表示,全球化已成為一種主流概念,在各國政、經、軍及社會等領域發酵,未來世界局勢仍將以美國為首的「一超多強」世界體系,台灣仍將繼續面對來自海峽對岸的軍事威脅,台灣必須正視全球化對國家安全、戰略構想所造成的衝擊。

台灣戰略學會研究員李黎明表示,因應全球化國際情勢發展,台灣應發展「雙軌戰略」的思維,類似美國與中共交往採「胡蘿蔔與棍棒」並用戰略,同時因應複雜多變的兩岸情勢。系列研討會是由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台灣心會主辦,副總統呂秀蓮也是基金會創辦人之一,這項系列研討會除國防軍事外,還將陸續辦理、憲政改革、外交戰略、經濟安全、中國事務、人類生存、人文社會、生態環保、財經產業等多項層面,藉由整合式的分析建構出一套足以作為超越二○○八年的國家政策方針。


NO:175_6
SK2  於 2003/09/06 23:33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北韓專家潛入澳洲駐廣州使館時被扣
[06/09 星期六 20:56]

一名北韓生物武器專家,企圖潛入澳洲駐廣州領事館,尋求政治 庇護時被扣留。一直協助北韓人尋求政治庇護的德國醫生,指被 扣留的專家掌握了證據,證明平壤利用人進行實驗,又指這名專 家計劃前往美國,揭露北韓發展生化武器。澳洲外交部表示仍在 了解事件,廣州公安就拒絕置評。

http://pshweb02.881903.com/apps/news/html/news/20030906/2003090620560751600.htm


NO:175_7
曾公  於 2003/09/06 23:39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http://tw.news.yahoo.com/2003/09/06/international/udn/4238998.html

日本軍官偷賣軍火 送貨時爆炸身亡

駐防日本琉球(沖繩)的一名航空自衛隊士官,最近在送「貨」時爆炸死亡,警方在調查時發現,他家藏滿大量軍火,一共有包括反戰車肩式六六榴彈砲等八百多樣軍品,震驚全日本。

防衛廳長官石破茂為此特別召開記者會,對自衛隊軍官還搞「副業」,進行軍火買賣問題,表示高度的關切與遺憾,並稱今後將嚴格管理。

這樁發生於八月卅一日的事件,源於一名日本五十三歲的航空自衛官田村多喜男,在運送「貨品」給客戶時突然發生爆炸,田村多喜男當場慘死。

警方在調查這件爆炸事件時,在田村住宅先發現了一隻M十六步槍、與一隻M一卡賓槍及數百發子彈,覺得事有蹊蹺,經深入了解發現,田村除了自家,還在附近民家租了「倉庫」,堆放不少軍品,包括反戰車用的六六榴彈砲等,此一發現震驚全日本。

由於這些軍品貨源不明,許多都是美國製,因此駐紮琉球的美軍也參與調查,但究竟貨品從哪裡流出,目前還是個謎團。

報導說,日本全國有許多「軍事迷」,許多軍品販賣店應運而生,但大多是販賣一些軍服等貨品,像這樣真正的「軍火」流到市面上,確實讓人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北海道不久前也發生過另一樁類似的爆炸事件,一家在網路上販賣軍品的商店,透過「宅急便」,準備把一枚砲彈送到客戶家時途中發生爆炸,所幸送貨員並未喪命,不過也掀起軒然大波


NO:175_8
Luke-Skywalker  於 2003/09/10 11:08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9/200309100021.html
美發起武器擴散安全機制開始運作

(中央社記者陳正杰華盛頓九日專電)由美國發起、十一國組成的「武器擴散安全機制」今天發布聯合聲明,並隨即開始運作,第一項行動是在澳洲東北外海展開聯合演習。這個機制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北韓對恐怖組織和流氓國家擴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美國國務院一位資深官員告訴記者說,參與這個機制的十一個國家已規劃從本週末起到明年初共進行十次演習,其中包括八次海上、空中和陸上攔截演習,另外,各國也將進行相關情報的交換。

觀察家指出,這個機制開始運作,將為美國目的在使北韓停止發展核武的外交斡旋提供後盾。這個機制的成員國在海上的行動,預料將使北韓賴以賺取外匯的武器出口行動受到阻撓。

除美國之外,目前參與這項機制的國家尚有澳大利亞、日本、德國、荷蘭、法國、英國、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和波蘭。官員說,這些國家將遊說其他國家參與。

但他強調,這個機制並不是一個組織,而是集合各國採取一致的行動,目的在透過海上攔截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軍民兩用商品和化學武器原料的非法流通,並藉嚇阻提高這類買賣的成本。

官員也說,這項機制行動的重點在公海,但各國藉主權的行使可以發揮更大的防堵效用。官員舉台灣港務及海關當局八月迫使停靠在高雄港的北韓商船卸下化學品為例說,防止武器擴散的做法有很多,不光是靠公海上的行動。

本週末在珊瑚海進行的演習將由澳大利亞主導,美國、法國和日本也派船艦參與。對於公海攔截權限的問題,官員說,這要看個案而定,但參與機制的國家已經表明,在採取實際攔截行動之前,他們將確定具有主權國家或國際的授權。


NO:175_10
ryan2181  於 2003/09/10 14:45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http://udn.com/NEWS/WORLD/WOR3/1553894.shtml

氫彈之父過世

【編譯洪伯昌/綜合報導】

左右美國國防及能源政策逾半世紀、人稱「氫彈之父」的核子物理學家泰勒(見圖,美聯社),9日在加州史丹佛過世,享年95歲。

泰勒生於匈牙利,是猶太人,1919年匈牙利爆發的共黨革命和1930年代納粹的興起,刺激他一生致力研發威力強大的武器。二次世界大戰前他離開匈牙利來到美國,後來成為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的設計者之一。

泰勒主張擁有強大的武力,才能維持美國的和平與穩定,所以他曾說服美國總統杜魯門發展威力比原子彈大幾千倍的氫彈,亦曾游說雷根總統花費數千億美元部署太空防禦系統,連美國的核能研發也是由他主導。冷戰時期,無論白宮是由共和黨或民主黨當家,幾任美國總統都得向他請益。

【2003/09/10 聯合晚報】


NO:175_11
Luke-Skywalker  於 2003/09/10 20:01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9/200309100220.html
以巴冤冤相報血腥永無休止

(中央社記者郭傳信安卡拉特稿)在試圖暗殺巴勒斯坦哈瑪斯精神領袖亞辛之後,以色列安全部隊進入高度戒備狀態,防範巴勒斯坦武裝分子發動報復襲擊,不幸惡夢成真,哈瑪斯自殺炸彈昨(九日)晚果然發動兩次血腥攻擊,造成至少十五人喪生。

在此同時,以色列最大報紙「國土報」今天公布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以色列民眾贊同暗殺亞辛,也有百分之十八的人認為應同時暗殺巴勒斯坦總統阿拉法特,另有三分之一的人主張應對巴勒斯坦全境發動廣泛的軍事攻擊行動,同時有百分之三十五的人認為以色列只能和巴勒斯坦溫和派進行談判。

自從上月十九日耶路撒冷發生市區公共汽車遭巴勒斯坦自殺炸彈攻擊並造成至少二十二人喪生之後,以色列軍方誓言要對哈瑪斯發動「毫不留情的戰爭」,以色列總理夏隆也宣布哈瑪斯領導人「死定了」。以色列「新消息報」引述夏隆的話說:「我們不會讓他們有喘息機會。我們將繼續追尋並獵殺他們。」

以色列軍方隨後立即對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發動一連串攻擊行動,至少有十二名哈瑪斯武裝分子被擊斃,另有四名普通民眾遭到波及死亡。上週六(六日)以色列一架F十六戰機對加薩地區的一處公寓發動奇襲,當時正在裡面主持一項領導階層會議的哈瑪斯最高精神領袖亞辛,雖然警覺及時撤離,但仍受到輕傷,另有十四人也受傷。

哈瑪斯發誓要對以色列暗殺亞辛的行動採取強烈報復,並威脅要暗殺以色列總理夏隆。大難不死的亞辛也對支持者說,夏隆政府將會為這項「罪行」付出慘痛代價。這次暗殺企圖也引起巴勒斯坦地區廣泛抗議,憤怒的示威群眾高呼:「夏隆,我們要你的頭。」

為防範巴勒斯坦武裝份子報復,以色列政府在約旦河西岸的耶路撒冷敏感地段增加了警力和保安力量,軍方也關閉了所有通往西岸和加薩地帶的通道,任何巴勒斯坦人都不允許進入以色列境內。

但儘管以色列防範森嚴,昨天晚間,以色列工商大城特拉維夫附近一個軍事基地的公共汽車候車站,發生強烈的自殺炸彈爆炸事件,造成至少八人喪生、二十人受傷,幾個小時之後,首府耶路撒冷又發生另一起自殺炸彈爆炸事件,至少七人喪生、四十人受傷。哈瑪斯已經坦承幹下這兩起自殺攻擊事件,並宣稱旨在報復以色列。

以色列與美國政府強烈譴責了這兩起爆炸活動,聲稱這是「惡毒的攻擊活動」。美國政府發言人並且表示,這兩次爆炸事件表明了一個事實,即打擊恐怖活動對中東和平進程至關重要。以色列政府則指控巴勒斯坦當局領導階層也有責任,因為他們未能對武裝分子的暴力行動採取措施。 以色列政府發言人帕茲奈說:「哈瑪斯要對爆炸事件負責,我們會繼續追剿他們。」

上週才臨危授命擔任巴勒斯坦新任總理指定人的柯雷,則在譴責兩起爆炸事件同時語重心長的呼籲,巴勒斯坦與以色列領導雙方應謀求終止這種血腥暴力循環。柯雷說:「無論死者是巴勒斯坦人還是以色列人,都是這種冤冤相報的受害者,也證實雙方領袖應盡最大努力謀求終止這種永無休止的殺戮行為。」

在此之前曾任巴勒斯坦立法議會議長的柯雷,出身銀行家,是一位溫和的務實主義者,同時也是一位談判專家,在巴以雙方的奧斯陸秘密談判中扮演重要角色,參與多次巴以談判,但在巴勒斯坦組織中沒有權力基礎,加以在以色列不斷軍事入侵下,巴勒斯坦當局的管理能力已受到嚴重破壞。一般懷疑柯雷是否能夠管得住巴勒斯坦武裝組織。

在柯雷之前,巴勒斯坦前總理阿巴斯,也是以立場溫和務實著稱,但因為與立場強硬的巴勒斯坦總統阿拉法特意見不合而辭職。阿巴斯曾要求阿拉法特與巴勒斯坦國會賦予更多權力,包括取得安全部隊控制權,以約束巴勒斯坦激進組織的活動,進而推動今年稍早在美國主導下與以色列達成的和平計劃路線圖,但未獲阿拉法特同意。

阿拉法特在以巴問題上立場強硬,但在美國等國際社會壓力下,四個月前勉強任命阿巴斯為總理,但仍保留若干實權,並對阿巴斯的若干改革措施多方掣肘,招致美國與以色列指控是阻擾以巴和平的最大障礙,以色列並有意將阿拉法特逐出巴勒斯坦地區,但遭到巴勒斯坦當局及武裝組織強烈抗議,並警告可能引發嚴重後果。

今年六月初,阿巴斯與以色列總理夏隆,在美國總統布希主持下,在約旦紅海勝地阿卡巴簽署中東和平計劃協定,同意接受美國提出的一項和平路線圖。根據路線圖,以巴雙方停火,巴勒斯坦當局必須全力消弭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對以色列的血腥攻擊活動,以色列則逐步撤出巴勒斯坦地區,最終目標是在二00五年建立巴勒斯坦國。但觀察家普遍認為,阿卡巴高峰會並未實質解決以巴衝突根源,儘管各造領袖承諾致力和平,化解暴力衝突,但均未說明如何將口頭承諾化為具體行動。此外,阿卡巴高峰會也未提及巴勒斯坦人最關切的難民歸鄉問題及聖城東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等。哈瑪斯因此譴責阿巴斯不應向以色列承諾先放下武器,而是應要求以色列先撤出佔領的巴勒斯坦土地並歸還聖城東耶路撒冷。


NO:175_12
Luke-Skywalker  於 2003/09/11 12:00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9/200309110076.html
倫敦武器展戒備森嚴 超過百名抗議者被捕

(中央社記者韓乃國倫敦十日專電)歐洲規模最大的武器展正在倫敦東區皇家的碼頭展場展出四天,由於展覽的時間正值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二週年,英國警方擔心恐怖份子趁機活動,因此對展場外抗議群眾的壓制比平常嚴厲,至目前為止,已有一百一十餘人被逮捕。

為了確保展場的安全,英國警方共動用了兩千六百名員警及安全人員,遠超過展場外示威的數百名民眾。一些民間團體抗議的理由,是不滿英國邀請參觀展覽的對象包括了一些人權紀錄不佳的國家。

今天被逮捕的示威者包括兩名女性,她們用手銬將自己銬在通往展覽場地的輕軌火車上,造成交通運輸一度停頓。警方利用新近通過的反恐法案賦予的緊急權力,對示威者進行嚴厲壓制。一些民間團體認為警方的作法過當,已向法院提起控訴。英國內政大臣布隆克特也對警方的反應表示關切,他認為警方只需使用維護秩序的法規即可。

為期四天的國際國防系統與設備展於昨天由英國國防大臣胡恩揭幕。共有五十七個國家的代表團應邀參觀展覽,其中包括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哥倫比亞、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國的國防部長和資深武官。辛巴威和印尼兩國未被邀請。

中國也在受邀之列,雖然英國國防工業公司所生產的大部分武器,目前仍然受到法規限制而不能出售給北京。

今年的展覽共有九百五十家公司參展,其中有一半是英國公司,另外百分之二十是美國公司,其他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家。

一些大公司表示,他們已有很好的行銷管道,並不需要靠此一展覽來吸引顧客,但是為了顯示自己在武器工業中的地位,所以不願缺席。

展場中較吸引人的項目包括六艘戰艦、一架歐洲生產的颱風級噴射戰鬥機和一架阿帕契攻擊直昇機。數家公司並推出供民航機防禦地對空飛彈的系統。

為了表示展覽中並沒有見不得人的祕密,主辦單位今年首次允許英國媒體進入展場。

儘管協助主辦展覽的英國國防部曾建議參展廠商不要在場內展示爭議性過大的集束彈,但是現場仍然可以看到這種武器。

英國國防部官員表示,武器的銷售受到嚴格管制,參觀的人並不一定能買到他所看到的武器。英國是世界第二大武器出口國,它每年出口的武器價值超過五十億英鎊,相當於八十億美元,創造了七萬到十萬個工作機會。


NO:175_13
Luke-Skywalker  於 2003/09/11 19:09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9/200309110136.html
中共對國際維和任務觀點改變願來加拿大取經

(中央社記者章君宇多倫多十日專電)多年來,一直對國際維和任務持懷疑態度的中共,最近表示願意派員至加拿大取經,研究此一課題。

在十日於北京舉行的一項電話會議上,加拿大國防部長麥家廉表示,中共有意與加拿大維和專家會談,甚至願意派員至維和地區親眼觀察加拿大軍隊如何執行維和任務。

加拿大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洛德表示,這可能顯示中共政策的改變。洛德指出,中共自一九九0年代才開始參與聯合國任務,但亦只限於派遣警察及軍事觀察人員。他說,在他記憶中從不記得有中國軍隊參與維和任務。

麥家廉十日結束了在中國大陸一週的訪問。他在離開中國大陸前表示,他還不太確定中國是否願意在國際維和任務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麥家廉認為,中國願意派員至加拿大學習維和經驗至少是一個正面的發展並可能導致中國今後全面參與國際維和任務。

中共在過去一直對於一些所謂的人道維和任務感到懷疑。他們認為這是干預一國的內政。不過現在中共表示,他們支持聯合國傳統維和任務。也就是派兵至戰亂地區維持和平。

洛德認為,中共在國際維和任務上的態度轉變可能意味著中國傳統外交政策亦有改變,最終也有可能派兵參與國際維和任務。

麥家廉表示,他在中國停留期間,中國官員特別提及了新斯科細亞省的萊斯特•皮爾遜維和訓練中心。此一訓練中心多年來已訓練出各方面的國際維和專才。洛德表示,中共若參與國際維和任務,將可對世界做出很大貢獻。他指出,單看中國的軍隊人數,就可知中國參與維和任務所能發揮的功能。


NO:175_14
VOR  於 2003/09/12 14:37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無網址僅供參考

Global News Wire - Asia Africa Intelligence Wire
Copyright 2003 BBC Monitoring/BBC
BBC Monitoring International Reports

September 10, 2003

RUSSIA SET TO INCREASE EXPORT OF AIR-DEFENCE SYSTEMS - EXPERT
俄國將增加防空系統的外銷
Moscow, 10 September: The Russian Agency for Control Systems forecasts a great rise in exports of air-defence systems, CEO of the agency Gennadiy Kozlov said in an interview published in the latest issue of the Voyenno-Promyshlennyy Kuryer (Military-Industrial Courier) newspaper. (It is) No secret that the first contract with China on supplies of air-defence systems worth 400m dollars has been signed within the state debt payoff programme. Another contract, on a cash basis and hopefully worth even more, is being prepared. There are also many other applications being processed. So, I think, we are in for a breakthrough in the market of air defences, at least where long-range systems are concerned, he said.

According to Kozlov, air-defence systems accounted for too little in the overall exports of military hardware in 2002, which was discussed at top levels, including the government and presidential administration, and resulted in relevant instructions which provided an advance in this area, according to Kozlov.

He also said that the agency had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 automated air-defence system that can meet any export requirements. Unfortunately, many foreign consumers used to sit on the fence but after well-known events interest (in air defences - Interfax-AVN) has been revealed and relevant applications have come, the official said.

Source: Interfax-AVN military news agency web site, Moscow, in English 0659 gmt 10 Sep 03


NO:175_15
Luke-Skywalker  於 2003/09/13 11:29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9/200309130011.html
北京稱美國誇大中國軍力和軍費開支

(中央社記者劉坤原華盛頓十二日專電)美國五角大廈於七月底向國會提交一份有關中國軍力的報告,指中國正在擴充軍備,除加速在台海對岸部署短程導彈瞄準台灣之外,也積極發展一旦中國決定進攻臺灣時可以對抗美國軍事介入的武器系統,北京方面昨天批評這份報告「毫無根據」,而且「錯誤解釋了中國的戰略目標」。

美國之音自北京的報導引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孔泉的話說,「美國五角大廈的報告誇大其詞」。

孔泉說:「美國國內有些人誇大中國的軍力和軍費開支,渲染大陸對臺灣的威脅,目的無非是為他們向臺灣出售武器尋找藉口。事實勝於雄辯。國際社會都公認,中國是維護國際穩定、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積極力量。」

美國之音報導指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軍隊,並且聲稱每年軍費開支達二百億美元。不過,美方估計中國軍費的開支卻高達六百五十億美元。報導說,儘管美國和臺灣之間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是布希政府表示一旦臺灣遭受侵略,美國一定會竭盡全力幫助台灣防衛自己。在高度緊張的時期,美國曾派遣軍艦前往臺灣海峽附近海域,向中國發出信號。


NO:175_16
Luke-Skywalker  於 2003/09/13 22:23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9/200309130095.html
泰總理指軍方將領過剩阻礙現代化

(中央社記者郭芳贄曼谷十三日專電)泰國總理戴克辛指責目前軍隊裡將領過剩,大部分都坐在閒缺,反而上尉隊長缺乏,為此應該把過剩的將領提早退休,移到政府部門工作,或是從商,甚至投入地方從政,不能讓他們坐領乾薪退休。

他說,目前應把將領分成兩種,一是有能力再勝任的將領,另種是不勝任而可轉任到政府部門工作。不過將領們移到政府其他部門工作時,應該如同執行長一樣有傑出表現。

依據泰國國防部資料顯示,目前泰國三軍有一千二百七十三名將領,其中七百名是佔著閒缺。從階級分,九百六十三人是二星將軍,一半是在閒缺。三星將軍有二百三十人,四星將軍有八十人。

這位採取「市場導向政治」政策的泰國政府領導人在視察最高統帥部時表示,他準備對軍方進行改革,邀請軍方出身的學者和科學家出任軍方智庫,協助計劃和協調軍事學校學生、軍隊幹部和士官等培訓工作。

他表示,軍校教育要有彈性,使畢業生可從軍外還有能力在政府部門工作。

此外,戴克辛也透露,國防部已經獲得在未來九年裡共有二千億泰銖 (目前約五十億美元)進行軍方資訊和電訊科技的改善。自二○○五年至二○一三年止,每年國防預算裡增加六十億泰銖購買現代武器,以提高泰國三軍武器裝備。不過,他也要軍方防止彈藥庫武器頻頻遭到走私和失蹤的事件發生。戴克辛還要最高統帥繼續今年開始的每年三軍聯合軍事演習。


NO:175_17
Luke-Skywalker  於 2003/09/13 22:25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9/200309130125.html
美國對哥倫比亞擴大軍事援助

(中央社記者黃明興巴拿馬市十三日專電)哥倫比亞女外長巴科(Carolina Barco)昨天與美國大使伍德(William Wood)共同簽署技術援助總協定修正案,美國增加二億九千三百二十萬美元協助哥倫比亞加強三軍及檢調工作並確保經濟基礎建設,作為兩國合作進行的哥倫比亞計畫的一部份。

美國駐哥倫比亞大使伍德表示,這項援助是用來對抗販毒及恐怖活動,表達美國繼續支持日益產生正面效果的許多雙邊合作計畫。

他說,哥倫比亞國家警察在破獲非法栽植毒品及古柯鹼地下工廠方面創下新的歷史紀錄,去年共焚毀了十萬公頃的古柯田及二千五百公頃的罌粟田;哥倫比亞軍方及反毒旅正使用美國提供的直昇機在偏遠地區攻擊並有效擊潰游擊隊及武裝民兵。

這項雙方共同合作進行的哥倫比亞計畫中增加的軍援也用來改善哥倫比亞三軍與警方的反擊能力,避免游擊隊攻擊輸油管、電塔、橋樑、輸水道及公路,並贊助哥倫比亞警方分駐全國一千零九十八個城市,讓游擊隊沒有活動空間,此外檢調單位也將獲得援款以改善洗錢及資產的調查工作。哥倫比亞外長巴科感謝美國的援助,她說,最近三年來,哥倫比亞政府一共投下五十億美元對抗販毒及非法武裝集團的活動,其中美國就援助哥倫比亞二十二億美元,有了美國的援助,哥倫比亞才能執行和平計畫,這將有助於哥倫比亞、西半球甚至全世界對抗販毒及恐怖活動。


NO:175_18
ryan2181  於 2003/09/16 10:19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20102+122003091600516,00.html

2003.09.16 工商時報
洛克希德以十八億美元購併Titan
余慕薌/綜合外電報導


週二華爾街日報引述熟悉內幕消息來源透露,全美最大國防合約承包商洛克希德馬汀公司,同意以十八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購併位於聖地牙哥的Titan公司,主要是因洛克希德尋求強化經營政府資訊網的能力,同時提供更多的情報和監督服務。


NO:175_19
SK2  於 2003/09/21 15:57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美軍一華裔軍官疑做間諜被扣查
[21/09 星期日 15:01]

美軍一名派前關塔那摩基地,為被扣押的阿蓋達人員做輔導的華裔 穆斯林教士,被軍方拘捕,調查他涉嫌間諜罪名。消息說,當局在 調查中,搜出一批羈留營的地圖及機密文件。 這名三十五歲的華裔軍官,出身西點軍校,信奉伊斯蘭教。去年十 一月調派去關塔那摩基地,為囚犯做輔導工作,但美國軍方一名官 員說,他是炮兵軍官,不清楚為何會成為軍方伊斯蘭教教士。

http://pshweb02.881903.com/apps/news/html/intnews/20030921/2003092115012000400.htm


NO:175_20
Luke-Skywalker  於 2003/09/23 11:20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9/200309230018.html
西班牙去年出口軍火逾三億五千萬歐元

﹙中央社記者張淡浪馬德里二十二日專電﹚依據西班牙經濟部主管貿易事務單位提出的資料顯示,二○○二年西國出口國防物資及兩用科技產品的總值約達三億五千六百餘萬歐元,較二○○一年增加百分之十六點二。其中國防物資售得二億七千五百萬歐元,科技產品八千一百四十萬歐元。

西班牙主要國防物資出口市場為英國(八千四百餘萬歐元)、義大利(七千二百餘萬歐元)、德國(六千二百餘萬歐元)、美國(一千三百餘萬歐元)、摩洛哥(六百六十萬歐元)、法國(五百六十萬歐元)。較之二○○一年,德國自排名第六位升至第三位,美國自第五位升至第四位。總計二○○二年西國軍火出口至歐盟及北約國家佔全部出口額百分之八十三點五;除此以外,西國所售得之三千餘萬歐元來自二十九個國家,尤以摩洛哥在下半年佩爾吉爾島嶼危機之後購買重型武器及砲彈發射台等金額最大。


NO:175_21
小貓  於 2003/09/24 12:07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菲律賓新國防部長出爐
http://tw.news.yahoo.com/2003/09/23/international/cna/4270748.html
  (中央社記者林行健馬尼拉二十三日專電)菲律賓總統府發言人文耶今日宣佈,雅羅育總統指定政府和平進程顧問爾密沓 (Eduardo Ermita)出任國防部長一職。

  雅羅育趕在出訪美國及歐洲的前一天,作出上述宣佈。菲國媒體昨日報導,雅羅育原本打算在週三才宣佈由何人繼任雷耶斯將軍留下的遺缺。

  在前國防部長雷耶斯於二○○一年獲得雅羅育總統委任之前,爾密沓曾經擔任代理國防部長。之後,他又轉任三軍參謀總長,退伍後擔下主導政府小組與南方叛軍進行和談的重任。

  菲律賓前任國防部長雷耶斯因遭七月二十六日叛亂士兵指名要求下台,在外界壓力下於八月二十九日掛冠而去,之後由雅羅育總統宣佈暫時兼任國防部長之職。920923


NO:175_22
VOR  於 2003/09/25 13:06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http://www.dailytimes.com.pk/default.asp?page=story_20-9-2003_pg7_42
09/25

Pak-US DCG joint statement

WASHINGTON: Following is the text of a Joint Statement issued on Thursday evening by the US-Pakistan Defence Cooperation Group (DCG), which met in Washington, DC from September 15 to 18: “The Pakistan-US defence relationship is a critical element of the global war on terrorism, and key to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South Asia.

“The Defense Consultative Group (DCG), co-chaired by the US Defense Under Secretary Douglas J Feith and Pakistan Defense Secretary Lieutenant General (r) Hamid Nawaz Khan, continues to serve as a primary forum for exchanging ideas and coordinating policies regarding the war on terrorism and the other defence and security issues affecting the US-Pakistan relationship.

This week’s DCG meetings, the fifteenth in the series and the first in Washington DC in six years, continued a tradition of open, broad-ranging and practical discussions, and further strengthened bonds of mutual friendship and respect between the countries. The DCG met with the US Defense Secretary Donald Rumsfeld, who discussed the US-Pakistani defense cooperation to Afghanistan and Iraq.

1. The DCG working groups met for two days to review the progress of defens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to identify and plan future activities. The Military Cooperative Consultations (MCC) group agreed to a schedule of military-to-military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for the balance of 2003 and into 2004. This programme will broaden and deepen existing bilateral military cooperation, and provide new opportunities to gain greater interoperability and familiarisation. The delegations received an update from the DCG’s Counter-Terrorism Working Group (CTWG), 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last year’s DCG meeting in Islamabad. That group discussed how the US military can assist Pakistan in improving its capability to operate against Taliban and Al Qaeda. The US supports Pakistan’s efforts to enhance its capabilities, particularly in the Northwest Frontier Province (NWFP) and Federally-Administered Tribal Areas (FATA), and agreed to work to address Pakistan’s requirements as a priority.

The Security Assistance Working Group (SAWG) discussed issues relating to procurement of US military equipment under the foreign military financing programme, including: Weapons systems and related support, repair-upgrade of existing systems, licenses for the import of spares and the resolution of other outstanding issues.

The group reviewed defensive systems to improve Pakistan’s conventional capabilities, Pakistani equipment priorities, and measures and conditions for a long-term, sustainable defence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The US confirmed its commitment to resolving security assistance issues expeditiously, and to providing information to Pakistan on the availability of new weapons and systems as soon as possible. Ensuring interoperability of weapons systems, tactics,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between the two militaries remains a high priority.

The delegations also reviewed the substantial economic and security assistance the US has provided to Pakistan during the last year. This has included funding for support of Pakistani economic,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reform programmes, debt-relief, over $224 million in Foreign Military Financing, and $1 million in International Militar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unds. The delegations conducted initial discussions on the military sales component of the US $3 billion multi-year assistance programme for Pakistan announced by US President Bush and the Pakistan President Musharraf at Camp David in June 2003. The delegations also discussed Pakistan’s interest in increased funding for the annual Foreign Military Finance programme.

2. The delegations received reviews of the counter-terrorism working group and security assistance working group proceedings. South Asia Assistant Secretary Christina Rocca, detailed the US South Asia (SA) policy and SA Political-Military Affairs Assisatn Secreatry Loncoln Bloomfield reviewed the US conventional arms sales policies, as well as the multi-year assistance package offered to Pakistan. The two sides discussed the war on terrorism, particularly operations against Taliban and Al Qaeda forces in the border areas. The US delegation expressed appreciation for Pakistan’s assistance in counter-terrorism operations, and noted its regret at the August friendly-fire incident in which two Pakistani soldiers were killed. The delegations exchanged views on Iraq, and on means to stabilise the situation there. The Pakistani side provided a wide-ranging briefing on regional security issues, including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India.

The US side made a present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within Afghanistan. The presentations and discussions offered new opportunities for both sides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s views on regional security and defense issues.

3. The sides agreed to institute formal security assistance reviews on a semi-annual basis. The US side offered to consider measures to highlight more effectively the Pakistani contributions to the global war on terrorism, especially before the US Congress. The US said that it would take Pakistani requests for consideration of additional security assistance under advisement, particularly Pakistan’s request to maintain its conventional capabilities, and enhance its counter-terrorism capabilities. The US affirmed its commitment to expedite security assistance obligations to Pakistan (especially equipment requests and deliveries), and to identify ways to further streamline procedures. The US side agreed to investigate ways to assist Pakistan in disposing of obsolete US-origin equipment.

4 In sum, the 2003 DCG meetings were substantive, cordial, useful, and remain an important forum for the develo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 and Pakistan. Priorities were reviewed, requirements established, and steps for addressing important bilateral policy and resource issues delieated. The sides agreed that the DCG continues to contribute to sustaining momentum in 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The co-chairs agreed that the DCG will hold its next meeting in Islamabad, but would consider re-convening sooner if circumstances warranted. —APP


NO:175_23
VOR  於 2003/09/26 10:38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http://www.janes.com/defence/air_forces/news/jdw/jdw030915_1_n.shtml
Chinese pilot to blame for mid-air collision, US report says

By Robert Karniol, JDW Asia-Pacific Editor, Bangkok

A Chinese F-8 fighter pilot was to blame for a controversial April 2001 mid-air collision with a US Navy (USN) surveillance aircraft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off Hainan Island, according to an official report obtained exclusively by Janes Defence Weekly under the US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FOIA). However, the report said that Beijing almost certainly gained access to a range of classified material as a result.

The US report flatly contradicts Chinas version of the event, which cost F-8 pilot Wang Wei his life and put a chill on Chinese-US relations. Beijing maintains that the EP-3E Aries II electronic surveillance aircraft was at fault, saying the two aircraft were on parallel courses some 120m apart when the US aircraft banked sharply to the left and rammed the Chinese fighter (JDW 11 April 2001).

China detained the 24-person US aircrew for 11 days, only releasing them on 12 April 2001 after Washington issued the formal apology demanded by Beijing. This face-saving gesture saw the US express sincere regret over the missing pilot and aircraft, without acknowledging responsibility. The Aries II, which had made an emergency landing on Hainan Island, was returned to the USN in a disassembled state on 3 July 2001 after three months in Chinese custody.

Both the EP-3Es mission and much of the equipment it carried were classified. This, perhaps, along with the political sensitivities involved, meant it took the USN nearly two years to respond to JDWs request for a copy of the Judge Advocate General Manual (JAGM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ollision. Under the statute, federal agencies are normally required to respond to a FOIA request within 20 business days of its receipt, but may extend this by 10 business days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The JAGMAN report says a 14-member combat reconnaissance crew (CRC-1) from Fleet Air Reconnaissance Squadron One (VQ-1), homeported at Washington States Naval Air Station Whidbey Island, and a 10-member naval security group crew were assigned to the Aries II for its mission of 1 April. This was to be CRC-1s 12th operational mission since starting their deployment on 2 March 2001 - initially to the Naval Air Facility at Misawa, Japan, and later to Kadena Air Force Base in Okinawa, Japan. Planned as a nine-hour flight, the 1 April mission was launched from Kadena at 0500 hours.

The collision occurred around 1000 hours, soon after the EP-3E crew spotted two Chinese F-8s that had closed to about 1nm in loose trail. The US aircraft initiated a pre-planned slow left turn to the east and settled on heading 070, wings level and autopilot engaged. Then one of the Chinese fighters began harassment tactics.

The lead F-8 commenced the first of three passes to join in formation on the port side of PR-32 (the EP-3Es designation), the report states. During the first approach, the F-8 pilot came within 10ft of PR-32 and was observed saluting the EP-3E flight station. The F-8 drifted out of formation but returned to within 5ft of PR-32s port wing at the same altitude. On this second approach the F-8 pilot was observed to have his oxygen mask removed and was seen gesturing to the crew with hand signals in a pushing motion.

On the F-8s third and final pass the F-8 pilot overshot [due to excessive closure rate] his attempt to join up with PR-32. This placed the F-8 below and slightly forward of PR-32s port wing. The F-8 pilot slightly raised the nose of his aircraft in what appeared to be an effort to slow his aircraft. At approximately 1005 hours the F-8 pilot was unable to control his closure rate. The F-8 pitched up into PR-32s number-one propeller, striking the propeller at the point where the F-8s vertical stabiliser and fuselage meet. The F-8 was immediately ripped in half ... [It] was last seen trailing smoke in an uncontrolled dive toward the ocean surface.

The JAGMAN investigation concludes that:
the second F-8 was not a factor in the collision;
CRC-1 did not commit any dangerous or hazardous manoeuvres;
CRC-1 did not provoke the lead F-8 pilot;
CRC-1 did not cause the collision between PR-32 and the F-8; and
CRC-1 was not negligent, not responsible and not at fault for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F-8 and PR-32.
John Keefe, a US Embassy official in Beijing at the time the incident occurred, said in a separate study obtained exclusively by JDW: Over the past year or so before the collision there had been a pattern of increasingly aggressive intercepts of US surveillance aircraft by Chinese fighters. The US government had brought the issue ...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a December 2000 démarche while the US and China were engaged in Military Maritime Consultative Agreement talks. The Chinese did not respond to the démarche but at least the Chinese military was aware of US concerns.

The F-8 pilots death nevertheless appears to have brought Beijing unforeseen benefits in terms of access to highly sensitive US equipment and information. VQ-1 crews carry classified materiel as a matter of routine. Classified materiel is necessary in executing the flight mission, the JAGMAN report states, although subsequent detail is masked out in the version provided to JDW.

Destruction of classified materiel in flight included jettisoning classified materiel out of the starboard overwing hatch (after PR-32 recovered from its uncontrolled and rapid descent following the collision); smashing equipment with the onboard axe and other hard objects and, upon landing, hand-shredding classified papers.

However, the investigation concludes, the effects of shock combined with a lack of sufficient time before the emergency landing at Hainans Lingshui airfield failed to produce the desired result. Compromise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f undestroyed classified materiel on PR-32 is highly probable and cannot be ruled out, the report determines.


NO:175_24
Luke-Skywalker  於 2003/09/26 10:47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9/200309260006.html
中國穩居開發中世界最大軍火進口國

(中央社華盛頓二十五日路透電)根據今天取得的一份美國國會研究處報告,中國去年訂購了總值三十六億美元的傳統武器,穩坐開發中世界第一大武器進口國的位置。南韓以十九億美元居次,印度以十四美元排第三,接下來是阿曼的十三億美元。

這項權威年度報告的名稱是「傳統武器交易,一九九五至二00二年」,其中指出,美國去年再度囊括開發中國家的大部分軍火生意,金額將近八十六億美元,占總額的百分之四十八點六;俄羅斯以五十億美元排第二,占有率為百分之二十八點三;法國以十億美元拿到第三名,占有率百分之五點三。

報告說,在其追蹤統計期間,中國是開發中世界的最大軍火購買國,由一九九五至二00二年,累計訂購總計現值一百七十八億美元的軍火,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一百六十三億美元居次,包括二000年向美國洛克希德馬汀公司訂購八十架F十六戰機的六十四億美元交易,印度以一百四十一億美元排第三。

這份報告的作者葛里梅特說:「這項金額的增加反映出中國在一九九0年代推動軍事現代化的努力,主要在於與俄國間的重大軍火協議。」報告說,中國已成為俄國軍火出口的「大戶」,自一九九六年來已購買至少七十二架蘇愷二十七型戰機、兩艘現代級驅逐艦與所需飛彈以及四艘基洛級潛艦。


NO:175_25
Luke-Skywalker  於 2003/09/26 10:51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http://news.yam.com/afp/international/news/200309/20030926082008.html
美國穩居世界最大軍火出口國

(法新社華盛頓二十五日電) 據今天取得的一份美國國會研究處報告,去年美國再度成為最大軍火出口國,而中國去年訂購了總值三十六億美元的傳統武器,穩坐開發中世界第一大武器進口國的位置。南韓以十九億美元居次,印度以十四美元排第三,接下來是阿曼的十三億美元。

這項權威年度報告的名稱是「傳統武器交易,一九九五至二00二年」,其中指出,美國去年再度囊括開發中國家的大部分軍火生意,金額將近八十六億美元,占總額的百分之四十八點六;俄羅斯以五十億美元排第二,占有率為百分之二十八點三;法國以十億美元拿到第三名,占有率百分之五點三。

報告說,在其追蹤統計期間,中國是開發中世界的最大軍火購買國,由一九九五至二00二年,累計訂購總計現值一百七十八億美元的軍火,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一百六十三億美元居次,包括二000年向美國洛克希德馬汀公司訂購八十架F十六戰機的六十四億美元交易,印度以一百四十一億美元排第三。

這份報告的作者葛里梅特說:「這項金額的增加反映出中國在一九九0年代推動軍事現代化的努力,主要在於與俄國間的重大軍火協議。」

報告說,中國已成為俄國軍火出口的「大戶」,自一九九六年來已購買至少七十二架蘇愷二十七型戰機、兩艘現代級驅逐艦與所需飛彈以及四艘基洛級潛艦。


NO:175_26
小老闆  於 2003/09/27 10:07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http://tw.news.yahoo.com/2003/09/27/twoshore/udn/4277320.html
蒙古大兵 赴伊重建

【綜合蒙古烏蘭巴托廿六日電】

西元一二五八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攻進巴格達燒殺掠奪,造成八十萬人喪生,使這個阿拉伯世界第一大城就此一蹶不振。

本月間蒙古人又回到伊拉克, 一百八十名蒙古軍人搭乘美軍運輸機前來,協助守衛油管和進行重建工程。

蒙古維持和平作業大隊指揮官厄肯巴雅上校滿面笑容的說:「這與十三世紀不同,當時我們是來侵略,這次我們是來建設伊拉克。」

布希政府已爭取到卅四國提供部隊,到伊拉克參加美國領導的「志願聯盟」,其中約一半是像蒙古這樣的前共黨國家。蒙古此舉主要是出於地緣政治考量,對伊拉克的關懷還在其次。事實上,美國沒想到蒙古會派部隊,因為華府並未向蒙古要求協助。

在巴格達的蒙古軍人表示,他們希望支持伊拉克建立民主體制、與美國加強地緣政治關係及讓國威塵封已久的蒙古重回世界舞台。

蒙古是東北亞唯一廣泛支持派兵到伊拉克的國家,不像俄國怨聲載道,中共刻意保持中立,日本同意出兵可是拖拖拉拉。南韓民眾激烈抗議,政府仍出動六百五十名醫療兵和工兵。

蒙古十年前才送走最後一批蘇聯部隊,因此民主政治對當地民眾絕非抽象的名詞。去年夏天西藏喇嘛在此間一座寺廟,挖出約六百具喇嘛遺體,每個人雙手被反綁在背後,頭骨有個彈孔。他們是一九三七年被蒙古共黨殺害,因為史達林企圖徹底消滅蒙古的傳統宗教信仰。蒙古總理恩赫巴亞上周接受訪問時說:「用文字對付恐怖主義還不夠。」

蒙古正迅速與美國加強關係,以制衡中俄這兩個向來充滿威脅的鄰國。這個游牧民族國家,面積比德州大一倍,人口只有兩百四十萬,而且一直擔心淪為另一個西藏。經過幾世紀中國統治,蒙古一九二一年才在蘇聯支持下贏得獨立。

蒙古三軍參謀長托古指出,歷史上蒙古一直藉著促使鄰國彼此爭戰,爭取生存空間。

厄肯巴雅上校的辦公室,陳設著與美國部隊交往十年來留下的許多照片、臂章和勳章。他說:「雖然我們國家被圍在中俄這世界最大的兩個國家中間,可是我們不能自我限制對外關係。美國可能成為我們最重要的盟國。」

這種努力似已發揮效用。美國駐蒙古大使帕蜜拉•史魯茲說:「他們是第一批同意派維和部隊到伊拉克的國家,因此在華府贏得極大的好感。我們也覺得這是我們軍事援助計畫發揮作用和成功的絕佳範例。」

美國提供蒙古軍隊維和訓練、英文課程,並為它與大陸接鄰的邊界地區提供巡邏無線電和工程協助。

在戈璧沙漠邊界地帶工作的外國礦業人員說,這些「工程協助」似涉及裝設電子監聽設備,以監測北韓和大陸羅布泊核子試爆場的動靜。羅布泊距蒙古西面邊界不遠。美國駐烏蘭巴托大使館人員拒絕就這些報導置評。

美國也向蒙古建議,協助它在後蘇聯時代重建軍力。過去廿年,蒙古軍隊裁減了三分之二,剩下約一萬五千 人。去年生效的法律規定,軍隊主要任務是邊界巡邏、救災、參與國際維和任務。

蒙古希望藉著派兵到伊拉克,為這個小國家爭取到勢力強大的友邦,也免得老被和大陸的內蒙古搞混。軍方發言人說:「現在每個人都會知道蒙古在哪裡。」

恩赫巴亞說:「我們擠在兩大超級強權之間,因此光有軍隊是不夠的。我們必須經由外交途徑、經濟措施和國際組織,確保我們的主權和獨立。」

兩周前,最後一批蒙古軍人抵達伊拉克時,去年與美國貿易額只有一億八千萬美元的蒙古,正式提議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華盛頓一個致力於促進與蒙古商業關係的民間團體主持人桑德斯說:「這種磋商可能一個周末就可以完成。這對美國不會造成任何經濟衝擊。美國與蒙古一整年的貿易額,還趕不上美國與台灣十二小時的貿易額。」


NO:175_27
小老闆  於 2003/09/27 10:17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http://tw.news.yahoo.com/2003/09/27/international/bcc/4277864.html
北韓糧食不足、萬餘士兵成逃兵

- wcw_2003-0927-0500.mp3

南韓統一研究院昨天公開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最近兩年中,北韓連部隊都出現糧食不足問題、已有一萬五千多名軍官或士兵因為不耐飢餓成了逃兵。(王長偉 漢城報導)

南韓統一研究院研究員鄭永泰和朴衡重,在共同研究的題為「北韓兵役制度變化和兵役減少的可能性」的局勢分析資料說,根據南韓國防部最新資料顯示,北韓軍人逃離軍營現象已日益嚴重。

這份資料並引用北韓人民軍的有關資料說,由於最近幾年,北韓軍方面對糧食和生活必須品的供應遲緩,致使北韓軍人的自豪感喪失,而且在部隊附近的住宅和市場竊取食物以及組裝有故障的武器,偷運到中國大陸變賣圖利,甚至於也發生利用香煙和食品以及香皂等軍用品,與居民秘密交易的行為,因此,北韓軍當局已經對北韓士兵、實施加強思想教育。(中廣記者王長偉 漢城報導)


NO:175_28
SK2  於 2003/09/27 20:54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日本第三度押後發射兩枚偵察衛星
[27/09 星期六 19:59]

日本宇航局第三度押後發射一組偵察衛星升空.當局原定今日 在南部種子島,利用H2A火箭,將兩枚偵察衛星發射升空,但 由於技術問題,在最後倒數階段取消發射.宇航局官員說,要拆 除火箭進行檢查,相信不可能在一個月內,再安排發射. 日本今年三月,成功發射兩枚偵察衛星,進入太空的軌道,用 以監察北韓的軍事調動,及是否發展核武.

http://pshweb02.881903.com/apps/news/html/intnews/20030927/2003092719594205300.htm


NO:175_29
ryan2181  於 2003/09/30 15:03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101+112003093001849,00.html

2003.09.30 中國時報
包道格:台美不能忽視兩岸軍力失衡帶來的威脅
中央社


 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今天在演講時說,他認為中國經濟快速擴張,得以提升軍力,並助長民族主義思想高漲,以致可能做出無法預期的行徑,因此,台灣與美國均不能忽視兩岸軍力越來越不平衡所帶來的威脅。

 包道格說,陳水扁總統曾經表示他了解這種危險,美國也讚賞他最近加強台灣自衛能力的作法,美國隨時願意在這方面協助台灣。


 他表示,美國殷切期望中國不要走回對峙的老路,但是在北京未放棄威權政體,並發誓不在台灣海峽使用武力之前,台北與華盛頓任何一方如放鬆防衛,就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台灣海峽仍然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起火點,因此防止爭端在此發生,依然是美國極為重要的國家安全顧慮。

 包道格今天上午在亞太區域政治與經濟安全國際研討會上,以「美國在亞太地區之安全利益」為題進行演說。他表示,美國絕不會拿他們的核心價值和利益,來交換在攸關全球的議題上合作。

 包道格說,例如北韓問題,許多台灣和其他地區的人都關切,美國也許會犧牲它對台灣的承諾,以取得中國在對抗北韓問題上的協助。他認為,美國除了與台灣關係具有鞏固的法律、道德及歷史基礎,這個假設還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朝鮮半島的核武擴散和不穩定,也首當其衝的威脅到中國的利益,美國絕不會因為北韓或其他問題而違背對台灣的承諾。

 對於日前陳總統提出催生新憲法一事,包道格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美國相當嚴肅看待陳總統就職演說時四不一沒有的承諾;至於他是否想過這件事會引發台海危機?包道格僅以一連串不知道回應。


NO:175_30
小老闆  於 2003/09/30 18:30
Re:2003 年 9 月國際新聞(其他)

http://tw.news.yahoo.com/2003/09/30/international/cna/4283564.html
美國中央情報局徵求華語教師

  (中央社記者郭傳信安卡拉三十日專電)據土耳其官方安納多利亞新聞社今天報導,自「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之後,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為因應全球化趨勢,網羅許多外語人才,人事大幅增加了百分之八十,現在又再徵求華語教師。
  這項發自華盛頓的報導說,中情局提供外語教師的年薪是三萬五千美元,外加兩千五百至六千二百五十美元的語言津貼。

  據報導引述中情局人事室官員塔特的話說,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中情局要求應徵者以書信方式申請工作,但如今只要經由e─mail即可,目前經由這種方式應徵者已超過兩千五百人。

  報導引述塔特的話說,應徵者除具備語言教學技巧之外,還必須熟悉國際關係和政治學。

  據瞭解,中情局目前亟需的外語教師,除華語教師之外,還包括土耳其語、日本語、朝鮮語、阿拉伯語和俄羅斯語教師。920930


回論壇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1&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